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坎土司遗址

大寨坎土司遗址

大寨坎土司遗址位于石柱县桥头镇马鹿村,时代为宋—民国。2019年,大寨坎土司遗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大寨坎土司遗址,大寨坎土司遗址简介,大寨坎土司遗址-石柱县大寨坎土司遗址旅游指南

越西大寨土司衙门遗址和末代土司岭邦正

越西北大门新民镇约5公里的西北部大寨村(彝族名称为“尔马地”),现在还保留有12多亩地的彝族末代土司岭邦正(兹莫苏哈)家衙门遗址。

遗址还能看到的只有几段石墙,横亘在东、西、南、北四面,北面很短,只有左边的一小截。墙是当年土司衙门的围墙,坐北朝南,宽处有二百五六十公分左右,窄处只有六七十公分左右。残墙高低不一,高处足有二百五六十公分,低处尚不足九十公分。城墙皆是鹅由卵石糊上稀泥砌成,里面混有石灰等黏合物,一段一段石灰的含量还比较重,这种状况如今还依稀可见。东面的城墙保存最好,有相当长一段高度达二百五六十公分(据说,这是围墙本来的高度),其中有截10米左右的厚度达二百五六十公分(据说,这是围墙本来的厚度)。

据82岁高龄、从小生活在土司衙门周边、“文化大革命”时组织村民拆土司围墙石头修路的大寨村八组老组长朱德明老人讲,土司衙门围墙由内一层、内二层、内三层和外层共四层组成,每层厚六七十公分,现残存的围墙除东面的有一截是外层、10米左右的那一截是高度和厚度都完整之外,其余都是内一层。土司衙门围墙的东西两面外边有两条人工挖掘的河流,像护城河一样对衙门起防守作用。朱德明老人还补充说,土司衙门院墙顶端有意识地砌成内低外高,稍稍倾斜,下雨时雨水朝内流淌。另外,院墙西边开有一道小门。站在城墙上,可以想象出这里曾经的显赫。

据文史记载,至清代,岭邦正先祖、邛部宣抚司岭峻翠,其先岭安盘,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投诚授职,颁给印信号纸,住牧在邛部今越西县大瑞镇柏香坪,雍正末移至新民大寨。邛部宣抚司衙门遗址位于大寨村八组和九组。该建筑始建于清代,为木构架土坯墙盖瓦建筑。遗址长110米,宽75米,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建筑毁于1952年冬月的一场火灾,原因是土司小老婆早已去世,土司本人长期住在甘洛县田坝,衙门内的住户不慎失火。当时,天气干燥,刮起大风,火借风势力,风助火威,成片的架子房及其房内的一切东西迅速燃烧起来,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大都烧了个一干二净,几乎没有剩下什么。现残存若干段围墙。

据《越西古道拾遗》一书记载,“衙门是石头基脚的明清风格金包银木架建筑物,由前厅、中厅、花厅、后宅等组成,有石斗桅杆、石门框、雕花窗格等。”

当地老人朱德明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土司衙门的建筑规模。土司衙门略呈椭圆形,南面有石头拱门,进门后有一宽阔院坝,院坝右边还有一个舂米的“对窝”,然后是一扇大门,两边还有侧门。整个建筑有三进三院,两个天井,房子都是木结构,柱子粗得一人抱不拢。

“大门很壮观宏伟,进门两边两排牛羊圈,再进去一个很大的操场。”一说起衙门规模,老人们都说操场很大,平时是用来练兵、晒荞子谷子、聊天的地方。过了操场,上两级台阶是一个相当于前厅的大房子,大房子紧连着一条通往内院的封闭式走廊,走廊两边两个带有小天井的院子。走廊的尽头是七级阶梯,上了阶梯便是一个带有大天井的四合院,东西两边住人,南北方向的厢房是存放粮食的仓库。过了粮仓最后才是后宅,尼狄兹莫居住的地方,一个有着很大的天井的四合院。每当过年过节或者贵宾光临,从大门口铺个红地毯一直到内院。

听朱德明老人强调说:土司衙门是结构复杂、很有彝族特色的建筑群,房内设有拘留室、调解室、办公室、粮仓室、客房、厨房、卧室和卫生间等;房前有4000平方米的院坝,院坝周围栽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一到春天鲜花扑鼻;衙门内配备有50多名彝族土司自卫队、4名土司干将(彝族管家)、6名彝族厨师、20多名彝族男女青年接待服务员。

朱德明老人又说:“春景、茶园、后山三条沟的荞麦土豆,还有燃料煤,大屯、新民的米,每年要把粮仓装得满满的,多出来的部分还要往外运,兹莫书哈几乎每年都要自己运送荞麦等粮食赶往甘洛,然后在甘洛住到第二年才回来。”

新民大寨土司衙门是岭邦正祖辈岭承恩曾经组织当地他所属的百姓参与围剿石达开太平军有功而受到清政府在越西嘉奖的大豪宅。当年,清政府还授权岭承恩直管6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覆盖了当今凉山彝族地区10多个县的地盘,所辖区的彝区(旧称黑彝和白彝)都在他代管之下,每年都向他进贡粮食、牲口、土特产等食物和财物。后来,朝廷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度,凉山黑彝势力进一步崛起,土司的力量衰弱。民国时期,土司的力量进一步衰弱。到了解放后的1952年接近年末,再加上失火衙门的房屋、家具、粮食等大都化为灰烬,岭土司放弃了新民大寨的衙门,彻底退居黑彝势力较薄弱的甘洛县,留下了土司衙门遗址。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反明,率军万余攻建昌,利利兹莫被授予建昌卫指挥使,继续辖治凉山大地,直到清同治年间,利利兹莫家绝嗣。时值凉山北部暖带密土千总岭承恩(岭邦正的祖辈)以截杀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有功,被授予暖带密土游击,恒勇巴图鲁名号,在承袭了邛部宣抚司之后,被允许进入建昌,承袭了刚绝嗣的利利兹莫家罗罗宣慰司的印章。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邛部长官司第十一世土司岭安盘投诚,清王朝升授其为邛部宣抚司职,颁给印信号纸,让其统辖尼乃、阿伙、苏呷、咱户、慕虐、阿苏、滥田坝、普雄、黑保、大孤山十大土目。同年,又封其支庶岭安泰为土千户,辖治瓜倮(甘洛)、上官等乡总和土目。

土司治所原驻越嶲,后迁甘洛下田坝,传至岭承恩(岭邦正的祖辈)一代,便有了截杀石达开、承袭斯兹兹莫、又承袭利利兹莫等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当时号称五印三司,七颗半印,辖区北起大渡河南至西昌南。岭承恩曾经率领所属彝兵参与围剿从凉山经过的石达开的太平军受到清政府嘉奖,被升为土游击宣抚司,从三品。随后,岭承恩又因利利土司家绝嗣,而继承了利利土司的家业。

在北洋军阀时代,老牌滇军头目唐继尧大肆扩军混战,一度控制滇、黔、川等省,势力盛极一时。期间,滇军入邛,强行派粮派款,当时掌管印章的岭镇荣(岭邦正的父亲)被迫配合任其施为,等到川军入邛赶走滇军,认为岭镇荣有通敌之嫌,打入大牢,后被外国传教士保出。1918年,岭镇荣土司被四川军阀李梓材迫害致死。岭镇荣死后,岭邦正嫂嫂饼尔嫫吉吉当家掌权,家事再次走向顺道。不久家中再遭不测,嫂嫂被杀,刚刚成人的岭邦正继承了土司之位。

岭邦正的彝族名字是兹莫苏哈,其使用“岭邦正”作为汉族名字,当时由于岭邦正土司在凉山彝族中的影响甚大,1932年,20岁的岭邦正被国民党24军委任为“夷(彝)务大队长”,1939年又被西康省委任为少将彝务总指挥、保安司令等职。1943年,岭邦正加入国民党,又任地方袍哥的总舵把子。

1955年3月,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成立,岭邦正被缺席安排为副主席。当年5月3日,岭邦正与另外25名彝族土司、黑彝,随同张冲将军往西康省省会雅安和四川省省会成都参观,前后受到西康省省长廖志高、四川省省长李大章和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的接见和宴请。这次出访对岭邦正感触很深。当年8月,岭邦正作为团长,率领有30多名彝族上层爱国人士组成的观光团,坐汽车火车重庆,游长江,看三峡,到武汉,进杭州,逛上海,9月底到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并宴请了参观团。

1956年,岭邦正被选为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他积极地参加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以自己的声望影响其他彝族奴隶主,拥护共产党的解放奴隶等一切民主改革措施。在此期间,他力戒恶习,不再吸食鸦片。岭邦正后来被调到成都,任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副主任,第一、二届四川省政协委员,第三届四川省政协常委。

1966年“文革”开始后,岭邦正受到冲击,被红卫兵从成都押回甘洛批斗,劳动改造。1973年岭邦正瘫痪后,被甘洛县政协送回成都治疗,1977年,岭邦正在成都病逝。

凉山土司概况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名符其实的多民族地区。先秦两晋时期主要有“邛”、“笮”、 “叟”、“摩沙夷”、和“僚”、“濮”、“牦牛夷”、“昆明”等;唐宋时期主要有乌蛮、白蛮、磨些、吐蕃、施蛮、顺蛮、栗粟蛮等;元明清时期主要有罗罗、吐蕃、白人(白族)、西番、摩梭、俐苏(傈僳)、蒙古、回回、摆夷(傣族)等民族。

凉山为地处僻远的多民族地区,不仅民族成份复杂,而且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且非常落后,与汉区更存在着天壤之别。元代以前,中央王朝对凉山地区的统治,是通过少数民族酋领来实现,即中央王朝封授少数民族贵族职官封号,不过问内部事务,仍由少数民族的酋领领其地,掌其民,即所谓的羁糜制度,亦谓后来所称的“以夷制夷”政策。

从元代开始,朝廷开始在西南和西北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制度,就是中央王朝通过分封地方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是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俱有品级的土官。土司之间的势力和统治范围差别很大,中央王朝也根据其势力的强弱、控制范围的大小、统治人口的多寡,以及与他们中央王朝的亲疏,任命他们担任不同等级、不同职衔、不同名称的土官职衔。民间对这类人等通称为土司,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正式职衔的名称。

土司制度从元代开始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并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发展与完善。民国时期,虽然不再实行土司制度,但并没有明确废除,故凉山许多土司的统治仍然在其辖地得以保留。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土司制度,凉山的土司制度才最后彻底消亡。

由于土司制度推行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因此土司的职官名称也存在时代上的变化,有参照当时正式朝廷官职设置的,也有沿袭上代官职名称的,其中还有土武职和土文职之分,种类十分繁杂。

元代的土官有宣慰司宣慰使、宣抚司宣抚使、安抚司安抚使、招讨司招讨使、诸蛮夷长官司长官、副长官。另外,还在民族地区或接近内地的地区设路、府、州、县,同样设置各级土司,路为总管府总管、府为知府、州为知州、县为知县。

明代的土官职官分为文职和武职。设置武职土官系统,将元代置于边境的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和长官司等职衔,变更成授予土官的武职职衔。文职土官系统,则将唐宋以来封授少数民族首领充当州县土官的做法变为定制,形成“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土司职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卫所,还参用土人,形成卫所土司的职衔,即卫指挥使司设土指挥使,千户所设土正、副千户,千户所下设土百户。

清代的土司职官较之明代要复杂。除营、卫土武职之指挥使、千户、副千户、百户、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长官(副长官)等沿袭明代外(品级略有差别),又参照绿营兵制增置了诸如土游击、土都司、土守备、土千总、土把总、土外委千总、土外委把总、土外委额外、土屯守备、土屯千总、土屯把总等屯土武职。清代文职土司职衔与明代相同,只是品级略有差别。

凉山土司的主要职官有:宣慰司宣慰使、卫指挥司指挥使、宣抚司宣抚使、安抚司安抚使、抚夷司长官、长官司长官(副长官)、土副将、土都司、土千户(土副千户)、土百户等,又有土游击、土都司、土千总、土把总、土外委等,还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土司。

土司为朝廷命官,职衔较高的土司均设有办事衙门。所谓土司衙门,就是土司们居住并行使其权力的地方,但这些数量众多、民族成分不同、职衔高低不一的土司并不是都有衙门,许多小土司并没有“衙门”,只有级别较高的土司才有衙门。

来源:作者提供

编辑:蒋志聪(吉乃)

小编个人微信号:yzrjjn

投稿邮箱:278439053@qq.com

声明:《彝族人家》弘扬彝族文化,展现彝乡美丽风光与人文摄影图片,呈现彝民族诗的天赋,关注彝乡最新资讯和民生动态。《彝族人家》用稿没有稿费,版权归原作者。用稿一般都有个人简历和个人图片,投稿时一并发来。个别作者只署笔名,不愿意公开个人信息者另外。 稿件以彝学稿件优先发稿,由于吉乃没有能力编辑彝文稿件,目前暂时只收汉语稿件。少部分转发内容如有版权要求,请来信告知,吉乃定在最短时间内删除。

注:如喜欢请关注《彝族人家》。点开原文链接做客吉乃的空间。图片文字来自作者。

扩展阅读:中国诗文网文集雨夜诗语〖彝族人家〗中国诗歌网-吉乃

小编感谢您的分享转发!

石柱古坟坝发现大型土司建筑遗址,有什么?

石柱遗址土司

日前,重庆时报记者从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近日该院在石柱遗址土司考古工作中,发现一座明代大型建筑遗址,包括粮仓、兵营、衙署等

古城坝土司遗址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自南宋始置石砫安抚司以来,先后为石砫军民府(军民安抚司)、石砫宣抚司治所所在地延续至明初。

为进一步加强对重庆土司遗存的研究,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石柱古城坝土司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工作。野外工作共完成调查面积2000000平方米,勘探面积40000平方米,试掘面积870平方米。在本次工作中,重点加强了对口述史料的搜集,与调查、勘探和试掘紧密结合,大量应用航测、RTK和全站仪测绘、考古测量仪、全景拍摄等科技手段,获得了科学、准确遗存信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市考古专家对重庆时报记者介绍说,此次考古的收获包括:

一、厘清了遗址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公共建筑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较高的平地上,该区域分布有衙署、粮仓、兵营以及祠堂遗址等公共建筑群;在祠堂遗址西侧的区域发现了大型建筑遗迹,规格高、规模大;普通居民区则比较分散,分布于古城坝周边较狭长的区域,大多与古城坝隔河相望,如众星拱月般分布在古城坝四周。

二、明晰了遗址的内外交通体系。各分区之间通过两条主要道路进行联系,北部道路为东北-西南走向,沿着悦崃河向西南,在漆树塝跨河转西北方向进入青龙嘴,从该处通往鱼池、西沱等地;南部道路依靠地势,东北方向通往黄水、湖北等地,西南方向通往石柱县城;衙署区前方的一条较短的支路则将这两条主要道路连接起来,共同构成了古城坝的主要交通网。

三、新发现了一批高等级建筑遗存。通过重点勘探工作,在祠堂遗址以西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建筑遗存,试掘揭露出大型建筑基址一座(F1),根据现存基址的走向和分布可判断建筑背靠山坡,朝向为北方稍偏西,东侧为祠堂遗址。结合出土器物和《马氏源流碑记》上的记载,推测F1可能为石砫土司马良之子马应武于明正统初年始建。

重庆时报记者获悉,通过本次工作,为西南地区的土司遗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再次体现了土司遗存在文化、历史、考古等多个方面的重要科研价值,也为下一步土司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庆时报记者 任重 cqtimes28206

中国三大世界级别的土司遗址,可惜99%的人不了解!

原创、 投稿 、资源合作 、咨询

导 语

中国元代、明代、清代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由“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保留至今的土司遗址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现在这些遗址所在地的居民仍沿袭着各自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

2015年7月4日,中国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湖南永顺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

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曾是中国古溪州彭氏土司的治所,历经23代土司的精心营造。这座曾辉煌了800余年的土家族土司王城是当代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其韵味独具,令人震撼。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位于司城中心土司寝宫的后面,内部供奉着历代土司的牌位,同时还收藏有历代土司制订的《三纲五常法谱》。

翼南牌坊

翼南牌坊是明嘉靖年间为表彰26代土司彭翼南率兵抗倭有功而立的,该牌坊虽饱经风霜,但依被土家族的儿女保留下来。

土地司德政碑

土地司德政碑位于司城衙署遗址左侧,由青石雕凿而成,是清康熙五十二年永顺土官为永顺等处宜慰使彭泓海歌功颂德而建。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老司城太平南麓,正殿占地面积580平方米,殿中有34根大柱支撑着屋顶,架木枋处无斧凿痕迹,建造之精良堪称奇迹。

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始建于元代,是湘鄂川黔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遗址。该遗址前临唐崖河,后傍玄武山,风光独特,更有规模宏大的土司皇城,可让人充分感受土司文化的底蕴。

南雄石牌坊

荆南雄镇石牌坊由皇帝御赐授书“荆南雄镇”,是土司城遗址的“镇城之宝”。牌坊四柱矗立,为全石仿木结构,横额正面书“荆南雄镇”,背面书“楚蜀屏翰”,两面还刻有众多故事图案。

城墙

唐崖土司城东面、北面和南面很多地方都修建了城墙,统称为外城墙、在其北面和东北面还修建了内城墙,这些城墙用经过稍微加工的石块垒砌成,相当宏伟壮观。

土司墓葬群

土司墓葬群包括土王墓、田氏夫人墓、覃鼎墓、覃氏的家族墓和无名墓等,其中,土王墓以石建构,封土保存完好,石室宏大而华丽。

张王庙遗址

张王庙遗址位于土司城址外一人工砌筑高台上,因庙内主祀张飞而得名。张王庙内有一对石人、石马,是为纪念覃鼎墓出征功绩而雕刻的,其造型生动,为历代文人所赞赏。

玉皇庙遗址

玉皇庙遗址位于遗址西端,地势险要,曾为哨台,遗址附近有水杉、枫香古树,这是土司时代遗迹,同时还有三处水井遗迹。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是研究土司制度的完整遗址。该遗址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相结合,是中国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铁柱关

铁柱关坐落于海龙屯遗址东部山腰北侧,是由东北方向人屯的第一道关,该关隘犹如铁柱一般,让人震撼。

飞虎关

飞虎关横亘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间,在飞虎关关隘前,有一座险、绝的“天梯”,其步径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条石斜砌而成。

养马城遗址

养马城遗址位于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囤村、大桥村境内,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面存有长约5600米城墙,6座城门。

养鸡池遗址

养鸡池遗址坐落在喇叭河河谷旁的山顶上,始建于宋代,与养马城对峙,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该遗址地形居高临下,是扼守海龙屯重要的军事御阵地。

土司遗址可以让人们在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

来源:网络媒体 由中睿智旅咨询机构整理编辑 图片源自网络筛选

7、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