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

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

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年代为1935年。2019年,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简介,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张家界市桑植县红二军团政治部旧址(龙堰峪刘氏宅院)旅游指南

阆中秦家大院: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

初心百年•探寻南充红色印迹

1921-2021

阆中秦家大院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

1935年3月31日,红军攻克阆中城后,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设于阆中县城南街67号的秦家大院。“走进初心地 对话追梦人”,今天我们将走进阆中秦家大院,继续探寻红色印迹。

秦家大院 诉说红色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随后在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创建了川陕苏区。

1933年3月31日,红军攻克阆中城。红九军渡江指挥部驻扎在保宁联中(今阆中东风中学),红九军军长何畏、政委陈海松等在此指挥了红九军在嘉陵江阆中段的作战任务。随即,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迁入阆中县城南街的秦家大院内,徐向前总指挥、陈昌浩政委等领导进入阆中城后并居住于此。接着红四方面军宣传部、后勤机关也先后迁入县城内。

红四方面军进驻阆中县城后,领导阆中人民建立了阆中县苏维埃和忠发市苏维埃,其中忠发市苏维埃是川陕苏区两个市级苏维埃之一。红四方面军还领导阆中人民恢复了工业、农业商业,开办了银行,进行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

岁月流淌,秦家大院仍诉说着当年不灭的红色故事。今年4月,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成为了阆中古城“一城学党史”红色精品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印迹 打造“行走的党课”

阆中古城“一城学党史”红色精品线路安全员马欢,每天都要对线路上的景点进行安全和消防检查,为游客提供安全的游览环境。

马欢

阆中古城“一城学党史”红色精品线路安全员

作为一名十几年党龄的老党员,工作在“一城学党史”的精品线路上,负责各个景点的安全消防等工作,我要把本职工作做细做实,为游客创造更舒适、安全的游览环境。

阆中推出的“一城学党史”精品线路包括川北道署、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部旧址、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红军烈士纪念园、杜光华将军纪念馆等七处景点。以红色印迹打造“行走的党课”,引导游客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美丽阆中,线路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李亚林

阆中市游客接待中心讲解部主任

今年“五一”小长假,来阆中参加红色线路活动的游客有3万人次左右。接下来,我们景区将进一步加大对红色线路的推广,做好旅游服务工作,让更多游客到阆中来参加“一城学党史”的旅游线路活动,让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阆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阆中还是一座充满着红色底蕴的古城。

来源:南充头条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平台

☀ 定期推送阆中本土文化, 旅游资讯, 吃喝玩乐, 政务信息等诸多优质内容,更直接,更权威,更贴心,关注我们妥妥没错!

☀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三门峡卢氏县:光辉闪耀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卢氏是革命老区,这里的一山一水都见证着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的丰功伟绩,这里的很多地方都留有红二十五军战士们长征的足迹。特别是位于卢氏县官坡镇兰草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作为革命老区卢氏境内目前唯一一处较为完好的革命遗址纪念地,更是闪耀在这片热土上革命火种的最好见证。

爱民站在“英雄儿女”塑像前,讲述有关红二十五军军领导的事迹

初秋时节的兰草清爽宜人,如洗碧空下的一处处红色革命印记,让这里显得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红军文化广场、纪念碑、纪念亭,沿途墙体上的红色主题壁画等,浓郁的红色革命气息扑面而来,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无不肃然起敬。

牛爱民向记者介绍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线路示意图

“这就是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近日,站在一座古朴风格的建筑前,官坡镇副科级组织员袁文祯向记者一行介绍,依托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建立的这座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是以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军队驻扎兰草期间为历史背景,集基本陈列、红色教育、研究交流、文物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纪念性展馆。

眼前军部旧址的小门两侧分立的石碑之上,一侧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于1998年5月18日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一侧则写着“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8日公布,卢氏县人民政府2006年10月8日所立。

走进纪念馆,当年红军从豫入陕时,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等军领导办公居住的地方尤其引人注目,展室内的27块展板,300余件展物,详细介绍了红二十五军诞生、发展和长征等重要历史过程,以及辗转卢氏等地的艰辛历程……

1934年11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使红二十五军陷于国民党军队的合围之中,形势十分危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鄂豫皖根据地的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寻找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到达豫西地区当时属于卢氏辖区的栾川镇叫河村,当时前有国民党第60师3个团在朱阳关、五里川堵住入陕大道,后有国民党追剿纵队5个旅追兵,南北两侧也有国民党重兵把守,按照蒋介石的计划,在豫西卢氏群山中全歼红二十五军。在这危急时刻,军领导派出去的手枪团在横涧一带找到了货郎小贩陈廷贤。据货郎说,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入陕小道,卢氏城里也没有敌人的正规部队,可以从卢氏城南与洛河之间的小路插过去。在他的带领下,红二十五军独辟蹊径,悄然沿着一条隐秘峡谷,经文峪姬家岭到达香子坪,然后转向西北方向,走出两边皆是悬崖陡壁的“一线天通道,并在一处名叫“堆堆石”的崖壁写下了留传至今的“杀上前去”大字标语,傍晚到达文峪,绕道卢氏城南沿洛河南岸急行西进,分别在横涧、磨沟口一带宿营,到官坡稍作休整后于12月7日晚到达兰草村,夜宿兰草街、兰东村,军部驻扎在兰草学校的关帝庙。

兰草村位置示意图

12月8日一早,部队击溃豫陕边界铁锁关的守关民团后顺利进入陕南。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在陕西洛南县的庾家河(今属丹凤县)召开常委会议,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决定在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卢氏西南山、陕西商洛等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此后,部队在鄂豫陕省委率领下,南下湖北郧西,西攻陕西蓝田,东返豫西卢氏,以大回旋的行动,扫除地方反动政权和民团武装。之后,分兵豫陕边打土豪、分田地,先后建立了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成立了边区苏维埃政府和2个县、13个区的苏维埃政权,发展地方武装2000余人,先后建立4块革命根据地,其中,豫陕边革命根据地的豫是指卢氏。

1935年7月底,红军主力离开根据地。10月,留下的部队将两个特委合并为中共鄂豫陕特委,将各路游击师、游击大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红七十四师在师长陈先瑞的率领下,同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同数倍于己的敌人兜大圈子,几次进出卢氏,在官坡、兰草、五里川、朱阳关等地几次打败地方民团武装,一度打到卢氏县城,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清剿”,部队由700多人壮大到2000多人。一直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围剿红七十四师的国民党部队有新的调动,红七十四师暂时在蓝田休整,第二次国共合作后被改编参加抗日战争

纪念馆内介绍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展板

在纪念馆内,有关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介绍吸引了记者一行的注意。“卢氏是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完善、传唱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卢氏县委党史办党史科原科长牛爱民指着墙上的展板说道。

红二十五军长征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已经被改编成歌曲,但没有唱开。1934年12月7日,在卢氏兰草,军政委吴焕先让军政治部秘书长程坦结合当时发生的“一双草鞋”事件,对歌曲进行了修改完善,在西征北上途中一路传唱到陕北。1935年10月在《红旗报》上发表,这首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才在全国唱开,卢氏作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的修改与传唱地,为红军的作风建设、思想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官坡镇正在依托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打造卢氏官坡兰草红色小镇,从而带动革命老区发展,这也是卢氏县重点推介的文产项目。”袁文祯介绍,与红二十五军旧址同院的兰草红军小学目前正在紧张改造施工中,按照规划,这里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紧张施工中的项目是正在打造的培训中心,含54间客房、3个多媒体教室以及餐厅、教职工会议室、厨房等,可集教学、住宿、参观、拓展训练于一体,整个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这里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作用,弘扬传承红军长征精神,让不怕困难、敢于牺牲、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红军长征精神在新时期进一步发扬光大。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文/图 记者 李博

红色地名丨红三十三军297团医务所和政治处旧址

红色地名

地名,不仅是指特定方位或地域范围,还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和对优秀传统的寻根感怀。“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重庆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等厚重的人文底蕴,也构成了富有重庆特色的红色地名文化。“重庆民政”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红色地名》栏目,讲述红色地名故事,弘扬红色地名文化,延续红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

红三十三军297团医务所和政治处旧址

红三十三军297团医务所旧址和政治处旧址位于城口沿河乡内,是印证沿河光荣的红色旧址。沿河乡是红军进入城口的第一个乡镇,当年红三十三军的二九五、二九七团从沿河乡的柏树村的土地垭进入沿河,该村是老红军根据地,徐向前的部队从万源方向到梓木树湾,曾在此驻扎,修建了医务室、医务所,救治伤员。并在沿河乡设立了指挥部、政治处、医务所,建立了城口第一个苏维埃组织。当年,沿河有2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现沿河境内存有红色旧址多处,悠久的革命历史让沿河人引以为傲。

来源丨 重庆市民政局

供稿丨区划地名处、城口县民政局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