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佛塔

宏佛塔

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胡乡。是一座外形结构比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塔身和塔刹高度相近,通高约25米。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南面辟一高为2.4米的券门,门楣上端两侧砖雕龙、凤图案。塔身每层上下有双重檐,檐下雕两组斗栱。塔身之上为塔刹。始建年代不详,从塔的建筑风格分析,可能是明代以前所建。

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1987年宁夏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力量,邀请国内古建筑专家实地勘查,拟订维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维修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由国家文物局投资近百万元,于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对宏佛塔进行了修缮。

在修复这座濒临倒塌的佛塔时,于刹座天宫内出土了一大批残朽的西夏文物,被《中国文物报》和文物考古专家、学者评定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还聘请了著名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对这批残朽的文物进行了抢救修复整理。

这批修复完好的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也是我国佛教艺术品中的精美之作,对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术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统的实物标本,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地址:银川市贺兰县潘昶乡王澄村南面的一处废寺内

类型:古迹古塔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954-2032971

开放时间:

8:00-17:00

门票信息:

门市价:20.0元

航拍阿坝各莫寺宏大的寺庙建筑,大佛塔,神秘的藏秘修炼之地

贺兰山宏佛塔遗址发现一件文物,眼睛下面有个泪痕,是怎么回事

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专家们会做好文物应急保护工作,因为文物长期深埋地下,一旦被发掘出来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文物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在清理贺兰山宏佛塔遗址时,文物专家们发现一件特殊的文物,它的眼睛下面竟有个泪痕,是因为出土时保护不当而形成的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87年,西北冶金勘测宁夏队测量队派出几位专家,他们来到贺兰潘昶乡红星村,对古建筑进行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古建筑专家们取得关于“宏佛塔”的详细数据,经过研究后,他们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准备对古塔拆卸重修,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却发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1900年,专家们开始维修“宏佛塔”,古塔的最上层为天宫,工作人员逐层落架拆除时,他们竟发现天宫内藏有大批西夏文物,如:彩绘绢质画像14幅,彩绘泥塑像、罗汉像40余尊,最让他们感到惊喜的是,还发现西汉文《番汉合时掌中珠》残页和西夏文木雕版2000余块,这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重要的事物依据和文字记载。

通过仔细观察,专家们发现古塔槽室内出土的文物有一个共性,它们身上都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再加上塔基内存在大量的建筑构件碎片,专家们认为古塔的原址应该存在一座寺院,但因被大火烧毁,随后有人在此处修建“宏佛塔”,当时寺院的负责人才特意将原址内残留的部分物品放入古塔内,并密封起来,更好地保护残存物品,正因如此,工作人员修复古塔时,才会意外地发现文物。

当古塔内的文物被清理出来后,专家们却发现一个奇怪的“佛首”,它的造型与在宁夏其他遗址内出现的佛首没有太大的不同之处,但它的眼部却存在“泪痕”,这个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通过翻阅相关资料,部分专家们认为应该是釉料融化导致出现“泪痕”现象,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是玻璃熔化导致的,可这个想法刚提出来就被否定了,因为如果是高温火烧导致琉璃眼珠熔化,为什么脸的其他部位也应该有玻璃熔化的痕迹,并且留下的泪痕也不像玻璃熔化后留下的。

在讨论的过程中,专家们怀疑工匠在制作佛像的过程中,采用生漆或者是有机胶质材料做的瞳孔,当瞳孔遇热后就会发生熔化现象,所以才出现“泪痕”,但猜想永远都是猜想,为了保护出土的文物,专家们并不能提取泪痕进行必要的检测,所以谜团还要继续保持下去,只有科技不断进步,我们才可以对文物进行无损检查,“泪痕”的秘密才能被揭开。

文物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凝固的历史,因为只要揭开一件文物身上的秘密,就等于揭开一段历史的面纱,而只有揭开历史的真正面纱,我们才能更了解历史,并真正地走进历史。

各位读者,你们认为“佛像”出现泪痕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这座小城有千座佛塔,其中这一座气势恢宏,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佛语,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回望蒲甘纷繁多样的万千佛塔,岁月似乎对其格外的仁慈,不仅没有淹没于滚滚时代洪流中,反而散发着厚重绵长的历史韵味。

说到缅甸的Narapatisithu王,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皇冠上的珍宝”——苏拉玛尼佛塔,Narapatisithu王的一生可供谈资的成绩并不算多,但却为缅甸留下了诸多璀璨生辉的文化遗产,苏拉玛尼佛塔为其一,达玛亚日卡佛塔为其二。

1198年,Narapatisithu王在完成苏拉玛尼佛塔的16年后,再度斥巨资修建另一个旷世奇作——达玛亚日卡佛塔。要知道,建造一座中等规模佛塔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是巨大的,在休养生息的16年间,是什么促使Narapatisithu王决心再度修建佛塔呢?

原来,1197年Narapatisithu王收到了无价之宝的礼物——斯里兰卡国王献上的四枚佛舍利,于是,Narapatisithu王决定修筑达玛亚日卡佛塔专门用于供奉佛骨,也就是这四枚珍贵的舍利子。

达玛亚日卡佛塔要比想象中恢弘浩大,这个时节是缅甸的雨季,阵阵大雨经常毫无防备地降临,除去下雨的时刻,大多数时间非常炎热,赤脚进入如此庞大的佛门重地十分考验游客的耐热力。

了解佛门建筑学的人应该知道,佛塔的底座通常为四方形,依照方位分别供奉东西南北四座大佛,北方拘留孙佛、东方世拘那含牟尼佛、南方迦叶佛、西方释迦牟尼佛四位现世大佬,但Dhammayazika Pagoda(达玛亚日卡佛塔)偏不走寻常路,建造了五边形的佛塔底座,多出来的一个方位只好用来供奉弥勒菩萨(Metteyya)。

在蒲甘乘坐热气球时,达玛亚日卡佛塔显得格外出众,偌大的金色佛塔五边分别矗立着美轮美奂的五座寺庙,平坦狭窄的石板路从上空望去,犹如银河倾泻于大地一般璀璨耀眼,相对于其他佛塔来说,达玛亚日卡佛塔的颜值显然更高一筹。

金色佛塔阿塔尖由于天灾原因轰塌了,目前正在抢修,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达玛亚日卡佛塔绽放迷人的魅力。石板路外围俨然一座葱茏的绿色森林,五彩斑斓的花朵静静地点缀在过道两旁,茂密的枝叶散发着清新的湿气,一派祥和安逸的佛门净地模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火辣的温度。

风雨的侵蚀多少改变了达玛亚日卡佛塔的容颜,外墙上的白色水泥层渐渐脱落,赤色的墙砖裸露在空气中,厚厚的黑褐色覆盖着部分墙体,好在琳琅满目的佛像石雕未受损害,各种佛本故事被镶嵌于红砖内,栩栩如生,精彩绝伦。

缅甸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135个民族,在这样一个地域面积小、民族分布广的国家,非但没有经常发生社会动乱、国家内战等问题,整个社会反倒一团和气、谦卑有序,这大概得益于佛教对于人性与气质的教化吧。(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