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上冶铁遗址

冶上冶铁遗址

冶上冶铁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冶上村。由村名可知,此地历史上曾立炉冶铁。遗址分布于村中部及村东南山坡上,面积约2平方公里,文化层厚度1~3米不等,重点区域位于“沙沟”一带。1984年被发现,1990年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联合对其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230平方米,出土遗物有:坩埚、炼渣、陶,冶上冶铁遗址,冶上冶铁遗址简介,冶上冶铁遗址-郑州市登封市冶上冶铁遗址旅游指南

田秋平:走近“益国冶” 上党冶铁铸币遗址调查

北宋,庆历年间,朝廷铸造发行了一种年号为“庆历通宝”、“庆历重宝”的铜铁制钱,流通使用于社会商品市场的货币交易。有资料显示,庆历铁钱的铸造地就在上党的“益国冶”。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上党钱币研究会决定做一探究!

在上党的历史版图上,古代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长平”因为有四十万的赵军被秦军坑杀于此,长平,长久以来,地理位置上之古战场“长平”之名称,在老百姓的心中,留下的是非常之愤愤不平。两千年来,当地百姓将秦军大将军白起恨之入骨,将磨出的豆腐,老百姓比做白起之脑浆,恨不能“吃尔肉,喝尔血”。

当年, 被秦军坑杀的四十万军人,阴魂难散,魂魄随古风吹入长平之战之沟壑中,每每到年中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在长平之战场的此条沟壑里,昼夜哀鸣四野。开元十一年,唐明皇玄宗幸潞州,过长平关,为告祭战役中之亡灵,将此古战场之地改为“省冤谷”,并建“骷髅庙”。期盼长平从此能够长久平安。“骷髅庙”今日尚存,只是,那悲泣悠长的故事,却早随古风漂游远走。

上党钱币研究会同仁,一行多人,他们的此次长平之行,是要对高平王降村里的、长期不被人知的一处古代冶铁铸币遗址,一探究竟。

高平的铁矿资源丰富,历代这里就以冶炼铸造铁器著名华夏。有谚语:“村村有冶炉,处处卖铁货”。“高平匠人多,十人八九圪炉锅”。“上党十县银楼匠,高平银匠赛它县。”我们考察途中,上党文史专家、研究会秘书长杨宏伟,一见到铁矿遗存,异常之兴奋。手握放大镜,眼盯铁矿石,是一位“不弄清楚子丑寅卯,是不会罢手的主”。

王降村,位置在高平西南的3公里处。据村里的老人说,王降村的村名同样与古老的长平之战脱离不了关系,当年秦军进攻凶猛,赵军里一位王将军抵挡不住,军队被降于此地,故此地得名“王降村”。两千年来,村名保留至今没变。

会员们,在村民郭师傅的向导下,来到了王降村村南的一处叫“炉台上”的地方。一处破旧不堪两层楼,四周一片与人齐高不知名的绿草,数棵大槐树腌映着古旧的砖瓦楼。此次走近探寻的~益国冶,就在眼前了。

高平之南的王降村是一处历史很久的古村落。这个隐藏在太行山深处褶皱里的 小山村,在上党的版图上只是一个点位置。古代的她曾以冶铁铸造闻名于世。这里曾是古代的官营冶铁机构。宋元两朝时期的河东冶铁所“益国冶”就在这里。

村书记李建平,他说起王降村的历史,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有关。传说从围城、弃甲 院突围过来的赵军,冲到王何村西,又被埋伏在西岭上的秦军堵住去路。赵军在王何村无法可守,便冲过南边岭上,到另一个小村。不想那里比王何村条件更差,环境更为恶劣,村子的四周尽是高岭,秦军围困更加森严。更糟糕的是村子里的三五户百姓,早逃光了,只有一眼小井,深五六丈, 又非常缺水。大批赵军不仅没有吃住,连水也喝不上了。在前进无路,后 退无门的情况下,赵军的中军大营才扯起了投降的白旗。这时百姓们纷纷说 :“王师投降了!”“王师投降了!”后人就把村子称之为王降。村名相沿至今。

之前,我与《金融时报》刘志良记者先已到于此几次走访,共同撰写文字考证一番,登载于《文化周刊》之上披露读者知晓。多次探访集结了不少资料,分析研究,由此不难看出王降村的历史渊源深厚,而关于高平“益国冶铁”,古代文献 典籍记载也很多。从现有史料看“益国冶 铁”规模宏阔,数十年冶铁没有间断。《元史》记载 :“太宗八年 (1236),立炉于西京州县,拔冶户七百六十煽。立炉于交城县,拔冶户 一千煽。元贞二年(1296),置山西铁冶提举司,大德十一年(1307),听民煽炼,官为抽分。至大元年(1308),复立河东提举司掌之。所隶之冶八:曰大通、曰兴国、曰益国、曰润国”等。这其中的“益国冶”就在高平的王降村,“润国冶”在潞安府单塔寺下的炉坊巷。

从《明太祖实录》得知 :“明洪武七年(1374)四月,命置铁冶所官, 凡十一所,各所岁炼铁额 :潞州润国冶、泽州益国冶岁各一十万斤。”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产量。明万历《泽州志》卷一《方舆志·古迹》记载:“益国铁冶,县西王降村, 元大德间置今废。”

我们翻阅清顺治《高平县志》卷一《舆地志·古迹》有记载 :“益国铁冶,在县 北十里王降村,元大德间置铁都举司,益国冶,管勾一员,副管勾一员, 司吏二名,至正间废。明洪武间,徙冶县北二十里。永乐中,奉工部勘合, 为炉冶事革罢。”清雍正《泽州府志》卷一《舆地志·古迹》记载:“高平县,益国铁冶, 北十里王降村,元大德间置铁提举司,益国冶至正中废。明洪武初徙业冶 县北二十里,永乐中,奏工部勘合,罢炉冶事。”

《天下潞商》书中撰文写道:益国冶铁当时在全国十分有名,如今在王降村,依然保留有古代炼铁遗址。王降村的正南方叫“炉台上”,至今铁矿渣堆积如山、冶铁缸锅横竖遍地,铁渣上“杂草不生、种田难活”。炉上为朝廷炼铁的事,在王降村一辈传 一辈,具体哪朝哪代,距今几百年,老 百姓也说不清楚。1958 年大炼钢时,整 座的硫铁和铁渣山被挖去了一大半,炼 了钢。至今这里的铁渣还剩多少,无法 计算。从残留的遗迹看王降冶铁应该十 分古老。

“炉台上”,是个约有 2000 平方米的高台,东高西低完全由硫铁、矿渣堆积 而成,薄薄的一层黄土是近年村民覆盖 上去的,要试种田禾。偏西的铁矿渣山 上建有元、明、清三朝的官府冶炼工匠 们的作坊场所,40 余间不同朝代的建筑群组成院落,而且均为上下两层结 构,特别是中院 10 间上下两层的明朝楼房建筑,用料十分讲究,工匠留在 建筑物上的手艺技巧相当精细。经考证,这处地方应该是明朝廷置的“铁 冶所”,

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1374)四月,命置铁冶所官,凡 十一所,每所置大使一员,秩正八品 ;副使一员,秩正九品。”炉台上”再向西七八百米处,有一处洞真观,考其寺观建筑风格,应为元末明初遗存,空 空寺观,已无道家,据说里面供奉的是炉火之神 “太上老君”,这充分证明益国冶铁在当地的盛行。

晋古轩万卷楼收藏的《高平县志艺文》一书中,曾这样抒写道:益国冶,“熔炉镔铁盈洪炉,绝技之巧天下无。火树银花幻莫测,凌虚掷地纷骊 珠。”这是清代上党地区一位名人所写下的打铁花的古诗,让人对益国冶铁充满了无限遐思。高平之王降村,炉台上益国冶,当年那熊熊燃烧的冶铁炉火,如今却早已熄灭有年,随古风远去。

在铸币遗址“炉台上”之北方,村子民宅外墙上镶嵌的一块古旧之砖雕刻件。老旧宅院不存,农户在新建宅子后墙的原本位置上重修,复原了古砖雕旧貌。初步估计考证,可以理解为宋元时期,铸币遗址上,铸铁匠人们每每点火开炉铸币时,主炉人要举行一场仪式。此砖雕为祭祀太上老君神的“护佑铁冶神符”。

铸币遗址上,铁矿铁渣堆积如山。方圆数十平米的铁渣山上,处处是垂手可得的,当年融化铜铁废弃之坩埚残片。

益国冶,这里还有我们没有探明白的许多问题,许多故事。村子西面,初照的晚霞映红天边,田野间那拉长的一个个人的斜影,告诉会员们该与益国冶做一暂时之告别了。

蒲江发现大型宋代冶铁遗址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成为美谈。很少有人知道,卓文君之父卓王孙其实是西汉“福布斯”榜的富豪。依靠祖传的冶铁技艺,他在举家搬赴蜀地的临邛时,依靠此处的铁矿源,成为《华阳国志》记载中“货累巨万亿”的亿万富豪。

卓王孙“集团”的铁矿在何处?史料记载在今蒲江古石山一带。9月1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透露,在蒲江县鹤山镇铁溪村再度发现一处大型宋代冶铁遗址。

卓王孙发迹原来就在这一片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龚扬民透露,史料记载卓王孙出生于赵国,在赵国灭亡后,秦国下令赵国贵族、工匠和富人迁徙至咸阳巴蜀一带。不料等冶铁世家卓家来到临邛境内,却发现这里山有铁矿,人民勤劳,遂利用丰富资源和从赵地带过来的冶铁技术大干起来。到卓王孙时,更是加大投资,兴建了更多冶铁厂,“倾滇蜀之民”开山取矿。卓家的大型冶铁工场,当时在全国也首屈一指。临邛也成为全国几大冶铁中心之一。

2006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首次对成都平原古代冶铁进行系统研究,果然就在包括蒲江古石山、铁牛村、禹王村等地发现了多处大型冶铁遗址,证实了史料关于卓家在古石山开矿的相关记载。时隔十余年,当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2017年为配合成都三绕项目建设,在蒲江铁溪村进行考古发掘时,再度发现大型宋代冶铁遗址。龚扬民说,这说明从汉代至宋,铁溪村的这处冶铁遗址,都是临邛境内巨大冶铁中心的一部分。

或是宋代铁钱三大产地之一

这处新发现的遗址,还原了当时冶铁的盛大规模。龚扬民说,遗址已发掘近3000平方米,由冶铁炉、炒钢炉、燃料窑、房址、灰坑、排水沟和废料堆积层等组成。冶铁炉共2座,内径达两米多;炒钢炉就有13座,分布在冶铁炉周围。大部分的炉底残留有铁块,有的炒钢炉内更填满了铁块。龚扬民说,此次宋代冶铁遗址发现的炉子,为历年四川地区冶铁遗址中最多。

除了炉子之外,遗址上还有工棚、排水设施、燃料窑以及燃料倾倒的灰坑等,完整展现了古代冶铁的工序。在考古院科技考古中心,研究人员甚至还通过对冶炼遗物检测分析和观察,得知该遗址用青冈树烧制的优质木炭作为燃料,用赤铁矿铁石作为主要炼铁原料,且在冶炼过程中使用大量石英岩作为耐火石或造渣材料。这处遗址,也是四川迄今发掘的冶铁遗址中保存规模最大的。

这处规模巨大的冶铁遗址,被考古人员认为可能是宋代三大铁钱监之邛州惠民监所在地。龚扬民说,唐宋时期,鲜遭战乱的蜀地经济繁荣,有扬一益二之称。经济的繁盛,令市面流通的铜钱远远不够使用,因此中央朝廷在川陕地区设立三大铁钱监,以铸造铁钱。其中的惠民监,史料记载就设在邛州。

只是令考古人员意外的是,这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铁渣铁块,却并未发现哪怕一枚铁钱。龚扬民说,这极可能是铁钱原料的生产地和铸造地并不在一处的原因。毕竟钱币铸造是国家行为,可能会在保卫更严密的地方进行。而在20年前,蒲江县城南门外就曾发现冶铸遗址,发现了铁渣、炭花以及窖藏的100公斤铁钱。

龚扬民表示,结合四川近年在蒲江铁牛村、古石山等冶铁遗址的发掘成果,可以认为蒲江县自汉至宋一直是重要的冶铁业中心,这为研究四川地区古代冶铁手工业增添了一处重要的考古实物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整理自:四川日报

金沙遗址博物馆 | 黄金里的中国

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今日亮相国家博物馆

尼勒克考古发现最早冶铁遗址 3000多年前的新疆人就开始用铁了

尼勒克吉仁台“聚落遗址”(局部)(阮秋荣提供)

新疆网讯 (记者白帆)近日,考古人员在对新疆尼勒克吉仁台“聚落遗址”挖掘时,发现了铁块,这将新疆使用铁的历史上推至3000多年前。

17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阮秋荣。据他介绍,此次在公元前1000年前的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不仅发现了煤,还发现了铁块。“这是新疆冶炼铁的最早发现,将新疆用铁的历史上推至3000多年前。”阮秋荣说。

据了解,尼勒克吉仁台“聚落遗址”分布在高地上,遗址下方是伊犁河支流,向外不到1公里就是肥沃的平地,这也是青铜时代的人类选择在此生活的原因。

“每一个长方形的遗址边界都有插入地下的石片作为分隔,遗址内依然清晰可见使用煤的痕迹。”阮秋荣说,“此次在遗址发现了3块形状不规则的铁,目前还不能确认是什么器物,已送相关部门做进一步研究。”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馆员王永强说,考古工作人员在2015年和2016年连续对新疆尼勒克吉仁台“聚落遗址”挖掘时,发现了煤灰、煤渣、未燃尽的煤块以及煤的堆放点,意味着青铜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已开始使用煤炭,距今3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