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始祖祠堂

谢氏始祖祠堂

泗门谢氏在明代分房十八支,每房支都建有祠堂。如今,这些房支祠堂皆已不存,唯有“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仍保存完好。

中文名:谢氏始祖祠堂

地理位置:后塘河村

门票价格:免费

别名:大祠堂

腾冲张氏宗祠双始祖:六百年前兄弟戍边,后人建祠堂成抗战指挥所

云南腾冲县洞山乡黄坡村大董有个张氏家族,自明初开始已有27代沿袭。现在子孙遍布腾冲以及周围县市,还有港澳台、缅甸新加坡等海外,最近有机会探访张氏祠堂,发现这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也有经历不同寻常的大家族。

有趣的是在张氏家族的宗祠里的始祖排位不是一人,而是两兄弟:张得、张成。这在国内的宗祠里不仅少见,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原来这张氏两兄弟可不是一般的来头,他们是在明朝初年由朝廷派遣来到云南戍边的,按现在的说法就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

朱元璋做皇帝的时代云南边疆纷乱,明太祖坐稳江山后考虑边疆和国防安危,开始向边疆派遣军队。张氏家族的始祖张得、张成俩兄弟跟随朱元章钦命的傅友得、兰玉、沐英三大将军赴滇征讨元代的云南梁王,因作战勇敢屡立军功被授职总旗牌官。

就这样兄弟俩在云南多年征战,平定云南战事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奉旨落籍腾冲大董,开始戍边。最后兄弟俩把一生献给边疆,献完自己的青春又贡献了一代代子孙。

张氏宗祠,张得、张成兄弟的后人告诉小编说,张氏家族在云南六百多年繁衍史中出过很多文化人,在明、清时代曾出多个贡生、岁进士等读书人,还出过一个两榜举人。张氏后代人才济济,仕商并举,成为腾越典型的儒商门第、官宦世家。张氏族群更是家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一个非常团结有凝聚力的大家族,现在已经繁衍到27代,共有子孙十万多人。

在张氏家族的历史上还出过很多重要的人物,在做官、经商中成绩显赫,并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出钱出力,不计个人得失,受到后代敬仰,也为当地人所称颂。

其中最有名的商人是支持辛亥革命的张有久、张有守兄弟,他们为革命捐献了白银有记载的就有29866两,这对辛亥革命成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大董张氏宗祠建于130多年前的清代,现有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分四大院落,八卦结构,其地址就是始祖张得的原住军处,建筑时由族人共同出资兴建,但主要是到缅甸经商的张官有出资白银2万两。张官有年幼家贫不爱读书,后来走夷方到缅甸成为巨富,他还为家乡修路、建桥,做了很多好事,他的传奇故事现在腾冲县还在流传。

张氏宗祠位置在明代时是内地至腾冲必经的第一驿站(类似现今的边境检查站),宗祠背后的小村落黄坡当时是西南丝绸古道的必经之路。张氏始祖的军营又称蟒山阵地,始祖当时落籍宗祠所在地相当于现在边境检查站正团级站点。

张氏宗祠开左右乾坤两大门,这在滇西甚至云南都是独有的,是仿南京古城建筑,风格殊异,型致落落大气。张氏宗祠占地五亩,有七十多间房屋,经历一百多年,整体保存完好,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作用,宗祠在滇西抗战中成为国军一个师部指挥所,对攻打收复腾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氏后人告诉我在抗战时,宗祠里面电报声响个不停,大门口架着机枪,而在宗祠的墙上也挖了多个窟窿,作对外射击的抢眼,直到前几年修复宗祠时才堵上抹平。

张氏宗祠解放后借给政府办了一所小学,最多的时候有二三百孩子在这里读书。其实张氏宗祠建成后一直是当地的“教育基地”,清未就曾在此办过多年的义学,民国时又续办乡学,新中国1952-2002年再办黄坡完全小学。张氏宗祠在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上起到不小作用,并为国家培养输送出了不少人才。

经历一百多年风雨后,现在宗祠有很多损坏,族人正在多方募集资金,逐步的完善。参观张氏宗祠,无限感慨,这不是普通的族祠,而是民族经历的一段见证,家国情怀,张氏宗祠蕴含了整个民族在一个阶段的历史与风云,令人深思的东西太多了。

作者:书影 旅行作家摄影人。

入住:今日头条、腾讯、搜狐、网易、百家号、一点资讯等主流媒体

为今日头条“千人万元”计划签约人;“悟空问答”签约人;腾讯旅游“百人计划”入围者。

2017年获腾讯“旅游年度影响力奖”、入选2017年《今日头条》年度旅游榜单。

“弘扬中华孝道传承根祖文化”解原卢氏祠堂始祖开光庆典将于9月2日举行

忻府区九原街道办事处解原卢氏祠堂始祖开光庆典,将于2020年9月2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解原村卢氏宗祠,建国后第四次祠堂修缮、家谱续编工作,在卢永昌宗长的倡导下于2017年启动。经过全体族人的协同努力,2018年,完成新建门楼、祠堂整体修缮、家谱出版发行。2020年8月份完成纪念堂正厅内始祖子章公神像彩塑工程,并在东西山墙配绘廿四孝图,在祠堂西房绘就本宗卢氏迁徏图。

根祖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此次解原卢氏始祖神像开光庆典暨祭祖仪式,必将为“弘扬中华孝道 传承根祖文化”起到强有力推进作用!

广东潮阳第一祠——萧氏肇基祖祠“四序堂”

萧氏肇基祖祠“四序堂”,位于潮汕市区南中路东侧,是潮阳唯一主体建筑保存较完好、十分珍贵的宋代古建筑,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独具特色的建造方法

宋代缩影 | 人文写照

“四序堂”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穿堂中堂正是以宋代的营造法则,用九星天卦、地卦飞白尺法进行丈杆式设计建造的。

前两廊及前三山上的三叠型,两硬山,两歇山式传统瓦盖屋面,则是明代中期由匠师根据工部颁布并延用至今的老建筑营造法落杆设计的,门斗尺寸,用民间延用的鲁班门光尺法。

而在建筑风格上传承了古代浙俗、闽南建筑风格,用古唐尺法则——梁架上的海棠型收角科斗,以及拱枋托檩等也与宋代工科颁布的营造法则造型接近。

四序堂在采用了多种建造手法,不仅是宋代古建筑的实物缩影,更是闽、粤乃至潮汕地区一带的人文风俗写照,十分珍贵。

古朴大气的建筑结构

四两托千斤 | 金漆木雕

“四序堂”面积二千多平方米,雄伟壮观的古祠整体建筑按原分金,平面呈“兴”字布局。原造型、原尺寸、中轴对称的三壁联、三进厅堂,鳌阶抱印,以三落阴联穿堂左右龙虎井对配,官厅前天井一个,三山叠鳌式,叠级而上的台阶,上接堂前浮坛月台,左右厢包,各具厅房,通连回转,多合院宫殿式结构型体,屋顶按旧貌,饰以体现皇权的独特龙头屋脊,配以神态各异贝灰泥塑的屋脊,祠内堂厢间的宋承唐制的抬梁式叠斗托拱金木载,古朴大气,支承合理,不重装饰,突出穿插平衡,墙内采用穿梁式负木载结构屋架,以四两托千斤之力学恰到好处的解化了大暴雨,强台风,抗地震的作用,层次分明,前后陛上。

置设的牵手联拱叠斗更是匠心独运,堂上隔扇门页,精工细作的金漆木雕,浑厚雄奇的古碑字,堂内红绿相间的色彩,和谐搭配,无不显示出这座800年历史的珍贵古祠的庄严大气。“四序堂”的建筑内结构,与潮汕地区常见的祠堂,庙宇结构不同,因溯源,“四序堂”初建为纪念性的生祠格式,其后堂联穿心亭接中堂 官厅布局 ,堂前通衢对面原置设木制大牌楼一座,中屏是开合活动式的宽度与四序堂宽度同,油饰棕红色,中屏饰麒麟朝阳踏八宝,左右屏饰鹤、鹿图。

悠久灿烂的文化气息

教育兴学 | 萧族纽带

粤东历史上最早兴办的乡校

南宋庆元元年(即1195年),漳州人萧洵出任潮阳县令,连四任共12年。在任期间,他清廉勤政,礼贤下士,体恤民情,多行善举,深得民心。潮阳的民众感念他的恩德,兴建生祠,褒扬他的业绩,于宋嘉泰四年(即1204年),建成“四序堂”。萧洵很受感动,落籍潮阳,回报乡民,并亲自在“四序堂”开办学堂,不分姓氏,兴学育才,成为潮阳乃至粤东历史上最早兴办的乡校。

上千名学子的教育摇篮

“四序堂”收归公有并更名为“棉城镇第五小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序堂”堂址年久失修,沉寂黯然。2001年,萧洵分散在海内外的后代子孙,在萧辉文等人的倡导下,重新兴建建筑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的“萧氏四序教学楼”,目前,已拥有36个教室供1200多名学生就读。2002年4月,“四序堂”原堂址进行全面修缮,并邀请省文管专家和专业人士作技术指导,坚持“修旧如故,古为今用”的修复宗旨,历时4年多进行修复建设,全力保存“四序堂”独特的古宋建筑布局和明清艺术风格。

祭拜祖先的墓祭日

“四序堂”萧氏后裔秉承先祖优良传统,集腋成裘,自发捐资,修复古祠的做法,也是新时期党、政、民齐心协力,建设和谐潮阳的有力体现。潮阳区委常委、副区长翁甲洪希望“四序堂”文物保护管理处,要精心保护好这一南粤古建筑文化瑰宝,进一步挖掘其深远而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并让它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渊源洵公逝世后,与孺人陈氏妈合葬于潮阳内輋岩前‘姐墓陵乡前’。俗称“舂臼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定为墓祭日。近代,每年十二月初一、二、三日,除粤东各县市裔孙前往墓祭外,更令人引以为荣者,众多非萧氏宗族乡人也于公墓前行礼祭拜。祭日之外,公墓前长年香火不断尊公若神灵,盖公恩泽于民殊深,民至今不忘公之德耳。

“四序堂”作为潮阳洵公支派始祖祠,八百多年来,萧族祚胤,承祖宗德业,弘光前徽,为梓里及萧族造就大批俊秀之才,誉满潮邑。

它是我们萧氏一族的骄傲,也是萧氏文化、道德、伦理、气质等诸多品质的承载,凡我萧氏儿女,都需牢记这一传奇,以勉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