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

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

同乐村是澜沧江流域典型的傈僳族村寨,整个村寨有百余户人家,几乎全部都是傈僳族人,是维西县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已经成为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村落。

据村中老人叙述,寨子已有三百年历史。村尾有叶枝王氏土司的避暑山庄。同乐傈僳族乡土建筑群是云南傈僳族乡土建筑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体现了傈僳族依山、临水、就林的建村理念,完整地保留了傈僳族居住、生产-、社会活动设施的传统风貌。

村中民居依山而建,远观只见房屋层层叠加非常漂亮。又因村子处在高山陡坡上,种不出什么庄稼,出产最多的就是玉米,每年到了秋冬季节,家家户户房前都挂满了金灿灿的玉米,谁家挂的越多,也证明他们一家的收成好,这也算是同乐村的民俗景观。

房屋多为木楞结构,形式有三种:一是三间相连,类似两室一厅;二是三间并排式,门都朝一个方向;三是院落式,过去为富裕者,现比较普遍。木楞房用圆木或方木垛成,上盖木片压石。现发展到两层楼房,上层仍用木楞,下层关牲畜,上层人住。房内设火塘,置铁三脚,围火塘-。过去的窝棚式,千脚落地篾笆房式已很难见到。

同乐原始生态文化村傈僳族民居建筑风格全部用原木搭成,本地人称为“木楞子”,其特点是不上漆、不用铁钉、全靠木料之间互相牵制,每幢木楞房形状像一个大木匣,四周用长约5米,粗20公分的圆木横架而成,屋顶用木板覆盖,家家户户院落都用木栅栏相围,房屋一般侧面开门,门头上家家户户都会悬挂着山羊头,可以看出傈僳族人与山羊之间的亲密关系。上下两层,下关牲畜,上住人的为同乐村的正式居民住房。

2019年10月7日,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白族聚居区云南喜洲古镇 现存最多白族居民建筑群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镇,这里有着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

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

这些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历史上喜洲镇是南诏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曾为国家输出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

过去喜洲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

天水胡氏古民居——全国罕见的明代民居古建筑宅院群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

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宅子和北宅子的创建人是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

四合院是从正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合院为代表,而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以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不同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梁思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伏羲庙、兴国寺、大像山、水帘洞石窟等其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载体。

胡氏民居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

民族建筑传承与修缮保护之淄博市博山区炉神庙建筑群

民族建筑传承与修缮保护

炉神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公元1611 年),是由当时炉行中徐应元倡导,并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而建。殿内供奉着女娲氏,女娲炼石补天,世人皆知;;琉璃业也炼"五色石",于是炉行就把女娲氏认作炉行的"祖师",庙名定为“祖师炉神庙”。明万历四十六年,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三人为首,邀集23 人共结"炉行醮会"。他们规定每年的上巳月(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全炉行都要歇业停产,到炉神庙共同举行祭祀活动。由此产生了博山三月三的“炉神庙会”。

炉神庙于2006 年12 月炉神庙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炉神庙岁久失修,日见破败。我公司于2016年受博山区文物管理局委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炉神庙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测绘,编制了炉神庙修缮保护设计方案。经省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专家会审通过,于2017年12月修缮完工。

▲炉神庙鸟瞰图

一、工程概况

炉神庙是当时淄博炉行供奉祖师女娲神像的地方,宗教祭祀场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原山山脚下,整体坐西朝东,由山门、圣母殿文昌殿、五福殿、如意厅等建筑组成庭院式建筑群,东西长 30m、南北长 35m,占地面积约1050㎡。除大门为垂花门外,其余建筑均为硬山顶形式,外墙砌筑为砖石混砌,其主要建筑山墙檐头均用墀头和挑檐石,院落建筑木雕砖雕样式繁多,雕刻精美。

▲总平面图

1.圣母殿

圣母殿,面阔三间,9.60m,进深三间,6.84m,建筑面积78.83m²,单檐前出廊硬山建筑。屋顶为绿色琉璃瓦,深浮雕陡板正脊,脊块浮雕牡丹,两端安装正吻,深浮雕陡板垂脊,垂脊上端后安有垂兽,脊上安有三个跑兽,垂脊端头安装仙人,垂脊外安装排山勾滴。山面方砖博缝,两山拔檐砖,两山墙前后檐均安砖雕墀头,墀头下方由挑檐石悬挑承托。山墙前檐用角柱石和压面石,两山墙下碱为料石砌筑,其上七层青砖后用料石砌筑五花山墙造型,山尖为青砖砌筑,均匀分布拉结石,琉璃浮雕山坠。后檐为五层封护檐,一层为青砖直檐,二、三层为青砖冰盘檐,四层上为两层青砖菱角檐,中间砌一望砖,菱角上为望砖拔檐。檐下三层青砖,再下为料石砌筑墙体。廊心墙砌1.09m 青砖淌白下碱,其上为方砖墙心,槛墙下砌青砖上安窗台石,内墙两山及后檐九层青砖下碱,其上糙砌青砖外抹黄灰。前檐门窗安于金檩之下,明间为格扇门,门槛上安有走马板至檩枋,次间为格扇窗。后檐及两山无门窗。七檩抬梁式木构架,室内檩枋下均做雀替,梁下安顺梁,脊瓜柱安有木雕角背,与脊檩下蝴蝶木相衬托成如意图案。柱子刷大红油饰,柱下安有柱顶石。

▲圣母殿修缮后照片

▲圣母殿正立面图

▲圣母殿剖面图

▲圣母殿侧立面图

2.文昌殿与五福殿

文昌殿与五福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前出廊硬山建筑。仰瓦屋面,深浮雕陡板正脊脊块浮雕牡丹,两端安装正吻,深浮雕陡板垂脊,垂脊上端后安有垂兽,脊上安有三个跑兽,垂脊端头安装仙人,垂脊内四垄筒瓦,垂脊外安装排山勾滴。山面三层拔檐砖,两山墙前檐安砖雕墀头,墀头下方由挑檐石悬挑承托,后檐墀头无挑檐石及砖雕。六檩抬梁式木构架,室内檩枋下均做替木,脊檩安蝴蝶木承托脊檩。前檐出檐椽和飞椽,椽之上铺望板。室外檐柱柱头及其上方梁架外侧做彩绘。

▲五福殿修缮后照片

▲五福殿正立面图

▲五福殿侧立面图

3.如意厅

如意厅,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建筑。过垄脊仰瓦屋面,深浮雕陡板垂脊,垂脊上端后安有垂兽,脊上安有三个跑兽,垂脊端头安装仙人,垂脊内四垄筒瓦,垂脊外安装排山勾滴。山面方砖博缝,两层拔檐砖,两山墙前后檐安砖雕墀头,墀头下方由挑檐石悬挑承托,山墙前檐用角柱石和压面石,两山墙下碱为三层料石,其上砌两层青砖,再其上为窗台石,券面窗,外圆内方,内做储物之用。山窗上做砖雕边框装饰。山面做五花山墙造型,山尖为青砖砌筑,浮雕山坠。

▲如意厅修缮后照片

▲如意厅正立面图

▲如意厅剖面图

▲如意厅侧立面图

▲如意厅墀头砖雕

二、修缮设计

本修缮设计修缮内容主要有:屋面局部揭顶;修补、添配糟朽的木构件;剔补酥碱青砖,清理室内外青砖墙面,铲抹室内墙面;修补木构件油饰地仗;拆安归位台阶,粘补、添配断裂、缺失的石构件等。

设计方案中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尽量保留原有构件,保留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和原做法。修缮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应尽可能做到容易拆除,不破坏原结构与构件,不影响后续维修保护措施的实施。修缮设计采用的技术中应遵循“最小干预”和“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以消除古建筑安全隐患、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目的,严格控制工程量,尽可能 保留保存状况较好的原构件,避免对古建筑造成过大干扰。

对炉神庙的修缮工程,主要是及时消除该建筑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真实、全面的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价值,通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修缮因自然和人为造成的损坏,防止险情进一步加剧,使建筑保持在一个历经年岁后自然、健康的状态。

建设单位:博山区文物管理局

设计单位:曲阜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

曲阜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曲阜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下属专业古建筑设计研究机构。1984年,肩负着传承中国古建筑辉煌技艺和发扬光大的神圣使命,曲阜市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公司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园林古建筑一级资质企业,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企业。同时具备施工总承包、市政、环保、装修装饰等多项资质,拥有职工978人,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职称人员160余人,拥有木作、瓦作、石作、泥塑、钻细、钻刻、匾额、油漆彩画等工种技术名师300多人。至善至美而不急功近利,处山之巅而自以为小;公司自成立至今,实行科学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战略,培养了一支包括高级工程师、注册建造师、古建技术名师、工程师和经济师在内的高素质工程建设队伍,凝聚了众多身怀绝技,以技为道的能工巧匠。传承着中国古老的中国传统建筑修缮技艺,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对传统建筑文化、园林文化,自然环境配置,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领悟)

(曲阜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供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