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弹药厂旧址

江南弹药厂旧址

江南弹药厂旧址位于龙华路2577号,建于清光绪二年,现存厂房是中国最早制造近代-和-弹使用的翻砂车间,屋架全部铁制,内有二十四根铁柱支撑。

清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江南黑药厂是江南机器制造局下属一个分厂,在龙华路2577号创意大院内,现在以经看不出这里曾经是当年全亚地区最大的兵工厂痕迹,只留了一些断垣残壁砖瓦,墙上贴的照片,述说着这里曾经是兵工厂,要看兵工厂还是要去淞沪警备司令部,还保留了清朝时期龙华弹药厂铁柱厂房,是最早建造并使用的车间之一,钢柱支撑的屋面,外墙为青砖砌成,屋架全部用钢制建,房屋结构已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至今完好无损。

1867年仿制出德国毛瑟11mm前膛-,这是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种-,该-使用-和弹头,都出自江南弹药厂。龙华兵工厂生产-,-弹。粟药厂枝术,机器设备,厂房支撑房梁的钢柱全部来自德国克虎伯兵工厂,厂房设计图纸由德商瑞生洋行堤供,共建造88幢建筑当时亚洲最大的弹药厂,民国初期1925年,龙华兵工厂交上海总商会接管,改为民用工厂,解放后兵工厂隶属于南京军区,为部队军工机械厂第一分厂。

江南弹药厂旧址列为上海市政府2014.4.4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共85处之一。

北洋舰队舰炮弹药库旧址在哪里?

对于清末海防建筑——旅顺南子弹库,人们并不陌生,但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那里就是当年北洋海军舰炮弹药的供应基地。其实,旅顺南子弹库的作用是为旅顺港口东岸炮台,包括黄金山、模珠礁、崂嵂嘴等炮台的备炮提供弹药的供应基地。那么,北洋舰队舰炮弹药库在哪里?

被遗忘的角落

100多年前的海滨小城旅顺口,曾经在中国海防建设上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1875年北洋海军创建。1880年,清政府经过较长时间的勘查与争论,从北洋海军舰船实力和旅顺口地理形势考虑,决定在旅顺口创建军港。1890年11月10日,旅顺军港建设全工告竣,这是中国近代军事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从1881年至1894年5月甲午战争爆发前,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先后8次来旅顺口,亲自乘舰船察勘海防、验收舰船、出海巡阅、观看操练、查看库房,尽职尽责,煞费苦心。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百年后的今天,人们提起北洋水师、北洋海军、北洋舰队,还是依然能联想到旅顺军港。经过旅顺口区政府多年的对外宣传工作,特别是2009年旅顺口对外开放以来,旅顺口的旅游景点从一日游发展到多日游,慕名而来、想亲自领略这“半部中国近代史”内涵的专家学者、广大游客和国内外来宾日益增多。

对于清末海防建筑——旅顺南子弹库,人们并不陌生,但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那里就是当年北洋海军舰炮弹药的供应基地。其实,旅顺南子弹库的作用是为旅顺港口东岸炮台,包括黄金山、模珠礁、崂嵂嘴等炮台的备炮提供弹药的供应基地。

那么北洋舰队舰炮弹药库究竟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经历数年走访、考察,翻阅资料,终于发现了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原来它就隐蔽在旅顺火车站北行约1公里处,龙河东岸,青翠的白玉山西北山坳里。

位于旅顺白玉山下西北角的北洋海军舰炮弹药库全景。

建“水师弹药库”成为当务之急

清政府为了加固海防,于1880年开始在旅顺口大兴土木。一时间,大清官兵、工程设计和建造的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云集,就连部分知情洋员也纷纷赶来想发洋财。修军港、筑船坞、建炮台、购军舰,裁撤老水师营,建立新的海军基地,使百业待兴。

中堂大人李鸿章于1880年春和1881年夏,从德国先后定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1883年又以“铁甲舰来华必有精利快船辅佐巡洋舰为由”再定购一艘新式巡洋舰,即“济远”舰。

有舰炮,必有弹药,否则不配套。为此,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认为在旅顺建“水师弹药库”是当务之急。但是,建港工程正处于初建期,许多工程事项还在商榷没有最终确定,所以弹药库房建设工程不敢草率行事,迟迟未能动工修建。1883年春夏之际,由于威海鱼雷营工程期很紧迫,不得不将现成物料从旅顺运往威海刘公岛,移缓救急。后经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亲自催促,于光绪九年六月(1883年7月)下旬正式选址备料,动工兴建。

隐蔽在山坳里的弹药库

海军司令亲自过问,工程管理人员闻声而动。首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选址和现场勘测,经过论证后确定库址建在白玉山西北山坳里。其根据有三:一是地势平坦;二是隐蔽,港外窥测不到;三是安全可靠,周围有山蔽护,海上炮击不中。另外这里距离西港码头较近,又紧邻龙河,来往装运弹药方便。

北洋海军舰炮弹药库委员司事办公住宅旧址。

经过精心设计,审查批准后便备料施工。库房位置坐东北,向西南,建造采用砖瓦结构、瓦垅铁房盖,共建大型库房4座。其中,舰炮火药库5间,为防潮库房里铺设地板;弹药库9间,其中两间有地板,专供存放炮弹引信,7间灰土地面,存放大小炮弹。为了加强安全防范,库房外围建有长达160丈(533.3米)的围墙。在库房后侧东北角建两座库委员司事(库房负责人)办公住所。在办公住所南侧,建一座占地面积约216平方米的平房,共有16间,作为库兵住房和厨房。全部工程于光绪十年十月(1884年11月)竣工,经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

北洋海军舰炮弹药库兵舍及炊事房旧址。

65岁的李鸿章视察弹药库

舰炮弹药库建成4年后,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军。北洋舰队当时拥有各种舰船40条艘,包括“定远”、“镇远”、“致远”、“经远”等主力战舰10艘、防御舰6艘、鱼雷艇12艘、其他舰6艘。其中,主战舰和防御舰的各种类型的备炮就有212门,因此需要储备大量的火药和炮弹,供应舰炮打靶演练和战时备用。因为北洋舰队备炮中多为后装炮,采用烟火药,所以舰炮弹药库储备的弹药种类繁多,除大小炮弹外,主要有舰炮火药、弹药、引信等。从舰炮弹药库的建筑构造和空间规模来看,当年这里是一座舰炮弹药储备完整的库房区。

北洋海军舰炮弹药库旧址(局部)。

根据资料记载,1888年5月9日,65岁的李鸿章在海军提督丁汝昌等人陪同下,来旅顺口视察水师弹药库、陆师弹药库和位于元宝房附近的军械总库“武库”等。

当年,不仅在平时,而且特别是在黄海大战前后,北洋舰队在位于白玉山下的舰炮弹药库补充大量弹药。由此可见,其在百年前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海疆和领土主权的战斗中,曾发挥巨大作用。

清朝末年,旅顺口作为一个设施完备的军事基地为北洋海军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军事保障,但清政府在政治上已极端腐朽,致使国力十分虚弱,最终导致军事上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时至今日,舰炮弹药库的库房旧址虽饱经战乱,却依然存在,仿佛在警示我们,为了保卫海疆安宁,必须有强大的海军。

如今,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已揭开历史新篇章。

文 字:周爱民 周祥令

图 片:周爱民 周祥令

编 辑:周代红

深入敌后战江南——探访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南昌,人民军队的诞生地,也曾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

暖春四月,英雄城一派生机盎然景象。记者追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来到江西省南昌市象山南路119号——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陈列馆所在院落,原为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院内郁郁葱葱,中西合璧建筑群青砖黛瓦,饱经沧桑。

步入陈列馆,一座军号雕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军号上的红飘带形如阿拉伯数字“4”,上面镌刻着《新四军军歌》的乐谱,寓意着新四军在南昌吹响了改编组建的集结号和抗战杀敌的冲锋号。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留在湘、赣、闽、粤、浙、鄂、皖、豫八省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在极端艰难困苦条件下,开展了三年游击战。”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熊河水介绍说。

游击战期间,红军、红军游击队与敌人巧妙周旋,出没于崇山密林之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三年时间,他们坚持扼守战略支点,锻造钢铁般意志,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大幕。

经国共两党谈判,第二次国共合作展开,南方八省的红军、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37年12月中下旬,新四军军部筹备工作在湖北汉口进行。为更好地组织南方各红军、红军游击队完成改编任务,按照毛泽东“军部第一步设南昌”的指示,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进驻南昌张勋公馆,并正式对外办公。

“新四军一整套组织机构,以及军首长和4个支队司令员都是军部到南昌后才确定公布的。”熊河水介绍,在南昌新四军军部初步完成了军部领导机构的组建与充实,健全军部内部机构设置,完成了南方八省红军和红军游击队下山、集中、整编的任务。

经过整编后的新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共一万余人。“新四军虽然人数不多,装备较差,但官兵大部是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下来的精英,是一支立场坚定、久经考验的红色劲旅。”熊河水告诉记者,部队开展整编的同时,新四军在南昌成立战地服务团,走上街头、深入群众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各党派、各阶层人士积极加入,南昌一度成为东南地区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

1938年2月起,新四军各部队陆续开赴抗日前线。新四军军部从南昌出发时,数千名南昌市民赶到车站送行。“冒着黑暗奔去,祝福你,在黎明之前,加入战斗的行列。”留存在陈列馆里的诗篇,生动展现了当时群众与新四军官兵依依惜别的场景。

这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钢铁劲旅,以猛虎下山之势,深入华中敌后战场,驰骋于大江南北,广泛开展抗日斗争,歼灭了大量日伪军,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等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伫立在陈列馆展厅英烈墙前,凝视着为国捐躯的新四军先烈名录,记者仿佛听到了那首雄壮激昂的《新四军军歌》。

江南村李氏宗祠,竟然是南番中顺游击区南番顺指挥部旧址!

南番中顺游击区南番顺指挥部旧址在南村镇江南村的一座旧祠堂,为李氏宗祠。1942年10月,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在顺德西海召开会议,决定西海部队暂避日伪军锋芒,将大部分部队从内线转到外线作战,提出了“经营禺南,发展中山,开辟南(海)三(水)地区”的口号。林锵云、谢斌、严尚民先后带两个中队转移到禺南大谷围,部分部队驻江南村。

1943年2月,东江军政委员会决定在珠江三角洲敌后成立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简称“南番中顺指挥部”,对外不公开),指挥林锵云,政治委员罗范群,副指挥谢立全,副指挥兼参谋长谢斌,政治部主任刘向东。南番中顺指挥部下设南番顺指挥部,由谢斌、严尚民负责,下有工作人员管理组织、宣传工作。南番顺指挥部常驻禺南南村镇江南村。

南番顺指挥部负责指挥南海番禺、顺德各地部队在南番顺地区敌后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培训干部。1943年7月,指挥部在江南村举办培训班,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决定》,总结抗日游击战争经验,分析珠江三角洲特点,以及游击战争的战术运用,部队管理与政治工作知识,部队的基本操练、地形选择、野外勤务、兵器知识、通信联络等。参加学习的游击队领导、骨干20多人,历时一个多月。10月,指挥部又在江南村举办手枪队训练班,参加训练的有游击队骨干20多人。

1943年初开始,日伪和国民党顽军对禺南的人民抗日武装不断跟踪追击。日军采取假演习的办法,以“投石惊林,梳篦往返”的战术,引诱和逼迫人民抗日武装暴露目标;伪军派出侦探,乔装算命先生、补鞋匠、补锅佬、串街小贩等,四处侦察人民抗日武装及其指挥机关的踪迹。南番顺指挥部隐蔽在江南村,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保护,使指挥部工作正常顺利开展。

江南村位于南村镇西南,地处二镇岗之南麓,故名岗南,后取其谐音,名为江南,与植地庄相隔一座小山,是丘陵村庄。1939年初,即成立了群众抗日武装组织俊杰抗日同志社分社,广游二支队党总支在这里发动群众,组织民兵,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是番禺抗日根据地之一。

1944年10月,南番中顺人民游击队内部宣布成立中区纵队,番顺地区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1945年1月正式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中区纵队第二支队改为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江南村仍然是第二支队常驻的村庄。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