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义和遗址

樊家义和遗址

义和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樊家村义和组东,遗址南至石川河二级台地上,北至西韩线。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义和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樊家村义和组东,石川河北二级台地上,沿石川河断面上可见大量陶片、大多数为红色、褐色;灰色很少,同时可见文化层,不同程度的有厚1-3米深的许多灰坑,并夹杂有各类花纹的陶片、陶罐片及动,樊家义和遗址,樊家义和遗址简介,樊家义和遗址-西安市阎良区樊家义和遗址旅游指南

考古故事:回忆姜寨遗址和史家遗址的发掘

1968年陕西考古所解散,考古所员工有的下放“五七”干校或工厂,有的分流到文管会或博物馆。文管会接管全省考古与文保工作,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由半坡博物馆负责,历史时期考古发掘工作划归省文管会。

1971年,周 恩 来总理做出“文革”中要注意文物保护的指示,此后全国文博事业逐渐恢复,其中陕西省恢复得最快,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得到了中央的特别重视。当时我在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古代史,家属在西安工作,我经同学推荐,向主管部门申请照顾家属关系调动工作,1972年我如愿调派至半坡博物馆。

姜寨遗址南部墓葬区发掘

姜寨遗址是1972年发现的,此前农民修公路、梯田时就有墓葬、文物发现,但当时县里没有文物干部,对此无人问津。直到1972年文物工作恢复,当地文物干部赵康民发现了这一情况,并逐级上报。姜寨遗址东头地势高,平整土地时遗址东部被挖去两米土垫在西部,遗址上层遗存破坏严重,下层的早期聚落竟“逃过一劫”。

1972年春冬两季,半坡博物馆依据破坏情况对姜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那年我刚入职半坡博物馆,又是党员,党支部安排我顶替生病的同事,暂时负责人事工作,并且每周一、三、五给年轻同志讲授历史文献,所以没能参加野外发掘。

姜寨遗址探方发掘现场

1973年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局要求重用业务干部、知识分子,原先姜寨遗址考古领队是半坡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转业军人出身。我是西北大学考古专业1959届毕业的,半坡博物馆的业务干部都算是我学弟,所以姜寨遗址考古领队的职务就落到我头上了,张鼎玉任副队长,他是西北大学1962届的。实际上姜寨遗址大规模、正规的发掘始于1973年,此前发掘人员多是从陈列部门、群工部门临时抽调的,发掘面积也十分有限。

姜寨遗址瓮棺群清理

1973年至1979年姜寨遗址的发掘工作主要由我主持,那时候就已经强调领队负责制了。我在考古队住处挂了一张“指挥图”,每天新发现的各种遗迹都要及时标在图上,并统一编号。工地上人很多,算上民工经常是上百号人,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都来实习过,还有工农兵学员及各县市文物干部。因发掘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为对全体队员提出起码的工作要求,我专门设计了一套遗迹单位登记表。

经过数次发掘,逐步揭示了环壕内五组房屋朝向中央的聚落布局,但聚落中央并未发现与房屋同时的遗迹,却揭露出了姜寨二期合葬墓,对这批墓葬文化属性的探索,最终导致了史家遗址的发掘。我当时暗自忖度,姜寨一期聚落中央到底有没有大房子、广场或图腾柱?刚好搞民族考古的林耀华、李仰松及宋兆麟等先生来参观,我就向他们请教民族学的问题。此外还有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考察,和我讨论问题,我从不有所保留。石兴邦、严文明、张忠培、曾骐等先生也多次来指导发掘,使我很受启发。陕师大历史系斯维至教授年逾六旬,要求在工地上观摩考察、参与发掘,令人十分感动。

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在西安召开,夏鼐先生带着一大帮与会学者先后去了兵马俑和姜寨遗址。在兵马俑发掘现场夏先生发了一顿牢骚,要求查看发掘记录,也拿不出来。到了姜寨遗址,夏先生及其他学者都对发掘情况表示满意。夏先生征询苏秉琦先生的意见,苏先生说,全国都还没发现过保存得这么好的史前聚落,发掘的科学性也强。会议结束后,我邀请夏鼐、苏秉琦、邹衡、张忠培等先生去半坡遗址博物馆,看看近几年其他遗址的发掘材料。在座谈会上,苏秉琦先生十分兴奋,说他想在这里住上一个礼拜慢慢看,苏先生还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把小口尖底瓶从早到晚排个队。安志敏、石兴邦、邹衡、张忠培等先生对姜寨遗址的发掘十分满意,对半坡博物馆的考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姜寨遗址的发掘过程中,我们对周边地区尤其是西安以东的史前遗址进行过多次调查。1973年至1975年我去渭南湭河流域调查了三次,湭河两岸遗址分布特别密集。1973年我与张鼎玉、张瑞岭从渭南县沿河沟向南踏查,史家村恰好位于湭河支流交汇处。我们在史家村发现了两片墓地,一片为庙底沟墓地,另一片就是史家墓地。史家村南修公路,在白庙村旁翻出了一片庙底沟类型墓葬,被破坏得很可惜,很多陶器直接被砸烂垫路。濒临湭河有一大片竹园,史家墓地就在竹园旁边。农民在种庄稼的过程中使得部分墓葬、遗物暴露出来,其中就包括葫芦瓶残片。其实,早在1958年张忠培先生就曾调查过这一地区,并发现了白庙遗址等,可能是由于那片竹园的遮蔽而错过了史家遗址。

史家遗址发掘的原因还得说到姜寨遗址,1975年姜寨二期墓葬发现后,我已经察觉姜寨二期与一期的文化面貌存在明显差异,葫芦瓶具有典型性,小口尖底瓶略有区别,器物组合也不尽相同。我们希望发掘一处与姜寨二期内涵相似且遗存更加丰富、典型的遗址,史家遗址无疑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197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带着左忠诚、王仲纪就去了史家村。那时候,史家村很穷,农民吃不饱,一个劳动日才值五分钱,有些农民甚至白天步行35华里路到县城去要饭。村里没办法接待,考古队派不上饭,也没地方住。我们就驻扎在附近的庙里,那个庙原来是村小学,由于没有老师,学校关了,房子也就空下了。把课桌集中到墙角,铺上床板,就解决了住的问题。我们到阳郭公社粮站买粮,一半苞谷面,一半白面,后来找不到社员做饭,就把王仲纪的老婆请来烧煮。王仲纪夫妇住在庙里,我和左忠诚又搬到了村长家里,村长的兄弟在考古队当学员,村里的妇女、老人在工地上干活,春天挖了三个月,秋天挖了一个多月,年底生产队给农民结算时,一个劳动日能分到两毛钱。

当时半坡博物馆考古队有十几个队员,我同时负责四个考古工地,还有调查任务,但主要还是在姜寨遗址、史家遗址间来回跑。我由西安坐公交车到渭南县,有时步行去史家遗址,有时骑工地上的自行车。最怕遇到下雨天,小腿上裹一层烂泥,自行车也推不动,只能中途寄存在农户家。很多来姜寨遗址参观的学者想去史家遗址看看,大多因为交通原因未能遂愿。

史家遗址探方一开,就让人激动得不行,遗址很单纯,和姜寨二期面貌一致,除了边缘少许墓葬被破坏,大多保存完好,共发掘了43座合葬墓。此后一系列类似的遗存也被识别出来,如铜川吕家崖、合阳吴家营等遗址。后来,我陪安志敏先生去考察蓝田泄湖遗址,当地兽医站掏窑洞,窑壁上恰好暴露出一座与史家遗址类似的墓葬。北京考古界获知史家遗址的发现后,催促我赶紧把发掘资料整理出来,1977年我将简报寄给《考古》编辑部,第二年发表后,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我在写文章时,将这类介于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之间的遗存称之为“史家类型”,也有学者称其为“姜寨二期类型”或“半坡类型晚期遗存”。(中国文物报 巩启明/口述 唐博豪 肖宇/整理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投稿邮箱

editor@wenwuchina.com

革命遗址 | 凤凰县和平起义旧址

湘西革命遗址

凤凰县和平起义旧址

凤凰县和平起义旧址位于凤凰县沱江镇文星街的沱江文庙,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开建,道光十九年(1839年)竣工。现仅存大成殿,其余建筑已拆毁。2002年5月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通电起义,湖南和解放。中共湖南省委、湘西区党委及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将陈渠珍作为重要统战对象开展统战工作。10月下旬,陈渠珍在他的私邸召集了凤凰军政负责人商议起义事宜,成立了由62名委员组成的县治安委员会,着手开展和平起义和迎解工作。1949年11月7日,县治安委员会在县城文庙大成殿召开各界人士代表100多人参加的和平起义大会,会议通过了《凤凰和平解放电》和《凤凰和平起义的决定》,宣布凤凰和平起义,凤凰随即解放。

陈渠珍起义和凤凰县和平解放,在湘西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一部分处在徘徊观望中的国民党军政官员及匪首指明了出路,加快了湘西各县的解放进程。

来源|中共湘西州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中共湘西州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刘娜

监制|龙尧

古代文明遗存和遗址的意义

一、古代文明遗存和遗址的意义

意义如下:

一,它们是古代文明体现的结晶,能够从各个角度上提供极为丰富的研究资料。

二,它们也是一种人文景观,值得现代人观赏品评。

长城,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一重要的旅游中心,同时它就鲜明体现了古代人们利用其来防御外族侵略的思想和智慧,也为后世许多文化作品提供了材料,它也提供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特色与技术。

二、山西长治长子县有什么历史古迹

长子县属于上党地区,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现已被评为中国千年古县

据传,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尧王长子的土地,所谓县名“长子”也是由此得来。不止尧帝,长子县还有很多上古时期的故事。传言,神农氏就曾在此耕种过,现在还有考证出来的遗迹,就在长子县的羊头山上。除了神农氏,羊头山上还有其它很多历史古迹遗址。

此外,在长子县的发鸠山,还被发现了“精卫填海”的故事遗迹。所以,别看是一座小小的古县城,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历史古迹,在长子县,还有很多古老的寺庙,现在也是有名的景点。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法兴寺、天王寺、崇庆寺、文庙等。法兴寺是一座建于北魏时期的寺庙,位于翠云山上,是后来被搬迁到这里的。在原址时,整个寺庙的建筑就已经破旧不堪了,现在看到的都是后来复原的。天王寺、崇庆寺和文庙也都是很古老的建筑,值得一看。

说起长子县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及历史古迹,当然是首推长子“一寺庙两石塔”了。一寺庙指的是法兴寺,也叫慈林寺,两石塔是指石舍利塔和石刻造像塔。

法兴寺是长治市范围内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的古寺庙群。它坐落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文化景点就是宋塑“十二圆觉菩萨造像”。宋塑“十二圆觉菩萨造像”,在雍容祥和的妙相中洋溢着慈悲亲切的的母性情怀,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

石舍利塔也位于法兴寺内,据说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任潞州刺史时所建,目前为止,这种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形楼阁式唐代石塔在国内尚属孤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极高的观赏价值。

羊头山的石刻造像塔是我国石塔中的孤例。这种形制的石塔在我国极为罕见,整座石刻造像塔由三块巨石叠成,造型别致奇特,构思妙合天趣,下为卧羊,中为佛龛,上为瓦陇式屋顶,龛内置一佛二菩萨,刀工粗犷,形象冼炼,意态古拙,属北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