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阳简王萧融墓,在南京市东北郊张家库西南,距甘家巷萧秀墓约2公里,据《六朝事迹编类》记载,萧融墓在建康城北10公里北城乡。
萧融,字宣达,梁文帝萧顺之第五子。南齐时历任豫章王行参军,鄱阳王行参军,太子舍人,江夏王主簿等职。齐永元三年(501),齐东昏侯萧宝卷诏令萧融随其兄萧懿饮药自尽,年30岁。中兴二年(502),追赠给事黄门侍郎,梁天监元年(502)追封桂阳郡王,谥曰“简”,同年十一月葬于弋辟山。天监十三年(515),其妻王慕韶死,十一月祔葬萧融墓。
萧融墓前现存石辟邪二。东辟邪较完整,头微偏,长3米,胸宽1.45米,高3.92米。西辟邪原缺一半,长2.95米,胸宽1.1米,高2.6米,现已复原。二辟邪相距2.5米。无角,短颈,仰首垂舌,挺胸跨步,势欲飞,雕工精巧,富于活力。
萧融墓长期失考,曾有人怀疑是南齐侍中尚书令丞相巴东献武公萧颖胄墓,但一般称之为张家库失考墓。1980年9月,南京石油化工厂基建施工中,在距石刻的西北方向约1000米处发现一墓,出土了桂阳王融与其妻桂阳国太妃王慕韶墓志,从而确定了这座失考墓前的石刻,是梁桂阳王萧融墓的遗存。
萧融夫妇墓早年遭到严重破坏,前半部几乎全部被毁,残墓长9.8米,墓室宽3.15米,高1.78米。墓中随葬品被盗掘一空,仅在甬道0-土两方石刻墓志,萧融墓志是任昉所书,笔力遒劲,体势奔放,是略带隶意的楷书;王慕韶墓志为王导七世孙王暕所书,用笔谨严,工整洒脱。
萧山陈家埠发现古墓群,信息量巨大......
陈家埠古墓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街道湘湖旅游度假区老虎洞村陈家埠浙江海洋学院周边山坡,坐落于华眉山东麓和将军山北侧,东临越王路,东北距萧山区政府约7千米。2016年10月25日至2017年6月5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150平方米。
此次发掘共清理春秋至明代的墓葬21座,其中春秋时期石室土墩墓1座;汉墓6座,其中竖穴土坑墓2座,砖椁墓1座,砖室墓3座;六朝墓葬4座,均为砖室墓,其中凸字形墓2座,长方形墓2座;唐墓1座,为纪年砖室墓;宋墓1座,为双室砖室墓;明墓8座,其中3座石室墓为曹氏家族墓,墓前有茔园,规模宏大。共出土文物115件(组),包括原始瓷器、玉器、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和青花瓷器等,另有7合墓志铭。
D41墓室清理后航拍
M7 为汉代凸方形竖穴岩坑墓,方向100°。由封土堆、斜坡墓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封土堆平面略呈圆形,直径约8米,高约2米,保存完整。墓道为长方形斜坡状,长4.4米,宽1.6~2.5米,坡度为11°,中部堆满大小不一的石块。墓口距封土顶部深1.8米、墓深2.7米、长3.46米、宽3.1米。口底同大,壁面较直,墓底平整,修制规整,墓底四面设熟土二层台。墓底设两条枕木沟,其内填满白膏泥。墓内填土为灰黄色五花土,近墓底平铺一层厚约15厘米的白膏泥,西南角发现有朱红色漆皮痕迹。随葬品多位于墓底北侧,共17件,器形包括盘口壶、灰陶罐、红陶罐、硬陶罍、铁釜、铁刀、铜盆、铜镜和玉手镯。
M16 为汉代横前堂双后室砖室墓,由封门、前堂、左右后室几部分组成,方向85°。封门单砖错缝平铺叠砌,宽1.06米、残高0.76米。前堂平面呈长方形,墓壁均呈顺向错缝平铺叠砌,墓底砖呈纵横交错对缝平铺。长2.58米、宽1.12米、残高1.77米。左后室长2.62米、宽1米、高1.78米,右后室长2.62米、宽0.78米,高1.78米。左后室专门放置随葬品,右后室和前堂亦发现铁刀等随葬品,共12件,有釉陶盘口壶、陶罐、陶罍、铁釜和铁刀。
M16全景
M7 发现保存完整的墓上封土堆,并出土一件完整的玉手镯。M16规模较小的后室专门放置随葬品,这种横前堂双后室的结构可能还保留着战国至西汉早期箱式木椁墓的分室结构特征和功能布局特征。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线索。
M7玉镯出土情形
M19 为南朝凸方形券顶砖室墓,由封门、甬道、墓室以及砖室前的排水道几部分组成。砖室通长5.6米、通宽2.2米。甬道内宽0.8米、进深0.84米、内高1.1米,墓室长3.98米、宽1.63~1.8米、残高1.52米。墓室南北两壁明显外弧,东壁平直,西壁微外弧。砖壁呈三顺一丁方式砌筑。墓底平铺两层砖,下层砖为人字形平铺,上层为纵横交错平铺,位于墓室中部。排水道位于墓门前正中,前端向东北方向转弯,墓室外部分长约16米,墓内部分穿过甬道一直延伸到墓室前部。随葬品共2件,位于甬道口,分别是青瓷唾壶和青瓷小碗。其发现为南朝墓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M1 M5 M6 为明代曹氏家族墓,整体由地表茔园、神道和墓室组成。地表茔园自后向前分别是围墙和一级台地上的环道、封土堆、墓穴、第二级台地、第三级台地、第四级台地、第五级台地。第一级台地东西11米、南北20米,平台南侧、西侧和北侧用条石砌筑围墙。围墙与封土堆之间形成一圈宽约1米的环道。3个封土堆均呈圆形馒首状紧紧相连。第二级台地南北18.5米、东西3.05米。
西侧设一堵挡土墙,南端和北端设条石挡土墙。台地上设两个踏步,踏步由石台阶和两侧的垂带组成。第三级台地南北17.7米、东西6.40米,台地上发现三个踏步遗迹。第四级台地西侧南北长18米、东侧南北长15.6米、东西6.08米,西侧设一堵挡土墙,发现两个踏步遗迹,石子铺地。
曹氏家族墓茔园航拍
孙氏墓出土遗物
曹氏家族墓为大型明代家族合葬墓,墓葬规模宏大、造型考究,出土七合圹志,志文信息量大,墓上茔园和墓前神道保存较完整,为研究明代的丧葬习俗和地方史提供了新资料。
陈家埠墓地最早的使用年代为春秋时期,后历经汉代、六朝、唐代、宋代和明代,直至近代仍为墓地,沿用时间长、时代跨度大。D41基础的处理方式、M7高大的墓上封土堆、M16左后室专门置放随葬品、M12出土纪年砖和大型曹氏家族墓等等发现都为研究南方地区古代丧葬习俗和地方史提供了新线索和新资料。
本文编辑:孙丽娟
责编:张丽丹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汉胡相融——陕西西安中兆村十六国墓
陕西西安中兆村十六国墓
大规模、高等级、结构完整、带有壁画
气势宏大的形容词被毫不吝啬堆砌给了这座大墓
而墓主隐身其后,不见首尾
发掘现场全景
墓道两侧生土台阶
墓道上方土雕建筑全景
第一、第二过洞及甬道上方
各有洞顶土雕建筑模型三处
精雕细刻,彩绘形象逼真
更有陪葬器物200余件
第一土雕建筑南面
第二土雕建筑南面
第二天井北壁壁画
中兆村M100墓室正射影像
或许从数量众多的陪葬品中
我们可一窥墓主的身份
鼓吹仪仗俑、武士俑、弓箭俑……
军事氛围浓厚
是否在长眠之后
仍想回到吹角连营
牛车
碓房
土雕建筑三维打印模型
骑马吹角俑组合
骑马击鼓俑组合
弓箭俑组合
深
度
解
读
罗丰
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安中兆村十六国墓,是近年我国魏晋南北朝考古的重大发现。这是一座等级非常高的大型墓葬。墓葬在形制上非常有特点,土筑房屋模型和天井以及长墓道的形制,明显是北朝隋唐时期,长墓道、多天井墓葬制度的主要来源。
牛车、鼓吹陶俑等随葬品,也极具时代特征。这些都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进入关中以后,在丧葬制度方面承袭魏晋传统正统的一面;另一方面,在一些随葬品中也保留自己的若干北方习俗,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倾向。象征多重院落的天井、土筑房屋模型是十六国时期珍贵的建筑实物资料。
编辑:王沛、赵海晨、赵巧
审核:种建荣、曹龙
萧太后家族墓地被盗?惊曝大辽亡国谜!
今日头条
引子:
辽宁义县高台子镇境内有座“旧陵村”,说是村,不过是几个自然屯的组合,屯西有座“王子坟”,名字的由来,据称是古代有个“王子”死在村旁的盘道岭上并葬于此地,故名。2016年初,在数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冷深夜,平素无人问津的“王子坟”,不幸被四处探宝的盗墓贼锁定,惨遭盗掘,连深处地下5米的古墓穹顶都露了出来,刨出的墓砖扔了一地!砖是沟纹砖,具有典型的辽代特征。另外,这“王子坟”不是一座墓,而是目前尚难统计的一群墓,是一处级别不低的辽代贵族家族墓地。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当地长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这神秘的辽代王子非等闲之辈,而是大名鼎鼎的萧太后之父、大辽魏王萧思温!此人的过世非正常病故,是被政敌谋刺暴亡的,其死因的幕后,竟隐伏着一段有关大辽亡国的隐秘线索。
正文:
1
遇敌失措畏如鼠 不爱武功慕诗书
萧思温小字寅古,是辽初宰相萧敌鲁之族弟忽没里之子、辽太祖皇后述律平的族侄,属契丹国舅部人,因娶辽太宗女燕国公主,贵为大辽驸马,是标准的皇亲国戚。
辽王朝由契丹族所建,勇武善战的马背英雄层出不穷,两相比较,萧思温显得很另类,史载,此人“通书史”、“在军中,握笄修边幅”。笄(jī),古代中国女子用以装饰头发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握着女人插发的簪子,着装考究精心,这哪是威猛的契丹武士?无异柔弱的翩翩书生!但这就是历史中萧思温的真实形象,故此,“僚佐皆言(其)非将帅才” 。
在崇尚武功的契丹贵族中,舞文弄墨的萧思温显得很另类(资料片)
文质彬彬不代表阳刚不足,历史中的儒将不乏其人,而情境切换至萧思温身上,却是“外柔内弱”的别样质素。本来,像萧思温这种舞文弄墨的契丹异才,放在类似翰林院之类的文官机构再好不过,但朝廷却不辨其能,非令其手握重兵,镇守边陲,而当时与其对阵的,偏又是有“五代第一明君”之誉的周世宗柴荣,不识兵戎的萧思温只能硬着头皮强顶,着实勉为其难。
萧思温任辽南京留守时,后周来攻,辽帝派萧思温统兵尾随跟进,他畏怯避战,竟以“暑热”为由不敢追击。
此后,后周再度来攻,围冯母镇,兵势甚盛。萧思温内心惊恐,请求朝廷增兵,辽帝回复:“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兵拒之;敌去,则务农作,勿劳士马。”萧思温惧敌畏难,率兵慢慢(“徐行”)进入战场,周军不打他,他也不挑衅,不出击。为平息军中的主战派声音,萧思温还装模作样的向那些能征惯战的将军们讲起了兵法:“敌众而锐,战不利则有后患。不如顿兵以老其师,蹑而击之,可以必胜。”诸将从之。
随后,统军司兵到,兵合一处的辽军已具备与周军决战的实力,但萧思温依旧推三阻四,声称正向朝廷请兵增援,待援兵一到再战不迟。拖来拖去,连入境的周军都耗不起了,撤军引退,这正合厌战的萧思温下怀,立即班师,不惜食言(“蹑而击之”)。照理,敌军退兵应跟进掩杀,哪能任其自由来去?但按萧思温的理论:不是我不打,敌人都走了,目标已失,我打谁?既然主帅心意铁定,麾下将士也只得服从命令,目送敌军安全出境,干瞪眼没辙。
面对强敌后周的进攻,身为一军统帅的萧思温消极避战(资料片)
萧思温刻意避战,避来绕去最终还是没躲过去。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杀来,欲在自己有生之年光复汉人失去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皇帝英明、将士骁勇,对手又是孱弱惧斗的萧思温,这是自五代起至北宋,中原王朝对阵辽朝的最佳时机了。
周军士气高昂进兵神速,仅用42天,便收复了三关(益津、瓦桥、淤口)、三州(瀛州、易州、莫州),共计17县,周军即将兵临城下,京畿人皆震骇,纷纷遁入西山。来势汹汹的周世宗,将身为大辽南京军政首脑的萧思温逼进了无路可退的死胡同。
周兵侵境之初,萧思温惊慌失措,不知计之所出。较之主帅的畏敌如虎,大辽将士倒是斗志昂扬、奋跃请战,但萧思温就是不从!直到周军进逼到辽朝的前沿军事重镇固安,萧思温才“以边防失利,恐朝廷罪己,表请亲征”。这“表请亲征”四字令人哭笑不得,潜台词是:我打不过周世宗,还是请皇帝您御驾亲征自己上阵吧。
无论后周将士如何挑战,萧思温就是避而不战(资料片)
萧思温不断夸大敌情、自灭威风,其消极情绪也影响了贪权恋位、胸无大志的辽穆宗,这位酒肉皇帝甚至放出如下口风:燕云十六州本是汉人固有领土,现在他们既然来拿,还赠旧主,又有何妨?
该着萧思温时来运转,就在他首鼠两端、进退纠结时,周世宗突染重病被迫南归。困境中的萧思温大喜过望,激动得亲自披挂上阵,统率数万大军将负责殿后的两千周兵击溃,总算取得了一点象征性胜利,却无视失土陷地之责,上表邀功,自诩“大捷”。不久,周世宗病故,强敌陨落,警报消除,萧思温长舒一口气,那颗悬了多年的惴惴之心,总算落了地。
周世宗的谢世,令畏敌如虎的萧思温总算喘了一口气(资料片)
2
深谙宫廷关系学 拥立新主耀四方
萧思温打仗窝囊,但玩起“宫廷关系学”却炉火纯青。他身为朝廷重臣,对嗜酒好杀的辽穆宗无一言劝谏,只知阿谀逢迎,加重了穆宗朝的政治黑暗,史评:“思温以密戚预政,无所匡辅,士论不与”。
萧思温精研权谋之道,他表面效忠辽穆宗,私下则暗寻大辽最高权力的接班人,提前布局。当时有皇位继承权的贵族不止一人,如太平王、赵王等人,但眼光独到的萧思温却偏偏相中了体弱多病、非穆宗一系的耶律贤,即后来即位的辽景宗。
辽景宗是被萧思温扶上台的(资料片)
萧思温固有千般不是,但在为大辽择选皇位继承人这一关乎国本的大事上,却是值得肯定的。这涉及到辽国内部由来已久且势不两立的“路线斗争”:要不要接受中原文明?“汉化”,是否为游牧草原的契丹民族未来的必然选择?萧思温与他拥立的辽景宗耶律贤显然不是“草原保守派”,而是“中原汉化派”的代言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无疑是具有进步的趋向的。
公元969年,残暴的辽穆宗被忍无可忍的侍从所杀,第一时间探知内情的萧思温,立刻做出了一项影响了大辽百年国运的历史性决断:与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等率千余骑兵紧急赶往事发地,将毫无准备的耶律贤扶上帝位,是为辽景宗。待其他贵族醒悟过来,国已有主木已成舟,只能默认事实。因为暴死的辽穆宗生前未留有遗嘱、未指定接班人,太平王、赵王、耶律贤,谁能登基,谁先下手谁为强。在这一权力交接的敏感关口,幕后策划的萧思温明显棋高一招,笑到了最后。
历朝历代,拥立新主都是不世之功,辽景宗对萧思温的感戴之情自然是无以言表。回到都城辽上京(今内蒙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后,辽景宗立即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同月又提拔他为北府宰相,加尚书令、封魏王。这还不够,为了进一步巩固与萧思温的政治联盟,辽景宗在即位三个月后,将已身为贵妃的萧思温三女儿萧绰正式册封为皇后,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萧太后!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萧太后萧绰,她是萧思温的三女儿(资料片)
需要提示的是,萧思温的另两个女儿也都嫁给了当朝权贵:长女萧胡辇(niǎn)嫁给了辽穆宗的弟弟太平王;次女嫁给了辽景宗的弟弟赵王。如今三女儿又贵为国母,由于辽景宗幼年染上风寒,病根久治不愈,即位后虽多方调治,依然收效甚微,身体虚弱得连骑马都不大方便,根本无法主持重要的朝会和传统节令庆典,更无力去处理军国大政,身为社稷重臣的萧思温及其女萧绰得以掌控政局,史载“萧守兴(萧思温字守兴)以后父超封魏王共决大政”,萧家一时满门王侯,权倾朝野,富贵不可言状!
3
祸起萧墙手足残 原来“此萧非彼萧”
所谓“大热必死”,终于攀上大辽权力巅峰的萧思温万万想不到,他风光八面之日也是其死期将近之时。辽景宗保宁元年(969年),萧绰被封为皇后,次年五月,萧思温遇刺身亡。这刺客非泛泛的绿林强盗,而是与萧思温同为皇亲国戚的国舅萧海只及海里。
国舅,指封建王朝中太后或皇后的弟兄,即皇帝的母舅或妻舅。既然同为国舅,都姓萧,同宗同姓,究竟有何深仇大恨,非要拔刀相向,斗得你死我活呢?这涉及到辽代统治阶层复杂的血统来源。
众所周知,大辽王朝是由帝族的耶律氏与后族的萧氏共同的掌控的,但这两大姓氏只是对分支庞杂的契丹族的笼统区分,是契丹族内部经长期整合、消并后,各部族“由多元到二元”的一个妥协结果。若对此进行深入剖析会发现,耶律之中多他姓,此萧非彼萧。
据《辽史》记载,契丹族中有“三耶律:一曰大贺,二曰遥辇,三曰世里,即皇族也。” 大贺氏、遥辇氏见于史书比耶律氏早,但耶律氏后来建立辽国,耶律姓成为皇姓,便把曾担任过部族联盟长的大贺氏、遥辇氏比之皇族,也尊崇为耶律姓,所以,辽代不少挂名耶律的贵族,实出遥辇、大贺二氏。所以,辽代皇族有两个意义:侠义的皇族指最高统治者——耶律姓中的阿保机的后裔;广义的皇族则指大贺氏、遥辇氏、耶律氏的三姓成员,一般所谈的辽代皇族均指狭义的概念。
至于作为后族的萧姓,情况就更为复杂了。萧姓基本上是辽太宗朝才正式制姓的,所以辽太祖淳钦皇后仍以述律为姓,至于太祖以前各祖“皇后”也以萧为姓,则是后人修史时附冠的。《辽史》中所谓的“后族”也有两个意义:狭义上的后族即指述律氏中与皇族通婚的家族;广义上的后族则是指拔里氏、乙室已、述律氏的三姓成员。一般所讲的辽代后族指的是侠义上的后族。述律氏在世任帝后的过程中,势力逐渐增强,在后族中一家独大。
述律氏在大辽后族中一枝独秀(资料片)
由上述可知,建国后,耶律、萧这两姓综合了原有的六个姓氏(帝族的耶律、大贺、遥辇;后族的述律、拔里、乙室已),而成为包括相当大范围的数量人的姓氏。由于这两姓又是控制国家的皇族和后族的姓氏,就使得后来许多上升为统治阶层的非耶律氏、萧氏的人也附姓了耶律、萧。因此,契丹族中特别是上层,几乎触目皆是耶律、萧二姓。契丹族里自然还包括庞杂的其他姓氏,但正如《契丹国志。建官制度》所言:贱他姓,贵耶律、萧氏二姓。”这就一语道破了契丹族还有他姓,耶律、萧姓不过是尊贵姓氏而已。例如,《契丹国志。天祚帝纪》中就记载,天祚帝“母曰木拙氏”。
4
后族大辽半边天 生死拼斗只为权
在辽朝的统治架构中,后族萧氏与帝族耶律氏并驾齐驱,其内部势力的消涨、权位的转换,对辽国的稳定生死攸关。辽国危急事变的处理、大政方针的制定,后族代表人物的身影无处不在。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击灭七部,复并为一”,以及吞并诸番的过程中,淳钦皇后述律平是其高参,所谓“行兵御众,后尝与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掌控大权后,曾遭遇以其弟剌葛为首的旧贵族集团的三次来势凶猛的夺权反扑,述律后族的人在平定叛乱中起了中坚的作用:当叛军焚烧可汗的辎重庐帐,抢去了旗帜、神帐后,留守大营的淳钦皇后述律平派曷古鲁救之,夺回天子旗鼓;叛乱头子剌鲁是被述律平兄萧袍鲁活捉的。
辽上京日月宫出土的老妪头像,据称这就是当年的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平
(资料片)
较之中原帝后那些宫闱佳人、脂粉尤物,辽代的皇后几乎个个是独当一面、叱咤风云的马上英雄,对此,《辽史。后妃传》有这样的论述:“辽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如应天之奋击室韦,承天之御戎澶渊,仁懿之亲破重元,古所未有,亦其俗也。”应天皇后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的封号;承天皇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绰的封号;仁懿皇后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皇后萧挞里的封号。“奋击室韦”,指天赞三年(924年),耶律阿保机带兵攻击党项部,黄头、臭泊两个室韦部趁机偷袭阿保机,述律平获知后,率军奋击并大破敌军,从此威震四方。“御戎澶渊”,指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绰统率大军深入宋境,最终与大宋达成“澶渊之盟”,确保辽宋两国此后的百年和平;“亲破重元”,指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辽兴宗去世,辽道宗继位,皇太叔耶律重元图谋皇位策划叛乱,萧挞里临危不惧,从容回击,终将叛军降灭,挽大辽垂危狂澜于既倒。
大辽皇后几乎个个是独当一面的巾帼英雄(资料片)
由此可见,辽代帝业从创立到巩固,后族的人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遍查《辽史》,后族出任辽朝要职之记载,触目皆是。仅以辽太祖在位时论,任皇弟“苏”为南府宰相,以后兄萧敌鲁为北府宰相;连皇帝的侍卫兵组织——“宿卫军”或“腹心部”,都是由淳钦皇后兄萧敌鲁、弟阿古只直接领导的,也就是说,阿保机的生命安全都交给了他们,若非绝对信任,岂能授其如此重任?
与皇族并驾齐驱的后族在任国事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强大的势力。如述律后自己就有“番汉精锐二万骑”的属珊军。辽太宗曾感叹道:“太后族大如古柏根,不可移也。”辽代皇帝不少是幼年继位或体弱性懦,这给后族权势膨胀,以至于操纵皇权提供了可能。太祖崩,后称制,摄军国事;景宗“婴风疾,……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帝卧床榻间,拱手而已”;辽圣宗十二岁即帝位,承天太后萧绰临朝称制凡二十七年始归政于帝,但太后依然握权,实未归政;辽兴宗时,“皇太后称制,国事一委弟孝先”;辽道宗的宣懿皇后在鲁王重元之乱时,“勒兵镇帖中外”;天祚帝时也委政于后族。
帝族、后族共掌辽朝军国大政的二百年基业,难怪《辽史》中有如下记载:“辽之秉国钧,握兵柄,节制诸部帐,非宗室外戚不使。”、“辽之共国任事,耶律、萧二族而已。”
后族的权力如此之大,地位如此之重要,皇后的位置自然成为有资格任选的萧姓的众矢之的。辽世宗刚即位,曾立汉人甄妃为皇后,但迫于述律家族势力的威逼,世宗不得不重新选立述律氏为后,不久,又立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之女为皇后。史书并无废甄氏之记载,而且二后均建庙,葬于陵寝。辽代九帝中,除了穆宗皇后不明其世系以外,其余皇后均出于述律氏。述律氏具有任选皇后的资格,其内部各家族之间就展开了争夺后位的激烈斗争。
这样一来,以淳钦皇后母前夫之族(以下简称母前夫之族)与父族(以下简称父族)为分野,形成两大势力集团。辽初三帝后,即太祖淳钦皇后、太宗靖安皇后、世宗怀节皇后均为父族的人。辽穆宗死后,萧思温等人拥立辽景宗,所以,景宗册封为萧思温女萧绰为睿智皇后。萧思温是母前夫之族的人。睿智皇后的册立宣告了母前夫之族开始登上后位。这时,母前夫之族和父族两集团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变化,后族的斗争也随之明朗化了。睿智皇后册立的第二年,即保宁二年五月,国舅萧海只及海里“盗杀”萧思温。萧海只及海里虽不知其世系,但与萧思温同为国舅,竟拔刀相刃,足见其利害之甚,不共戴天!
辽代后族内部的斗争此起彼伏,为大辽亡国埋下祸根(资料片)
后族的矛盾发展到辽兴宗即位时,终于激化,以至于爆发了法天太后萧耨斤与齐天太后的殊死较量。法天皇后赤膊上阵,加害于齐天皇后,然后自立为太后,以宫廷政变的形式从母前夫之族手中夺回了父族任皇后的地位,重新控制了皇权,这场斗争是以父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的。此后的兴宗仁懿皇后为法天皇后弟孝穆之长女;道宗宣懿皇后又为法天皇后弟枢密使孝惠之女;还有辽道宗惠妃(阿古只之后裔)等都为父族集团的人。这一状态一直保持到天祚帝时才又有所改变,即天祚皇后又是母前夫之族的人。辽代后族两大势力的斗争反映了帝族内部的斗争。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了帝族。
心狠手辣的法天皇后萧耨斤,她害死了政敌齐天皇后萧菩萨哥(资料片)
后族内部的惨烈斗争影响了大辽国运,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夺权角逐中,也埋下了日后大辽亡国的深长伏笔。仅以法天皇后萧耨斤为论,她虽然从齐天皇后手中夺回了最高权力,却任用奸佞、错乱朝纲,以致国内法纪废弛、百姓怨声载道,大辽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一泄千里!
5
盘道岭下旧陵村 深埋萧氏千古谜
萧思温死后葬于何处,在目前存留于世的辽代史料中不见蛛丝马迹,言及萧思温的结局,《辽史》仅留九字:从帝猎闾山,为贼所害。闾山就是横亘于今北镇、义县境内的医巫闾山,但闾山范围广大,萧思温被害地何处寻觅?由久远的民间信息推断,萧思温遇刺地,应在义县、北票交接处的盘道岭;他的葬身地,当在义县高台子镇旧陵村旁的向阳坡地上。在辽代,这一带很可能是萧氏家族的封地,而萧思温死后归葬封地内的家族墓园,也合情入理。
义县高台子镇旧陵村盘道岭,据传萧思温死后葬于此(张松摄)
高台子镇,东隔细河与瓦子峪相望,南与九道岭接壤,西接北票常河营子乡、小塔子乡,北与阜新清河门相邻。早年,在此住处户高姓居多,加之地势较周围稿,故称高台子。上世纪70年代设高台子公社,1985年改高台子满族锡伯族乡,1995年撤乡建镇,改名为高台子镇。合村后共有14个行政村,旧陵村是其中一个。
旧陵村位于高台子镇西南7.5公里处,含下盘道岭、北盘道岭、西盘道岭三个自然屯,均为清顺治年间建屯,以地势命名。据传屯西有个王子坟,锡伯语叫哈利根,汉语叫“于家子”,“旧陵”之谓依据境内的古坟而来。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能称之为“陵”的,乃帝王专属,若仅仅是王公大臣葬身此地,何以称“陵”?耐人寻味。
旧陵村一带存在不少辽代遗迹,流传着大量关于辽代及萧太后的传说。当地人说,这一带原为萧太后的家族封地,她或游猎于此、或带兵操演,常常流连忘返;萧太后死后,埋在距此不远的今北镇琉璃寺,即辽景宗乾陵所在地;距旧陵村不远的北砖城子村,原名为大静堡,始建于辽代,此城城北的玉皇庙、城东的观音庙、城东南的娘娘庙,据说均为辽圣宗耶律隆绪所建,以压镇此地龙脉,确保大辽江山永固。
2016年3月21日,笔者随同著名考古学家冯永谦先生及义县考古所刘俭老师赴义县高台子镇旧陵村考察,正是冰雪未化的初春时节,绵延如龙的盘道岭前,溪流封冻,远眺山川,雾霭蒙蒙,如隔轻纱。
山中的一处向阳坡地如今已被开垦为农田,越往上走,散落于地的辽代砖瓦便越来越多。行走间,一刚刚挖就的大土坑突现眼前!此坑长4米宽3米深5米,挖出的砖是辽代的泥浆沟纹砖,挖出的土是辽代的三合土,沟纹砖上有明显的石灰涂抹痕迹,坑底是黑沉沉的古墓穹顶……
盘道岭下的一座辽墓刚刚被盗墓分子挖掘(张松摄)
当地村民孙某说,这处辽墓可能是今年早春被挖开的,都是深更半夜,组团干的。山下的自然屯也就是几十户人家,地方大、人口少,对山上的辽墓难以保护。“这些盗墓贼防不胜防、穷凶极恶,如果半夜他们‘干活’时,不巧碰上,见你人少,没准直接就把你给干了!”孙某说。
这盘道岭下旧陵村的自然屯有萧姓人家,是原住居民,目前还有十三、四户,据传他们是萧太后的族人,还有人说,他们可能是当年守陵人的后裔。冯永谦先生表示,目前省考古所正在对北镇辽陵进行系统的勘探发掘,将来若能对临近的盘道岭辽墓群予以关注,挖出有明文记载的墓志铭,那对揭示萧思温、萧太后的家族隐秘,对再现一段尘封的大辽历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著名考古学家冯永谦先生赴义县盘道岭辽墓遗址考察(张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