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镇古内河水道

锦溪镇古内河水道

锦溪古内河水道总长度约6公里,两岸分布着古桥、驳岸、河埠、水墙门、过街廊棚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物,锦溪镇古内河水道,锦溪镇古内河水道简介,锦溪镇古内河水道-苏州市昆山市锦溪镇古内河水道旅游指南

丽江市束河古镇丽水街道 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简介

1. 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简介

1、位置不同: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 束河古镇从丽江古城往北,沿中济海东侧的大路行约四公里,便见两边山脚下一片密集的村落,这就是被称为清泉之乡的束河古镇。

2、主要景点不同: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黑龙潭、文昌宫、王丕震纪念馆、雪山书院、王家庄基督教堂、方国瑜故居、白马龙潭寺、顾彼得旧居、净莲寺、普贤寺等景点。 束河古镇主要景点有束河八景、青龙桥、四方街、龙潭、西山红叶、石莲夜读等。

3、面积不同: 丽江古城中心位于北纬26°52′50.43″, 东经100°13′27.70″,全城面积达7.279平方公里。 束河古镇位于北纬26度55分,东经100度12分,面积约250平方米。

2. 丽江古城是不是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属于丽江市古城区。纳西语称束河古镇为“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位于北纬26度55分,东经100度12分,在丽江所有景区的核心部位,是游览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长江第一湾和三江并流风景区的枢纽点。

3. 束河古镇是丽江古镇吗

束河古城核心保护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有1000多户人家,3000多人。位于丽江古城西北四公里处,是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它所拥有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遗迹以及多元文化景观,都是丽江古城的补充与延伸。

4. 束河古镇是不是丽江古城

丽江的束河古镇与丽江古城最为相似,去过丽江古城的人,一到束河古镇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丽江古城相比,束河古镇更加悠闲清净。

束河古镇由东向西,迎风而上,由于背靠玉龙雪山,玉龙雪山的万年冰川浸入了古镇北部的九鼎龙潭。九鼎龙潭由两个半圆水潭组成,从石缝中流出的泉水流入水潭,水潭中有很多游水的鱼,但周围的人民并不捕食它们,任由它们任意生长。古镇到处有茂密的树林和秀丽的山峰。

在古镇,铺有青石板的屋造走廊,来往的行人和千辆马车压得光滑如镜,路面上留下马车的痕迹,揭示了当时当地的繁华。当时,人们制作皮革用品,商人们将其卖给尼泊尔等地,因此也被称为“皮匠村”。

5. 丽江束河古镇历史

开通于唐代的茶马古道,从滇南经丽江直达西藏拉萨,经唐、宋、元、明、清千余年的运营发展,促进了沿线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束河即是丽江坝子中保存完好的驿站,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6. 丽江古城 束河古镇

束河街道属于丽江市古城区。

束河古镇位于北纬26度55分,东经100度12分。束河古镇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面临田园阡陌;北瞰玉龙,东南瞻象山、文笔,四时风光变幻,尤其村头两处泉源,其中一潭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在丽江所有景区的核心部位,是游览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长江第一湾和三江并流风景区的枢纽点。

7. 丽江束河古镇地址

束河古镇是丽江游玩最应该去的一个地方。它会给你一个纯朴,自然,非常接地气的感觉。

映入眼帘的是建筑的美感,遍布全镇的潺潺小溪,无处不在的鸟语花香,各式各样 纳西小吃,各种银饰。有两个地方是要坚决打卡的。

一个是四方街,白天人头攒动,看着小溪流水,雾气朦胧下的新人拍婚纱照,犹如置身仙界。

晚间彩灯亮起,商铺驻唱歌手们的歌声会始终陪伴你左右,就像一个大型晚会。

另一个是四方听音,有纳西族歌舞,有点类似广场舞,你可自由参加,充分感受一下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来丽江游玩没来束河你会有缺憾。

丽江市束河古镇丽水街道街长 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

1. 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

首先,白沙古镇不属于古城区,而是属于玉龙县。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2005年丽江由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的时候,由原来的丽江县一分为二,玉龙纳西族县继承了原来的丽江县,丽江主城区和部分乡镇则新增为古城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其实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狭义的丽江古城,也就是现在紧贴着丽江主城区的的那一片。二是束河古镇。三是白沙古镇。三者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2. 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办事处书记李

马子云(1782-1849),名之龙,字子云,自号“雪楼”。他是丽江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对丽江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木正源(1795-1880),初名木淳,字羲民,后因避同治之讳,改名正源,丽江市白沙古镇人。毕生从事教育与学术研究活动,著述颇多。据记载有《周易杂谈》六卷,《羲民文集》及《羲民诗集》各一卷,《见闻杂录》一部。

和志强(1934年10月-2007年3月21日),男,纳西族,云南省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丽江市古城区)束河镇开文荣华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方国瑜(1903—1983),字瑞丞,纳西族,教授,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成员。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五一街人。历任编辑、教授、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和云南通志馆的编审、审定、续修委员及云南省民委委员、全国人大民委委员、省博物馆筹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 调查组副组长、九三学社云南省工委副主任等职。

杨凤(1920年11月-2015年12月29日),云南丽江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

李群杰(男)字杰夫,笔名怒涛、揭腐等。1921年生于云南丽江,纳西族。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顾问,云南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国云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职。

李汝炯(1899—1990),纳西族,字伯庚,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白龙潭人,生于1899年4月2日。民国时期陆军中将,著名炮兵将领。

杨尚志(1915-1986),纳西族,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吉余村人,毕业于中央军校第五分校(昆明分校)第十一期。

王丕震(1922年—2003年5月17日),云南丽江人,纳西族,中共党员,被誉为当代“巴尔扎克”。

习自诚(1896—1954),字朴安,丽江古城五一街人,纳西族爱国将领。

习自强(1894—1952),字健夫,丽江古城五一街人,纳西族爱国将领。

李烈三(1908年~ 1949年),男,纳西族,1908年生,丽江县(今丽江市)大研镇新义街积善巷人。原名立三,学名李希南。

王洁修(1892—1927),字季莲,丽江古城玉河村人,纳西族爱国将领。

李佩先(1927年~ 1949年2月),纳西族。丽江市永胜县梁官镇中洲街人, 1927年出生在一个富裕农民家庭。

和振古(1923年~ 1963年1月),纳西族,丽江县(今丽江市)大研镇义正办事处清溪村人。194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扛会” 和游击队,土地改革时担任民兵中队长,被评为民兵模范。

訚柏,男,纳西族,1969年4月生,北京人,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7月参加工作,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民族政治与公共行政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博 士。现任青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和良辉,男,纳西族,1962年8月生,云南丽江人。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现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3. 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办事处

2016年底,郯城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郯城街道办事处)、9个镇(马头镇、李庄镇、重坊镇、杨集镇、庙山镇、港上镇、胜利镇、高峰头镇、红花镇)、3个乡(花园乡、归昌乡、泉源乡)、2个开发区(郯城经济开发区、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1个马陵山景区。

拓展资料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南部,地处鲁苏交界,为山东南大门、齐鲁之通衢,是齐鲁大地与江淮地区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为鲁南“咽喉”之地,是“中国银杏之乡”和“中国杞柳之乡”。

郯城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1.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2.3公里,地跨北纬34°22′—34°56′,东经118°05′—118°31′。南部临近陇海铁路,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市县所环绕,北半部与临沂市临沭、河东、罗庄、苍山四县区接壤。总面积1189平方公里,约占山东省面积的0.77%。

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运河水系,流向多为自北向南,均为季节性河流,全县主要河道45条,全长620.7公里。

沂河、沭河纵贯县境,为过境主要河道。其次还有分沂入沭水道、五里河、新涑河、武河、武河行洪道等;苏鲁边界出境河道有老墨河、白马河、沙沟河、浪清河、郯新河、柳沟河、黄墩河、黄泥沟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大规模治理,在疏浚旧河道的同时开挖新河,全县河道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河网布局,基本具备承接客水、排泄内涝的功能。

参考资料:行政区划-郯城县政府

4. 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邮编

276000 1、276000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 2、276001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金雀山路 3、27601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 4、276015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马厂湖镇 5、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兰山路 6、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砚池街 7、27603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 8、276035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 9、276036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 10、276037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南坊街道 11、276038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枣沟头镇 12、276039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朱保镇 13、27601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兰山街道 14、276005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成才路 15、27600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西苗庄 16、273306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西九路 17、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东关街 18、7600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老机场南街 19、276004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山川路 20、276004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平安路 21、276004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金源路 22、276005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桃园路 23、276005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青杨路 24、27600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银雀山街道 25、276004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官驿街 26、27601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前十大街 27、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炉坊巷 28、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郑家巷 29、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新庄巷 30、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马石猴巷 31、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酒厂前街 32、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伏家巷 33、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南仓坊巷 34、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涑河南街 35、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赵家巷 36、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箭道巷 37、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一尺街 38、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琅琊巷 39、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金园西巷 40、276002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陵园东街

5. 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办事处黄山居委会

古城区有14.9万人,城镇人口有6.7万人.全区幅员面积1,255.4平方公里,下辖金山、七河、金安、大东、金江5个乡和大研、西安、祥和、束河4个街道,共有35个村委会、23个社区居委会,462个村(居)民小组。全区总人口14.9万人,有纳西、汉、白、藏、彝、普米等10余个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有8.8万人,占总人口的59.1%。

古镇岔河抹不去的记忆|高锦标纯美、朴实的文字鲜活呈现水乡古镇岔河的人文风貌

探秘水乡古镇文化

作者:高锦标

最小的桥和最大的桥

明清时期的淮安西南乡,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口头禅,“一车,二岔,三钦工。”说的是淮安有三个知名的小镇,其中两个小镇现属淮安区的,一个叫车桥,一个叫钦工;另一个就是洪泽区的岔河镇。在岔河人们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口头语“三步两座桥,五步三座庵”。年少时的我,一直把它作为一种笑语,从未介意,也不屑介意。

人过半百,少了点无知派的傲气,多了点自矜式的谦和。带着多年的心结,特意走访了几位年近百岁老人,从他们口中终于得到确切的印证,不禁唏嘘不已。原来这“三步两座桥,五步三座庵”,绝不是诳言,而是历史的真实。

还是先从三步两座桥说起吧。古镇岔河南街,清末民初因其街道两边民居密集,小雨时节,雨水尚可顺着街道两边明水沟向南经南券门外进十里长河。到了暴雨季节,水流如注,无法及时排泄,大水从街道漫进居民家中,住户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时任岔河镇最高首长韦董事经过反复勘察,决定在离南券门北三百米处吴家巷对面的街道,挖掘暗下水沟,与街道两边的明下水沟相通,引雨水向东进入十里长河。同吴家巷相对的坐西面东人家姓石,人称石老爷。石家的大门正对吴家巷,石家为避开吴家巷的煞气,特地在大门口竖起一块“泰山石敢当”。当韦董事去找石家老爷商量从他家门口开暗水沟,引水经吴家巷向东进十里长河时,石家人是一万个不同意。万般无奈之下,韦董事只好去找当地远近闻名的“地理先生”韦大,商议解决的法子。韦大先生是韦董事本家,见韦董事是为解决南街暴雨水患一事而来,二话没说,便告诉了他化解问题的方法:请石匠在石家的“石敢当”上雕刻一幅“凤凰戏水”图案,然后再在他家大门口两侧各挖一道暗沟,在暗沟上盖上大青石,每块青石板上开三个石眼,工程结束时,放鞭炮庆贺,并向众人宣告,岔河街又多了两座石桥,桥名叫“姊妹桥”,保证石老爷不但无话可说,还要感谢你韦董事呢。韦董事第二次去找石家人时,果然不出所料,石家人当即应允。“姊妹桥”竣工那日,韦董事召集了街民到场,在鞭炮声中郑重其事的宣布。“姊妹桥”的落成,使南街市民免受暴雨的袭扰。

说是桥,其实就是三步之间的两个地下过水涵洞。又有谁能知道,清朝末年围绕着这两个过水涵洞的建成,曾经演绎出一段老街居民团结友爱、共建家园的“姊妹桥”故事,后来,经爱好风雅的文人墨客调料,便有了“三步两座桥”的戏称。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期间,“三步两座桥”这一特定而隐喻的词汇,曾经被我党地下工作者在一次隐秘的活动中,巧妙的借用为接头暗号,令日本鬼子费尽心机也无从查找,为保护岔河地下党活动作出了意想不到的贡献。当下,老街建设的有心人修旧如旧,即使在今天,不经导游引领,很多当地人都是难以得知它的具体位置的。

“三步两座桥”终究是戏说,岔河之所以称岔河,是因其河道纵横交错,水路四通八达,市井的建立位于河网交汇点上。在街市里,有六条河流交汇其中,著名的有五十里浔河和十里长河,如此众多河流,都把寻找宝藏的触觉伸向古镇岔河,岔河俨然成为了雄居淮安西南乡一座名副其实的水上小镇,老淮宝县设置于此也就不难想象了。

河网密布,必然要靠桥相互连接,便于岸上交通顺畅。这样就有在东滩连接岔河东北乡的“太平桥”,在东街东首有通往三角城方向的“虹桥”,正南方凤凰嘴处有眺望岔河东南乡方向的“张家桥”,西街对过奶奶庙附近的“奶奶桥”是通往胡桥镇方向的,还有街北头的“李家桥”连接着岔河西北乡。这样算来就已经是五座桥了,再有一座桥就是大名鼎鼎、已被列入文保单位的、端坐在浔河中段,连接中街北街的淮安第一桥——老石桥。

一方巴掌大点儿的袖珍式小镇,建造了六七座桥梁,可谓奇观,谓之“三步两座桥”,看似夸张,却也道出了小镇当年水陆交通的繁华。

“庙”语连珠

明清时,岔河的寺庙共有七处,分别是东滩的寺院群,南街的火星庵,东街的百子堂,西街的奶奶殿和供奉观音菩萨圆通宝殿,北街供奉大肚弥勒佛的北庵与基督教的福音堂。

东滩上的寺院群最大,共有房屋九十三间,分别为城隍庙、节孝祠、三元宫,另供奉大小神佛几十尊。前大殿中堂供奉的是城隍爷爷,左厢房供奉的是城隍奶奶,右厢房供奉的是城隍爷和城隍奶奶生活起居器皿;后大殿左侧为节孝祠,右侧为三元宫,中间只一墙之隔,内有房门互通。城隍庙、节孝祠、三元宫三座寺庙之间的距离,不超出五步,故有“五步三个庵”之说。

天旱求雨,出门求平安。清代岔河佛事,最热闹莫过于农历七月十五。它是岔河佛事最壮观的景象,四面八方香客们赶来烧香、叩拜、求签、还愿和问卜,一时间小小岔河镇车水马龙,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胜似逢大集,尤其以城隍庙香火最旺。“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在人们心目中是全能之神。信徒们大约在八九点钟烧香拜佛之后,便赶紧跟上“城隍会”游行的队伍。

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城隍爷”的坐像,从东滩出发,沿途过石桥,走中街,经西街,在西街奶奶殿处折返向北,由李家桥入北街,回东滩。

游行途中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跳秧歌、踩高跷、玩杂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愿意加入队伍,随时可以加入,尾随而行亦可,和孩童一样手舞足蹈亦可。颇有点像巴西狂欢节。这一天,也是整个岔河街上最热闹的一天。

传说“城隍爷”出巡主要是为地方消灾解厄,趋吉避凶。直至民国初时,岔河街上还有举办。

毛家小楼

年初与友人小聚,言语之中谈及老街在战火和动乱里遗存下来的几处古建筑。友人问我,知不知道老街现存下来的年代最久而又保存较好的房屋?我不假思索道,在岔河老街中街西侧,距老石桥南二百米处,有一幢楼房与街道只一房之隔,坐北朝南。老街人们记忆中叫“红旗旅社”,这幢楼房应该年代久远点吧。友人颇为惊讶,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谦虚地答道,是瞎猜的。他兴奋的告诉我说,你猜对了。他还告诉我,年前他那位省城懂建筑文化的亲友,来岔河游玩时告诉他,这幢房子是岔河老街年代最久的建筑之一。

老实说,我对建筑文化一窍不通,更不说带古字的了。我只是喜欢对着建筑的特点,寻找文化的印记。

从外部看,这幢房子看不出是幢楼房,和普通的老式建筑没什么太大区别,青色的小粉砖,砖与砖之间是用糯米灰浆做粘合剂砌合的,屋顶是老式小瓦当砌成的正脊,正脊两端如龙头一般微微翘起,正脊与四条浑厚的垂脊样式一体,显得沉稳而美观。檐口也比别的房屋多凸出两三块扁砖实砌,扁砖的外侧面人工打磨过,光滑流畅且凹凸相间,次第向外凸出,下面是一组横着竖起的立砖,每块砖面上有两幅向日葵花纹的浅浅浮雕。岁月沧桑,风雨侵蚀,已无法辨清。这幢房屋在岔河老街,应该算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建筑,除了青灰色墙体色泽斑驳和屋檐上三角形花瓣滴水瓦当有缺失外,基本保存完好。

再走近细看,门头上方有一方条形廊窗,从堂屋大门上的条形廊窗,你才能看出这是一幢二层楼房。中国建筑内部结构的隐秘,从这里可见一斑。而古代民居住宅在正屋大门上方开窗已是少见的,开成廊形的条窗,更是罕见。只可惜,这廊窗木制窗棂,已不是当年精雕细刻的雕花式样,大门头上的雨帘,也不是当年望砖镶嵌、两边提角飞眉的样式了。然而,单就这大门头上的廊窗,就激起了我浓厚的探索兴趣。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一步一步的追溯,最终发现这幢房子主人竟然还和我的祖先扯上了关系。

房主叫毛瑞之,其祖先不知什么年代从丹阳迁入岔河。毛公的祖先在丹阳也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一次偶然的机缘,祖先与在大运河里走南闯北的船工们攀谈时,得知岔河小镇鱼米之乡,人好水清,尤其是土地买卖价格公道。这正合他的扩置田产之意,而丹阳一带田产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奇高,他便和族人合计,派族中的一支(就是毛瑞之在岔河的先辈)来到岔河考察,随后便在岔河东北乡毗邻白马湖边,从当地几个破落的土著人手中购买了一百多亩土地。接着,又在岔河中街石桥南首西侧,购置了方圆近两亩的黄金地段作宅基地,随从江南雇请了一班工匠来岔河建起了三进三出,共二十多间的大宅院。

我的曾祖父也是岔河东北乡人,民国初叫柘东乡,有几亩地的薄产,但对于一个当时十一二口的大家庭来说,远远无法满足家庭生活最基本的开销,亦无力购置更多田产,便从毛瑞之父辈手中租种了二十来亩地,以贴补家用,从此与毛家有了结识与交往。

毛家在岔河历经数代,多有去淮安、南京等处经商谋事,只有毛瑞之父辈一支独守岔河。今天幸存下来的一幢和街道只有一房之隔的二层小楼,是毛瑞之两个女儿的绣楼,楼上开设的廊窗,不仅是通风透光之用,还是毛家两女儿观望街景的窗口。毛家在岔河不仅是富庶之家,也是诗礼之族,夫人承担着教化两女的女红和识文断字。两个女儿不仅生得如花似玉且聪明伶俐,每日在楼阁上习文字做绣工,很少走出阁楼。明清时,乃至民国初,诗礼之家未出嫁的女孩不得轻易独自出户,已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有一年北街姓郭的大户人家儿子娶亲,请了外地戏班子,在院门口搭起戏台,安排班主唱七天七夜的大戏。毛家二女儿,从女佣口中得知这一消息,便在傍晚时分,裹上头巾,甩开家里的跟班仆人,偷偷地从阁楼里溜出来,去北街姓郭人家门口看戏。回家时,在石桥上被街上一个小混混拦住了去路,胆怯的小姑娘转身便又向北街跑去,小混混紧追不舍,小姑娘慌不择路,钻进了北街右侧的小胡同,这是个死胡同。跑到尽头,被迎面而居的一座小茅屋档住了去路,茅屋的小木门紧紧的关闭着。可怜的小姑娘,眼泪都急得溢出了美丽的双眸,月光下姑娘转身又瞥见尾随而来的一双透着奸邪目光的眉眼,紧张、害怕的情绪犹如电流击中身体,整个儿身体都颤抖起来。情急之中,小姑娘惊慌失措地用双手拼命地扑打木门,高呼“救人啊”。姑娘的叫声,惊动了室里的主人。木门打开,走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年妇女,一伸手将姑娘拉进了小屋,对着尾随而来的小混混大声斥责道:“你是哪家的龟孙子,敢欺负毛家二小姐!”小混混悻悻的站立片刻,便回转身子向胡同口走去。

惊魂未定的姑娘,搂着老人的脖颈,伏在老人的肩上,呜呜地放声大哭。老人一边轻轻地拍打着姑娘的肩膀,一边安慰道“别怕,婶婶马上送你回家。”姑娘从老妇人颈上抽回双手,抹擦着自己的双眼,娇嗔的答道“谢谢婶子!”老妇人帮小姑娘理了理乱了的头发,又拉了拉自己衣服的下摆,牵着小姑娘手,顺手关好了小木门,出了弄堂口,径直向毛家大院走去。

自此以后,毛家的两个姑娘,就没有走出过自家的小院子,阁楼上的廊窗便是她俩美丽的眼睛,与母亲学做女红和习文练字之余,便来到这廊窗口,看外面的世界。晴天看景,雨天听风。廊窗成了她俩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的最好窗口。

土改前后,毛瑞之拖家带口退回了老家丹阳,所有田产,由当地政府分配给贫苦农民,镇上的房产也没收充公,这间二层阁楼分配给街道居委会办事处,街道居委会为了方便过往旅客安顿,改修成旅馆,起名为“红旗旅社”。

毛家的房屋,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只有这二层楼阁,其它房屋有的因为集体需求拆建改成其它用途,有的年久失修,被废弃重建,有的几经转让,拆了建,建了修,已是面目全非,只有这幢曾经住过两位美丽女孩的楼阁还保存完好。

每次去老街,我必翘首眺望这栋小楼,想像中两位美丽的妙龄少女是如何依偎在廊窗前,双手托腮,眺望楼外的世界。每每至此,我便想起了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名句“哪个少女不怀春……”

2019年3月初,我又去了趟老街,看到小楼前面低矮的小房子已拆去,心中禁不住窃喜,因为我再也不用侧身穿巷一睹她的芳容,她已大大方方的站立在众人的面前。

尊重的道一声:感谢那些在幕后默默地把你推向前台的人!

漫步秋雨

淅淅沥沥的秋雨渐行渐止,如同初恋的少男少女一样缠缠绵绵,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

黄昏时分,静坐窗前,谛听檐下秋雨滴哒作响,如秋虫在呢喃,如恋人在私语,轻柔真切,似有若无……。

出去看看如何?

撑起雨伞,信步雨中,朦胧的夜色里,空气中仿佛都流淌着清新明净的秋雨味道,而秋雨似乎也有了灵性,在我迈出门槛的一刹那,便欢欣起来,激动地在我的伞上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忽而似芭蕾,忽而如踢踏。那轻轻击落在伞上的雨点,分明是舞女秀美的脚尖在旋动,又恍若节奏分明的木屐在踏歌。

忽地一阵桂花香,裹挟着细若发丝的秋雨扑面而来,不经意中已经来到校园的甬道。昏黄的路灯下,秋雨似银丝纷至而下,映照得清亮碧绿的桂花树叶反射出奇异的光,而桂花的香味越发浓郁,直入心脾,不禁惊诧起来。

这不就是秋雨的体香么?在这绵绵的秋雨中,在这迷离的路灯下,尽情地吮吸秋雨的体香,信步而为,随心所至,任意东西,人生满足不过如此。

穿过桂花香溢的甬道,来到宽阔的校园操场。借着街灯,对面的校舍、民居,身边的垂柳、翠竹,连同草场上青涩的草坪,所有大地上的一切,都在这绵绵的秋雨中静默着。此刻的天空,变得遥远而模糊,而于我,它又是那样清晰可见,因为我知道,这秋雨便是它温润的唇,大地如同沉睡的美人,任凭雨唇亲吻她的每一寸肌肤——美丽的街市,芬芳的田野,清纯的河流……无不欣喜的享受着秋雨缠绵而神圣的湿吻。绵绵秋雨,正是天空对大地一往深情的眷恋。

春雨甜润是它们初恋的节奏;

夏雨轰鸣是它们海誓山盟的呐喊;

秋雨便是它们在岁月静好的日子里,倾诉相见恨晚的衷肠……轻轻溅落在小河上的汩汩秋雨,是它俩誓言千年相守的情话,静静洒入草坪的雨丝,是它们不见不散的深情相拥。

窄窄的街巷在秋雨纷繁中,显得温情而安逸,低矮的屋檐,老式的瓦当,新铺的石板路,欢愉着秋雨的洗礼,透射着老式马灯散发出来的微光,如天街上的星星含情而朦胧。街巷两边彩旗与“二荤馆”外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交相互映。有了秋雨装扮的夜幕,小镇愈加楚楚动人。

漫步在老街石板路上,不由得信口吟诵起来: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思绪则随着诗行,在小镇上空的秋雨里飘荡,遐想着怀春楼门头上的廊窗,不知今晚可否亮起了灯光?

行在回来的路上,秋雨热吻着的桂花树,早已乱了芳心,地下片片落叶成为他们相亲相爱的见证……

何处无秋雨,何方无小镇,可有像我在这绵绵秋雨的小镇里漫步的痴人?

一个不媚俗的凡胎

小时候总是偏爱于房前屋后、院子内外那些洁泽如玉的扁豆花,静美似蝶的蚕豆花……还有乡间小路边品红端端的喇叭花,玉絮旋舞的蒲公英。院子里躲摸摸,圩渠边打猪草,满眼都是那各色各样的,有说出名字的,也有说不出名字的花儿、草儿。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如童话一般的五彩斑斓,给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平添几分温馨。

去年春日,阳光静好,又有了去乡下老家看看的念想。说走就走,骑着单车穿过了两边楼宇相接的街道,过了蒋家桥右转,迎着朝阳,行进在径直向东的浔河岸北的路道上。放眼远眺,绿油油麦田一望无际。长时间蜗居在街道冬日的一隅,猛然间见着这春光下的田野,整个儿就是一块块奇大无比的绿色地毯平铺着,便生出了孩提时的遐思,渴想扑上去,闭上双眼,仰面而卧,让四肢尽情向四周伸展,在蓝天与绿地之间彻底地放下自己。

过了耶稣堂,路道两侧的金黄色油菜花直逼视野,有枝俏叶单,亭亭立足;有玉袖横出,招摇惹人。在这怦然一刻,内心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忘却了刚刚还要投怀送抱的绿色田野了。那俏立枝头,灿如金眸的点点黄花,单是三两株,就足以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神清而又气爽。成片的连缀在一起,绵延不绝的簇拥在道路旁,恣意地怒放着鹅绒般的黄花,分明是给那一方方硕大的地毯镶上的金色花边,路道则成了一条条鲜艳明丽的花间河流,人与金光闪烁的黄花逶迤并行,便有了置身花海的幻觉,漂荡随风,率意前行,温暖而微醺,心旌不由得在金色的浪花里摆荡起来。

匆匆忙碌的生活中,行走于乡间小道,徜徉在金色的氧流里,便有了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安适。

无法说清,少年的我,为什么就偏偏喜欢上田野里的小花小草,而独不见这金色世界的风华,这种遗憾与失落,有如无法追忆的初恋,隐隐痛楚着。韶华已逝,且行且珍惜,盼望着下一个春日早早到来。

新的一年里,梅花绽放的日子,那天恰好又是春分日,在去南方的途中,恹恹欲睡的我,本无心于车窗外变动不居的风景,然而,无意间一抹黄色撩开了我眼帘,那不就是你么,那真的就是她了,油菜花儿!从盛夏到秋日,从深秋到隆冬,从隆冬到早春,一直在漫长的等待中,没想到在南方的车窗外邂逅。没有语言能描述此时此刻的激荡心情,不由自主的拿起相机,为她留下了一张张倩影,把这份惊艳连同美丽一起分享给远在江北的亲们。车窗外金色的画面,像电影中的镜头,不断的切换着,时而在山坡上,时而在池塘边,时而在圩堤上,时而在农家小院,而主角必定是你——油菜花。急速行驶的车厢,模糊了你的身影,而我心中的你却渐渐清晰起来。

如果说黄色的花穗是一片片金箔连缀起来的,那么敦实的绿叶便是一方方翡翠做成的,每一株开了花的油菜就是一尊“金镶玉”。

如果说娇小艳丽的花瓣是恋人金色的美甲,那么火柴支模样的花蕊,便是细小玲珑的美甲笔,皇家的颜色是她一生的最爱,春风中摇曳的串串花枝,就是魔幻中的“千手观音”。

在这百花争艳的春世界里,独步整个春季的油菜花,谁又能与之争锋呢?

且不说她天生丽质的身世,金枝玉叶原本就是高贵的血统;也不说她高洁的情怀,一生钟情于猎猎春风的原野;更不说她阳光一般的心,有一片舞台便会灿烂;单说她外华与内质,既不肆意张扬,又不伪心作秀,她就是她,随性而为,适时而动,金子一样的高贵,金子一样的纯正,春日里开花枝枝秀金,夏日里结实株株墨玉。与浪漫的春天共舞,在火热的夏季里交结,妙华与秀实完美共生。

至真至朴的油菜花,你不仅属于春天,你更属于这一片瑰丽奇瑞的原野。无论人们见与不见,喜欢不欢喜,你都在,因为你本不是一个媚俗的凡胎。

洪泽区作家协会主席高锦潮倾情推介:

恋着这方热土

人生的收获有很多种,最令人敬佩的莫过于农民,因为他们眷恋着这方热土,始终默默无闻地在家乡的田园里耕耘。同理可得,一个喜爱民文学的人,要想在有所作为的同时,得到人们的敬重,也必须有这种精神。因为家乡浓郁的文化,就深藏在脚下的那方厚土、不竭的水体与民风民俗中,只有摒弃浮躁,抛开捷径,扎实挖掘,才能在人文积淀中发现瑰宝、拯救消亡、激活兴致,为一地一方的文化光大,做出前人没有注意、很少做过与没有做好的事情。高锦标显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打开高锦标的人生阅历,在他的履历中,没有太多的变化,从小到大,如同他老家的屋宇枕着的那条河流,宽阔明畅、波澜不惊。也许是水乡的特质,造就了他似水的柔韧和滴水穿石的秉性,他就像一位与水缠绵的纤夫在校园中躬行。从高中走出校门,又从农民走进了校园,这虽是一个简单的人生抛物线,可对他来说起落中获得的却是埋藏在心底的感恩。在那个年代,农村户口要想转为城市户口比登天还难,他与当年的全国数万民办教师一样,一直被户口阻挡在编制之外,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日月,他与正式教师的待遇相差几倍,面对这样的不公,有人选择了离开校园,他却选择了坚守,原因之一,是他多年的语文教学,提升了他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也促使他对探讨地方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岔河是水乡,水的滋润令岔河拥有了“岔河小南京,不到不死心”的美誉,但深挖下去,岔河不只是简单的“鱼米之乡”,还是名不虚传的古镇,是革命老区淮宝县的所在地,还有柘塘故里等诸多的人文积淀……所有这些,成就了一个有心人的对水乡古镇文化的探宝,他就是高锦标。

来源:2019-3-22《洪泽报》

编辑:羽军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