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公寓

修道院公寓

位于复兴西路62号的修道院公寓建于上世纪30年代,由南北两楼组成,即由一幢二层和一幢三层的建筑组成。二幢建筑之间以连廊连接,这种连廊就是风格的体现,因为西班牙面对地中海,受季风影响多雨,且夏日炎热。每幢每层均由两个居住单元组成,有三室、四室、五室等多种户型。建筑的外观和室内装修均为西班牙式风格,保存较好。

重磅 | 记忆中的修道院公寓、夏衍故居、草婴书房要回来了!

说到上海历史风貌区,相信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美誉的衡复历史风貌区一定会位列三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风貌区内的部分建筑是不对外开放的,这让不少游客望而止步……那些历史老建筑何时才能焕发新生,重现宅院当年繁华呢?相信大家都和小编一样内心充满期待吧!

好消息来了!

近日,徐汇区启动了区域内一批历史建筑的修缮,其中包括了修道院公寓夏衍故居、草婴书房。根据修缮完成的时间不同,预计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春节前向市民开放。曾经触摸不到的“神秘空间”可以真正的走进去啦!

用脚步丈量历史,可阅读的建筑等着你来感悟海派文化哦!今天,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来了解这些历史建筑吧!顺便看看建筑修缮的进程如何……

■夏衍故居区域图和效果图。图片来源:徐汇区宣传部

夏衍故居

修缮根据家人口述加上资料调研

乌鲁木齐南路178号,夏衍故居,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正在施工,故居位于乌鲁木齐南路的正门暂时被封闭了起来,通过一侧的安亭路曲折进入后,展现在面前的是错落有致的三栋建筑。

夏衍故居正是位于建筑群最南面的2号楼,这处老宅建造于1932年,为3层砖木结构。深棕色的装饰木架、简洁几何装饰的腰线等元素体现了建筑的英式建筑风格,入口尖券门洞、绿色釉面漏窗、高耸的烟囱则是西班牙风格元素。

1949年8月至1955年5月间,夏衍曾居住在此。作为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94年,他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这里,见证了夏衍在上海生活、工作与创作的重要轨迹。

据承担修缮的上海徐房建筑实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修缮以夏衍居住时期的历史风貌作为最重要的历史原貌,根据夏衍家人的口述信息及同类型历史建筑的调研,力求恢复夏衍居住时期的外立面建筑风貌及室内空间的历史风貌。而在故居的南侧,一块约1000多平米的草地将在修缮完成后铺就而成,给市民提供一个休憩放松的地方。

和夏衍故居毗邻的1号楼曾经是徐汇区政协礼堂,在将场地腾退之后,此处的修缮也在进行之中,介于衡复风貌区内成规模的公共文化空间比较少,这里会打造成一处公共文化空间,服务与周边的区域。

草婴书房

一代译坛大师草婴心愿终得圆

■一代翻译家草婴。图片来源:网络

建筑群西侧建筑的底楼则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草婴先生曾经的住所,这位一个人翻译了托尔斯泰全部小说的翻译家一生挚爱就是书。

“找一块墓地,并不是草婴所喜欢的,与留一座墓碑相比,将他的文学精神流传下来更重要。”2015年,在草婴弥留之际,妻子盛天民就知道草婴的最大心愿是能建一间“草婴书房”,这里不仅可以存放草婴毕生收藏的书籍,把它们开放给读者借阅,还希望可以能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和学术的沙龙。

如今,草婴的心愿得以实现。

徐汇区文化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草婴书房的打造会充分尊重其家人的意见,力求将其生前工作、生活的场景鲜活地展示给公众,当然在书房中,最少不了的就是这位著名翻译家的作品。

对于草婴书房面前的一处200多平的临时建筑,将在拆除后统统铺上草坪。未来,这里不仅是可以和译坛大师实现思想交流的地方,也将和夏衍故居南侧的大草坪为整个环境的颜值提升加分。

“夏衍故居与草婴书房是静态展示,当中的礼堂则作为动态展示,这里可以进行一些文化产品、文化剧目的首发,也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文化展示会。”上述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通过这一静一动的打造,可以让市民拥有更丰富的体验与感受。对方同时透露,知名的音乐家谭盾有在上海设立上海国际电影音乐研究中心的想法,徐汇区对此将十分支持。

事实上,以乌鲁木齐南路178号为中心的辐射半径内历史文化气息浓厚,乌鲁木齐南路180号为“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刘峙的旧居。不仅如此,乌鲁木齐南路上还有朱敏堂住宅、马超俊旧居、安康公寓等等,区域内建筑风格多样,英国式、美国式西班牙式、装饰艺术派风格几乎都可以找到。

■已经开放的张乐平故居。图片来源:资料图

因此,徐汇区将通过178号名人坊的修缮与活化,将其打造成为乌鲁木齐南路一代的重要文化新地标。加上此前巴金、张乐平、柯灵等名人故居已经对公众开放,衡复风貌区内的名人故居开放将形成规模效应。

修道院公寓

将成为衡复展示馆

复兴西路62号,修道院公寓。既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修道院公寓原为英国商人密丰绒线厂厂主凯尼恩的住宅。英商密丰绒线厂创办于1934年,资本总额627万镑,其出品各类粗细绒线凭借其雄厚实力远销东南亚各国。1958年,收归毛麻公司。1959年6月1日,更名为国营上海茂华毛纺厂。1966年,更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七毛纺厂。公寓曾被很多人误解为修道院,其实与修道院并无关系,仅取名相同而已。

记者到达时,53岁的瓦工冯顺祥正在用锯条仔细地一点点打磨建筑表面的柱子。这是因为,风吹日晒之下,柱子的纹路多少都有点风化。只有通过清洗和打磨,才能让柱子恢复往昔风采。

在2楼屋顶,泥工朱平东和工友正在手工打磨拉毛墙面。一个小板刷,蘸上事先调配好的拉毛灰,一下戳、一下提、一下点,手势起落间,一块墙面就完成了从平整到拉毛的全过程。朱平东说,这拉毛需要先对墙面基层抹灰进行修理和修补,基层抹灰材料采用1:1:4混合砂浆,等到砂浆达到要求后,再抹拉毛灰。“像朱平东这样的熟练工两名加上小工2名,一面20平米的墙大概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完成拉毛工艺。”工地负责人如此告诉记者。

修道院公寓有着浓浓的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由南北两楼组成,即由一幢二层和一幢三层的建筑组成。二幢建筑之间以底层外廊连接,这是因为西班牙面对地中海,受季风影响多雨,且夏日日炎热,所以这种建筑布局在排水和抗风性以及空气对流上有明显优势。

所以,工人们在整个建筑外部的铁花格栅的修复中花了很大的力气。通过手工操作,将锈迹一点点清初干净后,再重新刷上了防锈漆。虽然铜质的把手和铰链已经用了近90年的历史,但是良好的材料品质与精湛的制作工艺,这些铜质的把手和铰链在经过处理和润滑后,使用起来十分顺手。

二楼房间内的壁炉和罗马柱如今的装饰功能大于实用功能,所以,工人们将其用毛毡细心地包裹起来,等到建筑整体的修缮完成之后再作局部提升。

而要说此次修缮中的最大亮点,莫过于屋顶上16个烟柱的恢复。“我们查证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些烟柱是此类建筑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徐房建筑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和传统印象中方方的烟柱不同,西班牙风格的烟柱像两个帽子加一个圆柱体,圆圆的样子带着一点点萌。为了作出这样风格的烟柱,木工师傅先用木材打造出了模具,然后泥工师傅将调配好的水泥制造成模,最后再用黄水泥在表面进行覆盖,体现出“做旧”的感觉。

徐汇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修道院公寓在修缮更新后,将成为衡复历史风貌区展示馆,为徐汇阐释海派文化提供展示空间和文化研究资源

历史与当代融合的

“全球城市的衡复样本”

■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上,这也是这些年徐汇区在深化优秀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常态化机制,创新活化利用老建筑的路径和方式,导入多元功能上的一些尝试与探索,希望尝试将部分老建筑更新为展览展示等公益性文化载体、文旅配套设施、文化创意空间,以片区联动的形式推动整个区域的文化新地标与品牌的形成。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是上海首批以立法形式认定和保护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区域4.3平方公里,有950幢优秀历史建筑,1774幢保留历史建筑,2259幢一般历史建筑,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上海城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

徐汇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打造荟萃中西的“魅力衡复”一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立足百年建筑、百年音乐渊源,积极保护传承海派文脉,打造衡复海派文化精品街区。加快品牌重构、业态更新和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名人故居群对外开放”,对方表示,只有以历史建筑群像为街区背景,以高雅现代音乐为街区细胞,以名人生活印迹为街区故事,以慢生活休闲为街区节奏,多种方式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打造出历史与当代完美融合的“全球城市的衡复样本”。

徐汇目前制定了彰显“海派之源”新标杆三年行动计划,希望通过充分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来传承好历史文脉。以“海派文化之源”为名片,形成优质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地标绽放魅力、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名家英才荟萃、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产业繁荣发达、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城市文化内涵更为深厚,文化标识度更为鲜明,文化品牌效应更为凸显。

来源:新闻晨报 李芹

曾奉萧伯纳为座上宾的修道院公寓化身「衡复风貌展示馆」,5.18等你来!

初夏时节,梧桐树下。衡复风貌区内又一处修缮好的老建筑将与市民们见面。在经历了2年的建筑修缮工程之后,复兴西路62号所在的修道院公寓(The Cloister Apartment)将于5月18日向市民开放,并正式命名为「衡复风貌展示馆」。

▼ 萧伯纳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修道院公寓和修道院是什么关系?很多人一听说修道院公寓的名字,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其实,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修道院公寓建造于1930年,由英国建筑公司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设计,为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住宅。该公寓有南北两栋,中有拱廊相连,因 「Cloister」是与修道院建筑相连的有顶外廊的意思,该建筑由此得名。

后来人们将「Cloister」对应中文的「修道院」,该建筑就被称为「修道院公寓」。事实上,寓居在此的多为洋行老板和股东。但当人们都习惯于「修道院公寓」这个名字,便有人误认为这里曾经是修道院,倒也为这座建筑本身添加了一些独特而神秘的气质。

「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 这是萧伯纳漫步于曾经的衡复地区时由衷而发的赞叹。这位爱尔兰作家就曾是复兴西路62号的座上宾。

62号的住户弗立斯夫人(Mrs. Flitz)是《密勒氏评论报》的文艺副刊主编和万国艺术剧院发起人之一。她曾经将这里的客厅打造成了上海外侨圈内名噪一时的文化沙龙。每周,她都会邀请沪上文化名流来此赴宴。复兴西路62号也因此变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据点。

如今,复兴西路62号将重拾其文化使命,变身为「衡复风貌展示馆」。展示馆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它也将承担起衡复风貌区的展示窗口功能。这栋百年建筑将重新焕发光辉,并以此为核心联合区域内的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绘画等文化资源,形成衡复风貌地区独特的全景式展示网络和全域化文旅体系,为公众提供最具有衡复特色的深度文化旅游综合服务。

据悉,展示馆将分为「百年衡复历史回溯」「城市更新案例」「衡复百年建筑」「衡复红色记忆」「衡复百年人文」和「复兴西路62号纪事」等六大板块,同时结合AR/VR工具,为市民营造「浸入式」观展体验。

▼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一批文博新场馆开门迎客

徐汇区历史建筑总量丰富,除了目前已经作为文博场馆的大量优秀历史建筑,如上海宋庆龄故居巴金故居、柯灵故居、张乐平故居等名人故居,以及东方乐器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等等,可供开发利用的存量仍然相当丰富。

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一方面对各优秀建筑的丰厚历史内蕴进行系统梳理,另一方面注重对建筑与现代城市生活的适应性进行改建,涌现了不少成功案例。不久前向公众开放的夏衍旧居和草婴书房,不但预约参观异常火爆,而且在4月份举办的2019上海世界旅游博览会上,相关现场展示也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热捧。

无独有偶,除了修道院公寓此次重新修缮后向公众开放,上海气象博物馆也将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启动日常开放。

上海气象博物馆位于徐家汇观象台旧址,是中国近代最早建成的观象台,140多年来从未间断气象监测工作,也是世界三大天文监测基点之一,历史人文底蕴可谓非常深厚。受限于正常气象工作需要,上海气象博物馆对公众日常开放时间无法与其他博物馆相当。

在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下,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上海气象博物馆会启动日常开放,让广大市民游客有更多机会走进历史建筑,感受博物空间,学习气象知识。

从2017年徐汇成立「光启博物馆联盟」,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加入其中,一道道文化大餐被呈现在广大公众面前,呈现目不暇接的态势。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5•19中国旅游日期间,联盟成员单位将参加集中免费开放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巴金故居、上海师范博物馆和土山湾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将开放时间延长至夜间,上海电影博物馆还将实行「博物馆奇妙夜」成人门票半价优惠活动。

14家文博场馆结合本馆定位,推出特别展览、文博专题讲座、青少年互动体验课程以及「博物馆之夜」等活动,包括钱学森图书馆推出「夜游交大:让那些百年老建筑活起来」博物馆日特别活动,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传统篆刻艺术体验活动,电影博物馆举办《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画体验活动、电影海报创意设计体验活动等等。

图片| 综合徐汇文化和旅游局、网络图

编辑 | 沙情奕

方廷斯修道院和斯塔德利皇家公园

在国内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

拿着导游图,转了一大圈出来,隐隐的觉得这个遗址公园与我们的圆明园有些相似,断壁残垣的西洋建筑、宽阔的水面;不同的是,它的毁灭不是由于战争侵略,而是由于宗教纷争——方廷斯修道院和斯塔德利皇家公园Fountain Abbey and studley roval是北约克郡荒原里一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查到的资料,简断截说:

方廷斯修道院始建于1132年,约克大主教放逐了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修士,在偏远的山谷为他们提供了一片生存的土地;到十三世纪中叶,修道院已经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修道院建筑群;

1533年,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脱离罗马教廷,解散修道院和土地财产充公,殃及了这里,这处修道院被卖了。

再后来的两百年里,修道院几易其手,逐渐荒废。

直到十八世纪初,英国中世纪著名的庭院设计家约翰·阿斯雷贝父子,以蜿蜒曲折的斯克尔河河谷为背景,在这里创建了奇特的水上花园

一条溪流把遗址上不同时代的建筑串联成为一个整体:12世纪的修道院废墟、18世纪美丽的水岸景观花园、占地150英亩的月亮池塘花园......青葱的原野,历史的遗韵,自然的融汇在一起,悠远的文化底蕴尽显其中。

在圆明园长大的我们,或许对废墟有着一种情结?无论走到哪里,见到什么样的遗迹,总是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圆明园,想起晨练时在那儿跑圈儿的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