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族墓

颜氏家族墓

颜氏是指东晋右光禄大夫颜含及其后裔。颜含字宏都,琅琊临沂人(《晋书·孝友颜含》误为莘人),从晋元帝渡江,侨居江乘,“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葬今南京新民门外老虎山南麓,也就是地方文献所载“靖安道旁”。

《景定建康志·风土志·诸墓》载:“颜含墓,左光禄大夫,西平侯颜府君、葬靖安道旁”,在其下考证说:“含乃唐时贞乡十四世祖”,并说“古碑于靖安道旁,乃颜延之文,墓不知所在”,至唐大历七年(772)颜贞卿就原龟趺上重建墓碑,碑全文1185字,其中缺3字。

1958年4月,鼓楼区土建工程队在老虎山麓取土时,先后发现安成太守颜谦妇刘氏墓(1号墓),骑都尉颜墓(2号墓),零陵太守颜约墓(3号墓),以及颜镇之墓(4号墓)等,由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发掘。《金陵通传》卷二:“颜髦字君道,琅琊人也,父含,从晋帝渡江,官左光禄大夫,侨居江乘。髦任至侍中光禄勋,封西平侯,弟约,零陵太守,有政绩,子字文和,州西曹,骑都尉。”墓志、石印、铜印所刻姓名,职衔与文献记载相合,说明此处为颜含及其后裔墓无疑。

值得重视的则是在上述四墓右上方,相距约30余米处,另发现砖室墓两座,其规模较上述四墓为大,惜已均遭严重破坏。从墓上所筑钢骨水泥堡垒分析,两墓可能毁于抗日战争初期。这两座墓虽不能肯定是颜含或颜髦的墓葬,但从排葬次序,墓的规模,尚右习俗判断,其辈分当不在四墓之下。

根据颜贞卿所撰靖侯大宗碑,“自含以下七世皆葬金陵”的记载,颜氏家族葬于老虎山的当不止六墓,而在颜谦妇刘氏和颜约墓前相距20余米的地方,发现一座出有陶凭几、陶盘、青瓷壶、碗等随葬品的小型砖室拱顶墓(即5号墓),亦可能属于颜氏后裔的墓葬,从出遗物形制来看,其下葬年代当在东晋末年或刘宋初年。而在颜镇之墓东约50米的地方,有晋骠骑将军温峤墓碑,乃晚清人所立,温峤应葬豫章。

晚唐一代诗宗韩偓为何葬在丰州?颜氏家族为其守墓千年背后的真相

守护千年韩偓墓的,除了石人,还有像颜天柱这样的村民。

你可知道,南安丰州镇环山村葬着一位晚唐的著名诗人——韩偓,被尊为“一代诗宗”。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人物生平

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头子左右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废昭宗,立太子李裕为帝。韩偓协助宰相崔胤平定叛乱,迎昭宗复位,成为功臣之一,任中书舍人,深得昭宗器重,多次欲立为相,都被力辞。中书门下同平章事李继昭依附宦官头子韩全诲,排挤崔胤,崔胤召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入朝,意欲抑制宦官集团。李茂贞入朝后,拥兵跋扈,崔胤又想召宣武镇节度使朱全忠入朝牵制李茂贞。韩偓谏道:这样造成“两镇兵斗阙下,朝廷危矣”,应一面罢去李茂贞,一面处理宦官。议尚未行,而李茂贞、韩全诲已将昭宗劫往凤翔。韩偓闻讯,星夜赶往凤翔行在,见昭宗时恸哭失声。昭宗任韩偓为兵部侍郎。后朱全忠兵到,败李茂贞,杀韩全诲,韩偓随同昭宗回长安

韩偓回长安后,见朱全忠比李茂贞更为骄横,心中甚感不满。一次,朱全忠和崔胤在殿堂上宣布事情,众官都避席起立,只有韩偓端坐不动,称“侍宴无辄立”,因此激怒朱全忠。朱全忠一则恼怒韩偓无礼,再则忌他为昭宗所宠信,参预枢密,恐于己不利,便借故在昭宗面前指斥韩偓。崔胤听信谗言,也不予救护。朱全忠本欲置韩偓于死地,幸经京兆尹郑元规劝阻,被贬为濮州(今山东鄄县、河南濮阳以南地区)司马。不久,又被贬为荣懿(今贵州桐梓县北)尉,再贬为邓州(今河南邓县)司马。韩偓离京,使昭宗左右无亲信之人。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弑昭宗,立李柷为昭宣帝(即哀帝)。为收买人心,伪装豁达大度,矫诏召韩偓回京复职。韩偓深知一回长安,即入虎口,便不奉诏,携眷南逃到江西抚州

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重视延揽人才,派人到抚州邀韩偓入闽。天祐二年(905年)八月,韩偓自赣入闽。

韩偓入闽后,在长汀沙县寓居一个时期。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改国号梁,王审知向朱全忠献表纳贡。韩偓对此心有抵触,想再回江西。从沙县走到邵武时,王审知急忙派人前去挽留。但韩偓因感“宦途险恶终难测”,功名之念已淡,坚拒王审知的任命。在从邵武回到沙县后,不久又经尤溪到桃林场(今永春)小住,然后进入泉州。在泉州,受到刺史王审邽父子的优礼接待,住泉州西郊招贤院,多年来疲惫的身心得到憩息。在饱览当地风物之时,又感叹“尽道途穷未必穷”,兴之所至,写下许多有名的诗篇。

不久,韩偓到南安漫游,认为这里是晚年栖止的理想地点,便在葵山(又名黄旗山)山麓的报恩寺旁建房舍,以为定居之地,时称“韩寓”。在这里,韩偓下地耕种,上山砍柴,自号“玉山樵人”,自称“已分病身抛印绶,不嫌门巷似渔樵”,过着退隐生活。约梁龙德三年前后(约公元923年前后),韩偓病逝,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傅实为其营葬,墓在葵山之阳。

古墓保存完整却鲜有人问津

近日,记者来到环山村杏田自然村,沿着公路旁边的一条小路,穿过一片小树林,才找到隐藏在葵山山腰的韩偓墓。

该墓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坐东向西,墓丘平面呈“风”字形。除了两侧的石羊、石虎,还有四尊石将军分守在两边,对视而立,威风凛凛。

而在龟背形墓顶前立有墓碑,高1.7米,宽0.8米,上刻楷书“唐学士韩偓墓”,原墓碑之一为清末举人曾遒所书。在其边上则立有“南安县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与1993年南安市、丰州镇有关领导所撰韩偓略传碑文碑石。

“韩偓墓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拄剑武士翁仲、石羊、石虎也站了1000多年,保存相对完整。”环山村村委会主任陈云南告诉记者,因为韩偓墓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通往墓地的小路杂草丛生,所以鲜有人问津。

“丰州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对韩偓墓地周边进行修葺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们也在努力收集有关韩偓的资料,计划在杏田村布置展馆。”丰州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丰州将积极挖掘、收集、整理深藏在民间的历史人文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将其作为海丝起点、魅力丰州的重要元素。

韩偓避祸入闽定居择丰州仿效陶渊明隐居

韩偓是什么人?去世后又怎么会葬在丰州?

据史料记载,韩偓在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从而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其诗作大体上可分3个时期:初期是在被贬谪之前;中期是在贬谪之后,入闽之前;晚期在入闽后,特别是在泉州、南安定居之后。韩偓诗作,以入闽后的作品最多,其诗集《玉山樵人集》,曾由《四部丛刊》重印传世;《全唐诗》收录其诗280多首。

据《南安文史资料》记载,韩偓于唐末之时因避祸而携族人入闽于南安丰州定居,其间他经常漫游于闽南地界名山名水,曾到过永春桃城、南安诗山等地。

公元912年,韩偓带着家人和族人来到南安县治所在地丰州开始定居。韩偓性喜山水,便在葵山山麓的报恩寺旁建房舍,以为定居之地,时称“韩寓”。在这里,韩偓下地耕种,上山砍柴,自号“玉山樵人”,自称“已分病身抛印绶,不嫌门巷似渔樵”,过着退隐生活。

《南安文史资料》记载:“杏田村”这个名字为韩偓所取,他种植杏树、开垦农田、修建水塘,仿效陶渊明隐居。

到南安定居后,韩偓写出“中华地向城边尽,南国云从海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和《咏荔枝》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诗篇。

约梁龙德三年前后(公元923年前后),韩偓病逝,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傅实为其营葬,墓在葵山之阳。

“韩偓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并保存完好,具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南安市政协委员吴阿新告诉记者。

古墓千年不毁的背后是颜氏族人世代的守护

一代诗宗,千年古墓,为何历时千年而不毁,这都要归功于杏田村颜氏一族的千年守护。

在杏田村,颜氏家族留有族规:凡村中有名望之人皆有义务为韩偓守墓。此族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从未间断过。如今已71岁的颜天柱便是“守墓大军”中的一员。

颜天柱是环山村的前任村支书,1994年担任村干部时,从守墓人颜祜恭那里接棒守护韩偓墓。

“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述韩偓的生平,令人倍感景仰,他为杏田村所做的贡献,值得我们世世代代这么做。”颜天柱告诉记者,守墓人一般由颜氏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开会“选任”,选取有名望之人为韩偓守墓。

村民颜育兴的父亲也曾是韩偓墓的守墓人,如今已不在人世。“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就是守墓人,后来我们出去外面工作后,他依然坚守在老家为韩偓守墓。”颜育兴告诉记者。

颜天柱家离韩偓墓只有三四百米,每隔两三天,他都要不定时到墓地巡查,每次干完农活,放心不下的他也会特地绕进去看一眼。

颜天柱告诉记者,到墓地的路虽不远,但守墓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通往墓地的小路杂草丛生,足有一人高,夏季时节草木旺盛,颜天柱需要全副武装、穿上雨靴,防止虫蛇和荆棘,一手拿着镰刀一边锄草,扒开灌木丛清理出通往古墓的道路

墓下埋藏着千年之谜,也常被“摸金者”所觊觎。“记得十几年前的一天早上,我来巡墓时,发展墓地旁边被挖了一个洞,急忙向村里汇报,及时将洞口封堵起来。”颜天柱告诉记者,此后,他也变得更加警惕,哪里有人来过的痕迹,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如今我的腿脚不太方便,体力也大不如从前,现在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村里都是老年人,唯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这块墓地将交由谁来守护。”颜天柱不禁感慨万千。

韩偓好友颜氏获赠房舍田地立下“颜氏不绝守墓不止”遗训

颜氏韩氏不同根不同源,为什么要坚持为韩偓守墓呢?

据《南安文史资料》记载,韩偓后代在宋朝时考取功名,迁回了西安居住,他们将杏田村的房舍、田地赠予韩偓的好友、永春人颜氏居住与经营。

“韩氏的后人从葵山迁回故乡后,韩偓的墓却永远地留在了葵山,颜氏一族为了感激韩偓后裔的情谊,便立下了永远为韩偓守墓的承诺。”南安文史爱好者洪少霖向记者介绍,颜氏一族曾于韩偓墓地右侧修建了守墓人居所。

“靠着留下来的农田和水塘,颜氏家族得以生存下来,在此开荒种田,繁衍后代,绵延不绝。守墓人也一直履行对韩氏的承诺!”颜天柱激动地告诉记者。

“虽然不是同一个姓氏,但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要像祭拜自己祖先一样祭扫韩偓墓。清理杂草、献贡品、放鞭炮、三鞠躬……不知不觉,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守墓生活。”24个春夏秋冬的陪伴和守候,在颜天柱眼中仿佛还历历在目。

从不惑到古稀,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个佝偻的背影仍然日夜行走在荒野山岭之间,守护这一片千年历史遗存,就像口口相传的“颜氏不绝守墓不止”遗训一样,这场守墓接力还在继续……(记者:赖香珠 李想 通讯员:陈志彬傅 丹阳文/图 来源:海丝商报)

www.jnyng.com

繁峙县古墓葬:范氏家族墓地

范氏家族墓地石碑

忻州网讯 范氏家族墓地,位于繁峙县东山乡天岩村西200米处。南北长150米,东西宽30米,分布面积4500平方米。地表现存封土堆43座,底径0.5~1.4米,残高0.5~0.9米。存明嘉靖十三年(1534)按察司副使范伯谦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明远将军范芸等人墓碑22通。依据墓碑判断,是一处明代至清代延续使用的家族墓地。(《忻州文物荟萃》)

甘肃古墓葬丨李氏家族墓地

李氏家族墓地位于临潭县新城镇,是一处明代墓葬,俗称李家坟。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为明代“镇守洮州荣禄大夫佥右军都督”李达家族墓地。

(甘肃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