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村堡佛庙

郭村堡佛庙

郭村堡佛庙位于汾西县永安镇郭村堡村,时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占地面积671.69平方米。坐北面南,一进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建有戏台、正殿,两侧存东西配殿;戏台两侧建有耳室(砖窑各1孔);山门建于院东南。正殿和东西配殿均为二层楼阁式。正殿殿身一层砖窑3孔,二层砖窑5孔。郭村堡佛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郭村堡佛庙,郭村堡佛庙简介,郭村堡佛庙-临汾市汾西县郭村堡佛庙旅游指南

郭峪古城:城堡式村落的典范

沁河中游的太行峡谷之中,成片的古城堡群,沿沁河岸边星罗棋布。在一长串的古城堡中,与皇城相府毗邻的郭峪,就是一座保存完好、雄伟壮观且功能齐备的乡村古城——郭峪古城

据悉,明末接连不断的农民战争,导致国内动荡不安。为求自保,郭峪先人在蓟州巡抚张鹏云的倡导下,在豪商巨富王重新的带领下,纷纷捐银献物,环绕郭峪大半个村落,建筑了一座雉堞高城。

尽管历经四百多年沧桑,可郭峪至今仍是一座形制规模相对完整的古城。雄伟壮观的古城墙内,四十多处明清古宅保存完好,既有牌楼耸立、豪华排场的官宦、商贾住宅,也有耕读传家的普通村民住宅。城内不仅具有古代城镇式村落的各种附属建筑:庙宇道观、商号店铺、书房私塾、作坊工厂,甚至还有专门召集村民聚会、发号施令的广场——“申明亭”。

郭峪的城墙高三丈六尺,整12米,宽5.3米,城周1400米,城堞450个,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还建有木亭。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共有三门,东门为正门,名为景阳门,现已不存。北门拱辰门、西门永安门,目前都保存完好,几乎没有损毁。

“村”与“城”毕竟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座城墙平均高度12米的古城,竟比北京故宫10米的城墙还高出近2米。郭峪人为何要修建城墙如此之高的城池?

郭峪城现存一通《郭谷修城碑记》碑刻。这通由明蓟州巡抚张鹏云撰写的碑文记载: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数以万计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围攻郭峪村,乡人寡不敌众,惨遭屠杀。为避免村民屡遭不测,张鹏云建议修建城墙,富商王重新带头自捐白银7000两,乡民踊跃捐献,很快筹到白银数万两,没钱的以役代捐。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十七日开工修城到当年十一月十五日,也就不到十一个月时间,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就建成了。

在郭峪城内行走发现,城中道路并不规则,多为交错的狭窄胡同,地势也有起有伏。除从东门入城的下街外,几乎再难找出一条贯通东西南北的宽阔直行街道。而就在这些鳞次栉比的街道胡同内,官宅民居交错密布其中。

目前,郭峪城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有40院、房屋1100间,多以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局的四合院为主。

能代表郭峪官宅的当首推陈廷敬祖宅“老狮院”。如今的皇城相府,是陈家另辟的新居,陈氏先辈就居住在这里。因陈家大门外的两座石狮,于是得名“老狮院”。

高大门楣上的三层木制匾额上,书写的陈家七代九个官员的官称和姓名,从中可以看出当年的陈氏家族逝去的辉煌与荣耀。

在郭峪城内西北方向,一幢高耸的建筑“鹤立鸡群”,那就是豫楼。原来,郭峪城池建好5年后,为加强防御,王重新又出资在城中央修建了这座“堡中堡”,并按照八卦之意,取名为“豫楼”,有逸豫、备豫及顺以动的含义。

豫楼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上下共七层,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时,墙厚缩为0.8米。让人吃惊的是,豫楼内底层有地下暗道,分别通向王家十三院和城外。站在豫楼楼顶俯瞰,全城内外形势“了如指掌”,如有战事,这里就是全村的指挥调度中心。可能是对当时的复杂形势的周全考虑,战时如若城门失守,豫楼就是保护城内人的第二道屏障。

太行古堡之郭壁古堡——中国北方明清乡村集镇代表作

郭壁古堡 中国北方明清乡村集镇代表作

▼废弃的城墙拽走了昔日的繁华

晋城古堡中

▼古老的三层楼

郭壁作为明清时期乡村集镇的代表作,是研究动荡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一处典型文化遗存,拥有晋城古堡中现存的惟一一段土城墙。

郭壁村位于沁水县城东部 50 余公里处,西依卧牛山,东望卧虎山,北邻窦庄村。历史上人们常把窦庄和郭壁两个村庄连在一起,留下了“金郭壁、银窦庄”的美誉。

村内整个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沿沁河一线是坚实高大的堤坝和古渡口,吊桥是两岸旧时唯一的通道。2006 年,郭壁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风门楼上的西式钟表

壁者,军垒也。长平之战中,秦军曾屯兵于此,这是郭壁最早的历史渊源。今天的郭壁被分为郭南和郭北两个村,但它们在过去不仅连为一体,而且规模远胜于今。

利用沁河水旱码头交通优势,郭壁在明清之际就已经成为商贸重镇,仅古镇中的主街就长达五华里,“金郭壁”的赞誉绝非溢美。史载北宋哲宗赵煦年间,郭壁在周围方圆百里就有盛名,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虽然文运与经济的衰落带走了往日的繁华,但大部分明代民居保存基本完好。

▼堡中之堡青缃里

到了明代,郭壁被高大的城墙包围起来,铺着石板的驿道穿城而过。村内众多区域分别通过内门楼或过街门楼,分成若干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街区。街区用“坊”或“里”来命名,现存的“宁远坊”“青缃里”等,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格局。走进其中,处处可见得牌匾、楹联,表达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志向。

▼敦睦居

“青缃里”是一座宏伟的堡中之堡,矗立在城堡西北角的最高处,是担任过陕西山东按察司兵备道王纪的府第。青者,青色也,寓意“名垂青史”;缃者,浅黄色,代指“书卷”。

青缃里城墙高十余丈,寨门自下而上设 26 个台阶。拾级而上,中端南北两侧各有一砖拱小窑门,门内各有一眼古井,深十余丈,泉水清澈,至今仍为该村居民饮用。张、王、赵、韩,是古郭壁的四大姓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自明代以来,郭壁先后 16位进士均出自这四大姓氏。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政通司右通政的韩范就是其中代表人物。这些博学才子们很多已被后人淡忘,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至今保存下来的王家“三槐里”、“青缃里”、赵家串串院和张家十三院,仍然展示着曾有的辉煌。

▼韩范进士第,仍然展示着曾有的辉煌

韩范进士第位于古街西侧,是村内现存最讲究的院落。高达十几米的门楼上写着“进士第”三个大字,大门两侧威风凛凛的滚球狮子,狮座抱鼓,气派非凡。影壁是一幅砖雕图案,中为梅竹松鹤,四周镶以花卉,古朴典雅,精致异常。影壁两侧分南北两院,由残缺的北院门向西,又是一道院门,门额上书“战兢”二字。南院门为拱形石券门洞,周边饰以麒麟祥云等砖雕作品,门额雕有“肃雝”,为庄严雍容,整齐和谐之意。

▼丰收的喜悦

明朝末年,郭壁因未加防范而惨遭洗劫。后来村民们为防备再次遭袭,就在村前村后高筑寨门。修筑了夯土城墙,形成了东凭沁河作障、西以山寨为屏、南北以土城为宥的城堡式建筑。

▼墙体斑驳,历史沧桑

如今,在郭壁村南,还可找到一段青砖与夯土相结合的城墙。城门上还留有落款为“崇祯六年”题刻。村北,也留有两段不完整的城墙,一段为砖石结构,一段为夯土城墙。夯土墙长约20米、高约 5 米。虽残垣断壁,仍气势夺人。据村里人说,这是晋城古堡中现存的惟一一段土城墙。

▼舞台木雕精美绝伦

崔府君庙是村内最早的建筑,创建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崔府君本名崔珏,为唐代一位被神化的清官,后世又因显灵于唐玄宗、宋高宗而不断加封,遍及各地,但保存至今的并不多见。

▼炫耀的门楼,皇恩的诰封

期待你的参与

等待你的故事

郭峪村,皇城相府脚下的文化古堡

图。文 落榜进士

郭峪村又被称为“郭峪古堡”,这里距离皇城相府很近,不到一千米的距离步行5分钟就可以走到,来这里的时候天空一直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也许飘着雨的天气更适合这里古老的生活节奏吧。

郭峪古堡建城的时间比皇城相府还要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不仅依山傍水,还有这雄伟的城墙和豪宅古庙,在村口的牌楼上刻着“崇文、尚德”四个大字,古村虽然不大,可是从明朝中叶到清朝初年的100多年间,这里先后走出过18位举人、15位进士。尤其在顺治十六年的时候,朝廷科考开榜的时候,光郭峪村就出了三位进士,轰动了朝廷。可见这里人文的鼎盛,文化的深厚,而如今仍有很多孩子从这里考上了大学,走向了仕途。

在清朝一代名相陈延敬等人的倡导下,村中实行了“兴人文,壮游观”的理念,在城内城外修建了二十处各具风采的亭台楼阁、庙观寺塔,并且延师兴学,当时周边县里的文人也会集聚在此,研经讲学,当时的郭峪村可谓充满了人文的气息。郭峪村很适合静下心来,满满的闲逛,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但愿这样的古城能永远的保留下来,不要成为我们的记忆。

郭峪古堡并不需要买门票,很多来晋阳城的游客似乎都直奔着“皇城相府”并不知道还有一个这样的古城,或是因为下着小雨,这里的游客很少,让这里也安静了很多。古城曾经因为战争被毁,至今仍在修复中,步入村子,都是灰色的老旧建筑,每一家院落内雕梁画栋,这里雕刻精细的石狮、无不让人惊叹和动容,每一间民宅都各具特色,这里被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称赞为“中华民居的瑰宝”。至今还现存明清时候的古建40多院。

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竣工。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

青石板路,黑瓦灰墙,安静的民居,寂寞淳朴。这里有的房子已经很破旧了,但门上的春联依然崭新。

在特殊年代被毁的石狮。这些精美的石狮也彰显了院主人曾经的大富大贵。

陈氏九代祖居“西都世泽”就是院落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院中至今还居住着人家。

在白天村中基本只有老人和孩子,走在这样的地方,似乎随手就可触摸到历史遗迹

沿街慢行,走到了这家“恩进士”,这间院落有村中最漂亮的木雕建筑,看到这样的字也隐隐的透露出院子中主人的书卷。当我步入这家院子,四合五天井的格局,门窗的雕刻极为精巧,屋中有一位老奶奶独自在家中坐着,守候着百年老屋,也让我倍感岁月的沧桑和现世的静好。

虚掩着的大门就如同历史的大门一样,让我们轻轻的叩响。

在村中还有近代革命纪念馆,在1939年蒋、阎所发动的“十二月事变”就曾经在郭峪村发生过一场激烈的突围战。

郭峪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中的老年人在苍龙岭开山值树60多万株。

汤帝庙。

汤帝庙位于西城门内,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创修,明正德年间(1506--1522)扩建,嘉靖年间曾毁于火灾,修复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又拆旧整修。全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前沿有石栏,中有石梯可通上下。北面为正殿,面宽九间,进深六椽。东西殿各三间,角殿各三间。下院东西两面为两层楼房,各下下10间,上为看楼,下为住房及客房,南面上为戏台,下为山门,两旁又各有角楼,为储藏室,门外西侧有钟鼓楼

古老的铁狮。

城中七层高的豫楼,是整个古堡最为醒目的标志。豫楼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

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了望方圆数十里。

在古城的城墙之上,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皇城相府。

很多郭峪村中的年轻人都已经迁出了村子,走进了大城市中,在这样一个位于山峦腹地的古村落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百年生活的迹象,这里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园,相信有一天这里终不会再寂寞沉寂。

小贴士:

1.郭峪村免门票,就位于山西阳城皇城相府对面相隔100米处。

2.交通:在晋城上晋阳高速到北留镇下高速向北即到。

3.住宿:如今很多旅行团都把皇城相府和郭峪村一同推荐给游客,在村中就有很多农家院住宿,住宿在这里不仅价格便宜还可以更好的了解古城的历史。

4.饮食:晋城状元大烩菜晋城炒凉粉高平十大碗、阳城馍、高平烧豆腐扯面

5.周边景点:皇城相府、砥洎城九女湖、蟒河、历山、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