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字岩摩崖石刻

錾字岩摩崖石刻

錾字岩摩崖石刻

錾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两方汉文石刻“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和“凤公世系”记载的事实真实可靠,在许多问题上比《明史土司传》、《土官底薄》、《云南通志》以及《武定府志》、《禄劝县志》等书详备。彝文石刻与上述二石刻并列,宽2m,高82cm,直书横排,共33行,563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这方彝文摩崖,主要记述了罗婺部(凤氏)十四代世袭土知府350多年的谱系。它与贵州大方县的千岁衢碑同为最古老的彝文碑记。

这三方摩岩石刻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属保存最为完好的彝文摩崖及汉文石刻,所记述内容是研究宋、元、明间禄劝地方史的珍贵资料,是研究彝族的发展历史、语言文字、艺术等方面的珍贵文献。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彝文摩崖讲述凤氏族后代世袭的谱系,其内讲述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内容。碑文用词精美,造句凝练,将一代人的活动娓娓道来。对于彝族的演变史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錾字岩摩崖石刻景区基本信息

门票:免费

位置:

云南昆明市禄劝县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路线

昆明北部汽车客运站有昆明至禄劝县的客车,行程约2小时。

自驾路线:

从昆明出发进入沣源路——杭瑞高速——京昆高速——香水路——G108——秀屏路——东山路行驶150米到达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錾字岩摩崖石刻景区攻略

禄劝县是昆明下辖县,錾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目前发现的摩崖石刻就有发现云龙安则箐彝文摩崖、汤郎细摩崖、至都摩崖、屏山镇发明錾字岩摩崖、三台山摩崖、九龙民权摩崖等7处,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錾字岩摩崖和三台山摩崖。

錾字岩摩崖处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的山崖上,一方为彝文摩崖,另一方则为汉文石刻。

汉文石刻分别为“凤公世系”和“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楷书是刻在10米高的悬崖,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定军民府第八代传袭土司凤英所题,宽2.1米,高1米,直书横排,共1189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石刻详细描述了凤英的曾祖母,女士的大胜利,明代,直到凤英130年间,凤氏历代土知府受命袭职,朝圣到北京,受封、受赏,等等等等,凤英生活的主要政治和军事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详细,清晰和生动。

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禄泉县知事徐进所题“凤公世系”。它描述了第十七和第十四代凤氏的主要政治事件,从黑彝族的阿而为罗婺部长至嘉靖十二年(1533)间凤氏14代17世土知府的主要政治事迹。

其中,宋 占文本的四分之一,明代占文本的四分之三,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有相当详细的记载。这两件石刻记载的史实是相当可靠的,是研究宋、元、明时期禄劝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

仙字岩摩崖石刻

仙字岩位于三溪柏山燕岭,仙字岩又称钓鳌石,为上下两块巨岩重叠而成,上面一块勒“钓鳌”两大字楷书,每字约80厘米;下面一块勒“庆历丁亥,飓风起,余涉是山巅,观海波也,才翁题”,篆书,20分4行,字径约40厘米。

才翁姓苏名舜元,字子美,梓州铜山(今江苏省)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时为福建观察使。其刻于庆历丁亥(1047年),距今950多年。巨岩右方还有一方篆书诗刻,诗题为《游参村山》,下刻五律诗二首,其一为宋熙宁间福州知府兼转运使张徽(字伯常)题;其二为宋代福建转运判官蒋之奇(字颖叔)所题。

该石刻字迹结体端整,气势浑雄,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特别是为研究宋代书法篆书风格提供了珍贵材料。这一组石刻记述了宋时当地“飓风掀涨海,漂卤灌低原”的海啸灾情,是研究长乐历史地理变迁的可靠资料。

1986年,该石刻被长乐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文/林秉杰

编辑/林倩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的赞是我们用心运营的最大动力!

探秘云浮“国保”④ | 龙龛岩摩崖石刻:其中一个字全国罕见!

10月1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云浮国恩寺长岗坡渡槽磨刀山遗址3处单位入选。

至此,加上龙龛岩摩崖石刻、大湾古建筑群,云浮“国保”家族成员增至5个。

今天,我们推出“探秘云浮‘国保’”栏目之四——龙龛岩摩崖石刻

石刻中使用的这个“月”字,

在全国都极其少见!

龙龛岩摩崖石刻,位于云浮市罗定苹塘镇,是广东绝无仅有的一处唐武周年间刻石,历来被称为“粤之瑰宝”。2013年,龙龛岩唐代摩崖石刻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龛岩山峰外形似一个卧佛头,

半露地表,进入洞口

便是唐代佛教道场遗址。

据史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永宁县令陈普光在这里建道场;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泷洲(即今罗定)开阳人陈集原为道场撰写《龙龛道场铭并序》,并镌刻在岩洞右壁靠洞顶处。如今,洞室内已无佛像,仅存正面和两侧神座土墙。

龙龛岩洞口前护廊

据传龙龛岩有老龙蜕骨于岩洞中,故名龙龛。岩洞南北走向,卷曲百米,如巨龙穿山而过,留下龙身的印模,绝无人工斧凿的痕迹,巧夺天工,人们称谓“龙龛蜕骨”,是明清罗定八景之一。

龙龛岩摩崖石刻中的《龙龛道场铭并序》刻在西壁靠洞顶处,镌于圣历二年(699),楷书阴刻,高0.8米,宽1.1米,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数从20余字到30余字不等,书法近欧体,带北碑风格又糅合南方行楷帖体韵味,石刻虽已历经1300年,字体仍清晰可辨。

龙龛岩摩崖石刻拓片

龙龛岩摩崖石刻

石刻中还大量使用了六朝碑版俗字,是广东现存年代最早、文字最多的摩崖石刻,也是岭南最早的有绝对年代的石刻,铭序中使用了15个武则天创文字,其中“月”字全国仅见,可以作为武周新字行用的断代依据,是文学研究的一个珍贵史料。

奇峰怪石

岩穴幽深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制造出龙龛岩

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景观

洞内的古迹摩崖石刻

为龙龛岩增添了几分神秘

更为后人留下了

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

云浮融媒中心 策划统筹

责编:秦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