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大堆汉墓

魏家大堆汉墓

魏家大堆汉墓

时代为汉。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黄土岭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内,此为一大型汉墓。

墓为一隆起的大土堆,底径约50米,高约10米,因原地属魏姓所有,故称魏家大堆。长沙解放前曾有人在此盗掘出汉代文物。1952年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查确认其为一座大型汉墓,随后即予以保护。现墓葬区域已被学校围作苗圃和绿化区,堆上树木葱茏,有两条小径可通其顶。

1974年,文物部门曾在大堆西侧发掘一座战国晚期的土坑木椁墓,葬具为一椁二棺,保存尚好,出土有陶瓷、铜器、漆木器等名贵文物20余件。

1956年7月24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72。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江苏发现大型汉墓群,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专家:墓主是位传奇美人

江苏发现大型汉墓群,出土大量珍贵文物,专家:墓主是位传奇美人

科技需要创新,文化需要沉淀,一个国家有多少深厚底蕴,就要看这个国家的文明存在了多少年。作为在如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国无疑站在了文明的顶端。可能现在科技方面比不上一些发达国家,但若说历史之悠久,当今世上独树一帜!各地的文化遗存还有一些大型古墓充分更是证明了我国文化底蕴之深厚。

江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在这里出土了很多古墓,比如

大云山汉墓

的发现。关于这座古墓的发现跟四条人命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2009年初,一伙盗墓贼集团在大云山顶部挖掘古墓,结果不知是触动了机关还是其他原因导致赔上四条性命,这惊动了当地的政府和文物部门,国家文物局立刻批准南京博物院盱眙县人民政府投入巨资,在2009年上半年对大云山汉墓进行抢救性的开发。

在一年多的发掘之后,最终确认大云山顶部原来是一座汉代规模宏大的陵园,面积达到了25万平方米。

考古显示,在周边曾经有500米见方的围墙,里面有密集的建筑群,陵园东门尚有道路等遗址,南北走向更有十三座陪葬墓,考古现场的对外曾有过三次开放,许多媒体聚焦大云山,对此进行了时间很久连续报道,大云山一时被顶上热潮,尤其是大云山汉墓墓主的身份更是社会各界的热门话题。如此,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古墓。

大云山汉墓是一座极为壮观的陵园,是诸侯王级别的西汉古墓群,在墓园内发现有三座大墓,两座武器坑,一座车马坑,而陪葬墓更是等级不一,多达十三座。在大云山汉墓的正南方两公里处,便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城遗址”,他与小云山、青墩山相连,海拔73.6米,是洪泽湖东部地区的唯一山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里出土了很多汉墓与大量的珍贵文物,为考古界提供了许多的资源和材料。

其中一座损坏严重十号墓葬中,考古学家在漆器的底部,发现了铭文上面刻有

淖氏

二字

。淖姬是谁?她的来历可不简单,据说她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大美人,

用仙子来形容她都有点不太够格,她究竟有多美呢?

据汉书记载,淖姬是当时汉景帝儿子刘非的妻子

,刘非有一个儿子叫做刘健,刘健荒淫无度极其残暴,结果在刘非刚刚过世之后刘健就迫不及待地占有了淖氏,不顾纲常伦理和天下谴责。后来在刘健自杀后,淖姬又嫁给了刘非的弟弟刘彭祖,刘彭祖再次为她沉沦,三个世俗君王都没能逃脱她的石榴裙下,由此可见这位美人是多么的美啊。

最后,每一个考古的背后都有一段让人着迷的故事,正是因为考古学家的努力让真相得以大白,让我们知道在古代有这样一位让君王为之着迷的女子,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这些王朝的兴替中我们不断汲取知识和养分,为建立我们美好的家园而努力进步。

西安张家堡汉墓群发掘获重大收获

西安张家堡汉墓群发掘获重大收获

《收藏界》 2008年04期 陕西 呼延思正

近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配合西安丄丄市行政中心北迁项目,在张家堡广场东侧发掘清理了440余座汉代墓葬,出土陶、铜、铁、铅、玉石、骨等各类文物近3000件。这批墓葬以小型汉墓为主,其中有3座中型墓葬,规格较高,出土器物丰富。其中甚至发现有王侯丧葬才可使用的玉衣(残片),出土了追随周代礼制随葬的九鼎,且体量较大、组合完整。这些器物在西安地区都极为少见,足以显见其墓主生前是身份地位高贵特殊、非同一般的贵族人物。

墓地的形成年代及性质

据市考古所副所长程林泉等介绍,这批墓葬位于汉长安城东侧,距离长安城仅2500米,墓主生前应为长安城内的居民。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墓道土洞墓、长方形竖穴墓道砖室墓,尚未见东汉时期流行的多室墓。从出土器物来看,均为西汉时期墓葬常见器物,陶器以红彩陶器和釉陶器为主,器类以鼎、盒、壶、仓、奁、灶等为主,不见东汉时期新出现的井、案、盘、耳杯、猪、狗、鸡等模型明器。墓葬年代以西汉中、晚期为主,少量为西汉早期和新莽时期,可知该墓地是从西汉早期开始埋葬,新莽以后不再使用。

三座中型墓葬的年代

编号为M110、M114、M115的3座墓葬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出土物丰富。墓葬形制均为长斜坡墓道竖穴土坑砖室墓,其中两座墓墓室积沙,两座墓墓道有耳室。积沙墓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东汉时期基本不见,主要为防盗所设。长斜坡墓道带耳室的竖穴

土圹单室墓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西汉时期继续沿用,东汉时期趋于消失。从出土器物来看,M110和M114均岀土大体量的黄釉陶器,这种陶器在西安地区汉代墓葬中的出现稍早于绿釉陶器,流行时间较短暂,主要盛行于西汉中晚期,新莽以后不见。M110出土钱币均为五铢钱,M114出土一枚大五铢和两枚小五铢,小五铢钱主要流行于西汉中晚期,综合其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和铜钱的特点,这两座墓的年代应为西汉中晚期。Ml 15墓葬形制与M114基本相同,所出陶器有绿釉小陶鼎和侈口短束颈矮圈足小陶罐。出土的小陶鼎形制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陶鼎相同,出土的小陶罐也多见于西安地区新莽时期的墓葬中。尤为珍贵的是,在盗掘严重的墓室内残留一枚“大泉五十”铜钱。“大泉五十”铜钱是王莽居摄二年(公元7年)改制所始铸,终止于地皇元年(公元20年),具有明确的年代指示作用。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判断Ml 15的年代应为新莽时期。

墓主身份地位高贵特殊

程林泉等专家介绍,M115上有封土,墓道宽1.45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土圹残长10.6米,宽4.8米,砖室长7米,墓道和墓室土坊均有台阶,出土器物多达200余件,其中包括5件大型铜鼎和4件大型釉陶鼎,非一般墓葬所能相比。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Ml 15的墓主追随周代礼制,使用九鼎随葬,凸现出墓主特殊的身份地位。另外根据之前发现的基本确定为列侯的墓葬,如西安沙坡新安砖厂利成积炭墓、长安邮电学院列侯墓等,墓葬形制均为“甲”字形,其规格都较M115大。从九鼎的数量和墓葬规模综合分析,M115墓主可能是高级贵族,也有可能高至列侯。Ml 14墓葬形制大小与M115相近,出土的黄釉陶器较一般小型墓葬陶器数量多、体量大,制作也十分规整精良,墓主应当具有一定级别,根据墓葬形制规模推测墓主可能是高级贵族。

M110墓葬规模较M114和M115略小,葬具为一棺一椁,出土釉陶器大小与M114相同,另外该墓还出土有较多精美玉器和玉衣片。根据《后汉书》记载,皇帝、诸侯、列侯、贵人、公主等皆可使用玉衣,目前出土玉衣的墓葬级别多高达王、侯一级。从M110墓葬规模和棺椁数量推测,墓主的身份地位应接近M114和M115的墓主,使用玉衣可能是因其有特殊贡献而被赐用。

追循礼制的铜鼎和奇特的铜蒸馋器

M115出土的5件铜鼎,大小基本相同,器形宏伟,口沿下装饰比较疏朗的窃曲纹,通高44.5厘米,重约20.5千克。4件大釉陶鼎,形制、纹饰与铜鼎相同,通高40厘米,重约9千克。5件铜鼎是西汉晚期铜鼎的形制,但装饰的窃曲纹则是仿照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纹饰。西汉中期至晚期不流行随葬铜器,即使出土有铜器也多为实用器,器形较小、器壁很薄。此次出土的铜鼎从制作、保存现状和装饰纹饰来看,并非实用器,应是用于享祀的青铜重器。

M115出土的铜蒸惘器为一件实用器,通高36厘米,由筒形器、铜镇和豆形盖组成,造型复杂而奇特。其中筒形器底部有一米格形算,底边有一小管状流,铜铉三蹄形足,口沿有流,豆形器盖上部呈盘形,直径与筒形器口径大小相同,柄部分为两段,相合处为桦卯结构,之间以抑钉相连,可相对自由活动。此器出土时放置有序,铜镇置于筒形器内,豆形盖置于铜镇之上,其工作原理尚不明确。此类组合的蒸馅器之前未有发现,以构造来看应是用作蒸馋药、酒之器。变构造原理之合理、技术之先进令人称奇。它的出土为汉代饮食和医药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发掘学术价值意义重大

程林泉等专家总结说,这批墓葬数量众多,时代自西汉早期至新莽时期,墓地的发掘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一方面说明汉长安城东部确实是西汉时期汉长安城内居民的集中墓地,另一方面为汉代社会生活、汉长安城布局以及“市民”、“市民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并进一步对解读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

M110出土的玉衣残片,为西安地区所发掘为数不多者。M114出土的大型精美釉陶器在西安地区两汉墓葬中十分少见。M115出土的九鼎,大小相近,体量较大,组合完整,在关中地区甚至其他地区新莽时期墓葬中应属初次发现。

王莽时期实行托古改制,改制包括土地制度、财政货币制度、礼仪制度等方面。王莽托古改制多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货币方面的改制从以往出土的“王莽货币”中已得到印证,但礼制方面的改制尚缺少考古材料。M115随葬的九鼎是王莽托古改制的真实物证,首次向今人展示了当时如何依据《周礼》来恢复古制的。鉴于王莽及其托古改制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所以这一点对历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M115年代的上限不早于公元7年,下限不晚于公元23年(王莽被杀),如此年代明确的王莽时期大中型墓葬在全国也极为少见。M115及其随葬品为王莽时期墓葬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标尺,对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房县村民建房挖出东汉古墓 考古专家:重大发现,令人惊喜

近日,考古人员在房县发现了一个古墓,古墓目前正在进一步发掘中。经工作人员初步推断为东汉时期的墓,距今已经2000多年,属中型墓。

意外发现 居民盖房子时发现古墓

原来,此处的原主人打算在这里新盖一座房子,就在打地基时,却发现这下面仿佛有“东西”,经过细心查看后,发现这里有一些带有纹饰的古砖。“这让我联想起了前不久在郧西的古墓发现,我就连忙告知了县文物部门。”据该居民说,当地文物部门闻讯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将现场保护了起来,并对这里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勘测。

初步推断 为东汉时期中型墓室

经过考古人员的推测,初步断定该古墓疑似东汉时期,“通过墓砖上面的纹路,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应该和前不久在郧西发掘的一样,同属于东汉时期的古墓。”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刘志军说道,该墓从表面上看为中型墓,但从土壤推断,该墓或为一座残墓,即墓室可能曾经被发现过,后经填埋及地表变化构成如今现状。

令人惊喜 带有耳室的墓较为少见

不同于其他古墓,该墓或带左右两个耳室。据了解,耳室一般位于正屋两侧,恰如两耳在人脸的两侧,因而得名。

在历年来古墓发掘中,带有耳室的墓较为少见。平民墓大多直接葬于墓中,不带耳室。而中间面南朝北的最大那间叫做主室,左耳室,用来放置墓主人生前的用品以及陪葬品。中间的狭长的通道叫做甬道。但有些帝王也曾将二太太、三太太们的灵柩存于耳室同葬。

紧挨祠堂 墓主人或与孝子黄香有渊源

从该墓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离此墓不远的便是房县著名孝子黄香的祠堂。

《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把黄香的孝行奉为经典。作为中国古代著名“二十四孝”之一的黄香,与房县有很深的渊源。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房县城关的黄孝子祠一直香火旺盛,后被拆除。

现在,房县大力弘扬的“忠孝文化”中的“忠”,是指西周太师尹吉甫精忠报国的事迹;“孝”便是指汉代孝子贤臣黄香孝敬父母,勤政爱民的行为。

巧的是,黄香也正是东汉时期的人物,该古墓也属东汉时期。两者或有什么渊源?有待考古人员的继续发掘。

追溯考古 4年前房县发现过唐代砖墓

房县城区的上一次考古,要追溯到2015年年末。

2015年年末,房县城关镇唐城路在建设施工开挖中,发现了一座唐代砖室墓。整体

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该墓是房县盆地乃至鄂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唐墓之一,为研究唐代鄂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在上次考古中,共发掘出随葬器物7件套,共计14件(枚),质地有陶、铜、铁,其中有灰陶罐2件、陶箕形砚1件、陶墓志铭1合、陶买地券1合、方形青铜镜1件、铁剑1件(残)、钱币7枚,其中铁剑残损严重,铜钱均为开元通宝。

此次发现的古墓则是近4年来房县城区的又一重大发现。

器物未知 需进一步发掘后方能现世

据现场发掘考古人员介绍,目前该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未知,但带有耳室的墓大部分都还会存有器物,具体能否发掘进度怎样?该古墓中还会不会有其他惊喜?墓主人与黄香是否有关系?14日,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记者也将在现场为大家带来第一时间的报道。(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 记者 周仑)

来源:十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