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献夫墓

方献夫墓

方献夫墓原位于南海西樵镇大岗山,1992年迁至孔边村后山。该墓葬有方献夫遗骨,墓外立有原墓地迁来的神道碑。方献夫生前著有《西樵山石泉书院记》。

2015年12月10日,方献夫墓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荥阳侯夫人方氏墓:石人石马,庇佑一方 这一元代贵族古墓内,竟藏有36颗金头?

通讯员 方秀琴 文/摄

那天,连续笼罩在烟雨朦胧中的衢州突然放晴了。利用这难得的一天,我们沿着万九线,驱车15分钟来到了钟灵毓秀、如诗如画之地——柯城区九华乡下坦村。

这里风光旖旎、莺飞草长,无处不透着融融春意。踏着春日胜景,探寻一段历史传奇,格外地诗情画意。

荥阳侯夫人墓是三衢大地上罕见的古墓,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山麓上的小径因连续几日阴雨,变得有些泥泞。在距下坦村口约200米处有一座元代古墓,墓的主人是荥阳侯夫人方氏。荥阳侯郑用和,元延佑年间下坦(上宅)村人,于元延佑五年考中进士,任散骑卫官职。元至正十四年,元顺帝封其为元都漕运正万户,母以子贵,郑用和母亲方氏被封为荥阳侯夫人。荥阳侯夫人方氏去世后,元顺帝赠送的天官石人、石马、石牛、石羊、石狗,共五对十尊,下葬于此地。

古墓占地300平方米,是浙江省目前所发现的唯一较完整的元代墓葬。墓前有一个简易的香火台,常年香火不断。静默伫立的墓碑上,写着“赠中大夫太平路总管轻车都尉荥阳候夫人方氏墓”,上款为“至元六年庚辰(1340年)冬月吉旦”,下款为“孤哀子郑用和立”。遭受风雨打尽百年,字迹依然可辨。碑面上还有两个小孔,据说,那是日本鬼子用一把手枪、一柄步枪留下的子弹孔。1997年,荥阳侯夫人方氏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荥阳侯夫人方氏墓被修缮一新,并安装了现代化的安全防范系统。

文物专家对荥阳侯夫人方氏墓评价极高:荥阳侯夫人方氏即元代从三品官员郑用和之母。该墓体积庞大,结构规整,设计精美,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民间一直讹传古墓内藏有“徐天官的36颗金头”(四川巡抚徐忠烈公,俗称徐天官,葬在衢州),价值连城。多年以来,这座古墓一直被盗墓者所觊觎。

数百年来,下坦村这座古墓不仅游客络绎不绝,方圆几十里的乡里乡亲们也都慕名前来祭拜。在考古学家眼中,荥阳侯夫人墓是三衢大地上罕见的古墓,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庇佑一方的“石人石马”,受得起最虔诚的香火。

揭开尘封的历史:神秘的方夫人墓

方夫人墓

(位于蒲江县朝阳湖镇仙阁村)

(摄于1987年)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邛州志》卷十二“祠祀”记载:“孝慈方氏墓,在县南三十二里。”该志注云:“地名猪槽湾,即潘成禧之妻,方苞之姊也”。

今天,蒲江朝阳湖镇仙阁村猪槽湾山坡有清代一圆形土冢墓,单座,直径3米,高1.8米,占地9平方米。该墓,蒲江坊间称其为方夫人墓。

方夫人何许人哉?她真是清代文学大家方苞之姊吗?为什么,蒲江人至今对她仍然念念不忘?

清《邛州志》记载方氏为“方苞之姊”

清《蒲江县志》记载方夫人丈夫潘成禧

方夫人的丈夫是潘成禧。据清乾隆《蒲江县志》卷二“流寓”记载,“潘成禧,江左人,富才学,系潘宗洛后裔,寄寓蒲江掌教鹤山书院,卒葬县南猪漕湾,其子本衡补博士弟子员,后归原籍。”

潘成禧,蒲江县志称其为江左人。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江左,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乾隆蒲江县志说,成禧“系潘宗洛后裔”。潘宗洛,字巢云,康熙时进士,官至偏沅巡抚、湖南巡抚、湖广提督学政,工诗文,储大文称其文宗史记,诗由义山诣少陵。潘宗洛有《潘中丞集》四卷,自称为“宜兴潘宗洛巢云著”。潘宗洛为宜兴(今江苏宜兴市)人,故潘成禧或为江苏宜兴县一带的人。

潘成禧掌教蒲江鹤山书院,担任山长,非朝廷命官。一个江南人为什么到川西小县任书院山长?这里面一定有一段历史渊源。

据《清实录》与嘉庆《邛州志》记载,安徽徽州歙县(一作新安)贡生潘成栋长期在四川做地方官。清代幕僚风气较盛,潘成禧或随潘成栋赴任,被任为蒲江鹤山书院山长。

潘成禧“富才学”,由于长期从事蒲江鹤山书院教学,遂定居蒲江。其夫人方氏亡故之后,亦随夫一起葬于县南猪漕湾。

其实,方夫人并不是方苞之姐。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卷十七《台拱冈墓碣》记载,方苞的父亲方仲舒有两个妻子,前为姚氏、续为吴氏,生有三子五女。方苞之大姐、二姐为姚氏母所生。《先母行略》记载,吴氏为方苞亲母,生有三子三女。方苞之兄方舟、方苞之弟方林,吴氏母所生三女,为方苞三姐、四妹、五妹。方苞有三个姐两个妹妹,前两个姚氏母所生,后三个是吴氏母所生。方苞《鲍氏姊哀辞》《鲍氏妹哀辞》记载,姚氏母所生的两个姐姐,老大嫁鲍氏、老二嫁曾氏,吴氏母所生三姐嫁冯氏、四妹嫁鲍氏、五妹嫁谢氏。据此,方苞的姐姐与妹妹中,没有一个嫁到潘家。清代名望之族,恪守礼教,崇尚贞烈,改嫁一说为门风之耻。由此,蒲江方夫人不会是方苞之姐。

方苞画像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安徽桐城方氏是一个大家族,有桂林方、鲁谼方、会宫方之分系。清《邛州志》所记载的方夫人为“方苞之姊”,或许为方苞之族姊的讹误。

方夫人在蒲江极有名望,不是仅仅因为她是方苞之姐的传说。

其一、清代,方夫人之夫潘成禧乃开启蒲江鹤山书院教育先河者,素来为蒲江人所敬重。雍乾时,蒲江鹤山书院得以重修兴复。据考,潘成禧是清代十四个蒲江鹤山书院山长中的第一人,为蒲江教育奠定基石。

其二、清咸丰三年(1853),邑廪生何绳武《方孺人墓志铭》记载,方夫人乃“名士家姑”,“精书史、工文字”,有“”阃范母仪”之度,“善家教”,“子皆所裁成”。方夫人为人豪爽大义,曾用书煽打“萦挽章者”之脸颊,怒斥道:“尔子孙务令知书,乃使世受此辱也?!

其三、蒲江人视方夫人为“本县捐资兴学之始”。乾隆《蒲江县志》卷一“义学田”记载:“猪漕湾田地一分大小,一百五十三塊,计四十亩零,山林七十六亩七分零,载粮六钱一分二厘六毫七丝,系廪生潘本衡插业衡本江南人后归原籍,田地捐入义学。”潘本衡,乃方夫人之子,为县廪生,补为博士弟子员。方夫人辞世之际,遗命其子将自己与丈夫安葬在蒲江,并且嘱托将“全业百亩均捐入学田”,然后令其“举家还籍”。蒲江义学位于县城,县令李绅文创办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十年(1775)县令王铭锡、纪曾荫相继修建,为官府开办的“聚集孤寒,延师教读”之所。

清《蒲江县志》记载方夫人捐资义学

蒲江,不知寄托着她与潘成禧一生相伴的几许思念与诸多期愿。方夫人将自己安葬在蒲江的山水之间,与丈夫永世相守相随。她没有将全部家产留给儿子,却反馈给自己客居多年的第二故乡。这是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老妇人,怎样的眷眷家园情怀?!

有清一代,没有人统计过,多少贫寒家庭的子弟受益于她的捐资,人生从此走向别样的命运。

旧时,每逢清明之节,政学各界均诣墓地祭拜。民国二十八年(1939)清明,蒲江县长谢从根率县府人员及各界代表,谨以三牲酒醴,致祭于夫人墓前,并祝文:“呜呼!饮水思源,莫忘根本。莘莘学子,惟教乃成。夫人方氏,出自名门。望溪胞姐,籍隶桐城,宦游蒲邑,产置山林。慨捐田亩,培植斯文。此功此德,万古留存。今置纪念,节届清明。惠风和畅,水深山青。千秋享祀,无上光荣。三牲酒醴,祭奠以诚。精灵不昧,来格来临。”

2018年农历6月18日,蒲江县传统文化促进会修葺方夫人墓,新建墓碑一通。该碑中题“清鹤山书院山长夫人潘成禧方氏之墓”,对联两幅一曰“执掌上庠弘圣道,概捐沃土育英才”,一曰“异乡施厚德,百世仰嘉风”。

潘方氏墓碑

摄影:龙腾)

12岁女孩救老人,献出生命,感动众人,一对夫妇义务守墓35年

1983年8月,江苏宿迁县发生罕见暴雨,大雨连下三天三夜,村子里的庄稼被大水淹没,12岁的韩余娟与70多岁五保老人傅王氏住的草房,也被大雨冲塌,二人被安排在村子里的临时仓库居住,因为当时情况紧急,安排好老人,村里干部,便组织村民生产自救去了。

韩余娟是宿迁县塘湖乡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一名学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村民眼中的好少年,照顾五保老人傅王氏这一重任,韩余娟从1981年便开始干起,当时的她,还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但韩余娟却很有恒心,这一照顾,便是2年。

搬到临时仓库后,韩余娟帮着傅王氏把家中的10余斤麦子,背到1里地外的粮食加工厂,磨成麦子,8月13日,天气不错,韩余娟又将老人剩余的200多斤麦子拿出来晒干,然后给老人运回屋内。

8月14日,韩余娟像往常一样,给老人提水、烧饭、梳头,中午放学,还抽空割了一捆猪草,晚上又给老人包了两碗韭菜馅的饺子后,便匆匆去给同学补课......

当天晚上,韩余娟与老人傅王氏住在仓库,但总能听到屋子里有“沙沙”声,韩余娟推行傅王氏,问傅王氏:“什么在响?”,老人家也没在意,便告诉韩余娟:“可能是老鼠。”。

韩余娟不放心,点着灯察看,结果发现房上水泥檩条段磊,正在吱吱呀呀地往下弯,房屋眼见就要倒塌,便在这千钧一发之刻,韩余娟使足全身力气,将老人傅王氏退出了房门,而韩余娟,则被压到水泥檩条、瓦片之下,腹部穿了一个洞,左手,也被砸掉了两个手指头......

尽管医院极力抢救,但因为伤势太重,1983年9月3日,韩余娟还是带着母亲送她的小红花,离开了人世,年仅12岁,韩余娟舍己救人的事情一出,便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共青团授予韩余娟“舍己为人小英雄”的光荣称号。

1984年,为了纪念韩余娟,当地政府在韩余娟牺牲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墓园,以供人们瞻仰,听闻这个消息,村民吴良自便主动找到村干部,对村干部说:“小娟是个好孩子,小小年纪为了救人连死都不怕!我要为她做点事!”。

吴良自的诚恳,打动了村干部,从此之后,便当上了韩余娟墓园的义务守陵人,没有屋子,吴良自便与妻子在墓园西北角搭了个简易棚子,不管冬天多冷,夏天多热,吴良自夫妇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到如今,已经35年,而吴良自,也已经是一位81岁的老人。

如果韩余娟泉下有知,知道有这样一对夫妇,默默守护自己35年,一定会很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