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井古建筑群

大水井古建筑群

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莽莽群山之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长江中下游规模最大、保护较好、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集西方建筑与土家建筑特色于一体。整个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园和李盖五宅院等三部分组成。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权、政权、军权于一体的“土围子”。李氏宗祠及庄园建筑宏伟,修饰华丽。

中文名:大水井古建筑群

所属地区:利川市

地理位置: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莽莽群山之中

面积:6000 m²

大水井古建筑群——见证李氏家族的兴衰故事

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湖北利川市柏杨镇水井村,东望荆楚,西连巴蜀,北接长江三峡奉节,南邻湖南张家界,是长江中下游目前规模最大、保护较好、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也是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水井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其建筑规模宏大,整个建筑雕梁画柱,工艺精巧,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建筑群由李氏庄园、李盖五宅院和李氏宗祠三部分组成,集西方建筑与土家建筑特色于一体,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权、政权、军权于一体的“土围子”。

李氏家族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湖南岳阳(巴陵县五甲十三保)年成歉收,李家小有田产,但家大口阔(五子分别为:龙虎凤凰显),大儿子李廷龙提出入川谋生,乃带上二弟廷虎入川,至巫山,廷虎病死,廷龙独力难支,于是又回家,哀告父亲(双目失明)允许,带上三弟廷凤入川,艰苦跋涉,历经生死。

最后,来到夔州府(奉节龙门),告当地乡邻,为大户黄氏佣工,种地煮酒,辛苦经营,后黄氏则败落穷荡。李廷龙、李廷凤娶当地女子为妻,共育八房人(兴发芳述德泽茂盛),分家后,勤俭持家,不断地扩大家业。李廷龙死后,葬大水井;李廷凤死后,葬于今天云阳县普安乡凤凰山上,当地人称为:“龙归井,凤归山”。

李氏几代人下来,竟买下了今天利川北部,奉节,云阳南部大片地方,成为远近有名的大地主,一区之内,无外姓田产。财大气粗后,方大兴土木,建李氏祠堂,建学堂庙宇,更结交州县官员,实川东豪族、书香门第耳。

子孙中有李文郎者,官至荆襄道台,但做了过火事,未获善果。到民国时期,李家的末代族长李盖五,加强庄园的武装力量,练兵造枪,乃一方强梁,曾与匪首贺国强兵戎相见。李氏族规极严,族长是典型的封建家长,族内如有那个女子不守妇德,比如未婚先孕的话,那是要被抓到龙桥判处死刑的,被推到几百米深的河谷(龙桥河)中。

但族人若在外面惹了事,外族人找上门来,族长还反倒为之极力开脱。当时人们说李家人:“逃得过国法,躲不过家法。”李盖五是六县的团总,还是奉节县的参议员,他身材魁梧,在县里好说话,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解放后他及时顺应潮流,交出了武装,交出了土地财产,配合革命政权,得到了当时上层的明确指示:“好好保护,是个人才”。但形势并没有使他保全李氏一门,他本人被狂热的农民们从奉节县城骗回到他的庄园,被绑在火边,活活烤死,一说饿死(或两者兼而有之)。他守成的祠堂,兴建的庄园也被破坏。李氏在各处的小族长和大大小小的地主们,多也落得个家破人亡。那些为人善良的,忠厚老实的,并且家业衰败的,不少倒得以保存,延续后代。

其中,在今天云阳县普安乡、蔈草乡等地,保留下来了一族人。他们的派行(族谱)是:“正世光廷祖,永远胜先宗。兴隆昌万代,国泰定英雄。”为李龙的后代。解放后,大水井一带地方划归湖北省利川市管辖。在动乱中保存下来的李氏宗祠在九十年代后被保护起来,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进一步的修缮,成为一方名胜,为恩施州利川市著名景点

大水井古建筑群

李氏宗祠,土司王朝的堡垒,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周围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这也正是大水井名字的来历。宗祠修建于清道光26年(1846年),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建有大殿3个、厢房4排、天井6个,共房屋69间。三大殿均宽17米,进深10.5米,四厢房中分别设有讲礼堂、仓库、银库、财房、族长住房及客房等。

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砌有围井石墙与柯堂围成一体。水井围墙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祠堂四周围墙高耸,左、右、后三方为依山势逐步升高的石墙堞垛,高6-7米,厚3米,总长为390米,全用麻条石砌成。东西侧分别有“承恩门”和“望华门”供出入。

李氏庄园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天井24个,174间房屋,多2-3层的楼房,其中有大厅、套房、客厅、客房、小姐楼、帐房、仓房等。李氏宗词及庄园建筑宏伟,修饰华丽,柱头及穿梁皆有雕花,飞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镶嵌成各种图案,彩楼、门窗都刻有工艺精巧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天井内还有水池和各种精致的花坛,此外,还有各种浮雕和楹联等均保存完好。

整个庄院内窗棂花样及柱础浮雕多达20余种,依天井而形成各自的风格,或刻或雕、或方或圆,一室一景,形态各异。原室内陈设典雅精致,床、案、椅、几全以红木制成,或镶或嵌、花样繁多。

1942年至1948年,李廷龙另一玄孙李盖五又在龙桥东葡萄池修建住宅一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造型结构与大水井庄院相仿,取“高山仰止”之意,命名“高仰台”。豪宅占地2000余平方米,有房屋40余间。建筑飞檐翘角,精雕细琢,鬼斧神工。李盖五住宅的落成,不仅从点上增加了该建筑群的密度,而且从左右两边进一步烘托出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从大画面上增加了该建筑群体的对称、协调和“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气度。

宽阔的院坝,高大的正厅,壮观的绣楼,整齐的配殿,错落相间的厢房,以及精巧繁缛细腻的木核石雕,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可惜好境不长,李盖五因兵匪之患,不得不举家重返大水井,凭借天险和固城挣扎着拒敌,以求守住和延续李氏土司王朝的辉煌与荣耀。

位于龙桥河上,还有一座天然“龙桥”,“桥”面距龙桥河水面207米,两岸悬崖绝壁,唯此外行人可通,达于重庆奉节。古时这里曾被作为李氏家庭的天然刑场,桥侧有巨石一块,突悬于河上,犯了族规的人便从此处推下。

大水井古建筑群最具特色的“走马转角楼”、“一柱六梁”、“一柱九梁”的建筑格局,精雕细刻的柱础,玲珑剔透的窗棂,造型奇异的廊柱,曲径通幽的走廊,精致豪华的陈设,使整个庄园富丽堂皇而不俗气。李氏封建的堡垒,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年间,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谱写了庞大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古建世界,我们不仅仅只做古建筑!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大水井古建筑群,作为利川人,你真的了解吗?

中国湖北

有一个屡屡被称为秘境的地方

它是被美国CNN评选出的中国最美仙境

它是被《中国国家地理

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它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旅游

它便是恩施。随着恩施大峡谷鹤峰屏山“等美景刷屏大家的朋友圈,越来越多的驴友知道了恩施,也前往了恩施。

然而在恩施利川,《龙船调》的发源地,却少有人知在莽莽群山之中还隐藏这一座古建筑群——大水井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末清初,扩建于乾隆年间,距今也有300余年的历史了。

初闻大水井这个名字,或许会以为这是某个年代久远的家族用水井。当真正走进它,才会发现它在岁月里演绎着一个家族的荣与辱,凝固了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史

大水井建筑群是长江中下游目前规模最大、保护较好、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集西方建筑与土家建筑特色于一体。整个建筑群由李亮清庄园、李氏宗祠、李盖五庄园三部分组成,拾阶而上,“青莲美荫”几个字映入眼帘。

庄园前院更是气度不凡,极尽创意,200平方米的院坝全用规格统一的平板青石铺就,前廊拱卷欧式方柱粗壮挺拔,雕凿精美,堆塑华丽。

大水井古建筑群:一部土家民居建筑交响乐

从上往下看,两侧吊脚雕梁画栋,可谓匠心独运,土汉结合,中西合璧。奇特的朝向,不规则的设计,外观上就显得独特。

柱头及穿梁皆有雕花,飞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镶嵌成各种图案,彩楼、门窗都刻有工艺精巧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天井内还有水池和各种精致的花坛,此外,还有各种浮雕和楹联等,均保存完好。

大水井房屋内部陈设

庄院的西南部分基本为老宅旧貌,始建于明代晚期,木架木壁,古朴典雅,民族地方特色浓郁;东北部分为清乾隆后李氏不断改修扩建,砖木并作、中西合璧,潇洒气派。

原室内陈设典雅精致,床、案、椅、几全以红木制成,或镶或嵌、花样繁多。现存家具近百件,多数流散民间。

大水井的名字由来

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周围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这也正是大水井名字的来历。

宗祠修建于清道光26年(1846年)。整个宗祠的建筑风格与南方汉族的祖祠几乎没有差别。

这里不仅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也见证了土家人固有的心智所展示出的文化底蕴,也许,一切秘密都隐藏在了墙头屋瓦、天井方圆间。

大水井是一座你没见过的中西合璧古建筑群!

一个古建筑全叫做大水井,着实奇怪不是吗?

但是你要相信,每一个奇特的名字背后也总有那么一段历史往事让人铭记。

大水井古建筑群坐落于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莽莽群山之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长江中下游目前规模最大、保护较好、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集西方建筑与土家建筑特色于一体。

民国十五年,打着济国军旗号的土匪头子贺国祥率领1000余名枪手盯上了李家庄园。李氏家族放弃四周的庄园,全族男女老少七百余口,全部退入李氏宗祠,与贺国祥相峙。却不料宗祠蓄水池一夜全部漏掉。在这飞来的横祸面前,李家勉强维持了两天便出面于贺国祥交涉。

此后,李盖五耗资修建了一道高大城墙,将水井围入祠堂之内。水井夹墙于1931年竣工,墙梯依山势逐级升高,墙上布设枪炮孔108个。李盖五在夹墙的正面题写了“大水井”三个字。

这正是大水井名字的来历。

一位阿婆在磨菜籽油,现在很少能看见现磨的菜籽油了,超市里年卖的菜籽油和家里磨得始终是不同的,自己磨得不仅气味上要来的更香一些,而且还要在颜色上更加的深一些。还在这里居住的村民大多是很久以前便一直在这里居住下来的,也许有些也真是李氏家族的后人。

路边的小黄花开的 正好,沿着这满是黄花的小路,一直一直的往前走到门口,看见一个牌匾“青莲美荫”。李绍鸿做官的时候,请了当地一个有文化的人,专门给他提写了这块匾,为什么是青莲,因为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以此来表明我姓李,他想借历史名人来光耀自己的门楣。这才是远远地瞥见个大概而已,我们再往前走,还有更多的。

路边的小黄花开的 正好,沿着这满是黄花的小路,一直一直的往前走到门口,看见一个牌匾“青莲美荫”。李绍鸿做官的时候,请了当地一个有文化的人,专门给他提写了这块匾,为什么是青莲,因为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以此来表明我姓李,他想借历史名人来光耀自己的门楣。这才是远远地瞥见个大概而已,我们再往前走,还有更多的。

两个土家族的姑娘,一个在帮另外一个缠绕马尾。这里的姑娘大部分的都是土家族的,淳朴美丽,歌喉更是动人。

朝门前面是在民国时期加盖了一个西式建筑,两边是土家吊脚楼的结构,所以就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刚看到这个建筑的时候,我就被正经到了,这样的大山里,为何会有这样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这样自作独特却融合的没有违和感的建筑。原来是李清亮的儿子,从日本留学回来。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自身又是学习的建筑学,便设计了这样的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房子。

墙上有这样的白菜建筑,据说这是“百财”的谐音,希望李佳世世代代的能够繁荣昌盛下去。

土家人有一个习惯,未出阁小姐的小姐是不能抛头露面随便出来玩耍的,所以小姐们没当客人们来的时候,小姐们都很好奇,要看一看客人长什么样子,但是又不能被客人们看到自己长什么样,于是能工巧匠们就把屋檐修的低低的,以便遮住小姐们的脸。

同行的老师在教小姐姐拍照~老师的表情丰富就像是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变得和尚一般。

虽然外表看着跟我们平常看到的房子没什么区别,但是这里却是土家典型的吊脚楼,一楼养着各种的牛羊牲畜,又或者是放杂物。在土家族,一般一楼是不住人的。

李氏宗祠外的山墙采用了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飞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镶嵌成各种图案,时至今日看起来依旧是非常的气派的。大水井并不大,但是整个工程量是浩大的。大水井建筑群不仅仅体现了土家族的建筑风格,更体现了前人的先进和文明。

大水井不仅仅展现了李家的兴衰荣辱,更展现了土家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