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云寺

指云寺

指云寺位于拉市海西部山麓,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为丽江五大古寺。

该寺近年大修,焕然一新。寺旁所产蜜桃,个大色艳,清香甘甜,享有盛誉。寺前湖光山色,农舍田畴,错落有致,景致极佳。

指云寺现存1个大院及5个小院。大院为二进院落,有门楼、过厅、厢房、大殿,整个建筑外形精巧,内部庭院有植于两三百年前的岩桑、槐、银杏、脑脂梅和云南樱花等五株古树名术,环境幽静古朴。大殿为三重檐楼阁,寺顶覆瓦,雕梁刻柱,明显不同于藏区碉房式建筑,体现出汉、藏、白、纳西建筑艺术交融的特色。左右两侧檐柱粗重踏实,并作双柱础处理,即在覆盆式柱础上置木雕莲花柱础,以便于更换糟朽檐柱,可谓独具匠心。

交通:可从丽江城乘坐拉市海方向的班车。

云南丽江

指云寺——拉市海畔萦绕的梵音

指云寺位于丽江古城西18公里拉市坝西部山麓。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为丽江五大寺之一。

高原明镜般的拉市海边,青山绿林环抱着指云寺。寺旁如锥岩石内留下的梵文给人以奥秘。

该寺原有13院,现存1个大院及5个小院。大院为二进院落,有山门、佛殿、配殿、僧堂、厨库、浴室、西静。

佛殿平面呈长方形,阔五间,三重檐楼阁式建筑,正中为四方形钻尖顶阁。

底层为法堂,上两曾为藏经楼。六根高12米的通天京柱高耸其间,东南西北十二角雕龙画凤飞檐欲博九天。内外檐装修皆精工镂雕、彩绘。台基高达2.8米。殿宇巍峨、富丽、气势非凡。

指云寺在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并请福国寺的具足(纳西族)大喇嘛为指云寺的住持。

经大宝法王认定后,具足成为十四世东宝活佛,丽维十三大寺总管。指云寺就这样迎来许多高僧和四面八方的各族信教徒。

二百多年之后,指云寺在清代咸、同年间"乱世十八年"的民族战火中,化为乌有,给人以深深的叹惜。

光绪五年(1879年)在寺僧们的奔走呼号下,指云寺又重新巍立在拉市海边。据传原大门座西朝北,门口有两棵柏树,现还存一棵。

重修后的大寺,气势非凡,大门及大殿座西朝东,大门上方悬挂绿底直匾,上书"指云寺"三个金字,端庄有力,是清雍正元年丽江改土归流后的第一任学官-雪山书院山长,云南石屏人,进士万咸燕所书,想必是战火中幸存的匾额。

登上石级,站在指云寺大门口,透过枝叶茂盛的古树,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拉市海尽收眼底,给人顿然胸襟开阔,感觉大自然的生态和谐之美。

经过几代喇嘛的辛劳,指云寺僧房多达二十四院,喇嘛一百多人,解放前夕还有五十九人。高底错落的寺庙僧房建筑群,宛如一座山城,座落在青山绿树之中,碧海银波之滨,成为丽江五大寺中僧房最多的一个寺。

坐落于拉市海边的指云寺,古树参天,静谧安然。因活佛和僧侣的梵音而透着神秘的色彩,为这片土地带去福祉。

五台山七佛寺旅游指南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

1.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

可以的 带上省份正(有皈依证的要带皈依证)直接去寺院的客堂登记就行 不用说太多一般的寺院都可以住宿的(专业术语叫挂单)如果你是要长期挂单的话就叫常住了最好在寺院里做一些零碎活儿(也就是义工)这样不仅有助于你的修行也可以打发一下时间毕竟你不可能所有的时间都诵经吧而且做义工也是一种修行做义工也可以消除你的业障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那么简单其实吃饭穿衣都是修行我们好好地生活过好自己的日子也是修行

2.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闭关

五台山千年古洞文殊洞是显通寺。在五台山有名的白马山后栖贤谷中,隐藏着适宜清修的四大古寺,由谷口向里风别是:观音洞、地藏洞、普贤洞、文殊洞。这些传说中四大菩萨的修行灵迹,吸引了无数闭关修炼的僧俗弟子,而文殊洞尤以地处险峻,风景迤逦,奇洞怪石,引人入胜!

3.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视屏

如生活无忧的话,可以在家安寺庙的章程去做,早晚课,一节课有两个小时够了,晚课还有两小时。

还要劳逸结合,如能天天坚守就是功德无量。

4.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七

夕阳红老年托管所

在威海环翠区古寨东路 京威宾馆北侧路西 威海会计学院南侧路西

没发现有建网站

5. 五台山白云寺供奉着哪些佛

回答: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

6. 五台山白云寺求什么

五台山殊像寺、梵仙山、南山寺等都有送子娘娘,当地人比较信仰紫府寺(奶奶庙),但紫府寺只在农历四月十八前后两三天开放。

7.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的地方

安徽省--庐江县庐江冶父山寺 (冶父山山头有寺,名曰“伏虎寺”,山下有寺,名曰“实际禅寺”,城中金刚寺设为下院,皆由教慈伏虎禅师创建。)

8. 五台山念佛堂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主智慧。

但是五台山人气最旺的、最灵验的确是五爷庙。五爷庙里供奉的是龙王第五个儿子五爷,被人们称为“龙五爷财神”。

9.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修行

寺院上殿时,男众在前女众在后,男众中或女众中再分十重、六重、五戒等顺序排列。男众与女众不能混排,这是规矩。

10. 五台山白云寺佛七摄心念佛

到寺院对佛像虔诚跪拜,拜佛是通常有礼佛三拜的步骤,这也是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 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  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动作要领  1、佛者“觉”也,拜佛是觉性之开发,非盲目崇拜,亦非惯性动作。不知不觉被原来习惯性动作拖着走。始终收摄眼神,观照自己―观自在,视力集中于中线。须知道自己正在作什么,犹如顶上有佛在观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两脚以前八后二站立,顶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检查足趾要完全放松。头如悬钟,空灵端正,耳对肩中。后颈贴衣领,收下巴、颈椎―胸椎对直,由足跟中点―脊柱―顶门上,彷佛一线拉直。下颌关节放松,勿咬牙切齿,舌、软腭、咽喉,都要放松柔软。舌尖顶于上腭。舌根上空,如含一团空气。如此,唾液腺之开口通畅,鼻中―咽喉气道亦通畅,松则气脉通,顶上清凉,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摄心,双手合掌当胸肩臂放松,拇指根在二乳尖中点。手勿压迫胸,约离一公分,自己观照检查,五指并拢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须用心观照,心散,则小指开。手虽端正,而很松柔勿紧张,有如左手贴右手休息,右手贴左手休息。深吸气,肩放松,腋下留些空间腋勿夹紧。保持端正放松,吸气充满状态。收摄眼神,观两手合缝中线,进观后鼻孔中道之气息。  4、俯首反观,柔软垂头敬礼,头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贴胸,颈放松完全不用力。开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颈肌长期僵紧缩短,只要放松,多练几次,有如瞌睡般,头自然松落,完全不着力的动作,就可放松拉长颈肌,仍收摄眼神,反观自己,拜佛是修习,动中定在动作中,眼前“境”虽变动始终都摄眼神于中。  5、躬身脊椎向后拱〔谦退〕注意:并非向前弯腰,重心偏于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立定脚跟,趾松灵,不载力,垂头,观照中心线,观照自己如何动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动作。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后,使脊椎向后拱起。腹、脐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动。   6、松肩放下,保持垂头,躬身。合掌之手,对准跟中下垂,掌仍合好,沿中线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双肩拉下,拉开,消除平日肩背紧张之障碍。手下垂对准足跟中点,尚可作为指标来检查,身是否已充分后退。以下7.8.之连续动作是手触地跪前,瞬间之过渡动作。虽很快就过约三秒,但对保持重心不动,及开发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过,须明白观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而柔软,持续以上俯首―躬身―垂手。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触地,彷佛后有椅子,而小腿贴靠椅脚,向后坐下般。眼神专注中线二跟中点,脐沿此中线,直下趋向跟中直到手能触地,柔软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转向后方便按地。初学者难免蹲时小腿向前斜,请参考后面之练习法。  注:因前躬身动作时,腿和膝已曾向后退,故接着屈膝时,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时,不耗力于平衡,腿不酸,可松。屈膝时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则非自然物理重心,须耗力于平衡,紧张,腿酸。  8、按地跪下〔谦恭到底〕至双手指尖触地,可以手作支点时,足跟才离地,以膝着地,跪下,跪之瞬间―脚底和脚趾间的关节会充分拉开,每只脚趾之筋都拉到,运动到了。手按地之恰当位置,是让膝跪下时,正好指尖齐膝,两膝分开些约开5公分,不必太开,以免趴下时脊椎塌下,膝一到地,手即放松柔软,不白费力僵持,始终保持单一重心。  9、跪坐放松〔狂心歇息〕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轻轻相接触,而不相压,坐在二足跟之内侧,跪着坐定,以体重压开二足跟,可拉开踝关节,刺激淋巴反射点,此时重心仍在跟中点。  10、伸手迎佛〔背尘合觉〕坐定、重心在后跟中,身放松,保持垂首勿抬头。双手柔软,向前方中央伸直如“八”字,双手指尖贴地滑行。手虽伸直而松柔,不僵硬,但有拉开二肩之拉力。此时是小腹向地面贴近,上身松柔,力在丹田。  11、五体投地(深投觉地〕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后脚跟中,以中指尖为支点,按地。两肘向外前方撑开,顺便贴地,肘对齐耳孔。二肩拉开肩背平勿耸肩局促,腋下拉开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贴于地“平等心”。撑开肘之同时,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贴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彻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会紧张,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经之压迫和障碍,此姿势顶门、脐、跟中约呈一直线。  12、翻掌接佛〔转凡成圣〕先轻轻半握拳由小指带动,在将手掌翻转向上,如莲花开,如掏心供佛。此表决志转变自己,向佛学。翻掌时,尽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倾斜,但勿僵持使力,须立刻放松,使手指如莲花瓣轻柔,以此“莲手”承接佛足。双手约于头前拳处,双手中指约距4寸,手指虽松,而须整齐柔软。  13、与佛会心(生佛交彻)翻掌接佛时,观想佛立于我莲手上接受礼拜,此时与佛会心一笑。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顶门直入,充满全身心,此时全身放松,微笑自然彻底深呼吸,由外可见,全身如充气般鼓起,甚至两腰胁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胀之吸气。  14、恢复跪坐〔欢喜信受〕接佛后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带动领受佛力,再翻掌向下平贴地面“平等布施”,趁吸气之势,自然吸,非刻意吸。由顶上拉起,恢复跪坐,手亦收于膝旁指尖齐膝。由顶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绳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并非靠腰背使力坐起来。  15、跪翻 掌〔欢喜起行〕以膝作支点,双手于膝旁稍扶而已,由顶上中线拉起,自然臀离坐,使脚能灵活翻转“V”变“八”,身放松才能灵活,肩、手勿沉重载力下按。  翻法:二大趾向外点地“距8寸”,二足跟向内靠拢“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时,脚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后二”,如此才能立于原位。  16、恢复立姿〔坚固不退〕趁着吸气之势,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时,如木偶被拉一般,由顶上“中心线”拉起来,很松灵,瞬间就恢复立姿。起立完全不费腰肌之力,亦不是靠双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顶上拉力,头始终在最高点,须用心体会此起身之要领―是如由顶上拉起般,心勿�G碍身体其它各部位。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后抬头,如此则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丽江城区去指云寺的31路公交正式开通

江城区指云寺的31路公交正式开通

指云寺位于丽江古城西18公里拉市坝西部山麓。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为丽江五大寺之一。该寺原有13院,现存1个大院及5个小院。而新建莲花殿更是气势恢宏,是市民和游客都非常青睐的宗教圣地。

但是,受制于交通,人们去往指云寺只能自驾或者包车。

据丽江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从古城忠义市场去往指云寺的31路公交线路已基本确定,23号正式开通运营,开通后会有试运营期,试运营后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微调。

沿路站点包括:忠义市场→三家村集贸市场→玉龙县医院→金凯广场→阿丹阁→嘉和建材城→尚义汽配城→长水冷冻厂→茨满四、五社→黄山丫口→道班房→玉龙县二中→独古当→安上村(皑鹭坞)→安中村→湿地公园→安下村→拉市镇政府→海东完小→梅子村(色考坞)→利见村(劣旧坞)→丰乐岔口→吉祥二组→吉祥三组→海南村委会→满祥一社(俄里课)→普若村→指云寺(按原路返回)。

每天运行时间为7:00—19:00,票价则是分段收费,全程只需3元。

据悉,同期开通到拉市海的线路还有两条,分别是忠义市场到南尧的30路,以及忠义市场到余乐活动中心的32路。(编辑/丽江洛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