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雷氏宗祠

茶园雷氏宗祠

“茶园雷氏宗祠”位于南昌县冈上镇蚕石村茶园雷家自然村中部,坐东面西。平面呈长方形,为东西向中轴线对称布局,前后两进,占地666平方米。族谱记载,首建宗祠是清雍正丙午(1726)年,丁未岁(1727)竣工,原名“雷氏宗祠”,清乾隆四十五年,雷纯公任内阁中书后改为家庙,以祭祖先。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举人雷金英在家庙,茶园雷氏宗祠,茶园雷氏宗祠简介,茶园雷氏宗祠-南昌市南昌县茶园雷氏宗祠旅游指南

十大赵氏“宗祠陵园”!赵氏宗亲必看、必转!

常回家看看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在中华赵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赵氏精英奋发进取,在各朝各代人才比肩接踵,历史上赵姓居然出过20多位皇帝,400多位王,赵氏一族发展到21世纪人口已达到54400000人,人口排名第五大姓,《百家姓》第一姓更是千古美谈,脍炙人口!

1

赵充国陵园

赵充国陵园位于清水县城北1公里处的牛头河畔。始于汉,后历代辟祭田,修祭殿,勒石刻碑,铭期史迹。该景区主要包括三部分,即赵充国墓区、宋金墓葬群博物馆碑林区。1962年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大宋太祖永昌陵

永昌陵是宋太祖赵匡胤(927-976)陵墓,位于今天河南巩义市。北宋皇帝都葬在巩义。赵匡胤在后周禁军任职,因作战勇猛,成为后周军队高级将领。时任检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县陈桥镇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宣布称帝,定国号为“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为防止历史重演,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让手下大将告老还乡,成为北宋一朝经典之举。

3

济源赵村赵衰墓

赵衰墓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赵村南750米,南北两冢,相距15米。

北冢平面呈长方形,边长15米,高3米,平顶,顶部有一垂直盗洞,直径80厘米;南冢边长12米,高约2.7米,平顶,北部近一半被挖平变成麦地。据说古代

将领赵衰行军至此时去逝,就地埋葬。其父赵夙后来亦埋葬于此,相距不远。村民在农耕中破坏南侧墓室,发现为券顶砖室墓。

4平原君赵胜墓

平原君墓又称平原赵胜墓、赵胜墓,是战国时赵国人赵胜的墓地,公元前251年葬于河北邯郸肥乡县,墓区在今县城东南4公里元固乡西屯庄村西北,1982年7月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肥乡县人民政府重修碑楼,建立了保护标志并划定了保护区。

平原君墓区南北长120米,东西阔为70米,占地面积12.6亩。自南向北序为山门殿;赵武灵王殿;赵惠文王殿;平原君赵胜殿;张懋忠所书“赵平原君墓”碑。 东侧殿为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殿。西侧为赵文化陈列馆。

据肥乡县志记载,该陵墓原高20丈,到明代尚有十余丈。墓阴积雪到第二年春天好长时间才融化,被人民称为“赵陵春雪”。目前墓土高度不足4米,已无法再现这一景致。

随着由邯郸市肥乡县城通往平原君墓区公路改造进度的加快,该县平原君墓综合开发工作全面铺开。

按照总体设计,此次开发将完成墓葬封土、平原君纪念馆、旅游区山门、碧霞祠以及墓区绿化、美化,同时对墓区周边村实施农业生态园区开发。墓区综合开发后,将成为融历史文化、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综合基地。

5

襄汾县赵盾墓

赵盾墓 在襄汾西南六十五里赵雄村北。墓前立有乾隆二十九年镌“晋大夫赵宣子之墓”石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周围 的赵雄、赵康、南赵、北赵,小赵等六个村的赵姓,均谓赵盾的后裔。

6海晏赵氏公祠

族史见证人:赵明顺74岁海宴赵氏祥光堂委员会会长

海宴街上的店铺星罗棋布,穿过一条条寻常小巷寻得海宴赵氏公祠,海宴赵氏公祠被称为祥光堂,在2012年4月奠基重修,海宴赵氏在海宴街定居700多年历史。由南雄而下广州,海宴赵氏一族几度迁徙方来到海宴定居。现海宴仍有赵氏1万多人,海外人数更甚。据当地老人称,由于交通不便,虽海宴赵氏多以华侨为主要收入来源,海宴赵氏村落中并无洋楼。

海宴赵氏祖祠赵氏祥光堂祖祠是一座三进的大型砖木石柱综合结合的古式建筑,依照清朝建筑典型风格建造。祖祠的右边文化公园的舞台仍在建设当中,祖祠后山已焕然一新,变成海宴街居民平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文化公园。在海宴镇海宴街,原有5座赵氏大宗祠,大部分被拆毁,现只剩下“祥光堂”这一大祠堂

赵氏简谱记载,南宋将亡时,始祖崇垓公离开杭州的王室,到福州后由南雄而下广州,为避人耳目,绕道恩平而到阳江乔马四图紫罗官山,今阳东县新洲镇旱地村委官山村一带,堂号曰“祥光堂”,为阳江赵氏始祖。崇垓公生有必锌、必鎏等儿子,必鎏与子进元再迁乔马一图北桂村定居。必锌则迁台山海宴定居,其后裔中亦有居广西合浦和上川、下川。海宴赵氏记崇垓同往,所以崇垓亦为海宴赵族始祖。

7贵阳赵以炯墓

赵以炯墓,在贵阳花溪青岩镇摆早村东状元坡,坐北向南,为圆形土墓。封土高1.7米,直径3米,墓碑为青石组砌的“五合式”,顶盖为“山”字形檐脊,主碑高1.6米,宽0.9米。额题“长发其祥”,圆石柱镌刻楹联一副:“水秀山明,人文蔚起;龙盘虎踞,地道遐昌。”碑中刻“皇清诰授中宪大夫原任翰林院修撰,广西提督学院显考赵公讳以炯,字仲莹大人之墓”“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年六月吉日”等字样。2003年10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赵以炯(1857—1906),字仲莹,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贵阳府贵筑县青岩镇团务总理赵国澍之次子。六岁丧父,年少时就读于青岩书院,自幼刻苦学习,十八岁入贵阳府学。清光绪五年(1879)举人,十二年(1886)考取状元,大魁天下。他是云南、贵州两省的第一个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十四年(1888)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十七年(1891)出任广西省提督学政,二十一年(1895)任全国会试同考官。二十六年(1900)因母亲去世回到青岩家中守孝,以后不再外出,曾主讲贵阳学古书院,又在家乡青岩办学。三十二年(1906)病逝于青岩。赵以炯的突出之处有二:一是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为桑梓争得荣誉;二是晚年从事教育,为家乡培养了人才。

8山西洪洞天下赵姓第一祠

天下赵姓第一祠——造父纪念堂位于在洪洞兴唐寺乡霍山山麓(原赵城县辖区)。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建有108米造父通天塔、18尊赵姓历史伟人塑像、祭祖广场等。祠堂设有造父学府、书画展厅和家谱、族谱展厅、文史堂等,为国内最大的赵氏宗族纪念堂。

9四川赵云墓

赵云墓位于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是三国时蜀汉名将赵云的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四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10赵尚志烈士陵园

赵尚志烈士陵园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尚志乡尚志村将军山上。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庄严肃穆。占地24000平方米,由陵园大道、正门、纪念广场、纪念碑、纪念堂、塑像、墓室、绿化区、停车场、纪念亭等组成,其中墓室建筑面积568平方米,广场4806平方米,绿化面积3694平方米,停车场500平方米,配备广场照明设施。

2008年10月赵尚志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竣工落成,并举行隆重的赵尚志将军颅骨安葬仪式。由主体设施赵尚志烈士陵园和附属设施赵尚志将军故居、赵振铎墓、尚志柳广场等组成,基本形成了以赵尚志烈士陵园为核心的纪念园区。

这有

这里

"阅读原文"

八大刘氏“宗祠陵园”!刘氏宗亲必看、必转!

八大刘氏宗祠陵园

弘扬刘氏文化

在中华刘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刘氏精英奋发进取,在各朝各代人才比肩接踵,历史上刘姓居然出过70多位皇帝,刘氏一族发展到21世纪人口已达到8000多万人,人口排名第四大姓。

传承先祖精神

刘湘墓园

刘湘墓园在四川成都市南郊,东与武侯祠相连。墓园1938年动工,1940年竣工。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大门系石结构牌坊式建筑,面阔18米,四柱三开间,通高10米,雕饰精美,雄伟壮观。殿内宽敞宏大,雄伟壮观。殿前有小广场,两侧有厢房。平台即刘湘墓在荐馨殿后,高1.5米,宽45米,深18米,正中有黄土一坯,台前立墓碑一通,高3米。平台前端东侧有小门,由此进入墓道,通往墓室。

刘邦长陵

长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史书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仿照西汉帝都长安建造,与长安城隔渭河遥相对峙。晴天丽日,站在未央宫前殿遗址的高台上,巍峨的“长陵山”清晰可见。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

刘秀汉陵

原陵位于河南孟津县白鹤镇铁榭村。当地亦称“汉陵”,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半农墓

墓地位于香山东北方向的玉皇顶上,玉皇顶以山腰有一座玉皇庙而得名。墓基是一个石砌方台,墓盖在方台之上;北端石砌基座上有一座方形大理石柱,南向立面镶嵌着刘先生的巨幅遗像。

天下刘氏人

刘彻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金字塔”。茂陵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刘累墓

葬于河南省平顶山鲁山县城西十公里处昭平湖风景区,地名招兵台山,墓茔位于鲁山境内的昭平湖畔。刘累铜像高2.1米,重1.5吨,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著名雕塑家张得蒂、张润恺创作设计,大连造船厂铸造。由于刘累祠尚未完工,铜像暂时安放在昭平湖一万平方米广场刘陵园牌坊前。铜像坐南朝北,刘累公右手扶龙,俯瞰昭平湖畔。

刘道一墓

刘道一墓位于湖南长沙岳麓青枫峡上,为刘道一与夫人曹庄合葬墓。1912年3月,自湘潭迁葬于此,其夫人曹庄与之合墓,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底径3米,高0.5米,茔地及坟堆皆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碑三通,主碑刻谭延闿书"烈士刘道一曹庄墓"八字,高1.41米,宽0.52米;左右附碑刻刘道一胞兄刘揆一所撰碑记,高1.3米,宽0.45米。墓前有石凳、拜台、香炉、石方柱置于左右两侧,四周阴刻小楷,书刘道一生平事略。登山石径由墓左斜穿而过。

诚意伯墓

诚意伯墓,位于浙江文成县南田区西湖西陵村夏山。墓为简朴之土茔,用鹅卵石依山筑为扶椅式,墓前立有民国时期竖的石碑1方,上刻"明敕开国太师刘文成公墓"!

李氏大宗祠:台湾李氏后裔的心灵家园

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长期交流合作协议书

李氏大宗祠正门

李氏大宗祠正门

李长增介绍宗祠概况及与台湾交流大事纪

各地裔孙谒祖时送的匾和花镜 

(海峡之声网 江德能 实习记者吴华斌)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有座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的李氏大宗祠。该祠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而建造的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历经170余年的风雨,至今仍保存着原形原貌。

据李氏大宗祠管委会主任李长增介绍,宋宝庆三年(1227),曾任汀州府宁化县儒学教谕的李火德来到上杭,看到山川秀丽,民情淳朴,于是定居在胜运里丰朗村(今稔田镇丰朗村)。李火德和夫人伍氏,勤劳俭朴,正直善良,孝友忠信,乐善好施,在当地深孚众望。由于伍氏未育,夫妇年老无子,63岁那年,由伍氏亲自操办,聘娶本村陈梅山19岁的女儿为侧室,婚后连生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和二女:桂英、淑英。

李火德在87岁那年因病去世。逝后,长子三一郎迁往胜运里大坪湖(今稔田镇大湖村),开火德后裔“游湖”之先河;次子三二郎考取元朝至元甲午科(1294)武举,选任赣州象湖镇(今属江西瑞金市)都阃府职,后携家人定居于广东程乡宝山(今属广东梅县);三三郎先移居胜运里杨梅洞(今稔田镇梅镇村),随后又携一子四五郎再迁广东程乡溪口(今属广东梅县),而另一子仕宝则迁到漳平永福李庄定居。

李火德裔孙不断向外迁徙发展,分布在大陆十几个省份百多个县(市、区)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英、美等13个国家。台湾现存的绝大多数李氏旧谱都奉李火德为“南迁入闽之祖”。1959年,台湾的李氏家族汇集过去的各种旧谱,合力编纂了一部《李氏族谱》,该谱指出:“独火德公,即我南下之始祖也”。台湾李氏宗亲总会编的《李氏源流》也说:“其徙居闽粤两省者,且多同为火德公一脉。”“而且,台湾的李氏宗祠,绝大多数都供奉有李火德神主牌位,也就是说台湾李氏很大部分是李火德的后裔。”李长增介绍说。

李长增说,李氏大宗祠全貌呈现“蜘蛛结网”状,喻示李氏后裔以此地为中心闯荡四海,播迁五洲,却又牢记祖宗德泽,慎终追远不忘根本。“我们的宗祠有104间客房、26间客厅、三栋大厅,每次宗亲回来,都会在这里住上几天,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客房在历代管理人员的打理下,温馨如故。”谈及宗祠庞大的规模以及派下裔孙的繁盛,李长增显得特别骄傲,他指着宗祠两旁围屋墙上所挂的各地裔孙历年谒祖时送的匾、花镜告诉记者,这3000多块的匾、花镜当中,有不少是台湾乡亲送的,“这块‘饮水思源’是台湾知名人士李志仁的父亲李仰苏先生送的,还有李哲源先生的‘源远流长’、桃园等地李氏宗亲会的‘两岸同根’‘寻根谒祖’‘祖荫远裔’‘永怀祖德’‘水源木本’等。这些都是李氏裔孙慎终追远、崇宗敬祖精神的集中体现。”

台湾李氏宗亲还时刻关注着李氏大宗祠的维修和建设。从宣统元年(1909)到20世纪90年代直至21世纪以来,包括台湾桃园、宜兰等地的诸多李氏裔孙每次回大宗祠祭祖,都会向宗祠捐款。而李氏大宗祠管委会则将台胞的捐款用在宗祠的修道路、打水井、铺水管、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并勒石纪念。

李氏大宗祠是李氏后裔的心灵家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李氏后裔跨越海峡回祖地寻根谒祖。台湾李氏宗亲会理事、曾任桃园县桃园市市长的李哲源先生分别在1990年12月和1991年3月组织了124人和85人的寻根祭祖团,到李氏大宗祠祭祖;1992年3月以李传田先生为团长的台湾桃园县中坜市李氏祭祖团180余人到李氏大宗祠祭祖;1993年2月,由国际著名古建筑师李重耀先生和台湾延升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延耀先生率领的李氏后裔祭祖团一行16人来到李氏大宗祠,跪拜在始祖火德公神位前,古稀之年的重耀先生声泪俱下,虔诚之心令人动容;2001年5月,李传田先生再次组织56人的祭祖团回上杭祖地祭祖;2006年3月6日,由李势明先生带领的台湾李氏祭祖团一行34人,冒雨到火德公和伍、陈太婆墓地祭拜,尽管墓地积水,他们仍行三跪九叩大礼。

“从1990年开始至今,每年都有十几个团队几十位、数百位的台湾李氏裔孙回上杭祖地寻根谒祖。”李长增说,李氏大宗祠已经成为联系海峡两岸李氏后裔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2015年3月,上杭李氏大宗祠与台湾李氏宗亲总会缔结了《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长期交流合作协议书》,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李姓宗亲会常态化交流合作。我们这个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的团结促进民族的团结,去共同实现民族复兴之伟业。”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