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笔亭位于公园南区,在黄鹤楼以东132米、白云阁以西南159米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于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崔颢,唐玄宗天宝年间为司勋员外郎,人称崔司勋。他从边地归来游武昌时,在黄鹤楼上写下了七律《黄鹤楼》。此诗开头从楼名着笔,于广阔空间和漫长时间的背景上,一下子烘托出天长地久、世事苍茫之感,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古人成仙得道的羡慕和自己事业无成的失落。本有报国之志的诗人,却不能施展才干,因而产生离世心情。但是当他把眼光转向近处的景色时,又勾起沉重的乡愁,这种先放后收的写法,把想像和现实两种境界结合得恰到好处。
据传,号冠“斗酒诗无敌”的诗仙李白不久也登上黄鹤楼,被壮观的景色所陶醉,诗兴大发正欲题诗,见到壁上崔颢的题诗,遂搁笔,并说出了这首“一拳打倒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打油诗,浩叹崔颢的诗太好了。
崔颢《黄鹤楼》—诗竟令李白折服搁笔,很快为人传涌,一时注家蜂起,黄鹤楼的声名传扬得更为久远。不仅该楼又被称为“崔氏楼”,武汉被喻为“白云黄鹤的地方”,崔颢也因之蜚声诗坛。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至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清戏曲作家、诗人和金石鉴赏家孔尚任应友人邀请,兴致勃勃来到武昌。游黄鹤楼时,最令这位老者感慨的是崔颢题诗竟使李白搁笔之事。很显然,他服膺崔颢的杰作,也敬仰诗仙李白的气度,颇为黄鹤楼景区内没有纪念此事的建筑为憾,于是起意将楼附近一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为之赋诗。孔尚任在《题搁笔亭》诗前的序中写道:
黄鹤楼在黄鹄矶头,其名虽久,实显于崔颢之诗。李太白见崔诗……遂搁笔而去,是崔之诗名又显于太白。后世盛传白云黄鹤之句……至于太白遗迹,竟未有及之(指搁笔事)者,更一缺事!闻旧有太白堂,一廊直通楼下,规模甚壮,今改为亭……游者历阶而过,不知此为何迹也。予徘徊亭下,遍读近人之诗,因口占四绝,书之粉板,并拟亭名于诗前,特为此地补此缺事。
此后,有人为搁笔亭作过多副亭联。其中有无名氏的“辛氏有楼谁贳酒;谪仙搁笔我题诗”,方秀卿的“谁唤祢生同问月;敢邀杜老共题诗”,沈用增的“仙人又有楼居,不知十二年跨鹤行踪,来栖何地;翰林虽将笔搁,仍冀三千界钓鳌巨手,到此题诗。”此外,还有陈曾望的题联“太白无诗,竟成千古恨;长安不见,更上一层楼”。最有名的当称清代无名氏所写“搁笔题诗,两人千古;临江吞汉,三楚一楼”。
清江夏陈本立《黄鹤楼名胜记》载:“楼(黄鹤楼)之东为亭者二,一搁笔亭,初名太白堂。重檐覆道,公私燕游之所。”搁笔亭也是文人墨客的唱酬之所。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刻印的《新刊黄鹤楼铭楹联诗赋》书中即辑有咏搁笔亭的两首诗。其中一为刘灼的《黄鹤楼望搁笔亭诸胜》,一为江夏人、道光进士彭崧毓的《和干臣军门辩搁笔亭》。彭崧毓在诗中吟道:
搁笔伊谁构此亭,痴人说梦几时醒。
竟忘斗酒诗无敌,直立生花管不灵。
捉月何曾江上见,落梅争恐笛中听。
廓清赖有如椽出,净扫云烟睹日星。
此亭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
历史沿革
1984年在规划黄鹤楼园林文化景区时,设计者很自然想起“搁笔”这件体现“文人相亲”的美谈,遂确定重建搁笔亭。
1991年4月重建的搁笔亭,坐南朝北,长8.5米,宽8 25米,高8.72米,钢筋混凝土仿木石结构,有12根古铜色粗柱,柱高3米,柱围l米。亭中间置有石长条案,案上放有石墨砚和笔筒,并配4个石腰鼓凳,别含雅趣。亭柱上的楹联系清嘉庆年间江夏县令曾衍东为太白堂所拟的旧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由湖北潜江籍戏剧家、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曹禺所书。亭名行体字由诗人臧克家重新书写。
景点位置
武珞路阅马场黄鹤楼景区黄鹤楼以东132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