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纵”滇中区护乡第八团驻地旧址

“边纵”滇中区护乡第八团驻地旧址

“边纵”滇中区护乡第八团驻地旧址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边纵”滇中区护乡第八团驻地旧址位于昆明市呈贡县城南700米为320国道(即昆明至打洛的国道),北靠三台山,现为县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12月16日凌晨,杨贵团长在刘家营大寺前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滇中区护乡第七团(简称呈贡护乡团,整编后改称为第八团)正式成立。12月22日,呈贡护乡团和“边纵”二支队四团(即九支队四一团)在中卫村会师后,滇中地委命令呈贡护乡团接受“边纵”领导。当晚,在化城村的毕凤云家中召开二支队四团党委和中共呈贡县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王茂、江风、周长庆组成前线指挥部;杨贵带领一个连配合四团迫击炮连,与驻呈友军保安七团在大开门山头设防,狙击向宜良方向溃逃的蒋军;副团长吕丹书、郭锐刚带领部分武装人员,配合驻呈友军保安七团在牛头山设第一道狙击防线;二支队四团二营原“边纵”第八团主要干部占领高登村后山高地,作为第二道狙击防线,毕凤云负责后勤工作。12月23日晨,李弥、余程万率国民党第二十六军、第八军残部沿昆(明)洛(打洛)公路往晋宁县方向溃逃,友军保安七团在呈贡飞机场与敌激战,终因寡不敌众狙击无效而撤退。二支队四团三营撤往昆阳,留下一个连在左卫和中卫村之间的水沟里作掩护,连长艾文进,战士普召财、白杨发(法)、张德荣(又说为钟德荣)英勇牺牲,烈士遗体装棺入殓后安葬在中卫村大河埂(坟墓于上世纪五十年末搞农田水利建设时拆除)。杨贵团长率部在大开门狙击敌人的计划落空后,转向澄江县方向追击。24日,政工队与团部在中关村会合,经澄江县城,渡抚仙湖到江川县,未追赶上敌人,返回呈贡县小营村,先后俘虏溃散敌军官兵数十人。12月27日上午,滇中地委指示二支队配合呈贡护乡团回师呈贡县城,驻文庙。12月31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呈贡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江风任主任,毕凤云、王茂、杨贵、昌景光任副主任,接收国民党呈贡县政府。由护乡团接管国民政府的县常备中队、直属队、政警队、-局以及东门外弹药库。同时,对护乡团进行整编,设3个中队、9个小队,警卫排、侦察排、艺工队、军械室、供应队各1个。1950年月1月12日,呈贡县人民政府成立。1月20日,按照滇中地委指示,呈贡县护乡团对澄江县护乡团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整训。2月初,抽调一个中队至澄“边纵”滇中区护乡第八团江县保卫党政机关、维护治安、保卫征粮工作。5月,呈贡县护乡团改编为呈贡县人民政府公安队,初期仍驻扎在文庙,随后撤出。1951年至1969年,为县文化馆所在地。1970年,为呈贡县委党校所在地。1987年至2010年3月,为呈贡县第一幼儿园。1993年7月4日,被呈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17日,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昆明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阳江特别支部成立地旧址—江城区综合文体服务中心(原阳江市江城第八小学)

江城红色印记

中共阳江特别支部成立地旧址大门口

中共阳江特别支部成立地旧址—江城区综合文体服务中心(原为阳江市江城第八小学)位于阳江市区书院街64号。

1937年10月,中共广州外县工作委员会派王传舆(黄文康)、容兆麟来阳江,进一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重建中共阳江地方组织。

经过王传舆等人的积极努力,广东青年群文化研究社阳江分社(简称“青年群”),于1938年4月10日成立,社长由广东省国民党阳江党务督察陈绍禹担任,王传舆、林驳树、谢天普、陈奇略、陈萼、张希哲、曾传谈、程浩光、姚耀先、姚珍妮(女)等10人为干事,由王传舆主持日常社务,直接领导阳江抗日救亡运动。“青年群”是以广东省立两阳中学和阳江县立中学的学生为主体,由共产党掌握下进行活动的抗日团体。同月,成立了主要由机关职员、社会青年、中小学教师和青年学生组成的“阳江大中文化社”、“阳江青年抗敌同志会”、“阳江基督教会青年社”(简称“基青社”)。这些抗日团体以“文化活动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为工作方针,以演戏、说书、歌咏、漫画、夜呼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激发和提高群众的爱国热情。

1938年三四月间,林树(林输)、林克、陈奇略等3人加入共产党,这是重建中共阳江地方组织过程中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同年7月,中共阳江特别支部在县城濂溪小学(今为阳江市书院街64号的江城第八小学)成立。特支书记王传舆;委员林树负责宣传,林克、陈奇略负责组织,并决定陈奇略负责广东省立两阳中学、林克负责阳江县立中学的学运工作。

同月,中共阳江特别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决定由“青年群”倡议,联合各抗日团体、各校师生,发起组织各界纪念“七七”抗战一周年声势浩大的火炬示威游行。同时,组成联合下乡巡回工作队,由王传舆带队,到织、大八合山、塘口、儒洞等边远地区宣传抗日,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

中共阳江特别支部成立地旧址全貌图

中共阳江特别支部成立地旧址遗址前栋楼房(江城区图书馆、江城区文化馆)

中共阳江特别支部成立地旧址遗址后栋楼房(城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中共阳江特别支部成立地旧址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原称“濂溪书院”。民国时期为濂溪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江城第八小学,并进行改建、扩建,扩建面积增至4270平方米。现主要建筑为两栋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前栋楼房1991年重建,建筑占地面积450平方米,高五层;后栋楼房1997年重建,建筑占地面积450平方米,高五层。2011年8月学校撤并,该址处于闲置状态,2015年1月,前栋楼房用于江城区文化馆、图书馆,后栋用于城南街道居家养老中心。

来源: 江城区委党史研究室

编审:江城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jc3118663@163.com

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第一个地方“纪委”诞生的地方

广州人爱喝汤水,也爱喝糖水。文明路和德政中路交界处就被人称为“甜蜜路口”,因为这一带汇聚了百花、玫瑰等人气超旺的甜品店,每次经过那里,都忍不住喝上一碗清润甜美的地道粤式糖水。在这个路口的西边20米处,有一座四栋相连的三层骑楼,90多年前,它的一楼也是小食店,而楼上办公的是中共广东区委等当时未公开的秘密组织。中共广东区委在这里领导着革命斗争,也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纪委”——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

中共广东区委旧址

曾以“管东渠”为化名向警察局登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并在广州成立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广东党组织是当时全国最早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之一。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1922年6月,广东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局的指示,将广东支部扩大为广东区委,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区委,谭平山任书记。

最初,中共广东支部及中共广东区委的活动地点设在杨家祠。后来,因革命需要,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转移至文明路,即今文明路194~200号这栋小楼里。因为当时党的机关没有公开,于是用了“管东渠”这个名字向警察局登记,谐音“广东区”,后来“管东渠”就成了广东区委的代号。当年,这座四栋相连的三层骑楼,一楼从左到右分别为住宅、生草药店、小食店和鞋店。二、三楼是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和青年团广东区委员会办公的地方。

中共广东区委旧址

1924年,周恩来从法国回国,接任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一职,就在此处的三楼办公。后来,周恩来调往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区委改由陈延年担任书记。中共广东区委下设各部、委,很多著名革命家都在广东区委各部、委担任过领导职务,比如宣传部部长罗亦农、张太雷(后);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阮啸仙、彭湃(后)、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蔡畅、邓颖超(后)等。

除领导广东、广西党组织外,到1926年初,广东区委还扩展到福建西南部云南及南洋一带。在领导各种运动的同时,共产党人积极发展工会,扩大组织。到1925年上半年,仅广州就建有30多个支部,有党员400余人。

首次“大考”是监控大罢工的经费

中共广东区委十分重视对党员的教育和监督,1925年上半年成立了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林伟民任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建立的纪律检查机构,是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制度的发端。

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内的展厅

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成立之后不久,就迎来了第一次“大考”。1925年6月19日,在中共广东区委和全国总工会的直接领导下,省港大罢工爆发,至6月底,参加罢工人数已达到25万人。大罢工历时16个月,募集到的经费一年就高达490万元,管好工人的“养命钱”,建立公正廉洁、值得工人信赖的领导机构,直接关系到罢工能否取得胜利。省港大罢工期间,广东区委组织部有个干部携带党费3000元潜逃,广东区委在组织追查的同时,也对广东区委组织部长穆青进行了严肃的批评。穆青与陈延年是东方劳动大学的同学,但在处理这件事上陈延年没有顾及情面。穆青作了深刻的检讨,并受到党纪处分。据统计,在整个罢工期间,工人代表大会通过了撤职、查办和惩戒舞弊的决议46项,整顿纪律的决议80项。这些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罢工的顺利进行。

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的最初尝试,更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央监察委员会积累了重要经验。两年之后,在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上,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匏安介绍了广东成立区监委的重要经验,在王荷波、杨匏安等人提议下,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王荷波为主席,杨匏安为副主席。可以说中国纪检监察就是从广东出发的。

老楼再传新时代之声

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共广东区委旧址,已经整修一新,一、二楼为陈列室,在二楼的楼梯口重新恢复了岗亭,三楼的中共广东区委书记办公室及各部委办公室均已恢复原样。在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的办公室里布置有办公桌、书架、行军床等物件,展示牌上写着,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吴玉章等同志曾在这里共同研究工作。而在书记办公室和秘书处办公室相隔的木板上还有一个小窗口,这是专门为陈延年和秘书长商谈工作和传递文件而开的。

近年,越秀区新时代讲堂在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揭牌,并邀请“新时代越秀先锋宣讲团”和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专业讲解员一起作为常态的宣讲团队,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宣讲。

90多年前,领导广东、广西的革命斗争的声音从这里传了出去;90多年后,这里又再传新时代之声。

信息时报记者 张玉琴

摄影记者 胡瀛斌

信息时报编辑:严璐

最新!荔湾区5个区域调整分级分类防控措施

广州队与保利尼奥解约,“中超最强外援”终究还是告别了

深夜,东莞发布重要通告!

德庆红色印记 | 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第二团团部旧址——清任书室

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第二团团部旧址——清任书室,位于德庆县凤村镇大村村。绥贺支队二团在清任书室召开了多个重要军事会议,指挥过多场战斗。清任书室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军事要地,为德庆县地方党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第二团团部旧址位于广东省德庆县凤村镇大村村。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及二团建立后,为开辟游击新区,二团团长刘超明带领部队挺进凤村九龙盆地。在攻打下氹窟、洞坑坪、匝村顽敌后,即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大村寨的清任书室为二团团部驻地。

△德庆县凤村镇大村村的清任书室

194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第二团主力开进凤村九龙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后,支队第二团领导机关即设在大村的清任书室,时间长达一年之久。绥贺支队二团在清任书室召开了多个重要军事会议,指挥过多个战斗。

△经修缮后的清任书室

1948年7月,绥贺支队司令陈胜、政委叶向荣在清任书室内召开武工队长会议,研究攻打国民党双郭自卫队战事。会后,武工队偷袭了双郭自卫队,歼国民党自卫队员30多人,缴获长短枪30多支。同月下旬,在清任书室门前广场召开数千人的群众大会。会上,陈胜、叶向荣作了讲话。国民党德庆当局对九龙游击根据地的日益扩大感到不安,派出县自卫总队“围剿”九龙武工队。二团暂时撤出九龙,接着夜袭国民党县自卫总队,毙敌3名,伤敌8名,缴获步枪11支、机枪1批。

△粤桂湘边纵队老战士合影

从左至右:陈胜、李海、叶向荣、梁嘉、林锋、黎雄

1949年8月15日,绥贺支队二团在清任书室门前召开群众大会,对外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贺支队第二团”番号,并宣布二团团部设在清任书室。 8月30日,绥贺支队二团在清任书室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研究攻打凤象乡公所。 9月1日晚,绥贺支队二团集中队伍170多人,在团长刘超明率领下,攻打凤村圩的国民党三乡部队,活捉了国民党三乡联防队队长罗剑波及其部下30多人,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40多支,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气焰,为解放德庆奠定了基础。清任书室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军事要地,为地方党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战士的手稿记录资料

清任书室,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坐西向东,为砖、木、石结构,长13.65米,宽37.21米,建筑面积447.75平方米,有四房两厅四走廊两个天井,基本陈列主题为绥贺支队二团领导人。

清任书室革命建筑物(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二团团部旧址)于1988年2月被德庆县委公布为德庆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8月被德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德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师在清任书室为学生讲解革命历史

(图源:德庆县凤村镇中心小学)

- THE END -

来源:德庆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