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虚墓

张天虚墓

张天虚墓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碧鸡社区居委会高峣村后山山腰处。

张天虚,原名张鹤,字友松,又叫剑平,1911年12月8日出生在云南呈贡县龙街。自幼聪颖,喜爱文学,14岁进入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预科学习。在这里,他开始了最早的文学创作,1929年参加“济难会”,积极参加救灾活动和演出,在这些活动中,他认识了聂耳,并和聂耳结为终生不渝的好朋友。1930年,昆明政治形势恶化,云南当局加紧对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的镇压,张天虚被迫离滇出走到了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创作,参加政治斗争。

1933年初,张天虚回到上海,全身心地投入到长篇小说《铁轮》的创作中,由于他表现出色,1933年他在上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日本东京,张天虚参与了郭沫若创办的大型文艺刊物《东流》的、撰稿工作,成为“左联”东京分盟的活跃分子。1937年,张天虚奔赴延安,参加了丁玲任主任的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任通讯股长。他创作的宣传全民抗战思想的独幕话剧《王老爷》首演时,毛泽东曾送给他一支钢笔,以示奖励。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他写了不少报告文学和战地通讯,为抗战史留下来珍贵的文献资料。1938年初,中共中央派张天虚等人到滇军第184师工作。临行前,朱德亲自教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同他们合影留念,朱德还送给张天虚一部留声机,好让他开展工作。3、4月间,张天虚等人在滇军184师建立了党支部,张天虚负责宣传组织工作。

他组织编印的《抗日军人》小报,宣传中共的主张和战地情况,很受官兵欢迎。张天虚随部队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鲁苏皖豫突围等战役。在频繁的战斗中,他仍忘我的创作,写下了许多记录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血火诗篇,这些作品先后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老舍主编的《抗战文艺》等报刊上,后来汇集为报告文学集《运河的血流》,1939年6月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繁重的工作使张天虚积劳成疾,肺结核病恶化,餐中吐血。张天虚坚持回昆治疗,1941年1月返昆,住进英国教会创办的惠滇医院(在昆明西郊车家壁),1941年8月10日上午10时辞世。他在不足30岁的生命旅程中,创作了300多万字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天虚墓为圆形,共三级石阶层层收缩,最上一台正中立圆形墓碑,正面是张冲题“青年文艺工作者张天虚墓,洱源萧荣勳书”。郭沫若先生为其作墓志,盛赞张天虚,与聂耳相提并论为“西南二士”。该墓于1992年被列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张天虚故居介绍 张天虚故居开放时间-游玩攻略

张天虚是云南呈贡龙街人,是跟聂耳一个时期的人。还是一个作家,曾经写了不少的报告文学跟通讯。还参与过革命活动,是一名共产党员,后病逝。在三十多年的生命中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作品跟革命精神。

张天虚故居介绍 张天虚故居开放时间-游玩攻略

张天虚故居基本信息

位置:

云南省昆明呈贡县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

免费

交通路线

昆明北部汽车客运站有昆明至禄劝县的客车,行程约1小时,约83元。

自驾路线:

从昆明出发进入沣源路——杭瑞高速——汕昆高速——昆磨高速——石龙路——谊康北路——呈贡区

张天虚故居介绍 张天虚故居开放时间-游玩攻略

张天虚故居景区攻略

位于呈贡区龙街中段,建于1890年,2008年翻修。坐东向西,占地193平方米。它是四合院的一幢两层住宅楼,前三个房间正对着街道。张天虚于1911年12月8日出生在这里。

张天虚(1911—1941),原名张鹤,呈贡龙街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著名“左联”作家,他编辑了聂耳的纪念集,并把他的骨灰带回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赴延安参加八路军西北野战团,在野战中演出。1938年,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战地演出。1939年赴缅甸仰光,任《中国新日报》编辑,开展反日宣传工作。他于1941年8月10日在昆明逝世。郭沫若盛赞:“西南二士,聂耳天虚”。1986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列为市级挂牌博物馆。2011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天虚故居介绍 张天虚故居开放时间-游玩攻略

张天虚故居位于昆明市呈贡区龙街正街7号。昆明市呈贡区龙街正街7号1941年8月10日张天虚病逝后,张冲将军在昆明西山聂耳墓旁修建了一座陵墓。郭沫若写了500多字的《墓志铭》,使他与聂耳处于同一地位。金碧盛辉,滇海并不寂寞。彝族军队有宋,铁轮有书,弦歌百代,永显壮图。张天虚的故居建于1890年。它是一个两层的四合院,前三面临街作为人行道,前三面和后三面为民用建筑,中间四耳为传统民居。它位于东部西部,占地面积193平方米。1986年5月13日,呈贡县人民政府公布张天虚故居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修复开放,展出“革命作家张天虚生平”,2009年被列为市级博物馆。2011年1月17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张天旭故居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张天虚故居已被列为昆明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呈贡革命遗址、学习雷锋志愿服务站等。

张骞纪念馆明天要门票吗 张骞墓纪念馆景点介绍

1. 张骞墓纪念馆景点介绍

“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共有历代帝王陵墓72座

西汉共有11个帝陵,其中7个在咸阳市秦都区,1个在兴平市,3个在西安市区。唐代在位皇帝21个,有陵寝20个,其中18个均在陕西境内。唐陵散布于渭北原区,至西向东,史称:关中唐十八陵。

其中著名的有:秦代大将蒙恬墓(绥德)、秦二世胡亥墓(西安)、秦太子扶苏墓(绥德)、汉代霍去病墓(兴平)、苏武墓(武功)、张骞墓(城固)、蔡伦墓(洋县)、武侯墓(勉县)、唐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均为乾陵的陪葬墓)、杨贵妃墓(兴平马嵬坡)等。

2.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地方

是真的。 张骞墓位于张骞纪念馆中。张骞纪念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为纪念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而建,位于陕西城固县城以西三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 张骞墓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呈覆斗形,抗战间西北联合大学曾对此墓做简单发掘,出土汉代器具,确定为张骞真墓。

3. 张骞墓景区

张骞出生于西汉武帝时期应有二千多年了

4. 张骞墓碑在哪

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城固是一个好地方,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城固桔园了,由于地理环境的特别,城固的橘子是出了名的好,金秋十月,正是大量橘子上市的季节,我们略阳县内经常可见一车又一车的橘子在路边卖,一说起是城固的橘子,总要称上一大口袋。

城固打造的桔园风景区真的特别有创意,人们不但可以观光旅游,还可以亲自体验一把自己摘橘子的乐趣,当然,如果带上孩子一起采摘,一起欣赏挂满枝头的黄澄澄的橘子,那种满上遍野都长满了橘子的壮观景象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和大自然的美好,也让孩子体验生活,让他体验采摘橘子的过程和劳动后的劳动成果,真的是非常的有意义呢,所以每年去城固桔园游玩的游客特别的多,这也是有它的特色在里面,让人去了还想去的魔力,使人一想到去城固玩,就会想到桔园,城固的消费水平也不是很高,基本上都可以接受,以上是幺妹的个人见解,希望对您有帮助。

5. 张骞墓位于哪

“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共有历代帝王陵墓72座。

西汉共有11个帝陵,其中7个在咸阳市秦都区,1个在兴平市,3个在西安市区。唐代在位皇帝21个,有陵寝20个,其中18个均在陕西境内。唐陵散布于渭北原区,至西向东,史称:关中唐十八陵。

其中著名的有:秦代大将蒙恬墓(绥德)、秦二世胡亥墓(西安)、秦太子扶苏墓(绥德)、汉代霍去病墓(兴平)、苏武墓(武功)、张骞墓(城固)、蔡伦墓(洋县)、武侯墓(勉县)、唐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均为乾陵的陪葬墓)、杨贵妃墓(兴平马嵬坡)等。

6. 张骞纪念馆在哪

张骞纪念馆是为纪念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而建,包含有张骞墓等文物景点,位于城固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

  张骞墓座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呈覆斗形,周围有古柏环绕,墓前有石碑四通、汉代石虎一对。大门前竖高8米、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华表一对。1988年修起了雄伟壮丽的汉代阙式大门门楼,铺设了墓园甬道,栽种了名贵花木。1991年又修建了气势雄伟的三间献殿,东西墙壁上悬挂有“张骞出使西域图” 和“凿空图”。 1993年7月,又修起了长3公里、宽10米的全县第一条旅游专线公路,可由县 直达纪念馆。如今,修葺一新的纪念馆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颇受游客青睐。

7. 张骞墓的介绍

答:张骞古城位于陕西汉中城固县。

张骞,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古城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墓地在县城西2.3公里处饶家营村,现为张骞纪念馆,属陕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

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 陵园整体以献殿为中轴,对称分布。献殿内置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图”。

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伟绩”展览和具有鲜明陕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览。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

1986年与1993年,两届“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大力弘扬张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今,城固每年举办一次张骞文化艺术节。

8. 参观张骞纪念馆

张骞墓位于张骞纪念馆中,位于汉江北岸,距城固县约三公里。

墓地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夯筑封土,呈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墓地占地十二亩,古柏阴翳,浓郁苍翠,庄严肃穆。墓地门前有一对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造华表一对,用料考究,精雕细琢,八棱方斗,镂空镌花。墓地正面是阕式门楼,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重檐飞角,格局大方。

张骞墓四周砌以石基,防水浸蚀。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汉代石雕一对。石碑正中一通,高182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是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左侧有碑“汉博望侯墓碑记”,为清光绪时城固知县胡瀛涛立。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商”诸名。

9. 张骞墓地在哪

子午道,又叫子午谷。北口在长安县,叫子口;南口在洋县,叫午口,全长 420公里。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贬到巴蜀地带做汉王,就是沿子午道返回汉中。途中他听张良的主意,烧了走后的栈道,以防止项羽南侵,又可使项羽不疑心刘邦北上。子午道的沿途有东汉发明造纸的蔡伦墓地和西汉出使西域使者张骞的墓地。

褒斜道,南口在汉中以北的褒谷,北口在眉县的斜谷,通称褒斜谷全长470公里。栈道南端叫小石门,北端叫大石门,两个石门通长16.3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开凿山石不是用铁器或火药,而是原始的“火焚水激”法,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道。隧道内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岸崖上,留下汉魏以来历代著名官员和文人不士的提名和留诗,通称“石门石刻”。1971年石门所在地因修水库,有17万方主要石刻移入汉中博物馆保存。

金牛道,又叫蜀栈,金牛道是古代川陕的交通干线,北起陕南勉县,南至四川巴中大剑关口。此道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

米仓道,北起陕南南郑县,南至四川巴中县,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米仓道全长250公里,绕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

党骆道,北从西安周至开始,翻越秦岭,至汉中洋县。

陈仓道,北起宝鸡的陈仓,南到汉中勉县。

连云道,北从宝鸡凤县,南到汉中的褒城。

祁山道,北从甘肃天水,南到汉中。

荔枝道,从汉中西乡县出发,翻巴山,到汉中 巴县(定远厅),再到四川万源。

10. 张骞墓在哪里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博望侯张骞,是陕西城固县人。《史记》明确记载,张骞“冢在汉中”。至今在汉中市城固县西3公里处的饶家营村尚有“汉博望侯张骞墓”,建筑宏伟,林木扶疏,是人们时常瞻仰的地方。而在运城市盐湖区也有一座“汉博望侯墓”。它坐落在中条山下、硝池岸畔的底张村。

《运城县地名录》称:底张村系因“张骞葬于此地”而得名,“底者止也”。

11. 张骞墓博物馆

博物馆之夜”主题演出在老兵合唱团带来的大合唱《领航》中正式拉开帷幕。恢弘大气的情景舞蹈《张骞出塞》、充满年轻活力的《追梦人》、曼妙婀娜的《敦煌乐舞》……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一阵阵热烈的欢呼与掌声,台上台下情景交融,共同完成了这场流光溢彩的文艺盛宴。演出过程中,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珍品《金城揽胜图》的全方位数字化活态展示一下子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人们无不为这先进数字化手段与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结合而惊叹

安溪金谷山岭村张姓先人古墓重见天日,背后墓主是个大善人

重见天日的古墓,墓碑已经断裂

假如没有安溪金谷镇山岭村500多名张姓村民寻根寻宗的决心,或许张宗成的这座古墓,会被永远埋没在深山的杂草丛中。

前天上午,通过山岭村村民张鹏贵带路,记者走了1里多的山路,来到位于金谷镇河美村榆柏洋。在茶山的半山腰一个杂草窝里,记者见到了这座断碑古墓。在专家的解读下,发现了碑文“恩荣三锡”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先人古墓重见天日, 墓碑已断裂

古墓为石头堆砌而成,杂草丛生,遍布绿苔。整座墓地宽有6米左右,高近2米,背山而建,朝对东南那片蜿蜒的山谷。古墓的墓碑已折断,张鹏贵扶起断碑时告诉记者,这是人为用重锤敲坏的,但原因已无从考究。

墓碑的正文,最上面为四个字“恩荣三锡”,字自右向左。正中“考”字,墓碑中下部右侧为“九十五龄”,对应的左侧为“宗成张公”,最底下为一个“墓”字。

墓地简单,比较常见,保存完整。

张鹏贵告诉记者,他是金谷镇山岭村人,村里有500多名张姓村民。自从重新恢复祭祖习俗后,作为后人,他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先人的墓地。据年迈的老人介绍,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族里人曾在榆柏洋这里祭拜过先人,后因历史原因及老一辈的纷纷逝去,那座先人墓已不为人知。

2012年年底,河美村一位80多岁的蔡阿伯告诉正在寻根的张家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见过张家人在榆柏洋祭拜过,那座墓地就在蔡阿伯的田地里。时隔数十载,这张宗成的古墓终于重见天日,但墓碑已断裂。

记者发现在墓地旁放了一些沙袋和矿泉水,张鹏贵说,他们已经打算把断裂的墓碑修复一下,日后可以让子孙前来拜祭。

“恩荣三锡”背后, 墓主是个大善人

作为安溪张氏家族联谊会副秘书长的张鹏贵,翻阅了康熙版、乾隆版的安溪县志,通过联谊会广寻线索分析,张宗成应该是山岭村张家的七世祖,墓地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末清初。他猜测张宗成应该是一名商人,依托金谷往永春的古商道逐渐发家的一员。因为平时多做善事,所以被朝廷多次嘉奖,赐予“恩荣三锡”。锡通假“赐”,意为因多做功德,被皇帝或者朝廷多次褒奖。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永宁县知县邵斌因宽仁勤慎,课农事、培士气,均赋役、弭盗贼,朝廷多次予以褒奖和恩赐,匾有文“恩荣三锡”。

安溪张氏家族联谊会的副会长张尧恕说,在安溪全县的20多个乡镇,现有张姓人员3.3万人,国内安溪籍有4万多人,侨民7万多人。张鹏贵一族比较特殊,因为族谱已经遗失,在寻根上缺少一定的史料支持。

事后,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分析说,通过墓碑字面上看,墓主张宗成,享年95岁,平时多做善举,对朝廷有许多功劳,多次接受皇帝褒奖。刘志成认为,该墓主应该不是一名官员,一般官员会有署上官职,如知县、知府等。

安溪县博物馆的易馆长也认为,该墓主应该是平时多做功德,所以被朝廷多次褒奖。墓碑上之所以如此书写,实则是老人或者后人希望把这份引以为荣的荣耀传递下去。文章来源:闽南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