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柱庙

铁柱庙

介绍: 铁柱庙位于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古称铁柱子邑),铁柱庙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庙古称“铁柱庙”或“铁柱观”,因庙内的那根铁柱而出名,铁柱高3.3米,周长1.05米,重约2吨,距 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云南大理

弥渡铁柱庙打歌

2016年铁柱踏歌会

2019年铁柱踏歌会

2019年铁柱踏歌会

2019年铁柱踏歌会

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南诏铁柱庙背后,绵延数十里与巍山巍宝山相邻的弥渡西山里,散落着群星般的彝族村落。踏着一条条古道,深入到彝族村寨,便会发现南诏一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习惯,在这里刻下的深深烙印。

每年正月十五,弥渡彝族特有的筒号,都会在南诏铁柱庙奏响千年传承的春歌。伴随着悠扬的芦笙三弦声,浓烈的传统民俗文化弥漫于千年南诏铁柱庙。这里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绚烂的灯光,但来自弥渡西山、南山北山的彝族群众打歌队,为人们送上旋律豪放的直歌、翻歌、折歌、三跺脚、四步歌、全翻、半翻等风格迥异的彝族打歌,精彩纷呈,场面蔚为壮观。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诸葛武侯南征擒孟获,斩雍闿,到白崖(今弥渡红岩),立白子国国王仁果十五世孙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于是据有云南,或称昆猕国、白子国、建宁国,传十七世到张乐进求。张乐进求有个三女儿,生得貌美如花,聪明贤慧,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三公主”。唐贞观初年,因躲避仇家追杀,居住于哀牢(今云南保山)的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随父蒙舍龙迁居于巍宝山前新村,细奴逻避难牧耕于巍山(今弥渡太极山),为白子国国王张乐进求的牧羊人,被人们称为可却老伯。三公主深深地爱上了细奴逻,两人私订终身。唐贞观三年(629年),又说为永徽三年(652年),张乐进求在铁柱下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并邀请了洱海地区各部落首领共祭。在祭祀中,飞来一只五色鸟先落在铁柱上,后又落在细奴逻的肩上,作人语“细奴逻,南诏王”。张乐进求认为是祥兆,乃天意,于是就把三公主许配给了细奴逻,并且把王位也禅让给细奴逻,细奴逻当上了大酋长。细奴逻死后,他的孙子盛逻皮为其在巍宝山上建土主庙并塑像进行祭祀,祭祀日最初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四天。

弥渡的彝族同胞认为细奴逻是铁柱老祖化身,因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汇集在铁柱庙打歌祈福,至今已传承了一千三百多年,2013年被文化部遴选为中国春节特色文化活动。

祭柱祈福。相传细奴逻建立南诏政权后,为感恩姻缘天定,纪念那对金翅鸟栖息的树,就在弥渡的西山脚下铸立了天尊柱(南诏铁柱),作为生命和力量的来源敬仰和祭祀。弥渡西山的彝族同胞因为有细奴逻所立铁柱,因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都汇集在南诏铁柱庙,献三牲、敬香、献帛、祭柱、祭祖祈福,祭拜南诏开创者“铁柱老祖细奴逻”,围着铁柱打歌祈福,祈福族地大山不梭,族人兴旺昌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歌神。“歌神”是指供奉在南诏铁柱庙“爱苤殿”里面的彝族爱苤老爹和爱苤老奶,他们是一对民间夫妇,与细奴逻是同时代人。根据当地彝族毕摩保留的《爱苤奶扫坛》记载,他们因为山歌、调子唱得好,深受人们喜爱和尊敬,去世后被尊为“歌神”,地位相当于“土主”,并在铁柱庙建了爱苤殿供奉祭祀他们。打歌自古就是彝族最古老、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因为民间对歌神的崇拜,要进行打歌活动,必须得到歌神的同意。因此就有了弥渡西山彝族群众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到铁柱庙,在主持祭祀“阿团”的带领下,在“爱苤殿”、南诏铁柱前举行神秘、庄重的祭柱、祭祖、祈福、领歌仪式。祭祀领回了歌神后的当晚,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打歌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天亮,并且打歌狂欢三天之后,全族这一年内才可以,也才能顺顺当当地进行各类打歌活动。

盛装亮相踏歌起舞。踏歌祈福活动中的“盛装亮相”,是一道不可错过的美丽风景。每年正月十五早上十时左右,筒号、长号、芦笙奏响千年传承的春歌,一年一度的彝族踏歌祈福活动从南诏铁柱庙大门拉开帷幕。伴随着悠扬的芦笙、三弦和震天的筒号声,身着彝族盛装,来自西山、南山、北山的打歌队,在主持祭祀“阿团”带领下,高举三牲、青香、金帛,过引桥,进庙门,叩拜铁柱老祖细奴逻,祭祀爱苤老爹老奶歌神,打歌祈福。随后,队伍来到前院广场踏歌起舞,此时此刻,铁柱庙热闹非常,彝族群众跳起风格迥异的直歌、翻歌、折歌、三跺脚、四步歌、全翻、半翻等精彩纷呈的彝族打歌,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瞧见精彩,共同领略弥渡彝族打歌文化的风采与辉煌,感受彝族打歌的豪放与张扬,打歌祈福的喜庆气氛将游客团团围绕。

南诏铁柱庙正月十五打歌祈福活动演绎的是“祭歌神、祭柱祈福、踏歌起舞”这样一个完整的民俗,传承的是彝族天神崇拜,祖宗崇拜的信仰以及朴素的感恩情怀。反映了当地各族人民民族团结、生生不息、和睦共处的历史传统,有着很高的社会知名度,是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性,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广泛外延,是文化部遴选的138个中国最有特色的春节文化活动之一。

(作者:余述祥 单位系弥渡县文化和旅游局)

揭秘!铁柱庙中两尊少数民族塑像他们都是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庙大殿南偏殿“爱苤殿”里,有两尊着彝族服饰的老年男女塑像。殿内所塑造的这两位人物,俗称“爱苤老奶”和“爱苤老爹”。

据《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①载:“泥象塑于清同治年间”。原像男戴“毡窝”(民间俗称“毡赶头”),身穿对襟衣,大裆裤,上衣外罩黑山羊皮,左手拿“山歌口袋”,右手拿烟锅。女像为清代彝族贫民普通装束,头顶“尖包头”,脚穿凤头鞋。原塑像曾遭受毁坏,如今恢复的塑像形制与原塑像约同,只是着装色彩比先前更鲜艳,人物面部表情更显仁慈祥和、笑容可掬。

关于这两尊塑像,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评介的:“弥渡铁柱庙侧殿的两个塑像是生动的少数民族形象”②。因为这类塑像在许多庙宇中较为罕见,因此也成为南诏铁柱庙历史文化的一个难解之谜。关于这两尊塑像,现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殿中所塑造人物为孟获的岳父母。孟获夫人祝融(亦名“阿慈罗八”)是他俩的女儿。据说,三国时,他们一家在今铁柱庙后的凤凰山麓放牧,曾三次掩护孟获脱险。第一次,祝融将孟获藏于羊群中,据说这是孟获的军队后来必须身披黑山羊皮的缘由。第二次,祝融将孟获藏于山林,并打白马向东而去。第三次,因情形较为紧迫,孟获来不及躲藏,孟获岳父急中生智,将其藏于正在制作的木猪槽下。后来孟获与祝融结了婚,从西庄街后的小栗园旁的上马台送走③。

第二种说法是:二老是当时这个地区的“歌王”,弥渡地区少数民族的歌是由爱苤老爹的“山歌口袋”发出来的。南诏铁柱庙正月十四庙会前,西山彝族要到铁柱庙里祭柱领歌。据民国弥渡县志稿》记载:“正月十四早至铁柱庙领歌,杀羊为牲,焚化香纸,次日复来打歌,是晚回村,下揪杆,虔送出村,以此一年清吉,六畜兴旺”,此种习俗“相沿已久,牢不可破”④。

正月十五踏歌会

第三种说法是:“传东角房中男女二像为彝族首领,与细奴罗为结拜兄弟”⑤。

关于爱苤老奶的身世,彝族毕嬷的神祠《爱苤奶扫坛》是这样说的:

爱奶不来又不好,爱奶来了又打搅。

高山来了风霜大,箐底来了水又多。

爱奶鼻子就是闻香洞,头发结成老龙窝。

衣服穿成“打了钱”,鞋子穿成饿老鹰。

……⑥

从《爱苤奶扫坛》中可以看出,爱苤老奶是个穷苦人。

在许多咏颂铁柱庙的诗文中,偏重于诸葛武侯时代的较多,如清代诗人黄元治的《过铁柱观》:

铁柱题款非汉年,

白王重铸亦溪传。

改元建极从蒙诏,

入寇酋隆死蜀川。

野老只知诸葛绩,

滛祠未付祝融烟。

卧龙曾此铭功去,

何处丰碑尚屹然。

清未民初的白族诗人杨琼在他的《铁柱歌并引》⑦中有句云:

武侯铸此漫云错,还有铜鼓声砰砰。

1957年旅行家方纪亲自到铁柱庙考查后,将当时铁柱旁塑像和牌位情况作了详细记录。方纪在文章中写到:铁柱两旁有塑像,面右是孔明,面左似乎刘后主,而牌位仪书“后汉大丞相武乡侯孔明之位”⑧。

以上几种说法似乎各执一理,但从塑像造型特别是塑像着妆上看,这两尊塑像所展示的是少数民族形象无疑。从以上三种说法中的第一种和第三种看,爱苤老奶和爱苤老爹应当是部落酋长。第二种说法,则强调他们是“歌王”。而从毕嬷唱词中看,爱苤老奶应当是个穷苦而爱唱山歌的人,因“传歌”而被奉为“歌神”,因此也就有了弥渡西山彝族“正月十四早至铁柱庙领歌”的习俗,这种习俗“相沿已久,牢不可破”,这种说法似乎更为可信。

在弥渡民间“甲马纸”中,爱苤老奶与爱苤老爹的形象也不似酋长之装束,也如一般百姓,此甲马被称作“下堂”,也就是南诏铁柱庙的偏殿。南诏铁柱已越千年历史,如说到武侯铁柱,历史更加久远。因此,在南诏铁柱庙中,许多问题至今仍是难解之谜,此文不过作一个初步探讨,许多问题包括爱苤殿中的两尊塑像问题,尚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考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①《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李一夫《白族本主及其神话传说》。

②《费孝通文集》第七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查访》,第13页。

③《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弥渡县卷》,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10版,第92页,盛代昌《孟获祠的由来》。

④民国《弥渡县志稿》(油印本)卷九礼俗志•习尚。

⑤同①。

⑥《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37页,芮增祥《巍山东山潭子村彝族调查》。

⑦《情系大理丛书•杨琼卷》,大理州白族研究所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⑧《方纪散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到金沙江去》,曾发表于1957年《旅行家》杂志。

文/杨美芳

图/李武华

[南诏铁柱庙祭祖踏歌]当地彝族沿袭千年的传统节日

延续了1300多年的大理弥渡县南诏铁柱庙正月十五彝族踏歌会,因其久远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民俗底蕴,被文化部遴选为中国春节特色文化活动。

今年农历正月十五,来自弥渡西山南山北山的数百名彝族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汇集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以祭柱、领歌、踏歌的独特方式迎新春贺元宵佳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南诏铁柱踏歌会由祭柱、领歌、踏歌三部分组成。

上午九时许,彝族群众吹响大号、长号,随着浑厚庄重的号声响起,他们打开铁柱庙门,列队整齐地绕行广场,至铁柱庙主殿前,举行庄严隆重的祭柱仪式,献三牲、敬香、祈福。

领歌是彝族群众踏歌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当地的彝族民俗里,只有领歌以后,各山各寨的人们才可以纵情歌唱,欢快踏歌。

彝族同胞们带着笙箫、三弦乐器和祭品,敬奉先祖和歌神,一番虔诚的顶礼膜拜后,领歌仪式结束,彝家人今年的打歌活动由此开始。

领到歌后,各村寨彝族踏歌队逐一进入铁柱庙主殿,围着千年铁柱,亮开嗓门,和着笙箫的节奏,舞着大刀在青砖地上打起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