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土塔

于都土塔

于都土塔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周边,包括水阁口塔、中埠塔、水头塔、下马塔。

水阁口塔位于于都县禾丰镇蔴园村,又名文峰塔。是座六边七层楼阁式土塔,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宝葫芦顶,高27米,底层边长4.52米,厚2米。在第二层上嵌有一块红石匾,上阴刻于都知县傅缄题写的“文峦耸秀”四个大楷字。塔底层辟有一门,内为空筒式,原有十三层横木梁相错架设,今大多朽落。据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该塔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

中埠塔位于于都县罗坳镇中埠村,又名廻澜塔。六边七层楼阁式,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高36米,底层边长4.3米,厚1.6米。底层北向辟一门,塔内结构为空筒式,原各层有木梁板,今具朽落。第二层东南面和西北面开拱形窗孔,其它各层各面均为盲窗。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记载该塔建于乾隆九年(1744)。

水头塔位于于都县靖石乡任头村。六边七层楼阁式,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塔顶各角均用红麻石装饰起翅,高19米,底边长2.8米,厚1.2米。塔底层辟一小门,内为空筒式,各层有横木梁相错架设。二层以上均开有对称拱顶窗二处。

下马塔位于于都县仙下乡石坑子村,又名奎毫塔。六边五层楼阁式,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穹窿顶,刹为宝葫芦状,高20米,底边长3.5米,厚1.28米,底层开一拱顶小门,塔心为空筒式,每层设有木梁架,大部分已朽落。第三层和顶层各开有一拱顶门,顶层与门对称处还开有圆形窗。此外各层各面均以红、蓝两色绘制拱顶门或圆形窗图案。

于都土塔是群典型的风水建筑,均为三合土夯筑而成,在我国众多建塔材料中别具一格,为我国古塔建筑之一绝。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于都重光宝塔纪事

于都重光宝塔纪事

于都西汉初年建县,为赣州河东六县之母,南控闽粤,北襟潇湘。山峰河岸之间,宋明清建塔九座,尤以重光宝塔为著名。

重光宝塔原在于都城郊永安门外,廻澜阁右(位于县城小西门外贡水河右岸,今贡江镇蔬菜场村),旧名“慧明院塔”,始建于宋至和二年(1055年),邑人曾绍、陈可暹建。宋绍定六年(1233年)塔因灾而废,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邑人孙蒿修复。元泰定四年(1327年)冬至次年秋,邑人肖贵洪捐资鸠工重修之,并在塔周围建屋六间,共费资以万计。肖核记。

明洪武九年(1376年),塔复灾,仅存塔级,其余化为乌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势就圯。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知县黄应元组织民众重修,改名重光宝塔,佥都御史李涞记。重光宝塔呈六角形,中空,7级楼阁式,逐层收分明显,塔身用青砖砌成,高47米,塔基面积宽大,厚3.3米,上层内宽1.5米,外宽3.5米;下层内宽1.5米,外宽5.5米。宝塔造型雄伟壮观,亭亭耸立,直插云霄,素有“于都文峰”之称。相传,宝塔基地叫鸭婆型,自建宝塔之时起,每逢贡水河涨洪水,波涛滚滚,淹浸县城,而低于县城的宝塔周环数十尺地却安然无恙,从未被淹至,并成为民众避灾之地。

1971年,时处“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县革命委员会领导指令县房产公司,把重光宝塔和位于县城西南孟口的辛峰塔(建于明崇祯三年即1629年)一同拆毁,以取其砖为新建县造纸厂、农药厂和塑料厂之用,砖多破碎堕贡水河内,所剩寥寥,无济于事。原宝塔塔基被批给了当地村民建房,遗迹全废。

2003年癸未之春,县委县政府尊重历史,顺应民意,决定重建宝塔,命名为“于都重光宝塔”,并因势扩展为宝塔公园。仁人志士,社会各界无不颔首称善,鼎力相助。盖城区拓展,遂择塔址于贡江镇永红村狮子岭,同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十三日)之吉日良辰奠基开工,11月26日(农历十一月初三)圆顶。2004年6月19日(农历五月初二)告竣。

新塔按原有建筑风格重建,塔高55.26公尺,塔型八面朔风,塔身七级重檐,塔级5.32公尺。每级设游廊,梯从内旋;塔单层设子、午、卯、酉四大正门,双层设乾、坤、艮、巽四大隅门;塔刹四级铸铁,塔胎基呈八角形,直径12公尺,塔体框架砖混结构,外砌青砖,着色调和,仿宋风格,古红衬灰,临江而立,蔚为壮观。

于山苍苍,贡水泱泱,巍巍宝塔,人文重光!

附:《重光塔记》(《雩都县志》卷十四﹒艺文)

重光塔记

作者:李 涞(1538—1602年) 字源甫,号养愚,于都梓山人,明末文学家, 官至都察院长官(中丞)。

吾邑龙门之浒,有慧明禅院,建自唐僖宗广明二年(881年)。宋仁宗至和(1054—1055年)间,邑人曾﨔等始建是塔。塔虽因缘释氏①,然当邑治右缠,逆江流而屹然砥柱,固足善也。久之寺废,至理宗绍定六年 (1233年),塔灾,嘉僖四年 (1240年),邑人孙嵩修复之。是时邑令周公颂在事,授以寿量寺废塔相轮。周本循吏,其设施固如此。又久之而圯,元泰定四年 (1327年),邑人肖贵洪复新之。是时架轮完整,庐舍周列,费以万计,厥称钜丽。明洪武九年 (1376年)复灾,虽塔级仅存,而余悉化乌有矣,及今剥落益甚。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以雷雨堕一碑,则记贵洪事也。已遂顶岐②为

二,势浸浸就圮益亟。岁壬辰(1592年),静斋黄侯来宰是邑,甫下车,则慨然念及之。越三年乙未(1595年),乃告於众曰:“塔之就圮也,风气漓③矣,吾乌能坐视!邑之有龙舟会也,以尚鬼④也,然而侈且狂矣,吾邑乌能坐视?夫厚储黩鬼⑤之资以益狂,孰与移之葺塔,将狂去而漓者完乎!”於是诸父老皆曰 “善”。乃搀议⑥上诸当路⑦,诸当路又无不曰 “善”。乃以是年十月,集邑之老成敏办者事事⑧。盖锱铢⑨不扰於民而费足,营度不踰乎时而事竣。架槛不设,而焚如之虐杜⑩,锋稜峭拔,而干霄之势崇。侯偕邑人顾而嘉曰:“嗟乎!塔之修凡几,而輙圯也,盖莫艰於兹日,赖天灵葺之而遂成也,民且不见役也。工之浑坚⑾而与天壤永也。邑之人文昌乎!物力阜乎!生齿⑿繁乎!余即无相轮之助,而前人休烈⒀不坠矣。其名塔曰‘重光’。”於是诸父老曰:“美哉!”昔宏治间,侯高王父文钺公,尝宰吾雩,棠阴⒁犹存,侯接武⒂於今,而益为民计久远也,允谓奕世重光⒃矣。然侯惠政甚夥,其钜者,则行宗法、惩赌博、罢里供、汰侈靡⒄。若今革淫祠,新废塔,皆足为吾民永利,它固难缕述也。侯名应元,楚之道州人。

【注释】:

①塔虽因缘释氏:此塔虽然凭借和尚建造起来。②顶岐:塔顶裂开。岐、通 “歧”。③漓:浇漓,薄也。④尚鬼:崇尚鬼神。⑤黩 (dú渎)鬼:滥祀鬼神。黩,滥用。⑥搀议:参与议论。搀,犹参与也。⑦当路:担任重要官职,掌握政权的人。⑧事事:人事这件事。前一 “事”字做动词。⑨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⑩焚如之虐杜:被火焚毁的威胁就杜绝了。⑾浑坚:全部坚固。⑿生齿:指人口。⒀休烈:美好的功绩。休,美也。烈,功绩;功业。⒁棠阴:周朝时,召伯巡行南国,曾在甘棠树下听讼,时人因爱召伯,相戒勿损伤这株甘棠。见《诗·召南·甘棠》。后因用 “棠阴”比喻良吏的政绩。⒂接武:前后足迹相连接。借喻继法前人。武,足迹。⒃允谓奕世重光:真可以说是世世重光了。允,诚实;真实。奕世。一代接一代。⒄汰侈靡:淘汰奢侈。汰,淘汰。侈靡,奢侈,浪费。

◆来源: (供稿:于都县志办)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于都县神奇的重光宝塔

于都县神奇的重光宝塔

(供稿:于都县志办)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浮屠便是塔之别称。可见修塔最是世间积德为善的一种义举,当然,更有不少是专为铭记某重大事件或某重要人物而树立的永恒性标志。六县之母的于都古塔真可谓多姿多彩、别具客家风味,而且大多是依山傍水而建,比如东有濂江河旁的文明塔,南有桃江岸边的文峰塔和康石岩普同塔,北有梅江之畔的步青塔、凌云塔和六秀塔,而尤以西边贡江两岸的塔为最多:有巽塔、蜚英塔、重光宝塔、辛峰塔迥澜塔,至于其他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无名小塔就更是多得难以计数,特别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于都的塔和水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总是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心相印、意相随,亲同孪生兄弟,情似恩爱夫妻,而且每座古塔都有一段或扣人心弦,或感人肺腑,或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及神话传奇般的轶闻佳话,而最为典型的恐怕要数于都县城的标志性宋塔——雄伟壮观、直插云霄的重光宝塔了。

相传不知何年何月,有那么一对潜心修练成仙的鸭精,因日久生情而触犯天条被玉帝贬往偏远的南康郡镇守贡江,因此二鸭化身为塔而高高耸立在贡江之滨。虽说是被贬凡间,但玉帝还是应允它们一年相会一次,不过,只可叙情,不可行苟且之事,谁知天高皇帝远,二鸭精离开了天庭反而少了许多清规戒律,因此,每年的相会之日,它们总是缱绻缠绵、难舍难分。

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终于在又一次极尽缠绵之时被玉帝发现,他勃然大怒地立马命雷公电母速速前往讨而诛之,二神急急领命而去,只见霎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河对面孟口的塔公——辛峰塔被拦腰截成两段,塔身竟不知飞往何处,只剩下秃秃塔基向天悲号,而河这面的塔婆——重光宝塔却被凌空削去了塔顶,也许是天神男女有别吧,对塔婆予以了手下留情,只可惜一对“有情鸭”,终于被玉帝捧打鸳鸯,毁于一旦......

后来据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拆塔之时,塔公的身子才在另一座山头被发现,因为此塔并无塔基。说来却十分有趣,因为雷击塔,不知咋的又引出了一段奇特的故事。

就在重光宝塔被削去塔顶的当天晚上,住在塔脚下一吴姓人家的媳妇正值分娩,当塔顶落地的一刹那,塔脚下那小茅屋里一个女婴的哭声便划破了黑夜的长空。更为奇特的是这个吴家小女孩直到八、九岁了才会说话、才会蹒跚学步,而且声音粗重,笑起来就象鸭子那“呷呷”的叫声,五短的身材,(侏儒)走起路来两只手向两边伸开,一双八字脚一摇一摆,再加上那憨憨的扁脸,活脱脱就象一只笨拙的小鸭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自打这小女孩出生之后,吴家的日子就仿若芝麻开花节节高,茅草屋也变成了后来的砖瓦房。

因此民间便盛传着一种说法,说是那小女孩就是鸭婆精转世,其人其事说得真是有鼻子有眼。其实重光宝塔的位置本身就是个鸭婆形,据说贡江河无论洪水怎样的暴涨,即使浸淹了于都县城,可低于县城的重光宝塔却安然无恙,就只能浸淹到塔座底下,因为此塔会“水涨塔高”。

而且建塔流传的故事也颇具传奇性。说是重光宝塔从兴建的第一天起,每次上工都有100人,这是监工点好了数的,因为建塔要严格的按人数分工搭配组合,可到了吃饭的时候却只有99人,100份的饭菜愣是要多出一份,据说这其中一人便是神仙的化身。

重光宝塔呈六角形,所用青砖全部是就地取土烧制。据说塔附近的几口大塘便是当年挖土烧砖所形成的,而且后来兴修水利时还发现过曾经烧砖的“宋窑址”。

说到重光宝塔的青砖,那就更是建筑史上的一绝,因为古代还没有发明水泥,砌砖用的粘合剂只是最普通的黄泥浆而已,因此技术要求高,但绝顶聪明的工匠们却利用凹凸相嵌的原理,愣是烧制出了形状各异的砖块,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棱形、梯形、多边形等等,砌塔时转弯抹角的地方,那些奇形状怪的砖块正好天衣无缝的犬牙交错,根本用不着使用泥刀切削,因为建塔时还没有脚手架,就只能修一层塔往上填一层土,据说填土的斜坡一直从塔脚下延伸到了500多米以外的大佛寺,填土工程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象许多客家名塔一样,重光宝塔每一层都砌有精美的小塔,塔内还放置着用生铁铸造的各种动物、农具、生活用具等,连铁马还穿着衣服呢。另外,七层壮观的重光宝塔其塔顶上每个角都装有铜铃和风火筒,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宝塔都会发出“呼呼”的风声和清脆悦耳的铜铃声。风吹铜铃响成了重光宝塔一道最亮丽的风景。难怪60年代初期,苏联专家在参观了这座近60米高的雄伟宝塔之后钦佩不已,曾恳切要求能否为他们的国家建一座一模一样的宝塔,于此塔之精美和神奇便可想而知。

今日重建重光宝塔,真是于都人民之大幸。重光重光,永放光芒!

今特撰联以示庆贺:

三省要冲通都大邑狮岭洞天响北宋风铃

菩提树下先知驱迷雾

六县之母客属摇篮圣园福地绕三宝清

净修林里高僧悟真经

贡江绕狮岭灌婴筑垒越千年鹏举激扬文字

于山耸罗岩廉溪说莲耀百代右相澎湃心潮

八大赋诗旺神都江城如画物华天宝佛光福田

救贫择吉惠圣地前程似锦人杰地灵宝塔更重光

本文写于2006年8月24日

作者:姚玉凤

注:(一)资料来源:古代神话传说

刘龙生《盘古山女娲山考》

曾长生盘古祠传说

(二)资料提供者:梓山河坑欧阳罗恩(68岁)、钟称福(38岁)

(三)本故事根据钟元荣搜集整理的《仙人通棋》改编

(四)本文根据子羽的《于都逸事拾遗——千年古榕》缩写而成

(五)此文根据高岚的《文天祥的传说》作的改动

(六)本文根据王学伟《杨救贫的传说》缩写而成

(七)本故事根据曾乔锋搜集、刘辉壁整理的《珍珠粉的故事》缩写改编

(八)神话传说提供者:贡江镇蔬菜场二队吴来喜等

相关参考资料:高岚先生所著《于都古塔漫记》

◆新闻报料、投稿、合作!微信电话同号:18779783398

于都县禾丰水阁口文峰塔

于都县禾丰文峰

文峰塔位于于都县禾丰镇园村西南的脱背山上,又名水阁口塔。

据相传,建塔的起因,是村中曾姓有一绅士,认为曾氏之所以文风不盛,仕途寥落,原因是村之西南方风水有缺陷,故倡议并率宗族建了此塔。文峰塔是座六边七层楼阁式土塔,高约27米,宝葫芦顶,砖叠涩出檐,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底层边长4.52米,厚2米。在第二层上嵌有一块红石匾,上阴刻于都知县傅缄题写的“文峦耸秀”四个大楷字.塔底层辟有一门,内为空筒式,原有十三层横木梁,相错架设,今大多朽落。据《于都县志》载,该塔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与塔隔山小河相呼应的,还有一座水阁(文昌阁),阁为方形三层,大屋顶四面坡,飞檐翘角,也是三合土结构,约与塔为同一时间的建筑。这两处建筑,皆位于麻园村出水口,是一组典型的风水建筑。该塔及水阁是用三合土筑夯而成的,尤其文峰塔,在我国众多建塔材料中是别具一格的,实为我国古塔建筑之一绝。1982年此塔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

但凡造塔都是有规矩、有来历的,而高高耸立在禾丰脱背山上的文峰塔一枝独秀,非但有来历且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为何造塔?此塔起什么作用?虽众说纷纭,但比较站得住脚的作用大概有两个:一是作为路标,二是树碑立传,彰显地方名士以盛文风。禾丰自古地形复杂、林木参天,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古代,有什么办法才能使出行人不

至于迷失方向呢?立塔为路标就是个非常实用的公益性措施了。

据83岁的曾味甘老人讲诉,禾米丰盛的禾丰虽然山高林密,但却是个人才辈出的好地方,清康熙年间禾丰先后九年仅曾氏一门就出了两个文举:著《四书》与《书经讲义》行世的曾绍侃;教学多有成就,后任河南汝宁府罗山知县、人称神君被勒碑颂德的曾绍裕。后来雍正、乾隆年间又出了两个武举:王国辅和刘荣。按规矩,出了举人就可以立塔了,因此老百姓纷纷提议建塔以促其好事。后来此塔由陂角大乡绅刘守梅主持修建,耗时八年建成的七层文峰塔才高高耸立在群峰之中。那么,曾氏出举人,何以刘氏大张旗鼓的张罗?原来曾绍侃和刘守梅还是儿女亲家呢,曾绍侃的女儿就是刘守梅的儿媳妇,一为乡梓造福,二为亲家做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塔建七层那是因为曾氏官授七品。至于建塔的起因是因为曾姓一绅士认为,曾氏文风不盛,仕途寥落才建议修文峰塔好象理由也不是太充足,因为曾氏两文举在前(曾绍侃中亚魁是1696年,曾绍裕则是1705年中举)而修塔(1737年)却在后,在时间上足足迟了三、四十年。

不过,对于立文峰塔还有另外两个有趣的传说版本。

在很久很久以前,禾丰就有座金鸡山,说是金鸡下的金蛋蛋呀那真叫多,所以禾丰历来就富甲一方,可后来却逐渐逐渐地衰败下去了,原因何在?原来坏就坏在修建了文峰塔,因为高高的文峰塔是个路标啊,金鸡有了路标就找到了出去的方向,忽的一下就飞走了,再也不回来了。这虽然只是个传说,可却恰恰证明了文峰塔的路标作用。

又据说禾丰曾有个富婆因为肚皮不争气没有生下儿子,等这丈夫一死啊,兄弟们就打起了歪主意要分她名下的财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是?可老太太却是个有主见无视封建礼教的主:小样,老娘还在喘气呢,就这么不把我放在眼里?恰逢刘守梅正张罗着修建文峰塔,这老太太便当机立断:得,这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们不是要瓜分我的财产吗?连门都没有,我都捐了去修塔也算是造福百姓的善事一桩,看你们怎么样?于是这老太太一狠心,将偌大个家产金银散尽,在当地也传为奇谈。

(作者:姚玉风 姚连红;选自《于都文史资料第八辑》)

附;于都禾丰水阁口文峰塔的传说

水阁口,人烟稀少,水阁是路亭小憩之地。那时,有所庙堂,塑有观音菩萨和许真君圣像。共供殿堂。清代乾隆年间(1793年间),下堡刘公厚峰曾孙女(庙前尊生公之女),从小聪慧伶俐,在虔州府(现赣州市)读书期间,结识了赣邑国学生曾希皇,两人相亲相爱,演绎了一幕动听的故事。造就了文昌阁和文峰塔名胜古迹

那时,曾希皇家境贫困,但文墨超群。自与刘氏结识后,相敬如宾,结为夫妻。无奈,曾因家境贫寒,学业未成,刘氏急得无路可走,回娘家骗钱济学。私自骗取娘家田契,暗中变卖,以助夫君完成学业。几年后,事情知晓,娘家人告于官府。堂上,县台问刘氏:你与谁最亲?女答:穿上衣服父母亲,脱掉衣服郎君亲。众人听后,无奈,只得由她而去……

后来,曾希皇功成名就,做了大官,家富万贯,却未生育儿女。曾希皇故去,刘氏在悲苦中返光回照,良心发现,变卖家产,返回娘家,发愿布施,勤作善事,赎罪还愿。无奈,娘家兄弟不认,将其赶出家门。刘氏无奈,在水阁口寺庙里安身。她发现水阁口这块风水宝地,在她的聪慧灵感驱动下,再三请求家族,允许她在刘家土地上建塔。于是,请来名师堪舆,能工巧匠,召集文人墨客,帮忙处理事物,一人承担所有经费,以了心愿。一来表示她真诚回娘家赎罪还愿。二来为夫君立塔留念,三来天造宝地,地设塔阁报四恩。启示后人多修行,得福禄。

据说后来,刘氏一生财富奉献回报世间,高尚远大,在烦恼中开脱,修成菩提道,清净快乐自在。功德无量,芳名千秋。流芳百世。

至今,禾丰水阁口文峰塔、文昌阁被于都县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真乃是:塔阁相映连爱河,阴阳循环宇宙歌,曾刘联映建塔阁,肝胆相照心中乐。

(根据盈瑞先生口述整理)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