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边村钟氏大宗祠

钟边村钟氏大宗祠

钟边村钟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区大沥镇钟边社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钟氏大宗祠就“隐藏”在这里,像是躲避着世间的喧嚣。据宗祠门外的石牌介绍,钟氏大宗祠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012年的历史。宗祠总面积约1156平方米,为三进三间。祠堂内保存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砖雕、木雕和描述岭南风情的壁画。与一般年,钟边村钟氏大宗祠,钟边村钟氏大宗祠简介,钟边村钟氏大宗祠-佛山市南海区钟边村钟氏大宗祠旅游指南

广东钟山恒美李氏宗祠,大家风气兼容并蓄。

恒美李氏宗祠,大家风气兼容并蓄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李氏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有60多人。时至今日,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姓。放眼广东全省,李氏人口数量排名第二,仅次于陈氏;至于中山李氏,有87000多人,位列本土第五。南区恒美村的李氏宗祠,正是中山李氏源远流长的典型写照。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晨曦中醒来、日落中沉寂的古朴村庄。

祠堂构造 兼容并蓄

中秋节后的下午,阳光柔和,几片黄叶随着清爽的秋风悠悠飘落在高大的恒美村牌坊下。牌坊两旁的对联,写的是“恒宗衍发金书载史彰人杰,美景宏收玉带环村显地灵”。过了牌坊,直走的话是“宋帝遗址”沙涌村,往左边走才是恒美村。村内的李氏宗祠位于偌大的篮球场对面,与中山的一般祠堂相比,显得与众不同。外观上看,除了古朴的头进之外,后面还连着一栋气派的建筑,名为恒美绍美纪念堂。原来,李氏宗祠是三层结构,不仅是族人拜祭、上香的场所,更是集演出舞台、会议场所、老年人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据悉,这座宗祠于2000年修建落成,修建之时族人已经考虑到既要作为纪念先人的场所,又要讲究实用。

这间祠堂宽敞明亮,共有三层楼,三楼的墙上悬挂着李氏太公和历代传人的照片。与其前身相比,新的李氏宗祠与原先的模样有很大区别。毕竟,历经近百年风吹雨打,旧的李氏宗祠先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但不管怎样,它还是保留了下来。村里老者谈及,新的宗祠比当年整体向后移了一段距离,只有门口那一部分与当年的相似。

村居环境 一衣带水

岐江的一条支流环绕着恒美村,带来丰沛的水源,也带来弥足珍贵的过往回忆。这条支流据说立村之时就有了,以前河床宽得多,可以行驶船只。上世纪很长一段时期,乡民还依靠它洗衣做饭,灌溉农田。据老一辈人回忆,当时还是生产队的时候,河面上尽是摇橹式的小船,乡民依据船只的大小称之为九通艇或七通艇。每到出勤收割水稻时,他们都是坐着这种船出入,日子虽说清苦,但自有一番味道。改革开放后,种田的乡民减少了,河面日益变窄了,往昔船来舟往的画面成了一种回忆。

这条河涌之上,横跨着一座拱形的石桥,即有着100多年历史步月桥。桥旁刻着中山市人民政府此前公布的“中山市历史建筑”几个蓝色大字,一桥之隔的河对岸,伫立着一座六角亭子。它叫步月亭,名字与桥对应,绿色琉璃瓦下、红色圆形柱子上书有一副对联:“桥古岂无人步月,亭幽自有客登台”。继续往下游走,不过百米又有一座石桥——恒美恩仲桥,它是恒美村澳洲乡亲李恩仲于1983年捐资兴建的。依葫芦画瓢,恩仲桥旁边也有一亭子,名为恩仲亭,乃村民往来休憩之场所。

此外,位于村西北侧、1935年由华侨捐资兴建的恒美学校也值得一看,因为这里有一座“飞机楼”。这幢建筑在造型上巧费心思:正中的大门前是十多级阶梯,呈半圆形,向前凸出;左右两侧,还各有两个同样是向前凸出的半圆造型。从空中鸟瞰,据说就能清楚看出是飞机造型,中间位置是机头,两旁则是机翼,挺有意思的。

来源:网络

大埔钟氏祖祠重光庆典,钟家人顶起!

2018年1月28日,大埔茶阳钟氏祖祠<报本堂>举行重光庆典!来自全国各地的钟氏宗亲齐聚大埔茶阳钟氏祖祠<报本堂>,浩浩荡荡的钟氏宗亲队伍穿街过巷,现场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鞭炮齐鸣,十分热闹隆重!

现场舞狮表演视频

天下钟氏一家亲,

让我们团结一心,再创辉煌!

钟家人顶起来!

点击发布。

稔田镇官田村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正门

李氏大宗祠前堂

李氏大宗祠内景

李氏大宗祠后院

李氏大宗祠一角

稔田镇官田村李氏大宗祠。据宗祠的管理人员李长增介绍,宗祠是祭祀、供奉李氏客家始祖李火德的,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它占地面积5600余平方米,共有大厅3栋,客厅26间,住房104间,大小计130间,属古典式祠堂;其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周围青砖砌墙,成“回”字形。

走进宗祠内,只见其正面设有五进大门,正中大门为灰青条石砌成的牌坊式门楼,牌坊上竖着一块长方形的石板,上刻有道光皇帝恩赐的“恩荣”二字,其下横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旁石柱上刻着“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门卜上则刻着“登祠思祖德,入庙念宗功”的对联。另四进大门,东西两边各二进,内厢为圆大门,外厢为耳大门,左右两厢对称,一字排开,甚为壮观。宗祠管理人员林小敏说,三堂周围墙垣用厚大火砖砌实坚固,墙基起脚用大石窖深三尺,前坪宽展,坪外有池,池上有墙。整座宗祠呈“蜘蛛结网”结构,被称为“龙真局整,水绕山环,顺局紧严,无以逾此”。

李氏大宗祠今年5月刚被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如果说古代上杭享誉中外的名人,无疑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李氏入闽始祖,也称李氏闽粤大始祖——李火德。根据史料记载,李火德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到李火德的父亲李珠这一代时,时值客家先民大举南迁,李珠举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由于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乱,李珠动员儿子们外迁,并写下“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远幸泽,举祖流芳”的纸条交给儿子们。李火德和哥哥李木德沿着宽阔的汀江来到上杭丰朗,“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兴爰止之思”,兄弟俩遂在丰朗定居下来。不久,李木德继续外迁,李火德则开始了他的独立人生。

据不完全统计,李火德的后裔分布在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海外13个国家。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孙繁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因此李火德一支影响巨大,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兄弟。他在被其后裔尊称为“稔田李氏一世祖”、“李氏闽粤大始祖”、“李氏入闽始祖”的同时,知名度早已享誉全世界。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为纪念李火德公,他的嗣孙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兴建了规模宏伟的“李氏大宗祠”——惇叙堂,熔宫殿建筑客家民居为一炉,“蜘蛛结网”形的结构象征着裔孙以祖地为中心衍派四面八方。宗祠建成后,其立即成为李姓族人尊祖敬宗及收族之圣地。宗祠内,李火德神位前烛光盈盈,香烟袅袅,终年不断。“现在每年春分来上杭官田李氏大宗祠祭祖的李氏后人达上万人,但凡李氏后裔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李火德。”李长增说。

李火德现象在上杭客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他和很多客家先民一样,先是在宁化石壁作短暂停留后,沿着开阔地带继续南迁,到达汀江黄金地段上杭开基繁衍;其次,上杭在这些客家先民看来,既是大本营也是中转站,他们在上杭开基后,大部分人没有再整体迁移,而是留下支系,其余一部分人则继续迁移到广东江西、闽南各地;最后,随着这些客家先民的后裔快速繁衍播迁,他们被后代尊为客家始祖,上杭就成为了祖居地。

上杭客家地区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中转站,它一手牵起了宁化石壁的历史渊源,一手承载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重任。无论如何,我们的先人是伟大的。这些深居山村、远离中原的客家人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勤劳,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看到那些依然耸立在高楼大厦间的一座座宗祠时,我们仍旧怦然心动,为我们的祖先自豪,为我们的历史陶醉。

据调查,现在上杭县城建设路以东,也就是老城区范围内有温家祠、李家祠、张家祠、丁家祠、王家祠、唐家祠、雷家祠、廖家祠、蓝家祠、郭家祠等至少二十几个姓氏的祠堂。客家先民为了纪念开基始祖和各代太公都会在开基地建筑宗祠,这是不变的传统。“这么多祠堂聚集在一个地方,说明这里曾经鼎盛一时,是历史上客家族群的一个重要的聚居地、集散地和中转站,是上杭作为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的主要标志。”李长德说,客家民系是十分注重自身的繁衍发展的,所以每到一处都强调家族内分散居住,一人发一支系,也许正是长期动荡不安的环境给了客家先民这样一个保存血缘关系的方式。

每个民系都有自己认同的“家乡”,即我们所讲的“祖居地”。每个族姓、每个支系认定了哪里的“祖居地”,实际上就是认定了属于哪一个民系。华北人的祖居地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客家人的祖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所以,除了客家人建造的宗祠外,族谱也被作为认祖归宗的十分重要的方式。

在上杭县委报道组组长林斯乾的带领下,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参观了上杭客家族谱馆。“族谱就像人出生时的脐带,是一个人血脉渊源的证物。”林斯乾说,上杭客家族谱馆累计已收藏闽、粤、赣客家地区客家族谱及相关文书契约、祖图等珍贵资料,共有117个姓氏、1600多部、1万余册,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李氏入闽始祖、台湾李氏始祖”李火德一脉家谱、“鄞江始祖”张化孙、闽粤赣台廖氏始祖廖花、闽粤赣台丘氏始祖丘三五郎一脉族谱。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对于一个漂泊的民系来说,故乡永远在远方。客家,这支中华汉民族的特殊民系。她的先民,原是中华灿烂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天灾和战乱的驱迫,他们从唐宋时期开始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地区聚居,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只有建造的宗祠和记录下来的族谱,才能让播迁他处的客家乡亲有谱可考,从而有根可寻,有祠可拜,有墓可祭。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