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峪沟遗址

长峪沟遗址

长峪沟遗址位于古交市东曲街道办事处长峪沟社区东约200米,年代为旧石器时代。

长峪沟遗址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峪沟战斗遗址

后峪沟战斗遗址位于盂县孙家庄镇后峪沟村东北面1.5公里的青羊山上

1942年12月20日,盂城的日伪军约500人,随带牲口170余头,妄图到东麻河驿粮站抢粮,这一消息被驻张城堡一带的19团获得后,便迅速先机强占了后榆沟东北通往麻河驿、箭河的青羊岭制高后峪沟战斗遗址全景点及山神庙梁、磨子山、南梁子、长岭一线约5里的险要之处,布下伏兵,控制了沟地大道。19团团长刘桂云亲临现场,了解敌情,查看地形,做了详尽周密的布置,并作了战前动员。刚刚布置完毕,日本侵略军已杀气腾腾从沟底大路扑来,当敌人出现在青羊岭下和山神庙梁后的元凹背,进入伏击圈后,据守在青羊梁的1连3排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向敌人猛烈射击,枪声、手榴弹声响成一片,打得日军晕头转向,乱成一团,左冲右突,拼死挣扎。

日军大队长“驴头太君”,气急败坏,嗷嗷怪叫,一连组织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17次冲锋,妄想逃脱覆灭的命运,在刘团长亲自指挥下,19团指战员越战越强,居高据险,用机枪、手榴弹猛扫、猛轰,战士们的手榴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敌人,顿时刀光闪闪,杀声四起,3排战士和鬼子展开了肉搏。鬼子不断向19团阵地冲击,战士用轻重机枪一起猛扫,鬼子死伤遍野,突围的企图终未得逞。“驴头太君”也负了重伤,声嘶力竭,倒在地上,奄奄待毙了。战斗整整打了一天,从太阳出山到夕阳西下,敌人遭到惨败后,丢盔弃甲,连尸首也

顾不得收拾,狼狈逃窜而去。

这次战斗共歼灭日军和伪军14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7挺,步枪60余支,山炮10门,战马3匹,其他战利品不计其数。在战斗中,莲花掌、刘家庄、川干等地民兵,给战士送水、送饭,帮助运送弹药,积极配合部队作战。次日19团在箭河召开庆功大会,附近各村群众欢天喜地,都赶来参加,载歌载舞,军民一片欢腾。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给了日军以沉重打击,而且大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

文字来源: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

历史的见证,永靖县境内小茨沟的明长城烽火台遗址

资料:甘肃明长城属明代“九边重镇”之固原镇一部和甘肃镇,起自嘉峪关,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经肃州金塔高台临泽甘州山丹永昌民勤凉州古浪天祝永登景泰兰州(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皋兰榆中靖远平川永靖环县等24个县(市、区),全长1738.3千米,在全国明长城沿线10个省区中最长,占全国明长城总长度(8851.8千米)的五分之一。甘肃明长城是以墙体为主,以烽燧(线)和壕堑等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军事防御体系。除因河或凭山为险、挖壕阻隔外,主要以黄土夯筑。

在盐锅峡镇小茨沟、上车村,看到这些遗迹虽然得到了保护,但是毁坏还是非常严重,如此简陋的保护措施,怎么能挡得住人类疯狂的建设和自然环境无情的毁坏呢?幸好,近年来,永靖县政府部门加大了保护力度,让我们还能看见这些传说中“险固无比、雄伟的长城”的断壁残垣。在这些长城遗迹南面山峦的最高峰,雄踞着2座烽火台:下铨烽火台和小茨沟烽火台,和焦家烽火台遥遥相望,俯瞰黄河、湟水河交汇的龙汇川。从地理位置上看,小茨沟烽火台遥望的应该是兰州红古区的烽火台,焦家烽火台遥望的是福川墩疙瘩1号、2号烽火台。但与书本、网络上的资料差别较大。

在永靖县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烽火台遗址,现在仍然保持着"烽火万里相望"之势,也许是因为偏远,没有遭到破坏。

透过图片可以隐隐约约看见兰州最美小镇达川

烽火台,又称狼烟台。据史料记载,烽火狼烟是古代边防队报警的信号。古代边疆戎兵为及时传递外敌入侵的消息,每隔一定距离即在地形较高处修筑一个烽火台,平时备足柴薪,发现敌人入侵,一台点燃起烽火,邻台见后立即举火,警讯很快传告全线戎兵,做好御敌准备。

我们看到,这些遗址正面临表面风化、风雨侵蚀、裂隙、坍塌、人为破坏等等因素的影响,在日益萎缩,它们还能存在多久呢?

负责编辑:兰州黎黎网

一条建于北魏时代的马驹沟长城遗址,如今只剩下石头块了

马驹沟长城遗址,据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北齐长城,距今已经上千年历史,现在仅存了石头块,但是长城的轮廓还在,马驹沟长城在崇礼县四台嘴乡东北方向8公里处,海拔在2000米上下,最高点海拔2080米,冬季,高山雪地,风车长城,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