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王氏宗祠

定安王氏宗祠

定安王氏宗祠位于定安县雷鸣镇,时代为明-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本体外缘为界,向东北15米至围墙,向西南30米至围墙,向西北4米至围墙,向东南3米至围墙,面积为3.87亩,定安王氏宗祠,定安王氏宗祠简介,定安王氏宗祠-定安县定安王氏宗祠旅游指南

正定周边旅游:风动碑,王士珍故居,梁氏宗祠,王氏双节祠

风动碑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刻于唐永泰二年(766年),俗称李宝臣碑,又名风动碑。碑文主要记述了成德军节度使、恒州刺史、清河郡王李宝臣牧恒期间的绩政功德,对研究唐朝中期河北一带政治、军事、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碑文字体遒劲洒脱,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俗称梁家祠堂,始建于明代,是正定县梁氏家族供奉先祖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梁氏一族从山西迁居正定,到梁梦龙一代家族大显,之后“一堂荣五代”,辈辈出高官。梁氏宗祠面阔五间,每间都有门,正门两侧挂有对联——“光被家国九分韬略五经济,荣及乡里一门栋梁两朝功”,展示着梁氏一族的功绩。此外,梁氏宗祠以北约100米,存有蕉林书屋,系梁梦龙曾孙、清代著名书画收藏鉴赏家梁清标藏书、读书之处。

王士珍故居

王士珍,字聘卿,号冠儒,正定县牛家庄村人。先后任晚清陆军大臣、民国初期的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并获德威上将军称号。曾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多次调停各系军阀之争,使北京免遭战争的灾难。1930年7月1日在北京病逝。王士珍生前故居现今坐落于正定古城内,集中体现了北方民居的建筑特点,是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双节祠

王氏双节祠与王士珍故居隔街而望,为王氏家祠。祠堂坐南朝北,分正院和东西两院,原有房屋四十余间。祠堂门内为一处规整的四合院,院中立着一座贞节牌坊,是王士珍为他的生母、嗣母所立的节孝坊,立于1920年,牌坊后面为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写的“钟郝垂型”四个大字。

定安胡氏大宗祠:一树枇杷诵诗书

位于定安雷鸣镇仙坡村的胡氏大宗祠。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定安仙坡村胡氏大宗祠的精美木雕。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胡氏大宗祠的内部梁架结构。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淅淅沥沥的雨滴,飘洒在厚厚的枇杷树叶上。一场夏天的雨,让位于定安县雷鸣镇后俑村委会仙坡村胡氏大宗祠门前的枇杷树,绘出了一派“南风树树熟枇杷”的景象。

这颗枇杷树在宗祠前伫立了多少年,即便是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清,相传已经超过200多年,大约与胡氏宗祠的同龄,静静守望着宗祠。

10多米开外,一处红墙灰瓦、金色飞檐的老建筑,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了过去,认人想一窥胡氏宗祠及其宗族先人的故事。

先人迁琼 筚路蓝缕

胡氏宗祠最早建在定安县城,但定城的宗祠已不复存在,后来胡氏各支派也建有祠堂,但真正形成规模,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是仙坡村的这一座。胡氏宗祠的故事,要从迁琼始祖胡兴父子说起。因为他们的书香门第之风影响深远,至今已有600多年。

据介绍,明朝时,胡兴“举孝廉”官任主事,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息繁衍的“世外桃源”,明初自江西吉安陵县宦游卜居定安县。当时的定安是“内陲荒地”。二世胡钦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1408年)荐县岁贡,同年,三世祖胡璋出生。

早期迁居定安县城的只有胡氏家族。当时兵荒马乱,百业萧条,胡兴父子迁到此地,二三代人的生活颇多苦难,宛如荆棘载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信念,胡兴着重培养的胡钦,1408年由岁贡,荐任福安(今越南东京)州判。

后来,胡钦生胡璋、胡瑛、胡玫三子。胡璋受书香家庭熏陶,知书明理,父亲以廉吏著称,归田之后宦囊无余,他“百善以孝当先”,照顾父亲高寿正寝;又因二弟胡瑛身体病弱,以关爱之情,让其居住县城,自己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分居古爽(今富文镇九所村);三弟胡玫则被荐南京任礼部少监,其后嗣子孙移居定安次滩、黄龙坡、凤尾等村。

留在县城的胡瑛16岁进县学补廪,又因自学懂得岐黄之术,久病成医,准为医学训科,是当时定安最负盛名的医生,他仁爱豁达,并著有医书。

进士胡濂 科甲世家

在胡氏家族的历史名人中,不得不提胡濂及其后代。

根据宣统《定安县志》的记载,胡瑛的儿子胡濂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自幼好学能文,姿性仁爱,10岁时便写得一手好文章,并在明弘治癸丑科(1493年)高中甲科,成为定安县科考史上的第一位进士,衣锦还乡。

据记载,考中进士后,胡濂先当户部广西主事,又转至山东云南贵州、江西等地当官。在任上干了三件大事:一是督饷有功,被赐金牌文币,加官至四品,提升为贵州参政;二是厘宿弊、申法纪、廉明有声;三是平苗彝叛乱,升任江西右布政使。

作为地方官员,胡濂的政绩,让百姓安居乐业,颇受民众爱戴。但他也十分不幸,适遇“宸濠”之变,被错抓送入监狱,事平后,受都御史王守仁(王阳明)、陈琳力保才被释放。此后,他曾感慨“时事叵测”,遂辞官回家,开启了“杜门屏迹,教训子孙”的生活。

根据后人的记载,胡濂随和亲善,“人无少长,咸爱戴之”,大人、小孩都很喜欢他。胡濂还创家庙,置祭田,“治家有法,内外肃然”。

胡濂的儿子胡楷,从小就一直跟随父亲读书,慷慨有大志,深得都御史王阳明器重。嘉靖乙酉年(1525年),胡楷考取拔贡,赴国子监肆业后,出任河南郑州通判。任上,胡楷“慈惠廉明,洞达政体”,居官十余年,清白自矢。归田之日,州人为之志思。

胡楷生有五个儿子,两位进县庠就读,三位入京城太学苦读,延续着胡家书香绵远的传统。

再往后,胡濂的曾孙胡衍宗,是一名岁贡,当过常州府经历;胡濂的五世孙胡鼎新,增生,为人友善,慷慨大度,济困扶贫,毫无吝啬。

相传有一年大旱,临高匪首符元豪聚党围攻定安县城,胡鼎新兄弟捐酒捐米,亲自督战固守,打退匪兵,保障了一方平安。他的次子胡辉祖,相传在南明乙酉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即1645年)考中举人,他学富五车,却不想当官,而是隐居家乡黄竹山安乐终老。

到了胡濂第七世孙胡士瑜,虽读一辈子书,晚年还嗜学不倦,多次赴考举人,却总是运气不佳,一直未能考中。但他一生写了许多文章诗赋,结有《文集》《诗赋集》《庭训》《架余书》四集,倒不失为定安的一笔文化财富。

百年宗祠 屹立不倒

话说迁居古爽(今富文镇九所村)的胡璋一脉,人丁一直不旺,后又经过迁居,最终落在仙坡村。如今,胡氏宗祠是定安县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物。踏入宗祠前庭就能深刻感受到岁月赋予这座宗祠的庄重。

据了解,这座胡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进行大规模的重修。现在的规模体制,皆依当年所修。

宗祠资料介绍,其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有山门、前殿、正殿、配殿、通廊等建筑,庭院布局合理,所用木材坚实。

如果细细品味宗祠的构建,不难看到其建造时的匠心独运。在宗祠的梁、柱上,雕刻极尽繁缛华丽之能事。祠中驼峰的木雕、窗花、壁画颇具艺术价值,主要有花卉、麒麟蝙蝠、云纹等。全祠有设计造型各异之石础二十六对,工艺精致,造型优美大方。前殿、正殿共有驼峰浮雕三十八块,形象栩栩如生,其中有四块为双面浮雕。另有工艺独特、图案精美的木隔窗装饰七块,各种造型之石柱十八根,山门石柱上有一副阴刻隶字对联。

在古人的观念中,修建宗祠的目的是祭祀祖先,通过这一活动,把家庭团结起来,弘扬祖宗美德,使这一家族福泽绵长,兴旺发达。因此,在祭祀之日,本族的人不论多忙多远,也要及时赶回。直至如今,每年正月十六,都是胡氏祠堂春祭的日子。那一天,全村的胡姓后人都聚集于此,穿戴统一,庄严而肃穆地开展祭祖仪式。

而胡氏宗祠,还曾经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村民胡进永说,仙坡村胡氏宗祠自落成之日起,就设立学堂。即使是1943年,日寇开始推行奴化教育,不准农村办小学,仙坡村父老仍有兴学重教的人文精神,大胆地在祠堂里办小学。

后来,胡氏宗祠历经风雨,出现倾颓,在村中群众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得到修缮,才基本恢复了原先的形制。

1986年,胡氏宗祠被定安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海南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2月,胡氏宗祠所在的仙坡村被列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个部委公布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责编:刘杨、席秀琴)

浙江天台、嵊州安氏宗亲相聚安氏宗祠!

安氏宗亲简讯(安青松):

4月13日,浙江台州天台县安氏与浙江省绍兴嵊州市长乐镇安宅安氏同宗同族在嵊州安氏宗祠相聚,参与者安氏家族成员。由当地四五个村的村长书记组织,此次家族聚会目的是走亲戚,相亲相爱安氏一家人,有一小部分年轻的跟着熟悉一下,了解宗族传承。

编后语: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变幻,时代沉浮更新。家族文化不但能够记录每个人的生前身后,还记载族人的嘉言善行,用以激励后人,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也是一个家族发展发展繁荣变迁的文献史,也是一部教育后人的教科书。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家族文化见证了人们耕读传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繁衍出千千万万个后代,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