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宝祠堂群

上宝祠堂群

上宝祠堂群位于县城东北面约四十公里的马安乡上宝村。为宝溪钟氏宗祠,由十八座紧密相连的大小宗祠组成,现保存好有钟氏宗祠、东岗公祠、北茂公祠、斗山公祠、北山公祠5处。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康熙、乾隆、光绪、民国等历代均进行过维修和增建。祠堂群中以主宗祠“世德堂”规模最大,为三井五厅,其它分宗祠均为一井二厅,并以主祠为中心左右分,上宝祠堂群,上宝祠堂群简介,上宝祠堂群-赣州市于都县上宝祠堂群旅游指南

汝城古代祠堂群简介——汝城古祠堂群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角,东连江西,南接广东,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山区县,36万多人,280多个姓氏。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这里发现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多座,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之高,如果不是全国之最,恐怕也算湖南第一了。这些祠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点缀着汝城的山山水水。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南方民间的古建筑、古文化艺术、古民俗、古宗法、古迁涉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祠堂作简要描述,并就汝城古祠堂建筑群的主要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一、中最具特色的祠堂有范氏家庙中丞公祠朱氏家庙卢氏家庙、叶氏宗祠、李氏宗祠太保第、周氏宗祠等。这些祠堂不仅造型美,而且历史悠久,功能广泛,文化底蕴也特别深厚。在这里,将这七座祠堂分别简介如下:

范氏家庙:始建于明成化乙已年(1485),占地面积1794平方米,建筑面积907平方米,三开间三进,两天井。门耧高大雄伟,飞檐凌空;门楼及梁柱间镂雕精巧,形象逼真。门前双狮拱卫,门上悬挂“翰林第”、“荣禄大夫”、“谏议大夫”、“通政大夫”、“朝议大夫”、“振威将军”等匾额。中厅两侧有楹联:“寰宇犹一家常存先忧后乐之志;本支垂百世宜敦上和下睦之风”。中厅内还悬挂有横匾三十多块,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兵部尚书王守仁赠的“世笃忠正”匾额。中厅内还保存两块石质恩荣碑,碑高80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正反两面均浮雕“恩荣”二字,并饰以龙纹、云纹。上厅有一雕刻精美的神龛,安放先人神位。

中丞公祠(含绣衣坊):中丞公祠和绣衣坊均是为纪念明代监察御史范辂而建。中丞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祠分三进,门楼双檐翘角。中厅有著名书法家范廷杨所书范辂传记雕匾。绣衣坊建造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座东朝西,青石结构,四柱三门,通高7.1米,面阔7.7米。中门门楣上方阴刻“绣衣坊”三个正楷大字,横额右上部阴刻“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整饬郴桂兵备副使汪玉,郴州知州沈火召同、鲁王己,判官姚佐为邑人监察御史范辂立”。左下部阴刻“桂阳知县陈德本,典使张万釜,儒学教谕吴洲,训导李珍大明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牌坊背面的形式、内容与正面相同。除了文字外,中门柱脚置石狮一对,四柱的护柱下部均置石豉,石豉中部刻浮雕异兽。牌访上的石构件上,分别镂刻双凤朝阳、双狮滚球、双猴摘桃、山鸪麋鹿等图案,还刻有老鹰、山羊孔雀麒麟荷花牡丹等许多动植物图案。

朱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门楼座南朝北,家庙座西朝东,占地面积1008平方米,建筑面积468平方米,由门楼、上厅、中厅、上天井、下天井、厨房六部分组成。家庙的门楼很有特点,斗拱飞檐,单檐歇山式。鸿门由木栅栏门、双扇门、拱式门组成。门前一对石狮,雄狮嘶吼,雌狮亲妮。鸿门粱镂雕三层双龙戏珠,栩栩如生。上端紧贴浮雕八仙、仙翁等神像;中端刻“砀山毓秀,汝水钟祥”八个大字,寓意朱氏始祖源于安徽砀山县;顶端饰以鳌鱼。门联为:“汝水自东来,汇津江达义井世代渊源可溯;朱门当北立,跨锦石跃金鱼瓜瓞德泽延绵”。家庙下天井东面的牌坊也很有特点,牌坊中上方堆塑“金鱼毓秀”,下方粱面刻石质三层浮雕“双龙戏珠”,梁下中央书云际会”,左右两边浮雕钓金龟和钓金蛙的人物图像,再两边还绘有八仙飘海等神话人物故事。另外,家庙内还有几件镇祠之宝,一是四盏祖传的古代宫灯;二是栩栩如生的鲤鱼跳龙门石雕;三是朱德同志手书的“世界一家”金匾。

卢氏家庙(叙伦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座西南朝东北,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砖木结构,三重封火墙,占地面积367平方米。家庙的门楼制作十分考究,歇山式青瓦布顶,檐下施如意斗拱,斗拱下额枋浮雕多种彩绘图案,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额枋正中兰底金字书“南楚名家。”对联是家庙的又一大特点,如门楼柱联为“君峰右列锦屏近,源水中环玉带长”。大门联为“高门迎晓日,望族重清明”。中厅厅柱联为“敬所尊爱所亲文内外贵交修,行其礼奏其乐述渊源忻勿替”。中厅进后厅木门联为“念祖承宗敢不聿修厥德,持身涉世惟时允报其中”。后厅神龛上悬“叙伦堂”匾,两侧联为“祖德高深惟报以春祀秋尝曷淇奈何弗敬,孙谋远大必斯夫行成名立应亦莫若为仁”。家庙的神龛雕刻精美绝仑,内供卢氏始祖及历代有名望的族人神位。庙内还有几块石碑,均为历代重修家庙的碑记。

叶氏家庙(敦本堂):始建于明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28),由朝门及家庙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朝门座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70平方方米;家庙座南朝北,建筑面积378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进,两天井。家庙的朝门与家庙主体分开,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朝门青砖青瓦青石地板,门前黑漆廊柱上书“世系由来根叶尹,家声自昔著崖州”,点明始祖来自河南叶县,本系源于崖州都督。打开中门,两侧有两副红底黑字的对联,分别是“七叶重光辉翰苑,三枝毓秀耀庐阳”和“政声传东鲁,世泽著南阳”。进朝门,过一小坪,才是家庙门楼。门楼比起朝门来,显得特别精致,鸿门梁三层镂雕双龙戏珠,云水纹环绕,层层相扣,形象逼真。梁枋上悬挂“叶氏家庙”匾额,两边门柱有对联。门楼下的大门为四对落地隔扇门,雕刻工艺精美。进入前厅,厅柱挂一长联:“地分东南橘绿柚黄敢思异地忘真本,天共楚粤湖深海阔总为同天溯大源”。中厅正中悬挂“敦本堂”匾额,左右各一匾,左匾题“太守”,右匾题“太傅(该匾己失)”。中厅的后壁为一全落地木板墙,墙上挂“府参军”匾额,落款“叶正馨,道光壬丑年”。匾额下方有一木板画屏,画海水之上二龙腾飞,。画下红色底板上书子孙外出做官人员的姓名、官职。墙后为天井,木板墙两边各开一门通后厅。后厅专用于供奉祖先,厅柱题“世德作求笃宗盟以睦九族循循仁让规矩,彝伦攸叙肃家法而振三纲奕奕尹姑衣冠”长联。神龛十分精致,5对精雕隔扇,精巧秀丽,熠熠生辉。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由两个朝门及宗祠组成,砖木结构。宗祠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64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厨房组成。门楼单檐歇山式,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顶棚彩绘历史故事,露台青石铺就。大门及两边的侧门门板上均彩绘门神,形象威猛。大门前立一对石鼓,石鼓顶部各卧一石狮。大门上方悬“钦赠铁券”匾,门楣上方书“李氏宗祠”。前厅、中厅、后厅之间用两个天井隔开,便于采光排水。中厅两边山墙上各有四幅祖传彩绘画及一幅对联。左联为“金堂玉马风云际会,苍松翠柏雨露长新”;右联为“爱日依庭祥云在户,潘圮为质松柏居心”。后厅设神龛,上悬“奉天敕命”匾。祠内现还保存一块石雕圣旨碑,正中浮雕“圣旨”二字,两侧饰以龙纹;背面正中浮雕“恩荣”二字,两侧饰以凤纹。祠内两侧山墙上,现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的石碑十七块,大部分是维修宗祠的功德碑。据说,宗祠内原来还有十多块牌匾、楹联,均巳毁失。宗祠有两个朝门,在宗祠前坪的东北角;两门之间,有一段围墙连接。两个朝门中,有一个比较简单,称便门。另一个则富丽堂皇,为古典门楼之精典,称八角楼。八角楼除石柱础和门前的一对石鼓外,为木结构建筑,歇山顶,琉璃瓦(原为小青瓦,应恢复),飞檐翘角。主楼有如意斗拱出七跳,左右两侧间衬如意斗拱,出四跳。前后檐斗拱斜向挑出楼粱外35厘米,主楼脊两端饰以陶质鳌鱼,脊中央饰葫芦宝顶。

太保第:这是为明代的太子太保朱英而建的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52),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一进为门楼,楼前两侧筑八字形照墙,墙上题写明代太子太保朱英吟咏家乡风物的诗文。门楼歇山顶,屋脊饰葫芦宝瓶,两端饰鲨鱼、陶狮,飞檐翘角。主檐下正中额枋浮雕“太保第”三个大字,额下镂雕双龙戏珠门楣,两侧或精雕、或泥塑古代人物故事和戏剧传说。大门门板上彩绘门神,门两侧立石鼓,门两边悬挂浮雕对联:“间气锤东南笔峰天马;旧家碌史传名宦乡贤”。门楼内檐下上部悬挂“户部检校”、“两广总督”、“内京都察院”、“诰授刑部郎中”、“钦点刑部主事”、“诰授奉政大夫”、“封奉直大夫”七块旧匾。中厅悬挂陈献章题写的“柱石名家”和张廷玉题写的“世臣故家”两块匾。后厅挂朱英画像,像侧有联“父子一时名题雁塔;祖孙三代燕饮鹿呜”。厅柱联为“勋业焕三朝,立德立功,两文生民依保障;本支绵百世,以享以祀,千秋俎豆亘烟明。”

二、汝城古祠堂建筑群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其主要特点有:

1、建筑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建筑基本上沿用我国古代独特的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建筑型制,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成的巨大屋顶,使坡顶、正脊和翘起的飞檐巧妙的组合,祠堂内则以板壁、隔扇、帐幔、屏风等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祠堂外墙大都为青砖砌筑的封火墙。由于祠堂建筑中很多木构件的式样基本定型,因而可以先预制,再组合拼装,加块建设进度,节省建造时间,提高建设功效。又由于祠堂的木构架采用榫卯结合,整体性能好,有较强的抗风抗震性能。榫卯结合的木结构建筑,替换某种构件比较容易,因而也便于维修。

2、装饰艺术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装饰艺术堪称一绝,是我省民间装饰工艺的杰出代表,主要表现在造型、雕刻工艺、绘画等方面。

造型:汝城古祠堂的平面布局,大都采用三间二进或三间三进的形式,两进之间布以天井,用以采光、通风、排泄雨水。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左右对称,两侧或一侧另设祭器库、厨房等设施。祠堂前方设拜坪,有的还有池塘。祠堂的屋顶、屋脊、屋角造型十分讲究。屋顶一般是歇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屋脊中置宝顶,两侧置以仙人走兽,两端饰龙吻。屋角飞檐翘角,有的起翘幅度很大,称翼角;封火墙的檐角通常采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凌空飞舞,极富动感。汝城古祠堂中最精美的建筑是门楼。门楼的建筑形式的构思、建筑构件制作之精细、建筑艺术之高超,雕刻工艺之讲究,筒直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这种尽善尽美,又集中表现在鸿门粱的制作、形式多样的斗拱的制作和各种木雕、石雕构件的制作上。

雕刻及泥塑工艺:雕刻包括木雕和石雕,汝城古祠堂最精彩的是木雕工艺。木雕工艺又大都体现在门楼的装饰、鸿门粱的制作、粱柱雀替上的雕刻及神龛隔扇的雕刻制作上。观赏汝城古祠堂,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楼,门楼上最吸引人的是精彩的木雕和斗拱,木雕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鸿门粱的镂空雕艺术。鸿门粱的制作不惜重金,不惜工本,不仅要聘请枝艺高超的工匠,而且要择吉日良辰举行传统仪式后才进行雕刻。如叶氏家庙的鸿门粱,材质上乘,三层镂空雕使双龙戏珠形象逼真,曲折蜿蜒犹如真龙;梁上的云水纹内外相通,节节相扣,线条纤巧而有张力,其精湛的工艺真令人叹为观止。在门楼上,还镶有不少雕板,雕板上浮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门楼的檐下及两侧,装饰有八仙、魁星等立体雕刻的人像。另外,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花卉、风景名胜、自然景色的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就连两个小小的户对,也要精雕细刻,毫不马虎。梁柱雀替上的雕刻装饰丰富多彩,有鳌鱼、飞凤、卷草、花卉、瓜果、云纹、龙纹、回字纹等,皆缕空透雕,立体感很强。神龛隔扇上的雕刻内容主要是福禄寿禧、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山水花乌等,装饰图案有云纹、龙纹、回字纹、缠枝纹等,镂雕工艺精美,主体图纹饰金粉,艳丽夺目。石雕工艺主要用于门当、石狮、柱础、角础、神案、牌坊等。每座祠堂都有一对门当,门当一般为鼓形,有的在石鼓上方还精雕卧狮。李氏宗祠明代门当上的卧狮,憨态可爱,人们很喜欢抚摸,经过几百年,光滑油亮,形成包浆。石狮成对,一雄一雌,摆放在祠堂大门前的两旁。朱氏家庙前的明代石狮,威猛高大,口含活动圆珠,雌狮前还精雕幼狮,活泼可爱。汝城古祠堂中,大木柱下均有石柱础。柱础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上圆下方形、上八角下四角形;图案有圆柱纹、莲花纹、卷草纹等传统纹饰,有的还浮雕动物瓜果。不饰图案的也会刻上精致的轮廓线,增加观赏效果。如范氏家庙中的柱础,础面上就浮雕形象逼真的狮子;太保第中的柱础,居然没有相雷同的。角础安装在墙角,用于防摩擦碰撞,一般用坚硬的青石雕刻精美的图案做成,常见的图案有花乌纹、走兽纹、云龙纹、器皿纹等。祭祀用的神案一般用青石做成,神案上也要雕刻精美的图案。李氏宗祠的神案用整块青石锉雕,长三米多,厚20公分,正面刻纹饰,下部雕支脚,支脚下端雕八只虎爪紧扣地面,这种造形十分罕见。中丞公祠前面的绣衣坊,不仅是我省现存牌坊中最早的石牌坊,而且是一座十分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泥塑大都安装在门楼两侧、屋脊、封火墙当面、门窗上部,内容多为戏剧人物故事及吉祥图案。

绘画装饰艺术:汝城古祠堂的绘画装饰主要有三类,即油彩画、水墨画、漆画。油彩画主要用于门楼、梁架、雀替、窗花的木雕构件上,使这些雕刻作品更具真实感、立体感,更富艺术效果;还可以保护木质,减少风雨剥蚀的影响。祠堂里这些木刻的历史故事、神话人物、花木虫鱼等,涂上这些艳丽的油彩,更显得栩栩如生,光彩夺目。水墨画主要用于藻井、照壁、窗户上方及横梁下、檐口处,有些画则直接画在祠堂的墙上。形状有条幅、斗方、扇面、圆或半圆等。内容大都是人物故事、花乌山水。在横梁下、檐口处,则往往描绘二方连续纹样、角偶纹样、龙形凤尾纹样。与油彩画相比,水墨画显得格外清新淡雅。漆画大都画在祠堂的大门上。大门高大、宽阔、厚实,黑漆为底,左右两扇大门绘制门神,门神分文臣武将。文臣魁梧睿智,武将高大威猛。门神的轮廓用棉花、石灰拌桐油捻成细长的绳状物粘合而成,形成有力的线条,显现出浮雕的效果。文臣的玉带、武将的铠甲则粘贴反光的金属,简直与真品无异。

3、历史文化方面

汝城古祠堂的文化底蕴很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记载着一个宗族的迁徙演变的历史,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从祠堂留下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书法、碑刻的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触摸到它们历史脉搏的跳动。

堂号:堂号一般立在神龛的上方,是一个家族特有的名号,是区别于他姓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血统、历史和荣誉,也寄托着教育后代的深刻含义。如叶氏家庙又叫敦本堂,意思是要“明世系、列昭穆、笃宗盟而敦一本之爱”,表示要思源念祖,不忘真本,睦亲敬宗。

卢氏家庙叫叙伦堂。叙即秩序、条理,伦即人伦、五伦。意思是要重礼乐贵亲情,把儒家的伦理道德牢记心中。

门匾:门匾一般立在祠堂的门楣上,分姓氏派系门匾、祖先名号门匾、荣耀门匾、族人官衔门匾等。如李氏宗祠、朱氏家庙就是姓氏派系门匾,南楚名家(卢氏家庙)则为荣耀门匾,太保第、中丞公祠则为族人官衔门匾。

堂匾:堂匾一般挂在中厅,也有挂在门楼的。类型有地位官衔匾、名人题赠匾、功德声望匾、亲友贺庆匾等。如太保第中的“太子太保”匾、朱氏家庙中的“资政大夫”匾则为地位官衔匾,太保第中的“柱石名家”是明代理学家陈献章所赠,是名人题赠匾。

楹联:楹联分门联、堂联两种。从内容上讲有寻根联、训勉联、史迹联、写景联、赐赠联等。楹联多是汝城古祠堂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的祠堂都有十来幅楹联。

书法:汝城古祠堂的书法芝术具体表现在祠堂的门匾、堂匾、楹联、堂号、诗、词、赋及本雕、石雕等载体上。书法的来源主要有两类:

一是民间书法,二是官宦文人书法。民间书法主要来源于本地、本族写字写得好的先生,或辈份高、有各望的长者,极少求助他姓他族。如中丞公祠中的颂扬范辂的《忠贞特传》屏风匾,出自明史,而由范氏后裔八世孙范廷杨书写。官宦文人书法大部分出现在匾额中,如太保第中的“柱石名家”匾额就出于明代翰林院检讨陈献章之手。

碑刻:汝城古祠堂中的碑刻很多,有祠堂修建碑、祠堂配套设施碑、宗族兴办公益事业碑,族约家规碑、禁碑等,而数量最多的是祠堂修建碑。宗族修建祠堂,资金、土地都由各房各户捐派。竣工时,将捐派资金、土地的房派、人士及主管修建工程的负责人的名字刻碑立于祠堂予以表彰;又请名宦文士将修建始末、意义、祖宗功德、宗族概况等写成文章,刻于名单前面,称序或碑记。汝城古祠堂的碑刻中,蕴藏着大量民俗、民风、、宗族、宗法、民族迁徙、人口蕃衍等原始史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4、祠堂的功能方面

在历史上,祠堂起着维系封建统治、维系神权统治、维系族权统治、维系社会秩序、维系家族和族人利益的重要作用,既有封建的糟粕,也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的精华(其实,在革命战争时期,不少祠堂还成为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源。它的主要功能是安放祖先神位、祭祀祖先、实施族规家法、商议族内大事、举行族内的重大活动、宴请宾客等。

安放祖先神位:每个祠堂都设神龛,神龛安放在上厅(后厅)中轴线的顶端。神龛内的中间最上端安放始祖神位,紧接着二世祖以座身从左至右按长房、次房、三房、四房顺序排列,三世祖、四世祖等按此顺序类推,不得紊乱。

祭祀祖先:祖先神位都安放在神龛内,子孙后代要尊祖敬宗,祭祀祖先。祭祀活动是经常的,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都要祭祀。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每年清明节,依规格分猪羊祭、台祭、三牲酒礼祭等。祭祀活动在祠堂举行,礼节繁杂,有点香烛、呜炮、司仪主祭就位、祭孙就位、三上香、三敬酒、唱读祭文、三拜三侍等。然后,还要前往各祖先墓地扫墓、祭拜。

实施族规家法:每个宗族都有族规家法,而族规家法实施的场所就在祠堂,循者褒奖,违者受罚。褒奖的方式有奖钱物、立传入族谱、竖碑旌表、立节妇坊、孝子坊等。惩罚的方式有劝诫、罚跪、鞭打、革族、押送官府等,最严重的甚至驱逐出村、罚死。

商议族内大事:祠堂其实也是家族的议事厅。家族中的重大事务,如治山管水、修路架桥、劝诫子孙、宣讲族训家法、办学修谱、扶困济贫等都在祠堂进行。

举行族内的重大活动:祠堂还是家族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家族内的婚丧嫁娶、寿筵喜庆、年节迎神、舞龙灯、耍狮子、猜灯谜、唱大戏等一些娱乐庆典活动也在祠堂举行。汝城有一个特殊的活动叫万人缘,每三年在祠堂举办一次,即春天农事开始前,要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后立秋的第五个戌日,要设醮斋戒,念经忏礼,唱大戏,感谢神灵。由于这一活动的费用要向各家各户派钱,因此叫万人缘。

宴请宾客:祠堂是家族设宴之地,凡重大活动宴清宾客,均在祠堂举行。祠堂里办宴席有规矩、有礼节,不可乱来。谁在主厅,谁在首席,谁在席次上的什么位置,要听从安排。莱肴放置有顺序,新上的莱放桌中心,下道莱上来时再移动,移动也有顺序。新上的莱,坐首席者邀大家动筷才能吃,否则视为少礼教。红白喜事需请吹馆师奏乐,一般小宴请四名吹馆师,大宴请六名吹馆师。

汝城古祠堂的文化艺术和族训家法、乡规民约中含有大量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和理学思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更多信息请关注

魅力汝城——古祠堂之乡 古祠堂群 汝城旅游攻略

汝城县保有明清风格古祠堂700多处,规模大、结构美、功用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极高的研究、观赏、旅游价值,有8处已列入省、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先生欣然题字“”。金山村以姓氏为纽带,在明清时期就建有风格独特、建筑精巧、工艺精美、文化内涵丰富的叶姓、李姓、卢姓古祠堂6个,其中墩本堂、叙伦堂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有关汝城旅游攻略请关注

399间祠堂个个都是宝藏!番禺探索祠堂活化之路

5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近日正式成立了。这个平台瞄准番禺区独特的文化宝藏资源—祠堂,从保护祠堂、研究祠堂文化到活化利用祠堂这一文化载体,祠堂文化研究会起航了。

数据显示,番禺区现存具有一定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的大小祠堂共有399间,番禺区祠堂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保护环境复杂的特点。目前,番禺区祠堂保护与祠堂活化利用成效显著,变身村史馆、家风馆、乡贤馆,古祠堂焕发新生。

余荫山房内祠堂

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成立了

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员会议审议了《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会员大会议程》《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章程》《大会选举办法》等,依法选举了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理事会和监事会。谢伟垣当选会长。

目前,番禺现存具有一定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的大小祠堂共有399间,含不可移动文物381间,历史建筑18间。番禺区政府近年大力扶持修缮的成片区的祠堂有沙湾古镇岭南印象园大岭村,其中沙湾古镇现存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为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70多座。

余荫山房内祠堂一角

番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覃海深表示,希望结合祠堂社会功能,利用好祠堂这个阵地,积极开展祠堂文化研究,打造一个具有番禺特色的祠堂文化品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研究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番禺全区16个镇街均有祠堂

番禺区祠堂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全区16个镇街均有),保护环境复杂(大多被村居包围)等特点。

余荫山房内祠堂

为加强对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祠堂)的日常保护工作,及时掌握安全现状,在上级的支持下,番禺区文物办于2014年8月建立了番禺区文物保护监督员和文保信息员队伍。每个镇街派遣一名文物保护监督员,有文物的村聘请一名信息员,目前全区共有18名文物保护监督员和115名文保信息员,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文保联防机制,他们负责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保护和巡查工作。

此外,番禺区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或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将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文化遗产成片的地区划入核心保护范围,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并在规划成果中明确提出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沙湾古镇

余荫山房内祠堂屋脊

多方筹措,拓宽资金渠道修祠堂

番禺区的祠堂不但是文化遗产,也是族人情感的纽带。祠堂的保护和利用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补助和民间筹集。

番禺区近年大力扶持建设的成片区的祠堂有沙湾古镇、岭南印象园、大岭村,沙湾古镇现存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典型代表的古祠堂约70多座,打造沙湾古镇各级政府约投入2.69亿元,番禺区成功打造大岭村为国家美丽乡村示范村,区住建局整合国家、市补助资金2900万元投入开展大岭村保护和活化工作。

据了解,番禺区已公布的399间祠堂,属区登记保护文物356间,占比89%,根据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番禺区祠堂类文物的文物级别情况,这部分祠堂如修缮,40%的资金由政府补助,另60%的修缮资金是通过民间力量筹集的,如南村镇2011年-2017年,修缮7间祠堂,总投入资金1055.56万元,政府投入271.77万元,民间筹资783.79万元,再如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大宗祠(善世堂),依靠族人、海外侨胞及热心人士民间筹资1000多万元。对部分祠堂的,确需修缮保护,但祠堂管理责任人在资金方面确实存在困难的,区文物办在调查核实后可作出政策上的倾斜。如大石街秋水陈公祠,修缮经费约100万元,政府补助达87%。

余荫山房善言邬公祠

推动祠堂的活化利用,让古祠堂焕发新生

在祠堂活化利用方面,根据产权属性推动活化,属国有产权的,由政府主导、政府投资进行活化利用。如余荫山房、练溪村古建筑群、沙湾古镇内祠堂文物,开发为旅游胜地,打造岭南祠堂文化品牌,弘扬岭南文化。

余荫山房开笔礼

产权属非国有产权的,鼓励社会各方面根据祠堂建筑的特点开展多形式的活化利用,“合理利用”是延长祠堂寿命的更佳方式。

祠堂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个聚集地,也是乡村的根,祠堂文化凝聚着浓浓的乡谊亲情,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自2016年以来,番禺区一直筹划充分利用祠堂这个载体,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或村史馆,作为承载优良家风,传播文明乡风的阵地。经过几年努力,在具备硬件条件且相关资料比较齐全的镇街建成了几个示范村,比如石楼镇大岭村在显宗祠建设了村史馆、家风馆、乡贤馆,大龙街新水坑村建成番禺区首个文化大礼堂,运用广誉公祠集中展示村里的乡贤名人,石碁镇小龙村在曾氏大宗祠内建设了村史馆,东环街甘棠村在苏氏大宗祠内设置了乡贤、优秀学子等荣誉榜,化龙镇潭山村在许氏大宗祠、竹溪公祠内建设的村史文化和村规民约。

余荫山房已成为古风爱好者必去打卡点

2018年番禺区启动“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制定了“十个一”创建标准,融合村内祠堂、文化室等场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就是其中一项创建内容,去年大龙街大龙村结合孔尚书祠、大石街东联村结合何氏宗祠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史馆。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