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三藏院

玄奘三藏院

玄奘三藏院位于西安大雁塔后方,是一座仿唐建筑群,主要有光明堂、般若殿、大遍觉堂。每间殿堂中都有大量的浮雕,描绘了玄奘法师的经历。而金碧辉煌的三藏地宫内则供奉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是大慈恩寺的镇寺之宝。

左手边是光明堂,堂内刻有铜和木雕壁画三壁,讲述玄奘大师从出生、出家到西行求法直至取到真经、回国的前半生经历。

右面是般若殿,殿内的雕刻讲述玄奘法师在印度取经回国,途径国家的人们迎来送往的场景。还有唐太宗带领房玄龄等高官在朱雀门外迎接他归国以及唐太宗批准修建大雁塔的经过。

大遍觉堂是三藏院的主要建筑,堂内正中供奉着一尊青铜铸造的玄奘法师像,眉目舒朗,慈悲中透出一股坚毅和威慑力。这青铜像前的镀金宝塔中便是大师的头骨舍利。四周墙面上是汉白玉雕成的讲述唐玄奘生平的浮雕。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雁塔南路北口大雁塔风景区大慈恩寺内

类型:古迹

游玩时间: 建议20-30分钟

电话: 029-85519932

开放时间:

旺季(3月1日-11月底)8:00-18:30,淡季(12月1日-次年2月)8:00-18:0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包含在大慈恩寺门票50元内。

馆藏 | 山西省博物院典藏精品石刻赏析(三)

山西博物院收藏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白瓷,各顯風采。宋元是山西瓷業的黃金時期,窯口遍地,工藝精湛,品種豐富。既有雅致細膩的佳作,更多質樸野趣的精品。裝飾手法或剔或刻,或寫或畫,自然樸實,生動活潑。元代以來,各地窯口衰落,景德鎮漸成全國瓷業中心。五彩斑斕的彩瓷作品,將中國陶瓷藝術推向壹個新的高峰。

石雕柱础

北魏

通高16.5厘米,底座边长32厘米,柱孔直径7厘米

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

其中一件柱础为浅灰色细沙石质,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方座四角上各有一圆雕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觱篥、弹琵琶和舞蹈状。柱础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其间为伎乐人物。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雕工精美,玲珑脱俗,是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共出土4件,大小、纹饰略有不同,是漆画屏风(木板漆画)的插座。司马金龙之父司马楚之是东晋宗室,因宫廷斗争而转投北魏,娶北魏公主,被封为琅琊王。

菩萨头像

高36厘米

1959年祁县西六支村惠安寺出土

菩萨发髻高束,髻饰上足髻饰立佛一尊,脸庞圆润清秀,细目弯眉,略带微笑,表情生动自然,根根发丝清晰可见。

程哲碑

东魏

高120厘米,宽68厘米,厚25厘米

长治市袁家漏村征集

碑圆首,碑阳正中圆拱龛内浮雕释迦坐像,方额隆颐,身形略显瘦削,厚重的袈裟下摆长长地披覆于座前。龛之内外线刻飞天、胁侍、讲经说法图及护法狮等,线条刚柔相济,飘逸飞动。碑额有东魏天平元年(534)的题记。碑阴刊有程哲发愿文,记叙程氏家族的源流功勋。这一年,北魏初分东、西,故造像中北魏晚期的余韵仍相当浓重。此碑应是带有供养佛像意味的墓碑或墓志。

石椁

北魏

高240厘米,长348厘米,宽338厘米

2000年大同市曹夫楼村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出土

由109件雕凿精细的青石构件拼装而成。外形为悬山顶式殿堂建筑,前设檐廊,面阔三间,一斗三升人字拱为目前所见最早。外壁雕多个铺首衔环,内绘有舞蹈、奏乐人物。是研究北魏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

石雕方砚

北魏

高8.5厘米,长21.2厘米,宽21厘米

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

浅灰色细砂岩雕成。砚面中心为方形砚池,周边饰连珠纹和莲瓣纹,砚池两侧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其两端有成双的鸟兽作饮水状。对角有莲花形笔插。其间雕人物图案四组五人,有骑象、舞蹈、角抵等内容。侧面各雕人物、动物等。砚底雕莲花一朵,周边围以小莲花8朵。这是北魏石刻艺术的高水平佳作。

观音菩萨五尊像

北齐

高60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塔。主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佩钏饰。

贴金彩绘释迦坐像

北齐

高40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释迦佛趺坐于仰覆莲座,脸颊丰圆,笑容恬静,身后雕花头光。佛体与莲座彩绘贴金,袈裟下摆内收,双勾衣纹仅及座面。

释迦七尊像

北齐

高46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释迦佛坐于仰莲座,全身贴金,施赭红彩。舟形背光周边浮雕宝塔、飞天,底座雕莲花化生手托博山炉供养。背面有彩绘佛像。

释迦头像

北齐

高33.5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汉白玉质地,螺发高耸,脸庞圆润,双目轻合,鼻梁劲挺,嘴角微微内敛。

白玉石椁

通高217厘米,通长295厘米,宽220厘米

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开皇十二年(592年)虞弘墓出土

整体呈仿木构三开间歇山顶房屋。汉白玉石,由底座、椁身、顶三部分组成,以及支撑石椁的石狮8件。石椁内外皆雕刻并施彩绘,由50多个单体图案组成,内容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行旅等。图案中的人物深目高鼻黑发,属于地中海高加索人种,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及花草树木等,均具有浓厚的中亚和波斯风格,部分画面带有祆教的内容。展现了墓主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虞弘是中亚鱼国人,北齐时入华,曾任职于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高57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菩萨呈“S”形微倾立于一圆形座上,上身袒露,圆润的左肩披搭帛带,下体裙裾轻薄柔滑,可惜贴金与彩绘已大部脱落。

菩萨立像

高112厘米

1952年太谷县白城村征集

青石立像,虽头、臂已残,但肌肉、骨骼刻画非常准确。身体造型采用富于变化的“S”形,更显生动优美。丰满的肌肤,微凸的髋臀,流畅的线条,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质感。

菩萨立像

北魏

高121厘米,宽45厘米,厚16厘米

山西省左权县出土

菩萨头戴宝冠,跣足而立。面方圆,容貌清秀,头后为桃形头光,身着褒衣,帛衣交于腹部,系一花结,上胸袒露,双臂缺失,臂上飘带自然垂于脚下。

四面造像石

北魏

高61.5厘米,宽43.5厘米

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

长方体,四面均开有屋形龛,龛楣方桃形开光内刻有莲花纹饰。龛内均雕三尊像。一面主尊为交脚菩萨,其余三面均为佛坐像。每面的主像脸部均修长,身着通体大衣,下摆衣褶繁复,垂覆于座上,座两侧双狮相对而视。主像两侧各有一尊菩萨侍立。龛外雕千佛龛

菩萨立像

东魏

高100厘米,宽54厘米,厚27厘米

2001年山西省榆社县福祥寺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脸型方圆,双目微睁,脸容清癯,两耳垂肩,颈戴桃尖形项圈,肩披长带。帔帛绕肩臂而下,腹前打结。下身为曳地长裙,系细带,裙下摆向外撇出,似临风飘逸,皱褶匀称而细密。跣足立于方形石座上。

菩萨头像

北齐

通高17厘米,宽13厘米,厚6厘米

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

白石雕,菩萨头戴宝冠,宝缯蜿蜒垂至两肩,脸型方圆,慈眉善目,眼睑下垂,帔帛交叉于胸前,身后为圆形头光。

菩萨头像

北齐

通高26厘米,宽21厘米,厚10.5厘米

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宝缯垂至两肩,前额狭小,额头发迹较厚,是山西地区北齐造像的特点。菩萨神态恬静安详。

菩萨头像

北齐

长36厘米,宽25.5厘米,厚15厘米

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头部后有桃形背光,脸型圆润,弯眉细目。眼帘下垂,鼻梁高耸,嘴唇轻拢,面相端庄慈和。原有彩绘多已剥落。

观世音菩萨立像

北齐

通高57.5厘米,宽32.3厘米,厚31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菩萨头戴高冠,脸型方圆,双目圆睁,肩披飘带,跣足直立于石座之上。帔帛于胸腹前交叉挽结出花饰。背光顶部残缺,隐约可见后代的墨书题记“观世音菩萨……有佛有法有僧……”等字样。莲花石座为后配。

佛头像

北齐

高28.5厘米,宽18厘米,厚18厘米

山西省沁源县出土

螺发,前额略窄,弯眉细目,鼻梁高耸,唇微抿含笑,有双下巴。残存彩绘痕迹。

菩萨头像

北齐

高35厘米

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面相圆润,细眉弯长,双目低垂,鼻高耸,嘴轻抿,嘴角上翘,长耳下垂,一副慈悲为怀的神情。

菩萨头像

北齐

高35厘米,最宽27厘米,厚24厘米

1954年山西省太原市花塔寺出土

菩萨头戴花冠,脸型圆润,长耳下垂,弯眉细目。眼微闭,鼻高耸,嘴轻拢,面相端庄慈和,俨然一个世俗美女子的形象。

绿釉菩萨立像

高69.5~70.5厘米

山西省介休市出土

三件,灰白坩泥捏塑,脸、手、足露胎,其余施绿釉。姿态略不相同,呈站立状,竖高发髻,眉目清秀,身材纤瘦,满饰璎珞,腹部微曲,飘带垂于脚下,身着长裙,立于仰覆莲座上。菩萨姿态动感飘逸,是大唐菩萨造像丰腴俊秀的先声。

张世兴造观音立像

通高37厘米,底座宽10厘米

山西省平陆县出土

菩萨面方圆,头微低,戴花冠,宝缯下垂,饰项圈臂钏。璎珞垂于膝下,下着裙,腹微突,左臂下垂持净瓶,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仰莲座上。护法狮分立菩萨两侧。台座上有铭文:“开皇元年九月九日佛弟子张世兴为妻妇造观音石像一区……”。该像涂金彩绘,大部已脱落。

佛五尊像龛

通高25.5厘米,宽17厘米,厚7.5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青石质。拱形龛楣,楣尖处束一莲,楣面素面,楣内侧饰简化的联珠纹样。主像高肉髻,面相长圆清瘦,着通肩大衣,结跏跌坐于须弥台座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作降魔触地印。其左右两侧胁侍菩萨头戴高冠,面相长圆,下着长裙,一手抚胸,一手置于身侧,跣足立于台座上。主像后侧两弟子,面相模糊,合掌肃立。台座前侧隐约可辨“咸亨二年”字样,其余字迹漫漶不清。

曲德造佛三尊像龛

高33.5厘米,宽12厘米,厚9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圆拱形尖楣龛,楣尖上方雕一佛二弟子像。佛作高肉髻,身着通肩大衣,双手合收于腹前,结跏跌坐于圆形台座上,二弟子面相长圆,双手亦合收腹前,盘坐于圆形台座之上。佛龛内主像作高肉髻,面相圆润,身着通肩广袖大衣,结跏跌坐于须弥台座上,双手施无畏与愿印。两侧胁侍菩萨头戴宝冠,面相长圆,一手置于腹前,一手置于身侧,下着贴体长裙,跣足立于台座上。台座下部浮雕双狮,并印刻造像记:“大唐麟德元年七月八日佛弟子曲德为亡妻赵敬造碑像一区……”

佛坐像

残高25.5厘米,宽19厘米,厚20厘米

静山先生捐赠

白石雕。佛像头部缺失,体态丰满,着通肩式大衣,双手残,结跏跌坐于圆形台座上,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衣纹曲折生动。

佛头像

高21厘米

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

佛作波纹式高肉髻,面相丰圆,双目微闭,鼻高隆,嘴微抿,双耳低垂,神情安详。

佛半身像

高61厘米,宽51厘米,厚25厘米

2005年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出土

螺发,矮肉髻,发中嵌有髻珠,面圆润,额前有白毫,微睑双目,阔鼻,厚唇,下颌丰满,身着帔帛,袒胸,下身残缺。涂金彩绘有脱落。

弥勒坐像

高50厘米,底座宽37.5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头部缺失,身着通体大衣,胸部袒露,衣纹凸起向上弯曲,呈水波纹紧贴于身,左臂搭于膝盖之上,右肘弯曲,手臂残缺,双腿垂坐在方形石台上,脚部缺失。

佛坐像

高58厘米,底座直径33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螺发,高肉髻,耳下垂,面方圆,弯眉窄鼻,下颌丰满。身穿帔帛,内着僧祗支,结跏跌坐于圆台之上,左手自然垂放膝盖之上,右臂残缺。

佛坐像

高26厘米,宽11厘米,厚7.5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佛作高肉髻,有舟形头光,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跌坐于圆形台座上,左手自然下垂扶膝,右手持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台座下端阴刻:“上元元年十月十五日……”,字迹漫漶不清。

释迦坐像

通高93厘米,宽45厘米

1982年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出土

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上,内着袒右肩僧衣,外披袈裟,衣裙裹腿。脸型丰圆,闭目合唇,面带微笑,慈祥平和。右手残缺,左手作降魔触地印。台座下框部分刻铭文,“大唐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弟子张敬节为七世先……帝及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同出……供养”等字。

菩萨立像

通高114厘米,宽34厘米,厚24厘米

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头部缺失,身披帛衣,袒胸,项戴项圈及联珠璎珞,璎珞在腹部交叉并垂至膝盖以下,腰身细长,婀娜妩媚,两臂缺失,下着长裙,衣纹繁复,垂至脚下,跣足立于六边形须弥座上。其雕塑与装饰手法充分体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佛立像

高121厘米,宽38厘米,厚20厘米

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佛呈站立状,高肉髻,前额宽广,面方圆,耳下垂,身着交领大衣,衣褶均匀清晰,系带搭于左臂之上,双臂均残缺,身体略前倾,腹部微凸。足部残缺。

佛坐像

五代

高69.5厘米,宽41厘米,厚25厘米

1957年山西省阳泉市征集

身着通肩衣,袒胸,结跏跌坐。脸型丰圆,弯眉细目,目光下视,嘴唇微闭,长耳下垂,神情怡然,右臂上举,手已残,左手轻抚足尖,坐姿松弛,衣褶自然。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来源于山西博物院 由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讲真!玄奘西行取回的真经就在兰溪!兰溪藏宝(一):《北藏经书》

关注我们

秋明月点亮兰江之畔,万家灯火讲述瀔水中洲。兰溪,这座千年古城,从盛唐而来,享誉“天下江南”。多少古籍美器于滚滚红尘携风带雨而来,在茫茫人海重拾温柔归处。一颗颗沧海明珠,指引了怎样的浙中文明之光?今天起,《大美兰溪》将推出《兰溪藏宝》 系列专题,为您讲述一件件宝器的前世今生。

玄奘西行取经这段历史,一直被创作成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可以说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部《西游记》。

玄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的真经,在兰溪市灵洞栖真寺藏经楼,保存了600年之久。这部明永乐木刻本《北藏经书》是我国唯一的官版《大藏经》,后被兰溪市博物馆浙江图书馆收藏保存,是响当当的镇馆之宝。

明万历《北藏经书》梵夹本,每册箧面以各种图案及丝、麻、棉、锦缎等纺织物编结,部分以金丝夹织,非常精美。《北藏经书》一共六千余卷,当时仅刻印了三部,其中两部分别藏于江苏镇江超岸寺和南通广教寺,因此兰溪博物馆馆藏的这部十分珍贵,是我国唯一的官版《大藏经》。目前兰溪市博物馆收有三十四册, 包含大若波罗蜜经卷、金刚上味陀罗尼经等。《北藏经书》因经书是唐玄奘从“西天”索取经卷的译本,也是现存最完整的宫廷版藏经,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完 整 视 频

《永乐北藏》又名《北藏》官方版本,是根据东汉以来流传中土的佛教经典,加上唐玄奘到印度取来的,经刻印的是明成祖敕永乐八年(1410)敕令雕印的官版藏经,始刻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完成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参与者有道成、一如等。《永乐北藏》初刻本完成之后, 一直藏在京城故作为官赐藏经,由朝廷印刷下賜各地寺院,较其他佛经更有官方性质和权威性。

《北藏经书》出现在兰溪,与一位历史名人——十年首府赵志皋有非常深厚的渊源。赵志皋,明代浙江兰溪人,隆庆二年(1568年)一甲第三名。他当时的职务是翰林院编修,就是向皇上进言提意见。万历十九年(1591),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二十二年居首辅,有《灵洞山房集》《内阁奏题稿》等。现在兰溪古城还有“探花巷”,就是为了纪念赵志皋。

赵志皋年轻时在栖真寺灵洞山房读书,对栖真寺充满感激之情。曾赋诗“别山经五载,千里梦长游。春日花寻坞,秋风月上楼。云根坐奇石,岩底潄清流。却怪翩然蝶,俄惊还是周。” 表达对灵洞山的眷恋。他担任首辅后,奏准万历皇帝嫡母陈太后,乞得一部运到兰溪灵洞乡洞源村六洞山栖真寺内,在藏经楼藏了这本经书。

这套《北藏》经书印纸上有“御记”的印章,可以看出当时是用专用纸张来刷印《永乐北藏》经书。据万历朝太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记载,万历版《大藏经》所耗材料多,其中有白连四纸、蓝绢、黄绢等多种材料,其规格与等级在明代非名山古刹不得颁赐。栖真寺的明代《北藏》经书,再次印证了明代赵志舉上疏奏请领经书六千余卷入栖真寺珍藏的记载。

如此珍宝馆藏兰溪,当属旷世奇缘。

文物提供:兰溪市博物馆

文稿提供:兰溪市博物馆

来源:兰溪市融媒体中心 LXTV大美兰溪

玄奘、郑和、三毛、茜茜公主古今中外的“旅行

玄奘大家都知道,做凭借西游记这一部神魔小说,他就非常的火。他其实也和唐僧的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样,到处去旅行。虽然他没有像他一样在神话故事中历经那么多妖魔鬼怪。但是他也没有那么幸运的能得到三个徒弟的援助。

他的旅行是他一个人的冒险,它途经的地方的确都给他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其实现在再回头去研究玄奘的西行路线图,它是从中国的洛阳出发,然后一直走中国的边界往西方走,一直绕了一大圈,然后再到了印度。

作为那个时候的旅行达人,他要去的目的地就是印度。但是如果说您要问他是不是愿意来这个地方的话,还是有待考究,毕竟这一路走来,玄奘还是经受了挺多的磨难的。

然后再来说一说下西洋的郑和,据明史记载,他好像是去了30多个国家,然后还到了非洲的东岸,主要是靠坐船。也就是海上漂流记,和玄奘一样,当初的郑和下西洋也是背负了他的一个任务,并不是单纯的去做一个旅行达人。

而三毛就不一样了,说她是一个旅行达人,那么她真的是一个为自己而活的旅行达人。大家都知道她的书《撒哈拉的故事》,从她将撒哈拉沙漠称之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我们就明白了,他对比撒哈拉沙漠的热爱。

最后一个是成为了奥匈帝国皇后的茜茜公主,在她年轻的时候,她也是一个非常向往自由的人。她曾经从德国旅行到奥地利,然后再从匈牙利到瑞士,这都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他们这几个人都喜欢去西边旅行。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三毛去撒哈拉沙漠、茜茜公主去希腊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