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王氏宗祠

鄠邑王氏宗祠

户县王氏宗祠

时代:清

地点:户县县城北街

保护范围:祠堂院墙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A区四周各外延50米。

2008年,鄠邑王氏宗祠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正定周边旅游:风动碑,王士珍故居,梁氏宗祠,王氏双节祠

风动碑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刻于唐永泰二年(766年),俗称李宝臣碑,又名风动碑。碑文主要记述了成德军节度使、恒州刺史、清河郡王李宝臣牧恒期间的绩政功德,对研究唐朝中期河北一带政治、军事、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碑文字体遒劲洒脱,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俗称梁家祠堂,始建于明代,是正定县梁氏家族供奉先祖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梁氏一族从山西迁居正定,到梁梦龙一代家族大显,之后“一堂荣五代”,辈辈出高官。梁氏宗祠面阔五间,每间都有门,正门两侧挂有对联——“光被家国九分韬略五经济,荣及乡里一门栋梁两朝功”,展示着梁氏一族的功绩。此外,梁氏宗祠以北约100米,存有蕉林书屋,系梁梦龙曾孙、清代著名书画收藏鉴赏家梁清标藏书、读书之处。

王士珍故居

王士珍,字聘卿,号冠儒,正定县牛家庄村人。先后任晚清陆军大臣、民国初期的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并获德威上将军称号。曾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多次调停各系军阀之争,使北京免遭战争的灾难。1930年7月1日在北京病逝。王士珍生前故居现今坐落于正定古城内,集中体现了北方民居的建筑特点,是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双节祠

王氏双节祠与王士珍故居隔街而望,为王氏家祠。祠堂坐南朝北,分正院和东西两院,原有房屋四十余间。祠堂门内为一处规整的四合院,院中立着一座贞节牌坊,是王士珍为他的生母、嗣母所立的节孝坊,立于1920年,牌坊后面为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写的“钟郝垂型”四个大字。

霸气!千年王氏宗祠!王氏后人的骄傲!

点上面“王姓王氏” 加入王氏家族

王姓王氏微信公众号:cnwxws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王”,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王姓王氏”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王氏文化,传播王氏正能量

霸气!王氏宗祠,楚南第一家,王氏后人的骄傲!

(立正面图)

前进正中立面图)

有一个家族,分布于大江南北;有一座古祠,见证了历史沧桑,它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它浸润了一代代湖湘学子,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渔村王氏宗祠,该祠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明永乐时大修。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历经维修。原名“楚南第一家”,明永乐十二年(1414)衡州知府史中奉旨改为“衡阳第一家”(清嘉庆乙亥年仲冬重刊),是湖南省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具南方典型的、最有艺术价值的明代风格古建筑。1990年中国文化部撰写的《中国名匾》已把王氏宗祠的门额匾“衡阳第一家”收入条目,湖南省建筑学会编写的《湖南建筑志》作为唯一的宗祠建筑录入,2007年6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以王氏宗祠为主要内容拍摄2集。

(前进正中大门门额两边狮子背云鼓及石墩)

(前进正中汉白玉门座)

王氏宗祠采用石、砖、木混合结构。整祠用48根圆石柱支撑着,13条门框、门坎,以及前坪、地面、台阶、踏步、水沟天井等均用石料。古建筑面积1941平方米,前坪及后苑总面积为5221平方米。古祠分前后两进,左右七开间,前进两厢房前均有雨亭,左为羹梅阁,右为培槐阁,前进中间为戏台,戏台顶部为一藻井,后进中间为崇本堂,两者间距6.7米为天井,前进檐口高6.7米。中间大门、门框、坎和额全用汉白玉石制作,并雕刻二龙戏珠及宋、明代文官塑像。大门两侧的石狮背云鼓、门墩均刻有花鸟动物,门额正中刻“衡阳第一家”,门额上方石雕有宋明时期的文官塑像。祠内房顶下的大梁、檐口板、望板、檐枋、额枋及月牙梁等均雕有花鸟、龙凤人物等图案,48根圆石柱上有阴、阳刻对联18幅,石门联7幅,其中有明代尚书湛若水、曾朝节;明嘉靖八年(1529)状元、地理学家罗洪先等十多位明清时期的社会名流人士书法真迹和重要题跋,更显王氏宗祠的文化艺术底蕴深厚。前进正面檐枋下有十字牌科斗、如意斗拱等,形式与手法均别致多样;其戗角卷尾和山墙卷尾多做成海棠、如意等花纹,拱眼内则多刻花草纹样,极具湖南地方特色,整个建筑木构件中有圆雕、浮雕和缕空雕等300余处,前后山墙两墀头泥塑圆雕和浮雕100余处,门框、门坎、台阶及踏步等石刻80余处,记载着丰富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珍禽怪兽和奇花异草,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宗祠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王氏宗祠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艺著称于世,建筑模拟了北京故宫的大木、斗拱的造型,又结合了当地民间的风俗特点,是将故宫建筑的技艺和南方地方民俗特点作法的完美结合,形成其独特的风格,是研究我国古建筑艺术及古宗祠建筑风格演变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该祠结构严谨,布局非常合理,工艺精湛,堪称江南第一名祠。虽经几度重修和扩建,仍保持了明代时期的建筑原貌,十分可贵。

(前进正中大门两边石柱联)

(明代石柱、柱础及地板)

(崇本堂明间直梁型穿斗系大梁结构)

(崇本堂明间直梁型穿斗系大梁结构)

(斗拱)

王氏宗祠除砖雕较少外,石雕木雕、泥塑均大量使用。特别是彩绘,不单用于泥塑之上,还特别大量使用在各类木构件、驼峰上、门额枋上之上。这一情形,在湖南各地并不多见。但所有的木构彩绘,既不是按官式的旋子与和玺彩绘来做的,也不同于苏式彩绘的包袱做法,而是以湖南本土的木刻着色、传统图案彩画绘为基础的做法,有很浓郁的湖南乡土气息。

(驼峰木刻)

(驼峰木刻)

(墀头泥塑)

(墀头泥塑“喜上眉梢”)

王氏宗祠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王氏宗祠内珍藏有王氏宗祠族谱,该族谱始修于嘉佑六年(1061),至今已经历十五次修谱。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芦陵永叔欧阳修为始修谱作序,之后有元翰林院学士吴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等八十三位名人及王氏后裔作序, 其中族章族规中36条家训,47条家规,反映了历史的民风民俗。宗法制源于封建时代,自然其中有一些封建糟粕,但作为历史,正反两面的教育意义,都可以保留下来警示后人。

王氏宗祠楹联文化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正中大门门联“古今忠孝门第、世代耕读人家” 体现了王氏宗族的传统儒家思想。这些都是为研究地方史、民间史和宗族文化提供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嘉佑六年(1061)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芦陵永叔欧阳修为修谱作序)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为第十四修谱作序)

王氏宗祠的前界为半月池,分别由九条垅里的细水汇流于此。形成“九龙捧圣”的风水格局。王氏宗祠在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隆市完小和初中学校,供当地学生读书,才幸免于难。1996年1月,王氏宗祠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纵观王氏宗祠建筑及实物,它集民族工艺、美术、民俗、民族文化、民族社会学、建筑美学于一体,是先人留给后世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活教材。王氏宗祠具有宏阔壮大、华丽精美的特色,石雕、架梁、木雕具鲜明的明清时代特点,题材丰富,刀法圆熟,古朴典雅,有较高的建筑标本研究价值,闲庭信步其间,感受具有独特风格的古祠堂筑造艺术,令人心旷神怡;品茗一杯,共叙祖德,笙歌一阙,感恩祖先。

王氏家族之所以能成为名门望族,是它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要求,为确保一方平安,推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王氏家族每年举行的祭祖活动,就是借此缅怀祖先,以及王万庄公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世子孙要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勤劳奋进好学,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传承保护并发扬光大。

霸气!

王氏后人的骄傲!

王氏宗祠,楚南第一家!

目前100000+王氏宗亲已关注加入王氏大家庭

各位宗亲,如果您感觉内容不错,请在下面的拇指处点赞,并传给更多的宗亲!欢迎各位宗亲提供更多的王氏资料。

知晓王氏天下事,敬请留意“王姓王氏”微信公众号

三槐村王氏宗祠 琅琊王精神家园

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而且,“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在华夏大地,根植于乡土社会的祠堂,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三槐村王氏宗祠,正是琅琊王崇宗祀祖的联结点、敦睦族谊的精神家园。

三槐村王氏宗祠,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岳西县青天乡三槐村王祠组,坐北朝南,建于嘉庆庚申(1800)年,乙丑(1805)年竣工。三进两院落,包括门厅、中厅、神堂、厢房、耳室,建筑占地面积540平方米。一进“门厅”,四柱三门牌楼式,飞檐翘角,斗拱出檐,门楣横书“王氏宗祠”,苍劲有力,齐门之上雕花草、人物、鸟兽,栩栩如生;二进“中厅”,屏门额枋悬“瓜瓞绵长”贺匾,寓意子孙昌盛、兴旺发达,横梁挂“忠义堂”牌匾;三进“神堂”,格门镂空雕花卉、暗八仙图,惟妙惟肖。

三槐王氏宗祠,高大的马头墙威武庄严,雄伟的门楼雕工十分精美细致,内墙上镶嵌的多处形态各异的花鸟和戏曲人物木雕,细腻生动,大气典雅,古朴自然,在岳西堪称一绝,是皖西南建筑“三雕”中的上乘之作。

中华王氏,华夏最古老族姓之一。我派琅琊王肇端于周太子晋,发脉于新安苦竹港璧公。始祖姬晋贵为东周灵王太子,年方十五而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太子晋48世孙璧公,字大献,加封检校兵部尚书兼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

中华王氏,伴随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繁衍、壮大。旷世伟业,因王氏的建树而更加巍然鼎立;浩浩青史,因王氏的祖德而更加灿烂辉煌。仰望王祠内高悬的“忠义堂”三个大字,当年的金戈铁马场面历历在目。明隆庆三年(1569年),我派国祯公、国祥公兄弟二人率子侄及家丁抗击倭寇,生擒贼首,全歼倭寇于羊角尖。国祥公战死受旌表,国祯公授参将职衔。徜徉在王氏宗祠里,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赤卫队、红二十八军在此活动的轨迹,清晰可见。抚摸着王祠饱经风霜的砖块,每一块都在诉说着“言宜慢,心宜善”六字家规箴言,字字振聋发聩,句句震撼心灵。

三槐村王氏宗祠融合了血缘、亲缘、情缘的醇厚甘冽,浓缩了建筑、绘画、雕刻等空间艺术,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文化自信”的今天,三槐村王氏宗祠,必将发挥“以德育人”的功能,变身为培育时代道德风尚的“新殿堂”;必将以底蕴丰厚的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托起王氏家族的新一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