西韩台遗址

西韩台遗址

西韩台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槐阳镇西韩台村东南。2018年2月14日,西韩台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行:古汉台遗址

陕西行:古汉台遗址

古汉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这里曾是汉高祖刘邦做汉王时的王府所在地,当年的府邸建筑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风雨中,在宋代时也仅存一点土质台基而已,所以后人称刘邦的这处王府遗址为“古汉台”。

参观古汉台是免费的,市民只需刷身份证便可进入游览。在东大街街头远远眺望,可见望江楼静静伫立于此,朱颜黛瓦总多情,默默诉说着古汉台的久远。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因为这里是刘邦在汉中当汉王时的王府,所以又称古汉台。现为汉中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迎面一座高台,这就是汉王刘邦的宫廷遗址——古汉台,它高7米,坐北朝南,分三个台阶,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后来人们常将这个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

江楼曾是汉中的最高层建筑,据说在过去,登临三楼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汉江,是人们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望江楼二楼榴联上写的:“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现在,随着汉中城市规模的拓展,登楼已不能望江了。望江楼也已改成汉中博物馆的馆藏宗教造像陈列室。

古汉台遗址。

古汉台遗址。

古汉台遗址。

望江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铜钟亭和石鼓亭,铜钟亭里放着一口很精致的大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为传世珍品。西侧石鼓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玉质,传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为“汉中八景”之一。

望江楼,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高楼——望江楼,它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望江楼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

筑于汉台之上的望江楼,巍然而立。

镜吾池南边是汉台南院,也称汉台碑林,主要陈列汉中境内发现的历代碑刻和摩崖石刻,分两个陈列室,东边是“褒斜古道”陈列室,西边为“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分别展示了古代穿越秦巴两山之间七条古道的走向,石门隧洞的开凿和古栈道的各种形制等等。

桂荫堂,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株大树就是古汉桂,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是汉中城 内寻香访桂之处。堂内陈列有汉中汉代史迹。桂荫堂东西两面的建筑称为东华厅、西华厅,分别陈列有汉中革命史迹和古字画。

古汉台曾是刘邦当年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馆内有国之瑰宝“石门汉魏十三品”, 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是访古揽胜的佳境,多了一份静谧和古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收藏

举报

河北中医药文化景点台西村商代遗址、满城汉墓遗址

作者:周计春 赵润生

台西商代遗址位于藁城西10千米处,在台西村东北,居台西、庄合、故城、内族四村之间。以3个高大的“台疙瘩”(南台、西台、北台)为中心。“南台”在台西村东约200米处,现已铲平无存。

1965~1972年间,台西村村民在西台南侧取土时,发现过成组的青铜礼器和一件长达39厘米的玉戈,以及铜鼎、琉、晕、觎、匕、矛、蹲、石磨等。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鉴定为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的文化遗存。

1973年,河北省文管处组成考古队,对台西商代遗址进行发掘。先后共揭露面积1889.75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14座,水井两眼,灰坑134个,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隶殉葬墓1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3000多件。发现植物种子30余枚,均属于蔷薇科梅属种子,以桃仁为主,还有郁李仁、杏仁等,药食两用。

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中,有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久的酿酒作坊,以及最早的酒曲;世界上最早的铁器;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刀;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等,创下了七个世界之最。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城汉墓遗址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处满城县山东坡,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1982年7月23日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夏季,曾出土“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街环杯”等国宝级文物,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在刘胜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有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组成了迄今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盆为铜质,口径27.6cm,盆沿和盆身均刻有“医工”字样,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刻铭医用器皿;针体细长,长度为6.5~6.9cm不等,上端为方柱形长柄,宽0.2cm,柄上有一小孔。针尖或尖锐,或稍钝,或呈圆卵块、三棱形不一。据专家考证,认为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九针相仿,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金属医针。

版权申明:燕赵中医网原创内容,禁止公众号转载,欢迎个人转发。

想要获取燕赵中医圈最新消息,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yiyuan-fuwu”。

“医缘”为中医朋友服务,一个有用的服务号。

西周逄国贵族墓地—刘台遗址

刘台遗址,又称逄[páng]氏墓地,位于山东省济南济阳县曲堤镇姜集管区刘台村西约150米处,系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地处鲁北黄河冲积平原南端,东南距黄河10余千米,北邻徒骇河2千米。墓地坐落在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遗址上,呈高台状,高于地面约2.5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

遗址只是一个高出地面2.5米的土台子,周围还都是一大片庄刘稼地,但遗址下面却隐藏了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期位于济阳的诸侯国—逄国的历史风云。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山东省、德州地区、济阳县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 在1979年、1982年和1985年对该墓地进行了3次科学发掘,清理、发掘4座西周墓葬,出土大量铜、陶、玉、石、骨和蚌器。六号墓是当时山东地区所见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铜器组合最全、玉器种类最多、保存程度完整的西周早期墓葬,共出土33件青铜器和大量玉器,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有极大学术价值,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刘台子遗址虽然经过3次考古发掘,但2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应该还有其他墓葬,为了防止盗墓贼,对遗址进行远程电子监控,确保遗址安全。

三次清理的古墓除1座为汉墓外,其余4座为商末周初的遗存,规模结构基本相同。

如3号墓长方形土坑竖穴,一棺一椁,有二层台;墓口下一层席,上有朱砂,席下为棺椁,棺外壁有红、黑彩绘,色泽鲜艳,棺内也有朱砂,尸骨架仰身直肢;随葬小件玉饰,棺椁间出土铜器、原始青瓷、蚌饰等39件;墓底有椭圆形腰坑,内有殉狗1只。

2号墓无腰坑。4号墓为二次迁葬墓,有棺椁,随葬品很少。

这4座商周墓保存完好,出土文物共300余件。青铜器大多有铭,如“作厥文考宝阝尊彝”、“季作宝彝”、“逄彝”及“王季作宝彝”等,为研究古代河水济水间的商周古国、族属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曲堤镇文史办 王瑞亮曾撰文记述此遗址:

1968年秋,那年笔者12岁。当时刘继爱、刘化爱、刘金同和我,是要好的小伙伴,有一天我们四个提着竹篮,拿着镰刀,上坡挖野菜。

当我们走到“平顶山”东的一个生产队脱坯的湾沿时,刘化爱首先发现了一个小铜人。我们都惊呆了,哪里来的小铜人呢?我们几个在捡到小铜人的地方用镰顺便乱钩,可不得了了,黄黄的铜器:铜猪、铜龙、铜狗、铜蝉、铜锣铜鼓……青青的玉器:玉人、玉龟、玉羊、玉马……搅得我们眼花缭乱,都你争我夺起来。我挖了一个大陶罐(后来用来喂小猪,不几天就被小猪拱烂了,太可惜了,后被埋进地栏,找不到了)和几块玉石条(当时已挖断),抢了20多个绿贝,连铜猪、铜龙等弄了半竹篮子,有40多斤。

正当我们吵着狂挖时,第四生产队看场院的王风德老人拿着镢头和口袋走来,他是想上冢子上的自留地里刨地瓜去,一看到我们几个小孩挖出铜器、玉器等慌了,赶紧说:“小孩,小孩,快闪开,碰着头,我看看是什么东西?”看了看又说:“快闪开、闪开,要不神会附你身上,让你得大病!”我们吓得让开来,让他挥舞大镢头,一镢刨一个大铜鼎,一镢刨一个大铜鬲,大件全让他挖去了,弄了半口袋……那时不知道什么叫文物,谁也没拿当好东西,就连换布什套子的串乡货郎也不要。后来,我把我刨的铜器按每斤一元二角的价格卖给了曲堤供销社,共卖了60多元,一家人很高兴,这几乎是一家人全年的劳动工分钱。再后来,那几个小伙伴的也陆续卖了。至于玉器、贝一类的小东西都哄孩子玩了,多年后也都不知去向了……

十多年后,就是到了1979年,县考古队知道了此事。考古队长王尔俊带队进村挖掘,由此挖出了一个神秘的周代古墓群。王风德、王俊财挖出的五个大鼎被王尔俊以国家文物收走,他们每人得到了国家500元的奖励。

刘台遗址先后挖掘古墓六座,出土文物5000多件,计有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骨器、串珠六大类。铜器造型奇特,种类繁多,有甗、鼎、簋、鬲、尊、卣、盉、盘、觯、爵、戈等,纹饰多以云雷纹作底,上有龙凤饕餮、乳丁等造型。甗与方鼎足部饰之象鼻纹,格外生动。玉器造型典雅,制作精美,有璧、琮、璜、鱼、蚕、兔等。串珠中,有玉串珠85粒、玛瑙串珠583粒、绿松石串珠20千粒。最令人瞩目的是微串珠,制作精美,堪与今人相比。该串珠分白、赤、黄三色,珠面光亮,珠壁呈管状,直径不足一毫米,经考证确认为陶串珠。这种陶器在国内出土文物中系首次发现,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出土文物中原始青瓷罐和玉质“俏色玉鱼鹰”已载入《中国文物精华词典》,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济阳县志》、《山东古国考》记载,商末周初,济阳一带,是逄公封地。逄公是周文王之父季历之表兄弟,即周文王之表叔或表伯。在这里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反复出现“逄”、“逄彝”字样,证明刘台遗址便是逄公家族之墓。

1987年5月13日《大众日报》第四版撰文称:刘台遗址及出土文物,已引起国内外关注,新华社、美联社先后报道了这一消息,台湾专门出版了一本画集,刘台文物由此走向世界。

版权归原版权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