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胡氏宗祠

定安胡氏宗祠

定安胡氏宗祠位于定安县雷鸣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外缘为界,向西北延伸21米,向东南延伸6米,东北和西南面均以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围墙为界,面积为2.40亩,定安胡氏宗祠,定安胡氏宗祠简介,定安胡氏宗祠-定安县定安胡氏宗祠旅游指南

定安胡氏大宗祠:一树枇杷诵诗书

位于定安雷鸣镇仙坡村的胡氏大宗祠。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定安仙坡村胡氏大宗祠的精美木雕。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胡氏大宗祠的内部梁架结构。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淅淅沥沥的雨滴,飘洒在厚厚的枇杷树叶上。一场夏天的雨,让位于定安县雷鸣镇后俑村委会仙坡村胡氏大宗祠门前的枇杷树,绘出了一派“南风树树熟枇杷”的景象。

这颗枇杷树在宗祠前伫立了多少年,即便是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相传已经超过200多年,大约与胡氏宗祠的同龄,静静守望着宗祠。

10多米开外,一处红墙灰瓦、金色飞檐的老建筑,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过去,认人想一窥胡氏宗祠及其宗族先人的故事。

先人迁琼 筚路蓝缕

胡氏宗祠最早建在定安县城,但定城的宗祠已不复存在,后来胡氏各支派也建有祠堂,但真正形成规模,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是仙坡村的这一座。胡氏宗祠的故事,要从迁琼始祖胡兴父子说起。因为他们的书香门第之风影响深远,至今已有600多年。

据介绍,明朝时,胡兴“举孝廉”官任主事,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息繁衍的“世外桃源”,明初自江西吉安陵县宦游卜居定安县。当时的定安是“内陲荒地”。二世胡钦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1408年)荐县岁贡,同年,三世祖胡璋出生。

早期迁居定安县城的只有胡氏家族。当时兵荒马乱,百业萧条,胡兴父子迁到此地,二三代人的生活颇多苦难,宛如荆棘载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信念,胡兴着重培养的胡钦,1408年由岁贡,荐任福安(今越南东京)州判。

后来,胡钦生胡璋、胡瑛、胡玫三子。胡璋受书香家庭熏陶,知书明理,父亲以廉吏著称,归田之后宦囊无余,他“百善以孝当先”,照顾父亲高寿正寝;又因二弟胡瑛身体病弱,以关爱之情,让其居住县城,自己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分居古爽(今富文镇九所村);三弟胡玫则被荐南京任礼部少监,其后嗣子孙移居定安次滩、黄龙坡、凤尾等村。

留在县城的胡瑛16岁进县学补廪,又因自学懂得岐黄之术,久病成医,准为医学训科,是当时定安最负盛名的医生,他仁爱豁达,并著有医书。

进士胡濂 科甲世家

在胡氏家族的历史名人中,不得不提胡濂及其后代。

根据宣统《定安县志》的记载,胡瑛的儿子胡濂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自幼好学能文,姿性仁爱,10岁时便写得一手好文章,并在明弘治癸丑科(1493年)高中甲科,成为定安县科考史上的第一位进士,衣锦还乡。

据记载,考中进士后,胡濂先当户部广西主事,又转至山东云南贵州、江西等地当官。在任上干了三件大事:一是督饷有功,被赐金牌文币,加官至四品,提升为贵州参政;二是厘宿弊、申法纪、廉明有声;三是平苗彝叛乱,升任江西右布政使。

作为地方官员,胡濂的政绩,让百姓安居乐业,颇受民众爱戴。但他也十分不幸,适遇“宸濠”之变,被错抓送入监狱,事平后,受都御史王守仁(王阳明)、陈琳力保才被释放。此后,他曾感慨“时事叵测”,遂辞官回家,开启了“杜门屏迹,教训子孙”的生活。

根据后人的记载,胡濂随和亲善,“人无少长,咸爱戴之”,大人、小孩都很喜欢他。胡濂还创家庙,置祭田,“治家有法,内外肃然”。

胡濂的儿子胡楷,从小就一直跟随父亲读书,慷慨有大志,深得都御史王阳明器重。嘉靖乙酉年(1525年),胡楷考取拔贡,赴国子监肆业后,出任河南郑州通判。任上,胡楷“慈惠廉明,洞达政体”,居官十余年,清白自矢。归田之日,州人为之志思。

胡楷生有五个儿子,两位进县庠就读,三位入京城太学苦读,延续着胡家书香绵远的传统。

再往后,胡濂的曾孙胡衍宗,是一名岁贡,当过常州府经历;胡濂的五世孙胡鼎新,增生,为人友善,慷慨大度,济困扶贫,毫无吝啬。

相传有一年大旱,临高匪首符元豪聚党围攻定安县城,胡鼎新兄弟捐酒捐米,亲自督战固守,打退匪兵,保障了一方平安。他的次子胡辉祖,相传在南明乙酉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即1645年)考中举人,他学富五车,却不想当官,而是隐居家乡黄竹山安乐终老。

到了胡濂第七世孙胡士瑜,虽读一辈子书,晚年还嗜学不倦,多次赴考举人,却总是运气不佳,一直未能考中。但他一生写了许多文章诗赋,结有《文集》《诗赋集》《庭训》《架余书》四集,倒不失为定安的一笔文化财富。

百年宗祠 屹立不倒

话说迁居古爽(今富文镇九所村)的胡璋一脉,人丁一直不旺,后又经过迁居,最终落在仙坡村。如今,胡氏宗祠是定安县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物。踏入宗祠前庭就能深刻感受到岁月赋予这座宗祠的庄重。

据了解,这座胡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进行大规模的重修。现在的规模体制,皆依当年所修。

宗祠资料介绍,其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有山门、前殿、正殿、配殿、通廊等建筑,庭院布局合理,所用木材坚实。

如果细细品味宗祠的构建,不难看到其建造时的匠心独运。在宗祠的梁、柱上,雕刻极尽繁缛华丽之能事。祠中驼峰的木雕、窗花、壁画颇具艺术价值,主要有花卉、麒麟蝙蝠、云纹等。全祠有设计造型各异之石础二十六对,工艺精致,造型优美大方。前殿、正殿共有驼峰浮雕三十八块,形象栩栩如生,其中有四块为双面浮雕。另有工艺独特、图案精美的木隔窗装饰七块,各种造型之石柱十八根,山门石柱上有一副阴刻隶字对联。

在古人的观念中,修建宗祠的目的是祭祀祖先,通过这一活动,把家庭团结起来,弘扬祖宗美德,使这一家族福泽绵长,兴旺发达。因此,在祭祀之日,本族的人不论多忙多远,也要及时赶回。直至如今,每年正月十六,都是胡氏祠堂春祭的日子。那一天,全村的胡姓后人都聚集于此,穿戴统一,庄严而肃穆地开展祭祖仪式。

而胡氏宗祠,还曾经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村民胡进永说,仙坡村胡氏宗祠自落成之日起,就设立学堂。即使是1943年,日寇开始推行奴化教育,不准农村办小学,仙坡村父老仍有兴学重教的人文精神,大胆地在祠堂里办小学。

后来,胡氏宗祠历经风雨,出现倾颓,在村中群众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得到修缮,才基本恢复了原先的形制。

1986年,胡氏宗祠被定安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海南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2月,胡氏宗祠所在的仙坡村被列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个部委公布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责编:刘杨、席秀琴)

浙江天台、嵊州安氏宗亲相聚安氏宗祠!

安氏宗亲简讯(安青松):

4月13日,浙江台州天台县安氏与浙江省绍兴嵊州市长乐镇安宅安氏同宗同族在嵊州安氏宗祠相聚,参与者安氏家族成员。由当地四五个村的村长书记组织,此次家族聚会目的是走亲戚,相亲相爱安氏一家人,有一小部分年轻的跟着熟悉一下,了解宗族传承。

编后语: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变幻,时代沉浮更新。家族文化不但能够记录每个人的生前身后,还记载族人的嘉言善行,用以激励后人,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也是一个家族发展发展繁荣变迁的文献史,也是一部教育后人的教科书。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家族文化见证了人们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繁衍出千千万万个后代,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

绩溪旅游景点胡氏宗祠「绩溪旅游景点胡氏宗祠图片」

安徽宣城唯一的5A级景区,迄今1600多年历史,很多人却不知道这里

提起安徽,一般最先想到的就是黄山,除此之外就是那一座座镶嵌在山间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徽的婺源绩溪、黄山等地坐落着数量众多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往往都位于山川风光优美的地方,且融合了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精华,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建筑结构之精妙成为如今游人热衷游历的地方。

安徽最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要属800多年 历史 的宏村,也是安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不过由于 旅游 开发过度,破坏了原本属于这些建筑的古色古香。安徽的古村落我也曾去过不少,其中位于绩溪县龙川村给的印象要更为深刻,这里不仅游客较少,古民居建筑群也保存得比较完好。

龙川村,位于安徽宣城市绩溪县城东约11公里处,从绩溪县乘坐6路公交车可直达龙川村,龙川村虽然没有宏村的名气,但这里如今也是一处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且是安徽宣城唯一的5A景区。

龙川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在当地有“八分山水一分田”的说法,农耕业在这里并不发达,但也让这座山村多了些“世外桃源”的灵秀之气,如果从空中俯瞰龙川村,会发现这是一座造型如船只的村落,在安徽有许多的“船形村”,龙川村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帆风顺”、“扬帆起航”之意。

龙川村 历史 非常的悠久,其 历史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318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 历史 ,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落。在咸康三年时,时任散骑常侍衔的胡焱游历华阳镇时发现了这里,见此处山水清丽、风光秀美,于是决定在此定居,胡氏家族由此诞生,直至今日的龙川村也主要以胡姓为主。

至明代时期为龙川村最为兴盛的时期,当时的村内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且名人辈出,先后曾在这座偏僻的山村中走出了10多位进士,为周边著名的“进士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任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和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胡宗宪。置身村落之中,随处可见的名人故居,也是龙川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龙川村中有一条“水街”,水街长约500米,水街两侧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 历史 建筑,且皆为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在水街上还拥有一条长廊,这在安徽众多古村落中是少见的,长廊通幽,故意盎然。

在水街上印象比较深刻的要属这个亭子,为“如心亭”,如果不是导游介绍可能就把这里当成了一座普通的长廊建筑而走过去了。如心亭的如心两字有“收发如心,进退自如”的意思,亭子内部看似简陋却蕴含了徽派建筑的精妙之处,中间开有一处天井,为了防止下雨天雨水聚集流淌而专门设置了两根砖质水笕筒,这样雨水就可以顺着管道流淌到下水道。

龙川村中坐落着多座牌坊,其中最著名的是这座“奕世尚书坊”,据史料记载,奕世尚书坊始建于明嘉靖4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 历史 ,由于牌坊年数已久险些倒塌,当地为保护这座牌坊而架设了铁柱及围栏保护了起来。

整个牌坊高10米,为坊顶为歇山式,由四柱三门五楼式结构组成,牌坊用材为花岗石和茶园石,四根立柱的南北两侧各设有抱鼓石护靠,其造型格外的巧妙,堪称古牌坊中的精品之作。

在牌坊上刻有“恩荣”、“大司马”、“奕世尚书”的字样,彰显了这座牌坊的地位。细看这座牌坊,上面的镂空石雕格外让人惊艳,尤其是那镂空石雕的花瓶、龙凤图案,其造型之精妙、工艺之精湛及美轮美奂的造型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堪称徽派石雕之最。

整个龙川村内拥有众多的景点,除了奕世尚书坊外,最值得一去的就是“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建于明代嘉靖25年,至今已有近500年 历史 ,有“江南第一祠”、“木雕艺术博物馆”、“民族艺术殿堂”的美誉,是龙川村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从外观看胡氏宗祠,就足可以感受到其壮观气派,整个胡氏宗祠为前后三进,其中前进的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及一根根粗大的石柱、月梁这座门楼看起来格外的大气。

走进胡氏宗祠,其敞亮的天井及宽敞的正厅映入眼帘,站在正厅抬头望去,14根1.66米粗的银杏圆柱和12根冬瓜梁组成的屋架展现了这座建筑群的地位,加之建筑内部众多造型精美的木雕、石雕,完全对得起其“木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当然,龙川村还有许多值得游玩的地方,尤其是村落外靠近群山边的木石结合的拱桥,其景色似乎已与四周的绿水青山相融合,这番景象用“世外桃源”来形容我觉得并不为过。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或听说过安徽绩溪的“龙川村”?对这里有什么印象?你认为安徽最值得去的古村落是哪里?欢迎留言评论。

绩溪龙川景区怎么样?

绩溪龙川,国家5A级景区,是一座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整个村落呈船形,周围山水秀丽、人文荟萃,有大量徽文化遗存景观,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

绩溪龙川景区位于皖南宣城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该村是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的祖居之地,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传至“锦”字辈已有48世。

龙川村被称为最美丽的乡村之一!为古徽州文化的代表,是由胡姓聚族而居形成的船形古村落,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龙川村境内有多处胡姓祠堂,该村胡姓历史名人众多,如唐代胡宓,宋代胡舜陟,明代胡富、胡宗宪,清代胡开文、胡雪岩,是胡姓聚族而居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龙川自古为文风昌盛、人才荟萃之地,村中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明代时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曾有10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60年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

村内现有“龙川胡氏宗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宪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这里有千回百转的古廊桥,有千娇百媚的水街、有三江汇流的园林水口

龙川村境内有多处胡姓祠堂,为古徽州文化的代表。被称为“徽州第一家”的胡宗宪尚书府,便座落龙川村中央

众多徽文化遗存在这徽风古韵里、意境田园中得到有序传承。

龙川村特别是坑口自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村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胡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远近闻名的胡宗宪尚书府也坐落在该村的上村与下村之间。

此外,龙川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村落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东流,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独具特色。

该村古建筑木雕、石雕技艺精湛,造型自然、美观,体现了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

坑口村东的龙须山因盛产造纸原料龙须草而得名,山中多奇松怪石,珍禽异兽,山岭陡峭,古道崎岖,飞瀑流泉,上有龙台悬岩、石门洞天、仙人石屋、云崖石梯,西峰山腰有龙峰禅院、古樵庵,西麓有山间庵、宗宪墓、胡富墓等遗址,是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宗教旅游的绝好去处。

龙川景区游览路线推荐:

仁和园→水街→奕世尚书坊→都宪坊→ 胡宗宪少保府 →胡氏宗祠→上官桥→灵山庵→龙川驿道

更多关于绩溪龙川景区怎么样?,进入:查看 更多内容

安徽胡氏祠堂在哪里

胡姓为安徽省尤其是皖南地区的大姓,胡氏名人辈出,安徽省境内分布的胡氏宗祠也是比较多的,最有名的几个有黟县西递敬爱堂,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黟县宏潭六甲祠等。

上图1、2为西递敬爱堂,下图为龙川胡氏宗祠。皖南的地区的胡氏宗祠无论从建筑、文化、人伦、民俗等角度都是绝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