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背范氏宗祠

河背范氏宗祠

河背范氏宗祠位于阳江市阳春市三甲镇庞洞村,年代为清。2019年4月19日,河背范氏宗祠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河背范氏宗祠,河背范氏宗祠简介,河背范氏宗祠-阳江市阳春市河背范氏宗祠旅游指南

介绍郑氏宗的一处景点 河南郑州郑氏宗祠

1. 河南郑州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根本就不在郑州。

郑氏宗祠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古徽州府)郑村镇郑村村,是郑氏的祖祠 ,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


2. 郑村郑氏宗祠

回答:

1、翟氏大宗祠一安徽宣城泾县桃花潭镇龙潭村。

2、龙川胡氏宗祠一安徽宣城绩溪县瀛州镇坑囗村。

3、岳西孙氏宗祠一安徽安庆岳西县姚河乡梯岭村。

4、皖西南孙氏宗祠一安徽安庆太湖县徐桥镇前进村。

5、罗东舒祠一安徽黄山徽州区呈坎村。

6、歙县郑氏宗祠一安徽黄山歙县郑村镇。

7、昌溪周氏宗祠一安徽歙县昌溪乡周邦头村。

8、黟县李氏宗祠一安徽黄山黟县奕村。

9、梓坞祠堂一安徽黄山休宁县板桥乡。

10、北岸吴氏宗祠一安徽黄山歙县北岸村。


3. 广东广州郑氏宗祠

《郑姓宗祠通用联》 [典指明.成功一郑和] 北战南征收宝岛: 船来帆往下西洋。[典指清.板桥一东汉.郑玄]名高艺苑何由怪: 德感黄巾不入乡。[郑氏宗祠联]史官不用春秋笔, 天子亲书孝义家。[浙江浦江江南第一家门联]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西汉安远候郑吉一东汉郑玄] 威震西域封安远, 学传北海集大成。 [郑姓宗祠联] 诗礼恩深,宜其后世多佳士: 祖宗识远,知此青山独可家。[福建周宁县浦源郑氏楹联选录]德传铭国史赡仰百代:宗功振家声派衍千秋。 三朝简淡名臣裔: 两世循良刺史家。 源远流长高士通儒辈出:根深叶茂遐龄上寿同跻。 春秋递阅怀霜露:水木长绵朔本源。


4. 郑州王氏宗祠

王姓孩子给起名字,还必须带郑的话,首先就可以叫做王郑,言简意赅,容易记住,明字的意义也很好,也可以叫做王正郑,这个名字很有特点,后面两个音相似。


5. 郑氏家族祠堂在哪

据史料记载,荥阳是郑氏的发源地。公元前八0六年,西周末期,周宣王姬静把同父异母的幼弟姬友分封到陕西华县的咸林之地为郑伯,谥号郑桓公。后其子武公掘突将郑国东迁至以现在荥阳为中心的地区。

郑国被韩国兼并后,郑桓公的子孙遂以国为姓,郑氏也由此开始。目前,全球有一千二百万郑氏后裔,分布在美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氏客家人的门额上一般都写有“荥阳衍派”,有宗祠的必曰“荥阳堂”。在泰国郑氏宗亲总会,会歌就是《荥阳颂》。


6. 河南郑州郑氏宗祠能进去吗

在深圳市南山高科技园有一座《郑氏宗祠》,距今有七百多年。其始祖是宋末元初的“庵公”郑帽------郑氏南莆田祖。是深圳文物保护单位和最大最早的宗祠!




郑氏屹立于中华臣姬,浩翰源远的俩千八百多年而着称于世!郑恒公原名姬友于公元前八百零六年,受西周宣王姬静封为郑国第一代国君,谥号《恒公》史称郑国。自恒,武,庄公等在位,历十四世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




宋煕宁三年公元一零零七年,恒公孙郑柏峰字“允中”开封入北宋进士,之子郑帽“庵公”途经深圳开基立业“原叫宝安”。庵公第八代孙郑胜举于宋末清初再在大冲拓业!至今七百 多年。今天的南山高科技园,周围高楼林立------华润万象,华为,中兴 TCL,等聚集很多高科技企业----是深圳一张靓丽名片


7. 河南郑州郑氏宗祠建于几几年

“鱼冢、鱼葬、鱼祭文”,这三个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世界纪录,是浦源村所独有特有的。这里还有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姓氏宗祠——郑氏宗祠,整个郑氏宗祠规模宏大、底蕴深厚,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而且更为独特的是在大门之上“郑氏宗祠”四个字是竖着写的,有资料记载,这样的排版只有皇亲国戚的宗祠才能这样书写,所以郑氏宗祠真的是格调为高。


8. 郑氏最大拜祖的宗祠堂在哪里

1、伏羲山飞龙峡 AAAA

郑州伏羲山飞龙峡景区成立于2003年7日,总投资250万元,现有职工人数12人,景区门票价格30元/人,飞龙峡景区位于郑州市西南58公里伏羲山山区,北接荥阳,西邻巩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飞龙峡景区总规划面积为5.3平方公里融山水与人文一体。整条线路以“龙为主线,以伏羲文化和红石大峡谷体验为特色,景色优美,文化深厚。

2、新密超化寺

超化寺位于新密市超化镇超化村。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寺门匾额书“超化古寺,名刹十五”,时为全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在隋朝全国寺院中,该寺名列十五。唐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寺内僧侣达2000余人。

3、新密神仙洞

神仙洞森林公园位于郑少高速新密西出入口(杨岗北5公里),与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毗邻(相距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浮戏山三大旅游景区之一。景区由神仙洞、杏花村、桃花园、红石林等组成,总面积21平方公里,是省会郑州的“后花园”。

4、黄帝宫

黄帝宫,又名云岩宫,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35公里处,新密东南刘寨乡境内。曾是轩辕黄帝建宫筑殿、练兵讲武、研创八阵图的地方。相传黄帝初战蚩尤失利后,退居此地,潜心养志。

5、新砦遗址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南临洧水,东部是洧水故道,西部和北部为开阔的平原,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

6、新密郑氏祠堂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曲粱乡郑伯岭上,具茨、大隗二山屏其前,梅、泰二山环其后,溱、洧水围绕左右,港台及新加坡郑氏后裔为纪念郑庄公多次到新密拜祖。

7、尖山风景名胜区

尖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郑州西南35公里的新密市西北尖山乡境内,溱洧流域古老而神秘,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景区由神仙洞森林公园、凤凰山、飞龙峡、桃花源等组成。

8、轩辕黄帝讲武楼

轩辕黄帝讲武楼风景区位于新密市南苟堂镇范堂沟村南的具茨山上,海拔735米,东接大隗山,西邻大鸿山。该山是由山石组成象“楼状”的山峰。

9、香峪寺

香峪寺天然景区位于尖山下寺沟,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山岳形风景区。景内一条长达8.6公里的大峡谷(又称情人谷),横空出世、壮观无比,上游至下游依次有唐宋时期修建的上、中、下三个香峪寺庙。据传,当时香火袅袅,香客游人鼎盛。

10、摘星楼

摘星楼又名七敏山、敏山。位于苟堂乡孙家庄南具茨山中西部一峰,山南与禹州市苌庄乡交界。《水经注》载:“敏水出山其下”,因称敏山。石壁行文山体东西向,东连刁嘴山,西北接火煤山(火门山、安口山)长约3公里,宽约2.4公里,总面积7.2平方公里。


9. 郑州郑氏祠堂

郑;荥阳衍派。对联里最好是不要带姓,否则见笑 木本永长思祖志 水源流远振宗功 明德惟馨


巩义白沙崔氏大宗祠是由明神宗敕封而建,规模崔氏第一,河南第一

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黄氏宗祠小记

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黄氏宗祠小记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但凡族人聚居,皆有宗祠。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的黄氏宗祠,是庙背村的黄氏后裔子孙,为了祭祀第十八世祖(注:本文的黄氏世祖排序是参照2016年修订的《黄氏族谱》)思让公 和他的儿子允玉公,纪念他们父子在于都县开基和在庙背村创业拓基的功绩而兴建的。

庙背黄姓村民的始祖叫黄峭山。黄姓远祖源于河南光州,后来南迁到了福建。黄峭山就出生在福建省邵武市,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峭山公 官至工部侍郎,娶有上官氏、吴氏、郑氏三位夫人,每位夫人生有七男,共有二十一子。庙背黄氏一族,是上官夫人次子——梅公的裔嗣。梅公遵从父命异地创业,迁往福建邵武泰宁县居住。梅公后嗣又迁往江西九江城外的黄梅口。

在元代年间,庙背黄氏一族第15代世祖,名叫著福,就住在赣州府几公里开外的水西赤硃岭了。

话说黄氏第14世祖,名叫永丰,字传泰,娴熟军事谋略。在元代时,因战功卓著,永丰公被授予游击(参将)衔。永丰的第三个儿子名叫 著福(第15世祖),字德全,他督军平赣,被授予都团衔。后来,就择地居住在赣州府水西的赤硃岭。

著福的长子名字叫忠尽(第16世祖),字统臣,中秀才,补廪出贡。著福生有一子,名叫良明。良明(第17世祖),字尧亭,其夫人为欧阳氏,生有三个儿子:思让、思敬、思祖。长子即名叫思让(第18世祖),其夫人是赣州府文潭坝的李氏,生有一子,名字叫 允玉。

明永乐年间,战乱频仍,思让公与兄弟共商迁徙之事。缘于他偏爱环境幽静、气候适宜的南方,后来,就搬离赣州府水西赤硃岭,迁徙到了赣州府以南一百八十里,于都县域 马岭水浒村的白沙坑 定居下来。

只是马岭保白沙坑这地方环境虽好, 毕竟太过于偏僻,交通闭塞,不是兴旺家业的理想之地。思让公的儿子允玉(第19世祖),担负着家族振兴、子孙繁衍的重任,考虑重新择地迁居。允玉公先移居到于都县马岭保畚岭村的黄屋潭,明景泰年间,再迁至于都县新陂乡双江口中游的周边两岸,即今天的庙背村,看中这片有山有水,位于新陂、罗江和西郊三乡交界、离县府路途不远、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在这里开基创业。

这一年是明景泰二年(即公元1451年)。允玉公带领儿孙,披荊斩棘,开荒垦田,筑路开渠,布局建屋,挖塘种树,在这里生根,世代安居乐业

允玉公在庙背村安顿下来以后,家业开始丰裕,家族人丁逐渐繁荣。允玉公生有一子,名叫浩融,字春堂,是第二十代世祖。浩融也生一子,名叫昊(第21代),字添然。昊公育有四子:均锡、均赐、三寿、难公。三寿就是相传三岁得道于祁山,尊为庙背村神的三太公。而真正完成人口传承重任的,是昊公的第二个儿子均赐。

均赐,字受夫。夫人丁氏,生有五子:长子叫廷宰,字门石;次子廷宪,字两江;三子廷宦,字怀受;四子廷宣,字念夫;五子廷宠,字仰然。

自思让公以下到受夫公这五代,是一线单传。而从受夫公生下五个儿子以后,庙背村黄氏在第23代 廷字辈开始,就分成五个公房了。从此以后,这五个公房的人丁都得以兴旺繁衍。廷字辈五子的降生,是庙背村人口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五子出生的年代,大致是在公元1545年~1555年之间。

传至清代乾隆年间,允玉公后裔人丁日盛,且有搬离庙背村,散居各地者,更难以计数。于是身居各地的允玉公一脉子孙,在各地祭祀他们的祖先。追本溯源,大家都尊称允玉公的父亲思让公为在于都县开基的基祖,为了纪念思让公父子的丰功伟业,遂一致议定要建一座思让公祠堂,以慰祖宗在天之灵,以伸我子孙致祭之诚,在堂供奉思让公之神主,思让公上面和以下各代世祖亦一并供奉。

公祠就建在庙背村,选址在村子的中央位置。工程始于乾隆辛未年(公元1751年)秋月,至壬申年(公元1752年)冬月落成。建祠总主事的两位祖公名字叫奕芳和位西,此为一大功绩矣。公祠落成六十年后,时大清嘉庆十七年,黄氏第三十一世嗣孙吉佩公第一次为公祠撰写了《思让公祠记》,上面记载:公祠“高二丈九尺,广四丈,深七丈,左右各一室,左以藏祭器,右为主祭者先日入寝,肃齐戒也,祠前一空坪”。“堂匾曰:文行堂,意者行为文之本,文为行之末,所以示后人以无本不立,无文不行之意欤”。祠堂建筑非雕梁画栋,无龙鱼花鸟之文,然具有宽广之空间、恢宏之气度。

(图片:庙背村黄氏宗祠)

一九九三年黄氏第三十五代嗣孙黄济平写的《思让公传》里,也对公祠作了描述,特别提到了祠堂后面那棵壮观华丽的桦桷树。“祠后一古榕树伴生兆果(银杏)树,树周长丈余,高有数丈,皆丽附于祠”。

最近,在《方志于都》上黄氏第三十七代嗣孙黄道真撰写的《于都县新陂乡庙背古村》中就有更为详细的描述了。公祠“是庙背村黄氏子孙祭祀祖先的场所,占地面积几千平方米,气势恢宏,古色古香,由青砖、木头、灰瓦、石柱建成,侧墙建成徽派风格的马头墙,高低错落,颇具特色。大门和两条侧门由高约4米的方石围成。正面的三条大门,门前前檐长约20米,宽约3米,中间没有砌砖墙,仅以二根高约5米、宽约80厘米的八角形红石柱支承着前檐的斗拱,在祠堂前檐的门楣下,挂着钦点翰林学士的榜名。进了大门,就来到了前厅,前厅长约20米、宽约5米,前厅过后就是后厅,后厅长约20米、宽约10米,两厅中间也没有砌墙,都是由两根高约5米、宽约80厘米的八角形红石柱支承着斗拱,斗拱由粗大的木头加工而成。前厅和后厅中间留有天井,后厅门楣上方悬挂着“文行堂”三个正楷大字”,后厅摆放着用木板做成的一排排神龛,列着各代列祖列宗的牌位,供黄姓子孙祭祀”。

我曾听父亲说,公祠发生过一次火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进行了一次祠堂大修,却不见有资料记载,不能详叙。

祠堂门口,一条大路穿过门口空坪的前面,大路前面有一口方正池塘,池水清澈。池塘外面,是大片阡陌农田,星罗棋布。冬去春来,景色更替,气象万千。三樘大门面向南方,广纳祁山之瑞气。往南眺望,远处的祁禄山脉,峰峦叠嶂,群山起伏,瑞气集聚,白云撩绕。小溪江和禾丰江两条溪流,犹如两条白练小龙,蜿延曲折,兜兜转转,从祁禄山和盘古山两座神山脚下,一路奔来。

两条溪流到达新陂乡中塅村的东、西两侧,在一个叫迴垅湾的地方,汇合到一起,形成一段较为平坦的河床。双江的汇合点,就在公祠前方的四五百米处。

(图片;双江汇合处)

从双江口出来,过几百米,就流到了庙角潭。在庙角潭岩石的上面,是一座不算太高的圆形石山,山上有一座古庙,乃三太公庙,庙里供奉的是庙背的村神三太公(前面提到的三寿)。从祁禄山和盘古山奔袭而来的两条小白龙,最后在这庙角潭里驻足。庙背村的灵气,实得益于此啊。

(图片:庙角谭)

水流从庙角潭出来后,像一条玉带,从村子的中央飘过下塅的农田旁边,到达村子的下方,一座叫狮形岽的山脚下。河水在这里突遇阻碍,形成一个深潭水湾,叫狮石潭。一头威武的雄狮,就像一位勇猛的古代守关大将,把守在敌方进攻的路上,硬要将这江水非改道不可。也许是这头雄狮的杀气太重,在一个雷闪电鸣、风雨交加的日子,雷神爷痛下杀手,活生生地从石狮的下巴处,劈去了又宽又深的好一大块。从此,这头被毁容的石狮,常年累月乖乖地蹲守在那里,更像是一位不倦的守护神,日夜守护着河流上方的这个村庄,护佑村民岁岁平安。也兴许是为了去除寂寞的缘故,在狮子的右边,一座圆形的小土山,如同一个绣球,在这深潭里舞动,这就叫狮子滚绣球的传说。

(图片:狮形岽和狮石潭)

在狮形岽的拦守下,河流被迫改为折向西行,流经上溪排,在白田村注入贡江,到达赣州八境台后,汇入到赣江大河。庙背村的韶华和岁月,也伴随着这条双江河,溶入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如今,思让公祠早已称作黄氏宗祠,或叫黄氏祠堂,宗祠已列为于都县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

前有吉佩公和济平叔为公祠作记,近又有道真的大作《于都县新陂乡庙背古村》呈现,拙作是为小记。

公元二0一九年十二月

庙背村黄氏第三十六代嗣孙绍明敬撰

附:关于《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黄姓的由来》和《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黄氏宗祠小记》两篇文章中有关黄姓迁徙过程的一点更正

附:

2019年11月和12月,在本平台《于都在线》的网络平台上,相继刊登了本人的二篇拙作《 》和《 》,两篇文章中提到有关黄姓迁徙到庙背的过程,写的是:

明景泰年间,允玉从于都县畚岭村的黄屋谭,“迁居到于都新陂乡坝头村,其后再迁至新陂乡双江口中游的周边两岸,即今天的庙背村”。

承蒙本族贤达道兴于2020年6月13日晚间给我打来电话,就此事交流了不同看法。他指出明景泰年间,黄氏先祖允玉是从于都县畚岭村的黄屋潭,直接迁徙到了新陂乡庙背村,而不是先迁居新陂乡坝头村,其后再迁至庙背村。黄道兴说的主要依据是大清乙亥年编的庙背《黄氏族谱原序》。

在这两篇拙作中,我写黄姓迁徙到庙背的过程,主要是参照了黄济平撰写的《思让公传》,在《思让公传》中是这样写的:“明景泰年间,允玉由水浒迁居新陂乡坝头村,其后再迁双江口中游两岸周屋场,即今庙背村,遂世居此地”。

后来,我也见到本族黄永忠先生刊登在《江夏于都》,大清乾隆乙亥年间邱祖泽先生(即选知县)撰写的庙背《黄氏族谱原序》一文,只是没有深究其内容,还是道兴能够理解透彻。原序中是这样介绍黄姓迁徒到庙背的过程:“思让公爱于南乡幽僻,于明永乐间迁驻水浒白沙坑,是为黄氏来于之基祖也。其子允玉移畚岭,再徙今地”。

《黄氏族谱原序》说的是,“其子允玉移畚岭,再徒今地”。原序中并没有说到允玉先移居坝头一事。“今地”两字指的是庙背。

《黄氏族谱原序》无疑是最权威的依据。黄济平的《思让公传》说的先迁居坝头,其后才迁至庙背村,这种说法缺乏佐证。

从黄氏族谱知道的实际情况是,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允玉迁居庙背,黄姓在庙背村居住了一百多年后,才有庙背村一房廷宰这一枝子孙开始在坝头分居。

整理族谱内容不能有半点马虎,为了不误导后人,不致以讹传讹,我特地对上述两篇文章作出更正,去掉“迁居到于都县新陂乡坝头村”一句,并对上下文文字进行适当修改。

在此,我对黄道兴能不吝指正表示由衷感谢!

黄绍明

2020年6月15日

◆来源: (供稿:黄绍明) 转载文章请联系作者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