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寺

八王寺

八王寺位于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创建于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因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八王寺住持僧众为了感谢其施舍之恩,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俗称八王寺,这就是八王寺的由来。以后这座寺庙在乾隆四年,同治十一年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宏伟壮观。

寺院坐北朝南,三层院落,占地三十余亩。前为山门,门楣上悬挂“0禅林”匾额。山门内塑有哼哈二将,气象威猛,形体高大,翘首望之,始见其面。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中为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巨像,后为大殿供奉释迦牟尼、菩萨诸佛。配殿供奉千手千眼佛及魔家四将。寺内整个建筑为棕门灰墙碧瓦,三层大殿高耸巍峨,画栋雕梁,穷极壮丽。在清代古寺兴盛时期,僧侣云集,有僧百余人,是沈阳重要禅林之一。可惜甲辰日俄之战,毁于兵乱之中,古迹荡然。现寺院内仅存殿堂两座,为工厂所用。寺院东南50米处有清泉一眼,俗名八王寺井,清冽甘芳,为邑泉冠。据《沈阳县志》载:“康熙东巡,率以明驼载运京师玉泉水,日久沉淀,必以此井水洗之,合注两井之水人瓮刻痕以记,用竹竿搅之如捞水法,少时则玉泉水浮于上,澄清如故。以钓勺平挹取之,至刻痕而止,瓮半以下则为寺前井泉,不复进御矣”。此后清帝东巡时皆饮用八王寺清泉水,故称之为御用之水。当时盛京做豆腐、烹茶无不在门前挂上“八王寺好甜水”的招牌。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7年)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八王寺两次重修,其规模更加宏伟壮观,大殿高耸巍峨,雕梁画栋,穷极壮丽。在清代兴盛时期,僧侣云集,寺有僧众百余,是当时沈阳佛教界的重要禅林之一。

如今人们提起“八王寺”就会想到八王寺的水,原在八王寺前有一古井,称之为“八王井”。清乾隆帝东巡时钦点“八王寺”的井水为皇室供水,并赞之其水在北京玉泉水质之上。

据《沈阳县志》载:“康熙东巡,率以明驼载运京师玉泉水,日久沉淀,必以此井水洗之,合注两井之水入瓮刻痕以记,用竹竿搅之如捞水法,少时则玉泉水浮于上,澄清如故。以钓勺平挹取之,至刻痕而止,瓮半以下则为寺前井泉,不复进御矣”。此后清帝东巡时皆饮用八王寺清泉水,故称之为御用之水。当时盛京做豆腐、烹茶无不在门前挂上“八王寺好甜水”的招牌。

时至光绪甲辰年(1904年),国衰外侵,日俄开战,古寺部分被毁。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张作霖捐助重建。又逢文革,寺院倾圮,毁寺逐僧,不胜凄凉,殿阁荡然,昔日古寺不现古井湮没。命运多桀的0寺好似一部中华民族的近代国运史。

今逢盛世,百废俱兴、社会和谐、人心向善。八王寺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辽宁省宗教事务局批准,0寺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重建后的八王寺更加辉煌壮观,按八王寺地区的整体改建要求,八王寺东移80米,改为正东正西朝向,寺前正临大东广场;寺内启建万佛宝殿,万尊释迦如来将佑沈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经济发展、人民安乐;恢复原有的八王祠、八王井、八王点将台(金刚台)以续写八王寺的历史,把0寺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东北第一”的女众丛林寺院。

景区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边墙路112号

乘车线路:沈阳市内可乘115路公交,在沈阳大学南门站下车,步行570米可达。

八王寺景点 八王寺的历史

1. 八王寺的历史

开放时间;09:00—16:00。开放日期;全年开放

沈阳北塔公园以及北塔护国寺内部部分主要景点概况;假山、休息区、健身设备区、长廊、花泊观莲、盛京碑林(已搬迁至塔湾)、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玛尼堆、北塔等等等等。沈阳北塔公园周边其它部分景点概况;枫露公园、吉祥园、春华园、夏翠园、宁山公园、华海园、辽河园、将军公园、大东广场、大东游乐场、大法寺(即八王寺又称八王祠)、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梨园剧场等等等等。沈阳北塔公交车线路概况;113路、127路、131路、213路、245路、271路、299路、325路、328路、399路等等公交车在北塔站下车。沈阳地铁线路;沈阳地铁十号线松花江街站

2. 八王寺汽水

可口可乐汽水,雪碧汽水,百世可乐汽水,北冰洋汽水,健力宝汽水,冰封汽水,崂山可乐,咸伙计汽水,海碧汽水,八王寺汽水,屈臣氏汽水,正广和汽水,美年达,芬达汽水,七喜,珍珍饮料 ,怡泉,宏宝美,汉口二厂,非常可乐,华洋,天府可乐,伊利优酸乳,广式,醒目,激浪

3. 八王寺由来

八王寺原名大法寺,创建于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因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大法寺住持僧为了感谢其施舍之恩,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俗称八王寺,这就是八王寺的由来。以后这座寺庙在乾隆四年,同治十一年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宏伟壮观。

4. 八王寺是啥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老龙口酒博物馆,沈阳野生动物园,沈阳基督教东关教堂,大东广场,枫露公园,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大东公园,大法寺,东北陆军讲武堂,二战盟军战俘营,沈海园八王寺等,都在市区以内可以随便看看!

5. 八王寺开放时间

1.公司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八王寺街90号。

2.沈阳八王寺汽水厂(现为沈阳八王寺事业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饮料生产专业厂,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由民族资本家集资创办的碳酸饮料工厂,始建于1920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汽水生产专业厂。素以“八王寺汽水够汽够味”称誉东北三省。八王寺橘子汽水被评为国家轻工部名牌产品,八王寺果蜜汽水被评为沈阳市名牌产品,同时被誉为沈阳“老字号”。

老盛京丨大清的八王爷和盛京的八王寺

说起大东区八王寺

盛京人没有不知道的

八王寺原名大法寺,八王寺是人民的俗称,具体位置是位于盛京大东区边墙路112号。

老盛京的人都知道,八王寺汽水,类似北京的北冰洋,是盛京的老字号汽水,1920年民国初期由东北官银号总稽张惠霖、奉天工商会长金恩祺等民族资本家创办的“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出满洲地区的老汽水。

说起八王寺汽水,就要说八王寺的水好,类似老北京人一说水,就说玉泉山的水好。盛京一提喝水,就会说起八王寺的水。八王寺东南50米处的一眼清泉,俗名八王寺井,因其井水清冽甘芳,许多人提起八王寺,首先想到的就是八王寺的水。

康熙爷东巡,把带来的北京玉泉山的水注入,“少时则玉泉水浮于上,澄清如故。以钓勺平挹取之,至刻痕而止,瓮半以下则为寺前井泉,不复进御矣”。以后大清皇帝东巡到这里,都喝八王寺的水。自此,这里的水更加有名。

那么八王寺有什么来历呢?

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大清朝的八王爷。八王爷指英亲王阿济格,他是太祖的嫡子,也是多尔衮和多铎的同母长兄,他的这两位同母兄长都是大清开国的战神。阿济格的战功虽不如两位兄弟,但也是有开国之功,故被封为英亲王。阿济格的封号“英”以及之前的“武英”,满语都为“baturu”,意为“勇敢”、“英勇”。阿济格本是太祖爷努尔哈赤的十二子,但民间说在大清诸王中排行八,都叫他八王爷。

顺治元年(1644年),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被封为世袭亲王,封号英 ,后被处死,子孙降为庶人,雍正元年(1723年)以阿济格有功,命阿济格曾孙普照由辅国公起复世袭,一共传了十二代十七位。

英亲王阿济格的府邸在东城东华门大街,为明代光禄寺旧址,东临东安门北河沿,西为东安门大街。阿济格获罪之后,此府被收回,仍做光禄寺使用。清末改为礼器库、新宗人府。民国年间改为孔德学校。解放后改为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东华门小学以及东华门幼儿园。

喜欢红学的朋友都知道,敦敏、敦诚是曹雪芹的铁哥们,他们留的很多诗作,是研究红学、曹学的重要历史资料,敦敏、敦诚就是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

史料记载,清代崇德初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从凤凰城回盛京路过“大法寺”时,见庙宇破败不堪,便施舍银两重修“大法寺”。清代崇德三年,“大法寺”修葺一新。寺庙主持僧为感谢阿济格施舍善款恩德,便在“大法寺”左侧修建了一座“八王祠”。此后,“大法寺”便逐渐成为阿济格的家庙。

民间一直称呼阿济格为八王,说是在大清诸王中他排第八。不仅在盛京,在北京也是这么叫的,他的墓地就叫八王坟,至今还保留着这一地名。具体地点位于今日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的通惠河北岸。如今已经没有任何遗迹,现今有名的是这里八王坟长途客运站,这里发的长途大巴一般是北京开往东北的长途客车。

因大法寺成为八王爷的家庙,所以被称为“八王寺”,而忽略了原来寺庙名字“大法寺”。此寺要说起历史,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但满洲一直被明朝视为化外之地,来此地的人很少,庙早就荒废了。此庙的发展就是从作为阿济格的家庙开始。

据记载,清代崇德三年(1638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3次大修。日俄战争中,寺庙被毁坏。192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拨专款,第四次重修“八王寺”。后来因为历史原因不被重视,曾被市第五纸箱厂等单位占用。

这地区是古文物高发区,随着市政建设,考古工作者在八王寺地区发现了1处青铜遗址,属于新乐上层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还有十余座辽代墓葬和40多处清代古墓

近年来新建的八王寺,整体占地面积11136平方米,使用面积8609平方米,大殿面积600平方米。建设后的八王寺北到距离居民楼8米远处,南侧临街。内有观光区、封闭式生活区,后面建有方丈楼等。

八王寺汽水:沈阳人心中悠久的甘甜

八王寺老厂区翻拍。

说起70后、80后沈阳人的儿时回忆,一定少不了八王寺汽水。作为百年老字号饮品,八王寺汽水被誉为“中国民族饮料工业的活化石”,也是沈阳最早在报纸上做广告的商品之一。美味的果子蜜汽水,是多少老沈阳人记忆中的甘甜,而八王寺汽水的故事更是源远流长……

沈阳最早在报纸上做广告的商品之一

如今的八王寺饮料有限公司传承于1920年创立的“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民族饮料品牌企业。说起八王寺汽水的“身世”很是传奇,这故事还要从古时沈阳城内的一眼清泉说起。

据《沈阳县志》记载,在沈阳八王寺东南50米处有一眼清泉,井水清冽甘甜,号称“关东第一甘泉”。还曾在清乾隆年间,被皇家选为御用之水,名声大振,城里百姓纷纷来此汲水。

1920年,东北官银号总稽张惠霖、奉天工商会长金恩祺等民族资本家创办了“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股份有限公司”。初建厂时,这里是只有11名工人的手工作坊,生产的产品饮料都源自这井水。张惠霖摒弃了传统的小作坊生产方式,创新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股份制经营模式。据《奉天记事》记载,八王寺汽水厂成立后就开始发行股票,当时的商人和民众纷纷认购股票,连奉天储蓄总会、东三省官银号等银行业都踊跃认购。随后开始正式建厂房,贷款购进当时德国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还聘用德国技师。生产汽水、啤酒成为公司的两大主业。

那时,八王寺发展成为一个民族工业的代表品牌,汽水年产量达200多万瓶。在东北各地设有120多个代销点,产品还远销到华北、华东市场。

而且八王寺还是沈阳最早在报纸上打广告的品牌。据文献记载,在当年的《盛京日报》和《东三省民报》等刊物上,经常会出现“关外第一酒厂,东省无二甘泉”“君欲购清洁适口之啤酒汽水酱油乎?请用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公司出品。”这样的广告语。由此可见,当时的八王寺是一个用现代化手段经营的企业。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轻工业的一面旗帜

时间一转来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逢年过节,沈阳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八王寺汽水。果子蜜、大白梨、荔枝味各式各样的味道,是70后、80后的沈阳人孩童时代最爱的饮品。尤其到了夏天,几毛钱买一瓶八王寺汽水,回家冰在冷水里。然后“砰”的打开一瓶,一大口下肚真是爽到透心凉。那一时期,八王寺汽水是中国轻工行业的一面旗帜。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多种原因,国内的饮料市场逐渐被外资品牌所占据。八王寺汽水好像一下子“人间蒸发”了,一度停产达10年之久。

沈阳八王寺饮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秀实回忆,2003年,从海外回沈创业的他决定收购八王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拿回了商标所有权,保住了这一诞生百年的老品牌。第一次走进生产车间时,李秀实看到的是厂房里堆积着老旧破损的设备,上面积着厚厚的灰尘,此时的八王寺已负债累累。

“让我们最终下定决心的,是重振民族品牌的信心和决心。”李秀实坦言。老字号作为优秀民族品牌和传统商业文化的集中代表,具有不可再生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八王寺汽水伴随着沈阳人的成长,是辽沈几代人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是李秀实童年美好记忆的符号。从小就爱喝八王寺汽水的他,坚信八王寺一定能够焕发青春。

百年老字号焕发新青春

李秀实带领他的团队,采购了新设备,并保持原来的基础配方以及投入充足的市场资金,把八王寺重新启动起来。经过不懈努力,2010年5月15日,八王寺饮料现代化生产基地竣工投产,告别市场多年的八王寺重出江湖。此后3年,八王寺迅猛发展,几乎一夜之间重返了千家万户,省内的大小超市、商店都能看到八王寺的产品。

如今的八王寺饮料、水系列产品在销售上已经冲出了山海关,覆盖东北、华北、华南,个别单品已远销上海深圳青岛等地,还成为第十二届全运会唯一指定专用汽水。

八王寺品牌之所以能够重新恢复占领市场,迅速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正是源于百年品牌融入人心的持久力量在发酵,是品牌潜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情感因素在撬动,也是老字号品牌的魅力点燃了人们的乡情、唤醒了人们的信任……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王晓婷/文

安呈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