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山抗联密营

奶头山抗联密营

奶头山抗联密营

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

地址:安图县二道乡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管理单位:安图县文物管理所

是否开放:否

根据地位于二道白河镇东南25公里的奶头山村,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于1935年创建,1936年2月末撤离,曾进行过两次保卫战,消灭日伪军300多人,是很有影响力的东满最后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

抗联密营:白山黑水间的抗战堡垒

参考消息网9月14日报道(文/汪伟 罗奇 武江民)

辽宁本溪市龙道沟内,一个个一米多深的深坑遗址散落在丛林里。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部队战斗与生活过的地方。1931年9月18日夜,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即发表抗日宣言,很快派出杨靖宇、赵尚志等骨干深入东北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此后,白山黑水间,一处处密营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最难熬的是漫长寒冬

本溪山高林密、四通八达,是建造密营的不二之选。

近日,参考消息记者走进本溪市龙道沟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这种名叫“地窨子”的密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探出地面的部分高约半米,土石奠基,由圆木扎起,垒有三角屋顶,顶上覆有茅草。真正的空间在地下,1.5米深的地窖里设有炉火和土炕,战士们就在这里生活和休息。

“我爷爷当年见过杨靖宇。”王家崴子村的村民、59岁的刘仁珠说,“当年杨靖宇会寻找当地村子里有威望的人,为抗联部队传递消息。我爷爷就是其中之一。”

1935年,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东北抗联部队在龙道沟修建了十几处密营。龙道沟的山层层叠叠,葱茏的山草掩盖了密营的踪迹。

记者走进密营内部,屋里昏暗潮湿,仅有一扇探出地面的窗偶尔能散进来一束光。不到30平方米的屋子里,一个土炕、一盏油灯和一把矮凳就是全部家当。“听爷爷说,当时20多个战士就挤在这一张铺上,同吃同住。”刘仁珠说。

在日伪军军事进攻和封锁下,密营不断被破坏。抗联战士们只能以山菜、野果蘑菇,甚至草根、树皮来充饥,根本吃不到盐。最难熬的是寒冬,零下40摄氏度,一米多深的雪,一望无际的白。有些战士只有单衣穿,只能把鞋里的乌拉草塞了又塞,围坐在一起哼唱起抗联歌曲。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团结起,夺回我河山。”东北抗日联军著名的《露营之歌》至今仍在传唱。

位于辽宁省本溪市龙道沟的复原密营遗址(武江民 摄)

一把马刀见证鱼水情

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座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在陈列馆序厅,雪白的墙面与巨大的黑色浮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11名抗联战士头戴毡帽、手持钢枪,身后是层层白雪、陡峭山崖。

“抗联部队进入本溪后,在党的领导下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吸纳了很多民间抗日力量。”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说。

“你们终于来了!”1934年2月21日,自卫军将领李相山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第三团团长韩浩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九一八事变后,李相山组建民间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但部队缺乏领导和纪律,武装力量薄弱。1934年秋天,李相山正式带队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队伍也壮大了许多。他们都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密营里,同吃同睡,同甘苦共患难。

“那个时候,老百姓一听是打日本人的,就很高兴。老百姓和抗联战士的关系比亲人还亲。”本溪市王家崴子村76岁的王春武说。在抗联部队驻扎深山的两年,山周围几个村的百姓,共同保守着同一个秘密,无一人泄露。

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一把长约1米、通体漆黑的马刀横陈在展览台上。“这是抗联战士与老百姓鱼水情的见证。”周浩说。

1935年夏,杨靖宇来到辽东外三堡地区,结识了当地大户蒋国恩,并住进了他家。有一次,日伪军抓住正在为抗联部队运送粮食的蒋国恩,对他严刑拷打,蒋国恩没说一个字。1938年初,转战吉林之际,杨靖宇将这把马刀送给蒋国恩。

“东北抗联部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队伍。”周浩说。

每周一节特殊“抗联课”

1938年前后,日本侵略军向本溪地区抗联部队发起新的大规模进攻。密营不断遭到破坏,群众联系被切断,抗联战士们只能风餐露宿,以草根树皮为食。

1938年秋,由于斗争形势日益严酷,抗联一军一师的部队陆续分批撤离本溪。那些密营里的篝火声、歌声,还有奋勇杀敌的枪声与呐喊声,都消失在山林里,但抗联精神已经在这片土地扎根。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今年,13岁的孙嘉翊站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里,以一名义务讲解员的身份朗诵抗日英雄赵一曼的一封家书。

孙嘉翊就读的本溪县抗联中学,每周都有一节特殊的“抗联课”。课堂上,老师与同学们生动地讲述着抗联故事。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英雄的名字唤起对于艰苦岁月的记忆,英雄的基因也根植在同学们心中。

“我们把抗联历史引入课堂,就是为了让抗联精神根植于孩子心中。”抗联中学团委书记王浩说。

历史没有遗忘。那漫山遍野的抗日堡垒正在变成一个个红色教育基地,延续一代又一代的红色血脉。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在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自2007年开馆以来已接待海内外约600万人次参观。此外,本溪境内的抗联西征会议遗址、关门山、大石湖老边沟、龙道沟等抗联密营遗址也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追忆历史的生动教材。

红色黑龙江(八十五)——火烧山抗联密营遗址

红色旅游第八十五站

火烧山抗联密营遗址

火烧山抗联密营遗址位于黑河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火烧山东侧山脚下。火烧山抗联密营遗址占地约4000平方米,为南北200米、东西20米的不规则的一处火山岩地块。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车第三军第六师师长张光迪率队在该地建密营,以浩瀚火山地貌为掩护,开展抗日斗争。2001年,当地政府在火烧山抗联密营遗址东侧立“露营战斗遗址”纪念碑,详细记录了东北抗联三路军战士以此为据点开展英勇的抗日斗争的英雄事迹。

火烧山抗联密营遗址是黑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火烧山抗联密营遗址

地址: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火烧山东侧山脚下

电话:0456-7296999

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遗址群的历史意义

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遗址群的历史意义

1、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鸡冠山根据地是当年北满地区松花江两岸对日斗争的中心根据地,填补了抗联史的空白,改写了过去北满地区只有四大根据地的历史,其发挥的作用、历史功绩名列于已知的北满四大根据地之首。

2、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遗址群,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集作战、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军事设施,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于天放、许亨植、王明贵、祁致中等东北抗联著名将领都曾经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集中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对日斗争的整体战略思路。

3、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群的功能是由以生活功能为主随着抗战情势的发展而演变为以作战为主的营地,是东北抗联在恶劣环境下作战的一个重要体现。

4、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群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有指挥机关,包括地窨子、医院、食堂、马厩、粮仓、菜窖;有成战斗队形的营区,与交通壕、战壕连通,综合考虑了作战与生活、学习与训练、坚守与转移;有前沿阵地,靠近水源,依山而建,鸡冠山是典型的东北抗联的游击根据地。

5、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的发现填补了抗战史研究的一项空白,保护利用好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群,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认识东北抗联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与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2016年12月13日兴隆林业局局长王礼堂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南京大屠杀公祭活动,并捐献了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群发现的文物10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