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庙古墓群

天子庙古墓群

天子庙古墓群位于斗南街道办事处小古城社区居委会东1500米。1974年发现,经1975—1999年五次发掘墓葬140多座,出土春秋晚期至西汉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玛瑙器等文物数千件。41号墓出土的“巫师纹铜鼎”、“五牛盖铜筩”、“双钺形铜戈”堪称“滇文化”之稀世珍品。市政府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子庙古墓群因始建于明的天子庙而得名。庙内存嘉靖十六年(1537)《重修土主庙碑记》等碑共三块,记述“元梁王据滇时筑城”(今小古城)和明永乐沐氏倡建寺庙的史实。

五牛盖铜筩、巫师纹铜鼎、铜鼓简介:均为国宝文物,战国“滇文化”稀世珍品。1979年12月至1980年1月,呈贡县小古城天子庙古墓群41号墓出土。是古代滇池地区农耕文化、原始崇拜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性实物,曾代表昆明市两次赴京,参加“1985年全国重大考古发现展”和“第七届亚运会中国文物精华展”。

甘肃古墓葬丨乱墩子墓群

乱墩子墓群位于永昌县水源镇,是一处汉代墓群。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采集有汉代釉陶尊、罐、灶、井、仓、甑、盘和漆器、五铢钱等,另有唐代三彩甑等。

(甘肃省文物局)

河南汝州这个村子,真厉害!大汉天子赐名,还藏有明清古戏楼、古寺庙!

王维(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河南汝州这个村子,真厉害!大汉天子赐名,还藏有明清古戏楼、古寺庙

这些年,我到过省内外不少地方,每到一个城市,最喜欢的就是,到这个城市里的老街去转转,在我看来每一条老街,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也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

虎头村位于汝州市城东南十五里,毗邻207国道新东环,这是一座充满青春与活力的村落。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说它古老,可以从“虎摇头”这个名字说起。这是一个,已经沿用了上千年的地名,而名字的来源更是不凡,竟与大汉天子有关,至今已有近2000余年历史。有这样悠久的厚重历史,在我们河南,并不多见。我们常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虎摇头,走进这座千年古村落、、、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撵刘秀,到汝州成安国都城时,看到城门口卧着一只猛虎。因慑于虎威,王莽不敢前行,又怕别人耻笑,而不敢后退,只好故作镇静地对老虎说:“如果刘秀经过这里,你就点点头;如果没有,你就摇摇头。”结果,猛虎摇了摇头,王莽恐此处有诈,趁机借此后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刘秀进行的是正义之举,就连猛虎也帮助他,这给了刘秀以喘息休整的机会,也为他在州西连战连胜,奠定了基础。后来,刘秀打败王莽,匡扶汉室,洛阳登基,史称“光武中兴”,为了纪念仙虎相助,就下旨,将成安城赐名“虎摇头”,解放后,人们才简称“虎头”村。

虎头村,现在是汝南一带,人口最多的自然村,也是,方圆二十里内,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有15个生产队,四千多口人。虎摇头,背山面水,物阜民丰,历来就是风水宝地:背靠田龙岗,藏风聚气;村南想马河,蜿蜒潺潺;南望聚民渠,饶村弓案;朝砂虎狼岭,呼应揖情;村西四队菜园地,村东南南阳岗等,出土过许多夏商周时期,人类生息的铜器陶器,在汉代曾是成安国古都,唐宋盛世之时是达官显要,安家置业颐养天年的首选之地。

明代正统叁年,知州沈公开通聚民渠,使此地,旱涝皆庆有备,物阜民丰。清乾隆年间,马姓人才辈出,官至吏部侍郎,在虎摇头修建四十八间转圈楼,两座皇封石牌坊。清同治初年,匪患四起,为顾佑一村百姓平安,虎摇头寨守马福召,积极响应朝廷修寨自保,抗击捻军的圣谕,带领虎摇头,后铺,张吾庄,吉庄,南马庄、怯桂庄,穆堂、杨集等附近村民,一起捐资修寨。同治四年,寨墙顺利修成,高约六七米,西门名曰“虎摇头”,东门名曰“仙虎寨”。寨壕西引聚民渠水,形成护城河围绕寨墙,易守难攻。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村落古建筑会越来越少。虎摇头的明清古戏楼、汉魏古刹延寿寺、马家四十八间转圈楼遗址、济民桥遗址、仙虎寨遗址、成安国古城遗址等,应当得到保护。建议:虎摇头的明清古戏楼、汉魏古寺延寿寺早日得到修复,成为县保单位。把两座皇封石牌坊搜集重新立起来。把马家灾荒之年,赈灾施粥、开仓放粮皇帝敕匾的义举、济民修桥、无偿舍茶、培植文风、兴修水利等故事,深度挖掘,使之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发展旅游事业,使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当前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历史文化村落资源,使其古韵长存、永续发展,成为展示田园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

虎摇头,是个美丽的古厝,如一个资深美女,我美丽可爱的家乡,总有一天我会回归故里,尽情享受这桃花源的美丽。而保住古民居,留住浓浓的乡愁,相信也会让甘家游子走到天涯,也忘不了家。

明清古戏楼,见证过虎摇头几百年来的人事代谢

近千年的古槐,见证了虎摇头的历史与变迁

道光帝皇封红石坊见证过虎摇头风风雨雨

青石皇封贞洁坊,百世芳名至今犹存

600年前的聚民古渠开渠碑记,见证汝州水利建设

石屋老墙,断壁残垣似乎在向世人讲述着,

曾经那段如歌如泣的传说

村里有条远近闻名的巷子,叫转圈楼三尺巷

古刹延寿寺,见证了岁月沧桑

汝州虎摇头古井的神奇传说

(来源:转载汝文化)

建昌东大杖子古墓群系列报道(一): 僻静村庄下暗藏千年古墓,保护古迹文物任重道远

建昌县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原本只是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因1999年文物公安部门合作破获一起涉及国内外的盗掘古墓、走私文物大案后而进入了公众的视野。随后,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三级文物部门联合在东大杖子村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现在,为了有效保护墓地,建昌县文物局已经用清沙对已挖掘的墓穴进行了保护性回填。

建昌县文物局局长邵希奇告诉记者,他这几年多次奔走,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保护部门的支持,加大对东大杖子古墓群的技防投入,现在已经有了眉目,陆续将在古墓区选取50个点位,安装数字化高清摄像头,实现对墓区全覆盖、无死角、全天候监控。

文物贩子发现老村庄藏着古墓

建昌古墓群的发现起源于1999年,可最早探得古墓所在的却是一伙盗墓者,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盗墓者用自备的探测工具,探明东大杖子村有古墓的存在。

1998年8月27日夜,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喇嘛洞镇来了一帮南方人,白天蹲在饭店,晚上就去盗墓。

随后,民警装扮成古董贩子进行摸底调查,获悉东大杖子村郭某家挖出不少值钱的东西。

9月28日,侦查员和市博物馆专家装成文物贩子,找到当地一名靠倒卖古董赚钱的张某。经过几次沟通后,张某说:“已经联系到卖主了,不过要价很高,80万!”

第二天上午,民警和文物专家一行三人坐车如约抵达大凌河滩头。张某领着另一个中间人李某过来,此人开口就要2万元好处费。民警爽快地答应。李某这才打电话将郭某叫了过来。

文物专家跟着郭某回家看货后,郭某的二儿子从一个编织袋里取出一个带盖的青铜壶,这壶高40多厘米,肚大口小,胎薄纹美,上面有盖,盖上又有四条小龙,做工极为精美。

10月28日,民警将郭某、张某、李某等人抓获,并从郭某三儿子家的炕洞中搜出了那对精美的青铜壶。

据郭某交代,青铜壶是从自家院内挖出来的。原来1997年夏天,东大杖子村来了一群外地人,在当地村民郭某家的院内打眼钻探,发现了古墓。郭某知道后,坚决拒绝对方挖掘。不料,“探宝人”走后,郭某带着三个儿子继续挖掘,挖出了不少件工艺精美的青铜器。

破获大案揭开古墓的神秘面纱

随后,警方将从郭某家搜出的青铜壶交给省文物部门鉴定。据省文物局专家认定:两件青铜壶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物品,学名叫青铜蟠螭纹盖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国内罕见,堪称国宝。专家称,这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青铜器在山海关外首次被发现。

据推断,该文物可能与燕太子丹有关,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建昌属于燕国管辖范围,而且也只有当时地位相当高且掌握军权的人才能使用此类国宝,后来可能因战乱或者是其他原因失落民间。

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当年的“探宝人”熊某并没有死心,他是唐山人,在国内文物贩子中颇有名气。据他本人交代,1997年他闻知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村有古墓后,迅速召集了一伙人来到喇嘛洞镇,准备大干一票,没想到在挖掘过程中遇到阻碍。

1999年5月,熊某等人再次来到东大杖子村,这次他退而求其次,把挖掘的地点选在了郭某的邻居家。经过连日挖掘,在院内挖出了20余件青铜器,陆续销往北京广州,获赃款6万余元。警方顺藤摸瓜,终于将这伙盗墓者绳之以法。

此案告破后,东大杖子村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历史悠久坐落在古墓上的村庄

日前,记者驱车前往东大杖子村。据邵希奇介绍,这个小山村距离建昌县城有30公里的路程,西侧紧邻河北青龙县,北邻朝阳凌源县。全村共有384户人家,其中161户村民的宅子坐落在古墓之上。

小村庄坐落在大山脚下,沿着一条村间小道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民宅,多是用土坯和石头垒砌的青瓦平房建筑,有的民宅顶部还嵌着黄色的琉璃瓦,十分好看。院墙也多由石块垒砌而成,1米多高,在小路上就能通过院墙看到院内晾晒的玉米和柴火,更增加了乡村特色。

走了许久,记者都没有看到想象中高大的古墓入口。邵希奇告诉记者,古墓就在脚下,这个村庄就建在一片墓地之上。古墓群距今至少有2200多年的历史,而东大杖子村距今的历史才只有300多年,所以,就是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知晓这里曾是一片墓地。

那么,战国古墓群的发现,是否给东大杖子这个小山村带来惊喜,村民是否因守着古迹而感到自豪呢?如何保障大面积分布的古墓群安全,又会不会影响村民的生活?

村支书刘海银告诉记者,当村民刚刚知道自家的房子坐落在古墓之上,而古墓之中又可能藏有各种价值不菲的文物时,内心是蠢蠢欲动的,这也给古墓群保护带来一定难度,毕竟很多古墓就在居民房屋之下。

通过长年累月的政策及法律宣传,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都逐渐得到提升,再也没有动过非分之想,还积极为村里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不过,现在生活在古墓之上的村民,也有很大的困扰。村里的民宅大多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经过岁月的洗礼,普遍需要翻新或者重建,这样势必会对地下的古墓造成破坏。“目前盖房、打井、挖菜窖等动土的事儿都不能做,政府也在研究如何安顿好当地百姓的生活,以期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效果。”邵希奇说。

在采访中,多数村民都表示,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动迁不止是对村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整体开发更有利于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墓。

发布自《葫芦岛晚报》微信公众号的晚报自产新闻,任何微信公众号及自媒体不得转载刊用,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副主任记者:崔雪莉

首席记者:王雪娇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