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宫遗址

兴庆宫遗址

兴庆宫遗址位于今碑林区咸宁西路北侧兴庆宫公园一带。原为隆庆坊,为避讳,改为兴庆坊,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与兄弟五人的住宅。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始作宫;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扩建;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始,为唐玄宗听政及与杨贵妃长期居住之所,又称“南内”。其北与太极宫、大明宫,南与曲江池均有夹道相通。1958年后,西安市文管会、陕西省文管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探测和局部发掘。

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80米、周长4660米,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夯筑土墙:西、北面墙基宽5米左右;东墙基宽6米;南墙为内、外相距20米的两重墙。四面设门:兴庆门为正门,在西墙偏北部;东门——初阳门据考古探测东西长16.5米、南北宽23.5米。宫内南部以椭圆形龙池为中心,是园林区;北部为宫殿区。建筑有二三十所,如兴庆、南薰、大同、长庆、咸宁诸殿及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

勤政务本楼位于宫内西南隅,是兴庆宫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以“勤政务,体民情”之意取名,为玄宗召见大臣议政、赐宴处。楼址呈长方形,东西宽26.5米、南北长19米,广五间、进深三间,面积约500平方米,似为一门楼式建筑。遗址北面,发现有一“日”字形回廊遗址。“日”字形回廊以东约15米处,在南北长29米的地段内,排列着八个大柱础,这里可能为花萼相辉楼遗址所在。出土了大量的琉璃瓦、莲花纹砖。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西安市文物局

兴庆宫公园:还能看到唐代的遗址吗?

兴庆宫是唐代长安城的“三大宫殿群”之一,位于外郭城东侧的春明门里,也被称为“南内”。它是盛唐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唐玄宗与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地方,曾经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灿烂与辉煌。1957年8月31日,兴庆宫遗址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庆宫原本是长安城里的兴庆坊,坊内有一座天然水池,被称为“隆庆池”。唐玄宗李隆基当藩王的时候,与宁王、冉王、岐王、薛王一起,在水池北边府邸居住,号称“五王子宅”。

后来,李隆基当上皇帝,扩建曾经的府邸,大兴土木,建兴庆宫。同时,向北合并永嘉坊南半部分,向南将隆庆池纳入兴庆宫,为避唐玄宗讳,更名为“兴庆湖”,也被称为“龙池”。

兴庆宫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80米,南北长约1250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为园林区,北部为宫殿区。虽然规模小于太极宫和大明宫,但是建筑之精,为两宫所不及。

天宝十五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后,兴庆宫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后来成为太上皇闲居之地。天佑元年(904),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长安城被毁,兴庆宫废弃。

建国初年,这里已经是一片农田,兴庆宫遗址保存完好。1955年,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上海迁到西安,陕西省和西安市的领导十分重视这件事,选择在兴庆宫遗址南侧建设交通大学的校园。

1958年,开始建设兴庆公园,占地48.6公顷,开渠引水,挖湖叠山,植树种花。同时,根据历史遗迹,兴建亭台楼阁,如沉香亭、南薰阁、花萼相辉楼等,高等学府交通大学与盛唐时期的兴庆宫交相辉映。

沉香亭

花萼相辉楼

南薰阁

转眼之间,60多年过去,兴庆公园早已免费对外开放,成为西安市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漫步公园之中,到处黄红柳绿,游乐设施齐全。

除了众多的仿古建筑之外,这里还可以看到一些纪念性质的石碑和雕塑。公园东侧的李白山上,有一尊李白醉卧像,远看似云,近看传神,底座上雕刻着臧克家书写的“饮中八仙歌”诗句;公园西侧的小路边,还有一座建造于1996年4月的“和平天使”塑像,纪念西安与美国堪萨斯结为友好城市七周年。

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园东南侧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由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汉白玉砌,仿唐结构,碑高5.36米。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几个大字,背面则镌刻着阿倍仲麻吕的生平事迹,两侧分别是李白的《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的《望乡》诗。柱顶四周是樱花梅花浮雕,柱基采用莲瓣纹装饰,柱板刻日本遣唐使船,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李白醉卧像

和平天使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兴庆宫公园,走上一大圈,眼前的景象,好像跟一般的公园没有什么区别呀?亭台楼阁,湖水荡漾,草木茂盛,似乎每一组城市都有这样的公园呀?作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能够看到唐代的古遗址吗?

在公园西南侧的角落里,有一处勤政务本楼遗址,一片平地,很不起眼。但是,这里才是真正的唐代遗址,乃当时兴庆宫的正殿所在。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凡改元、科举、大赦等重大活动,均在勤政务本楼前的广场举行。

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初步判断勤政务本楼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26.5米,南北宽19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占地500多平方米,可能是一座门楼式的宫殿建筑。如今,在遗址的表面,依然可以看到唐代的柱基石和门槛石。

勤政务本楼遗址碑

勤政务本楼遗址全貌

勤政务本楼遗址门道

在唐代的时候,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并称为“三大内”,为长安城最重要的三座宫殿群。开元和天宝年间,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万方来朝,唐玄宗和杨贵妃经常在兴庆宫内举行大型活动。然而,随着唐王朝的灭亡,这里早已不再辉煌,成为一座普通的公园……

景龙池·老母庙:唐代兴庆宫观鱼台遗址

西安兴庆公园的北侧,有一条叫“景龙池”的巷子,全长约510米,南接柿园路,北至长乐坊。据说,在景龙池北口西侧的路边,有一座唐代兴庆宫的观鱼台遗址。2019年9月5日清晨,我骑自行车,前往景龙池,看到了这处遗址——

在唐代的长安城中,这里位于隆庆坊内。相传,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此地有一口井,突然溢出水来。后来,雨水积涝,在隆庆坊的低洼处,形成大水池,池面数十顷,叫做“隆庆池”。

唐中宗景龙年间,这里得名“景龙池”。随后,相王李旦的五个儿子,被赐宅居住在隆庆坊,景龙池又被称为“五王子池”。相传,池中常有云气,黄龙出没其间,被人们视为奇观。

公元712年,李隆基称帝,其他四兄弟搬出隆庆坊。开元二年(714),李隆基开始在这里修建兴庆宫,景龙池成为兴庆宫内重要的水域,改称为“兴庆池”。

转眼之间,千年过去,曾经碧波荡漾的景龙池再也看不到了!如今,在“景龙池”巷子的两侧,都是百姓们居住的院子,只剩下一处面目全非的观鱼台遗址。

从景龙池的北口进入,有一小段平缓的坡路,右侧是一座青砖垒砌的山墙,顶部镶嵌着一块横置的匾额,上面写着:“明清老母庙(唐兴庆宫观鱼台遗址)”。

绕过这段山墙之后,南侧便是老母庙的大门,道路在它的前方拐了一个弯。据说,这里曾经有一座夯土台基,乃兴庆池边的观鱼台遗址。明清时期,这里供奉观音菩萨,所以被称为“老母庙”。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这里曾经是一座尼姑庵,供奉着一尊汉白玉观音像,现在收藏于碑林博物馆里。民国六年(1917),在此创办景龙小学;1964年,小学迁走以后,此地成为居民区,一直发展到今天。

跟周围的建筑相比,老母庙显得很破烂,木质的大门,即低矮,又狭窄。在门口两侧,摆放了一对圆形的石墩,表面雕刻着精美的瑞兽和祥云图案。

走进大门,里面很乱,看不到“庙”的样子,完全是“贫民窟”的景象。空间非常狭小,光线十分昏暗,居住在好几户人家,到处堆放着杂乱的生活物品。

目前,景龙池的老母庙不是任何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夯土台基是不是唐代兴庆宫的观鱼台遗址,还没有定论,存在着争议。但是,作为兴庆宫遗址范围内的重要历史遗迹,应该获得有效的保护……

唐兴庆宫遗址(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

兴庆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的西安交大北邻,建有兴庆宫公园,唐代兴庆宫的规模更大,现在的兴庆宫公园只是古兴庆宫西南角一部分

【兴庆宫公园】

此地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做皇子时的旧宅,登基后扩建为宫

唐朝“天宝”年号的玄机>>>

长安城主要有三个宫,太极宫是隋文帝时期始建,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后沿用,李世民击杀李建成的玄武门即此宫北门

唐太极宫玄武门遗址>>>

大明宫在长安城被,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开始建造,高宗以后的唐朝皇帝多在此宫

而唐玄宗李隆基时期主要政事活动在兴庆宫,此外还经常去骊山脚下的华清宫,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也多在这两地

【华清宫的唐代浴池】

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块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唐兴庆宫图”碑,详细勾画了兴庆宫主要殿宇及布局

【兴庆宫图碑】

从图中可看出,兴庆宫南半部分是面积很大的湖“龙潭”,传说是原来住在这里的一户人家的水井自流不息而成湖,李隆基大概是喜欢潜龙升天的寓意而长期居住此宫

大部分宫殿在“龙潭”北岸,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等,“龙潭”东北角沉香亭,相传是李白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地方

【春天的兴庆宫公园很美】

兴庆宫西南角,有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两楼呈直角排列,今勤政务本楼的遗址已经发掘出来

【“兴庆宫图”中的两楼】

【勤政务本楼遗址】

“花萼相辉”一词出自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赞颂兄弟之间的情谊,此楼的命名和李隆基的经历有关

武则天退位后,三子中宗李显继位,但不久暴毙,皇后韦氏掌权,武则天四子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推翻了韦后,扶助李旦做了皇帝,就是唐睿宗

在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之前,李旦曾经做过一次皇帝,并立长子李宪为太子,能第二次登上皇帝宝座,庶出的李隆基功劳最大,李宪坚定地把太子的位置让给李隆基

数年后李隆基成功登上皇帝宝座,李宪去世后被尊为“让皇帝”,葬惠陵

花萼相辉楼即为纪念这段兄弟情义,与勤政务本楼相连,表达的似乎是鞠躬尽瘁不忘旧恩

【勤政务本楼旁北土台,或为花萼相辉楼位置?】

唐时两楼外有广场,经常举办庆典活动

兴庆宫紧邻长安城的东城墙,沿着东城墙,大明宫和兴庆宫之间有一条“夹城复道”,“人主往来两宫,人莫知之”,显然这是一条皇帝专用的通道,后来这条通道沿着东城墙继续向南延伸到长安城东南角的芙蓉苑,今曲江池,长安东城墙自北向南的三座城门: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都串联在夹城复道上

【长安城三宫及夹城复道】

《长安十二时辰》中人物的真实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诗中“六飞”是以“天子驾六”指代帝王出行,如此诗写实,那夹城复道相当宽阔

玄宗时期与日本关西密切,鉴真东渡即在玄宗时期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横,也是活跃在玄宗朝,担任的官职有机会经常接触唐玄宗,阿倍仲麻吕最终未能返回日本,安葬在了中国,今兴庆宫遗址建有阿倍仲麻吕的纪念碑

【兴庆宫内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高野山金刚峰寺蟠龙庭枯山水以及《妖猫传》背后的真实历史(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