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城新村

移民新城新村

秭归新县城因三峡工程上马而兴建,是全国第一个获得“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县级城市,是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被游客誉为“中国健康城市”。秭归移民新村银杏沱是“三峡移民第一村”,房屋造型整齐划一,气势壮观,接待过-、-、李鹏、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并受到高度好评,以移民家庭旅馆深受游客青睐。

陆川县古城镇:打造“美丽移民新村” 为“和谐库区”添彩

为提升水库移民幸福指数,陆川县古城镇紧扣“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坚持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两手抓,凝心聚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水库移民新村。

“我们村地处九洲江下游,以前一下大雨,河水就漫上来淹到家门口,但自从去年我们村作为水库移民整村提升工程项目改造升级后,这种情况就再也没有出现了。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提起现在的生活,古城镇盘龙村符竹山新村村民肖银笑着说道。

据悉,针对镇辖盘龙村、北豆村等村的水库移民安置问题,古城镇党委持续推动“库区新村”“湿地公园”“文化广场”等惠民项目改造建设,今年以来,经改造、升级后的鹤地水库移民集中安置村符竹山新村占地面积 34.5亩、共 107户 490人得到安置,建成北豆村湿地公园 108亩、共 244户 1327人受益,文化广场遍布多个库区移民新村。同时,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古城镇采取政府统筹,村民众筹,争取到 875万元资金,用于符竹山新村道路硬化、村民房前屋后整治、休闲娱乐设施改善、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等。目前,符竹山新村统一建成污水处理系统,按城市小区规划设计,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设备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不断优化移民新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水库移民新村,不仅要有宜居的环境,更要有发展的产业。为此,古城镇利用库区移民优势赋能产业兴旺,充分发挥党员人大代表的带动作用,推行“人大代表 +乡贤 +产业”模式,依托驻镇各级人大代表发挥自身人脉、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在符竹山新村周边新建成一栋 3层约 5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入广西浙商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并由镇政府协调解决工业用电难题,实现工业进村,提高水库移民新村的“造血”能力,解决库区村民就业问题。

来源:玉林日报

民宿旅游成柯城春节游“新宠” 乡村民宿一床难求

暂时告别城市的喧嚣和繁忙,相约亲朋好友,去乡间山野寻找一处宁静幽雅的民宿,静下心来享受一次慵懒的“慢生活”,度过一个轻松悠闲的假期。

穿过白墙黑瓦的九华集镇,一路驱车直到大荫山脚下,蜿蜒的庙源溪便洋洋洒洒地流淌而来,这里是柯城九华乡新宅村。2月21日,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记者走进柯城乡村,只为探访乡村民宿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柯城区大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乡村基础设施配套逐渐完善,民宿因其与生具有的乡村情结,牵动着一大批游客的心,于是便应运而生。

走进一道电动门,是一家民宿——圃舍·源溪,不久前它被评为省首批金宿级民宿。记者问,还有房间吗?“真不好意思,一直到今晚的房间都住满了。”民宿主人何加顺端上一杯茶,略表歉意地说。

据何加顺介绍,圃舍·源溪共有15间客房,平时每间客房每天价格在680-1280元不等,春节长假期间,价格提高到980-1580元,但即便如此,早在春节前就有外地游客预订了房间,游客有来自上海苏州的,也有本地的,以年轻人为主。

“从去年腊月廿九到今天,客房营业额已经超过了5万元。”提起春节假期的收获,何加顺感受颇多,在圃舍过春节的游客平常可以去逛逛庙会、吃吃当地的特色小吃,真的是回到了小时候。接下来,圃舍计划提供私家定制餐饮服务,为住店客人提供更便利的住宿环境。

乡村民宿一床难求,离开圃舍后,记者驱车一路往内,便来到了妙源寺坞自然村,这里有一家民宿叫溢舍。民宿主人潘家珍说,4间房早在一个月前就订出去了,虽然溢舍房间少,但是她就是追求民宿的精致、有格调。

“民宿就是一种无法预知的缘分平台。”潘家珍说,她们没有安排什么活动,主要由她听客人泡茶讲人生,陪客人选择农家乐、进城游玩,体验淳朴的山区风情,小孩子则在民宿里点上壁炉烤火,自娱自乐,非常轻松舒适的假期。

民俗活动、山野美食、清澈小溪......这里有我想要的一切。”上海游客彭女士如是说。

圃舍·源溪

///

地址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新宅村云头1-1号(飞越丛林停车场对面)

全国预定电话:400-920-0756

前台咨询电话:0570-8353888

团队咨询电话:13705706658

预定微信:衢州圃舍·源溪/18057005959

九华·溢舍

///

地址: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寺坞自然村

预定微信:18005701118

文字 | 吴奇超 卢颖

图片 | 吴奇超 刘青 柯城发布素材库

编辑 | 卢颖 吴奇超

新风乡村|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打造村民身边的“红色管家” !

郴州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近年来,红色旅游在那里风生水起,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景区管理难的问题,如何解难题?村委会成立了“红色管家”,汇聚村里的能人、乡贤,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

“现在游客非常多,单位、还有路边上摆了那么多东西。说实话我也不怎么好去说,我们又是晚辈,又是小辈,我们不好怎么讲,就这样,就我们几个去讲,他们一定会听。”

这是几个月前,汝城沙洲瑶族村支书朱向群与村民朱礼才的一段对话。

“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沙洲村这座瑶族小村红遍全国,游客络绎不绝。旅游一红火,麻烦事也随之而来。村文化广场周围摊位摆不下了,于是村民们转到村里主干道两旁摆摊设点,拥堵了交通,也给管理带来了难题。一些村民不听劝,即使今天回去了明天又再来。这个时候,村里德高望重的“红色管家”出面了。村民朱礼才:“之前不知道摆哪里,只要别人能办得到,你摆过去就行了。”

今年72岁的朱礼才是村里的退休老教师,村里大半村民都是他的学生,他自发组织了八九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村民一起,成了“红色管家”组织。后来,村委会也成立了“红色管家”会,结合村里能人乡贤的力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

“红色管家”整治的重点就是针对影响交通的摊位,不是不能摆摊儿,而是要摆在规定的位置,通过乡贤们的引导规劝,村民们自觉了起来,摆摊乱象得到了根本性遏制。现在村文化广场两边有个专门的摊位区,摆摊时间也有了明确规定。村民罗串平:“原来我们是摆到前面的,我们也不知道不可以摆,后面老师说了,这里可以摆,我们就摆在这里了。”

井然有序的同时,大家的收入也得到了提升。2020年沙洲村有规划的农特产摊点达80多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支书朱向群:“他们在解决一些我们村里面难得解决的事情,对我们村里面也对景区的建设这一块的确是出了很大的力,去负责协调,还去跟他们做工作沟通,让群众心里面舒坦一点。”

为了保持沙洲村的原貌,村上提出要保护传统民居,不准进行拆迁。一些村民不乐意了,村民朱永春家里的房子年代久远,一直想要拆掉重建,为此多次闹到了村里。朱永春:“80年建的,就是81年搬进来的,现在的话已经有30多年了,现在房子空在这里拆也不准拆,你看现在那里就没地方住,现在实际的家庭住宿问题就是迫在眉睫了。”

这回“红色管家”又出面了。“红色管家”朱积田上门跟他拉起了家常,做起了思想工作:“农民住房问题还是要解决,如果不拆还会有另外安排的地方,不要慌的,县里面、乡里面仔细勘察了这个问题,计划住在哪里,这个房子建在哪里。”

安家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又保护了传统民居,两全其美,朱永春打消了拆房的念头,愉快地接受了建议。“我也相信他们了,每天抬着不见低头见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就皆大欢喜。”

保护民居的背后是沙洲村旅游产业的壮大。2020年沙洲村民族农家乐 已经增加到了32家,游客接待量超过了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了600万元。

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第一书记黄飞:“通过自治还有法治,包括德治,“三位一体”的治理,现在我们村里的村民,对我们这套模式还是比较支持,比较配合。”

感谢这些可敬可爱的“红色管家”,正是有了他们的参与,我们的乡村治理更有成效,村庄更美丽,百姓生活更幸福!

来源:湖南电台《空中讲堂——潇湘文明实践“村村响”》

记者:易湘钰

编审:蒋岚、郑妙、郝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