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陵侯家族墓

泉陵侯家族墓

泉陵侯家族墓

西汉墓葬群。位于永州市零陵区北部鹞子岭。1992年冬和1995年秋冬相继发掘了封土堆连在一起的两座大型汉墓,编号为鹞子岭1号墓和2号墓。均为土坑竖穴木椁墓葬,斜坡墓道,墓道朝西。封土堆在烧砖取土时已被挖去。1号墓墓坑上口长18.2米,宽18.3米,深14.3米。因早年被盗,外椁顶板因风化腐朽而坍塌,内椁及二层棺木也被压垮移位,但结构可以复原。外椁三层,总厚近1米(底、盖均三层)。三层椁紧贴,椁四周壁板的排列是非常见的横板侧面紧筑排列方式,而由竖立的巨型木枋落槽拼合而成。最外层椁长11.6米,宽9.48米。这种壁板由竖立木枋构成的套椁,在迄今已发掘的汉墓中实属罕见,该木枋实际上也起着“黄肠题凑”的作用,用以体现墓主的等级身份,表明使用着诸侯一级的葬制。内椁为放置棺木的后室,底板为棺床,高出内椁的底板。后室左右各设一边箱,由上下横梁构成门楣结构,使整个墓室隔成前后两个大的部分,可从前室通过中门进入后室,通过两个侧门分别进入左右边箱。随葬品多已被盗。出土的一件实柄漆豆形器底部朱书有“泉陵家官第三河平二年八月工张山彭见缮”字样。泉陵家官即泉陵侯家的总管。另一件漆耳杯上朱书有“鸿嘉二年”等字样。据此考证,1号墓极可能为第二代泉陵侯顷侯刘庆墓。2号墓在1号墓南19米,墓口与1号墓齐平,二者当为异穴连冢的夫妻合葬墓,所葬为顷侯刘庆的夫人。2号墓坑上部已被挖去,现存墓坑长10.3米,宽9.2米,二椁二棺,套椁形制与棺室结构与1号墓相同。墓已被盗,仅出土有金、玉、铜、漆木、瓷、陶等类文物100余件(套),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鎏金铜釦夹纻胎漆盘,盘口沿背面针刻篆体铭文60余字,内容包括制作年代、产地、尺寸、督造监工、各道工序及完成各工序的工匠姓名。盘产自四川广汉,生产年代为汉景帝年间,铭文为建平五年,因建平年号仅四年,故实应为元寿元年。距1、2号墓约200米处兀立着一处更大的封土堆,疑为另一代泉陵侯墓葬。

发现最大最完整隋代家族墓园 墓主为北周冠军侯王楷

在沣西新城空港新城底张街道社区韩家村挖掘了一座详细的隋代家族墓园——隋王韶家族墓园。

该墓园由正方形围沟和七座陵墓构成,围沟产生的区域南北方长147.7米,物品宽138.5米,总面积21360平米,是现阶段所闻的经营规模较大的、储存最详细的隋代墓园兆域。王韶墓经营规模较大、级别最大墓园内安葬王韶、王韶嫡长孙王弘、北周原州刺史王楷大儿子王显、王楷长孙王仕通等相率7人。

七座陵墓均为陡坡墓内多露台的土洞墓,坐南朝北,具备典型性的北周——隋代陵墓型制特点。序号M1的王韶墓经营规模较大、级别最大,系路面有盖土的七天井双室土洞墓,总长60米,深13.6米。

附葬垒垒尽列侯:航拍西汉长陵陪葬墓区(韩家湾镇徐家寨村)

在汉高祖刘邦长陵的东侧,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墓冢,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这里就是西汉长陵的陪葬墓区,东西绵延约15公里,残存有封土40多座。2021年3月20日下午,我操作自己的无人机,航拍了西汉长陵的陪葬墓区——

唐代诗人刘彦谦在《长陵》中写道:“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描绘了汉高祖刘邦长陵的景象,突出了这里数量众多的陪葬墓。1988年1月13日,作为汉长陵的组成部分,陪葬墓区也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沿着公路,经过徐家寨村,向南快到机场公路的时候,看到路边新立的“国保”碑,告诉大家:这里是长陵陪葬墓区。于是,我操作无人机,在路边升空后,向东飞到陪葬墓核心区。大量的陪葬墓冢依次呈现在眼前,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过去,这里是咸阳渭城区韩家湾镇徐家寨村。如今,归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辖,虽然周围发展很快,但是此地受到保护,到处还是一片田野。

2001年10月26日至12月26日,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汉长陵陪葬墓区进行考古调查与勘探,对这里的陪葬墓进行了编号,测量现存封土的高度和边长,勘探墓道的位置、长度和宽度。

12号陪葬墓

13号陪葬墓

无人机自西向东,飞过12号和13号陪葬墓,迎面出现两列整齐分布的墓冢,东西成行,南北成列,非常密集。无人机先从南向北,沿着直线飞过14号、15号、16号和17号陪葬墓的上方。

其中,14号陪葬墓的外形特殊,由两座覆斗形封土连接而成,南侧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墓道。封土残存高度约5米,东西长约55米,南北宽约18米。

16号和17号陪葬墓南北相距仅20多米,前者较大,平面呈长方形;后者较小,平面呈正方形。由此推测,它们可能是“同茔异穴”的夫妻合葬墓。

14号陪葬墓

15号陪葬墓

16号和17号陪葬墓

随后,无人机掉过头,从北向南沿着直线飞过23号、22号和21号陪葬墓的上方。其中,22号陪葬墓地封土保存较好,外观呈长方形覆斗状,整体高度约10米,底部东西长约54米,底部南北宽约29米,顶部东西长约29米,顶部南北宽约4米。

这 里 陪葬墓的墓道,均为前端窄小的梯形,通往墓道处逐渐变宽。 经过考古勘探,这些陪葬墓的墓道以东向和南向居多,也有个别北向,但是没有西向。

23号、22号和21号陪葬墓

22号和21号陪葬墓

拍摄完这里最主要的两列陪葬墓后,无人机在返回的途中,拍摄路边的两座墓冢,分别是11号和10号陪葬墓。其中,11号陪葬墓南半部分已经损毁,北半部分保存相对完好,残高约7米,顶部呈圆形。

目前,在汉长陵陪葬墓区,有编号的墓冢,总共有39座。相传,1号和2号陪葬墓为萧何夫妇墓,4号和5号陪葬墓为周勃夫妇墓,3号陪葬墓为曹参墓。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的陪葬墓,都不知道墓主身份。

根据文献的记载,埋葬在汉长陵陪葬墓区的人,还有王陵、张耳、纪信、戚夫人、田蚡、田胜等,皇亲国戚,高官显贵。如今,它们到底在哪一座墓下长眠?由于盗墓非常严重,就算进行考古发掘,恐怕也很难搞清楚了!

重磅!泉州清源山发现北宋宰相家族古墓群……

重大发现!

泉州清源山发现

北宋宰相家族古墓群!

日前,南安文史学者王赞成在清源山麓室仔村(亦称昔仔村)一带发现众多曾氏古墓道碑,疑有古墓群存在。王先生遂将此情况转告南安地区、泉州市区的曾氏族群。

不久,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和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分别组织人员前往该地踏勘,证实当地确有曾氏古墓群,且有两方墓道碑为泉州北宋历史名人曾公亮亲立。消息一经传出,引起文史界的广泛关注。

“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墓道碑为曾公亮所立

宰相曾公亮亲自立碑

汽车驶近清源山麓,拐入一条乡间小路,缓慢地驰往山顶。在室仔村附近,我们见到这里有大片林子,草木茂盛,幽深秀丽。在接近坡顶之处,猛然发现数块古墓道碑坐落于林间、道旁。

“快看,这块‘高祖母’墓道碑,即龙山曾氏五世祖——‘唐录事参军’曾瓒的夫人张氏之墓道碑。”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曾华林指着一块花岗岩材质的墓道碑告诉笔者,“张氏是曾氏家族的五世祖妈,她算起来是北宋宰相(尚书左仆射门下平章事)曾公亮的高祖母,故,曾公亮特为其立此墓道碑。”果然,在这块高达1.2米、宽0.7米、厚达0.3米的碑上刻有“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十个大字,一侧纵镌一行小字:“门下平章事、鲁国公曾,志”。曾公亮是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集贤殿大学士;神宗即位后,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熙宁二年(1069年),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所以,此墓道碑应是立于熙宁二年之后,但具体哪一年,未找到相关文献记载,尚无定论。该“高祖母”墓道碑虽有些许风化,但所幸碑文尚清晰可辨。张氏是唐代人,故其墓应为唐墓,但其墓道碑是北宋时才立的,故为“唐墓宋碑”。我们在现场看到,由于年湮代远,墓穴方位并不明显,如果不是有高大的墓道碑立于此处,实在看不出有古墓在此。曾氏族裔表示,他们正在进一步考证、调查墓穴的具体位置。

“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墓道碑有近千年历史

在离张氏墓道碑不远之处,另有一方古碑立于道旁。此墓道碑同样为花岗岩材质,碑上中书“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旁镌“(门)下平章事、鲁国公曾”,“门”字因风化难辨。该碑高1.3米、宽为0.7米、厚为0.15米。据介绍,这位楚国夫人黄氏为龙山曾氏八世祖曾会之夫人,同时也是曾公亮的亲生母亲。据介绍,曾会有两位夫人:前配夫人为吴氏,但无生育;第二任夫人为黄氏,为曾会诞下六子。吴氏封夏国太夫人,而黄氏则封楚国夫人。

据悉,曾会的六个儿子分别为:长子曾公度(濠州钟离县主簿);次子曾公亮(宰相);三子曾公立(大司空);四子曾公奭(都官员外郎);五子曾公望(光禄大夫);六子曾公定(秘书丞,集贤殿校理)。而其中,又以公亮的地位最为显贵。

王赞成夫妻俩在为古碑拓片

武翼大夫曾公究竟为何人,尚待调查。(泉州龙头曾氏大宗祠管委会 供图)

山上亦有清代墓碑

宋代界石碑尚未发现

目前,在室仔村附近调查到的北宋曾氏古墓道碑有两方,即“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碑与“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碑。另外,还有两方曾氏祖墓道碑、墓碑也被先后发现,一方是直接镌于巨岩之上,上书“诰赠 龙山 武翼大夫曾公、太恭人辜氏封茔”,疑为明代立的墓道碑;另一方则为花岗岩碑,半截埋于土中,露出地表的碑面上书写着“清 曾氏世祖”字样,应为清代曾氏墓碑。两块碑的主人究竟何人,尚待考究。

“此地的龙山曾氏祖墓,可能不止这几处。”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管委会秘书长、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会长曾文军表示,《温陵曾氏族谱》记载着“郡城外东北晋江鸾歌里清源山后国田院”有十几座北宋时期的曾氏祖墓。清乾隆《泉州府志》载:“泉自宋初,始分乡、里。”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本县(晋江县)宋分五乡,统二十三里。”鸾歌里古为晋江二十三里之一,大致方位即在泉州府城东北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清源山后的“国田院”的地理位置,很有可能就位于当今的室仔村一带。这里即为文献记载中的龙头曾氏的“五世祖妣坟山”。

从曾氏族谱的记载来看,古时曾公亮在“唐故高祖母夫人张氏墓”和“宋故楚国夫人黄氏墓”旁立有墓道碑,还在五世祖妣坟山的四围,“各立石界”。目前这些界石也仍未被发现。

族谱还载:“曾瓒妣张夫人坟地,在郡城外东北晋江鸾歌里,清源山后国田院。菌峰龙自清源山分落,仙带飘空而下,旁枝左抱右拥,正脉中出。至穴后大开屏帐,成五星聚讲贵格。面山笏石朝拜,拱抱周密,穴坐未向丑,号腕上牙笏形。”由此可知,张氏墓的穴号为“腕上牙笏形”。族谱又载:“曾会妣封江夏郡君、追封楚国太夫人黄氏。附葬五世祖妣坟山,穴在张夫人坟后一仑。坐坤向艮。亦号‘腕上牙笏形’。”

曾会神道碑资料照片(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 供图)

曾瓒墓道碑资料照片(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 供图)

水上的精心布局

古时,在南安县三十五都钦风里白石窟斗山(今南安市官桥镇泗溪村屈斗自然村),即有龙山曾氏祖墓群,其中就包括五世祖曾瓒与八世祖曾会之墓。白石窟斗山位于泉州古城南方,而清源山后国田院位于北方,这两个曾氏祖墓群地一南一北,是一种巧合吗?曾瓒、曾会又为什么不与自己的夫人合葬一处呢,这似乎与世俗的夫妻“生同衾、死同穴”的观念有所不同。曾氏族谱告诉我们,曾氏祖墓群地之所以这样安排,皆是出于古人的“风水观”所致。风水八卦中南方“丙午丁”属火,主丁。北方“壬癸水”属水,主财。而传统观念里,男即为丁,女则主财。夫妻分葬两地,是特意在风水上精心布局,以此来实现玄学中的“丁财两旺”。

据泉州曾公亮学术研究会理事曾长源、曾国贤介绍,宋代龙山曾氏诸多先祖皆附葬于这五世祖妣坟山。按照族谱的记载,曾建于此地的曾氏祖墓有:宋八世祖曾会元配、封夏国太夫人吴氏墓(附葬于五世祖妣坟山蔡湖,穴号“冲天烛”);宋乡进士、赠秘书丞、八世祖曾介夫人黄氏之墓;宋中议大夫、赠大中大夫、封司徒、九世祖曾公济之墓;宋朝议大夫、提点宫使、朝奉大夫、十世祖曾孝仁及妣王氏合葬墓(穴号“钟鼓山”);宋从政郎、淮东总管、十一世祖曾詝墓;宋右从政郎、十一世祖曾䛒墓;宋十世祖妣黄氏墓(一云林氏、赵氏合葬墓);宋十一世祖曾諌、妣石氏之墓;宋十一世祖曾誡之墓。这意味着,随着曾氏五世祖妣坟山调查的开展,或许将会有更多的宋代古墓出现在世人面前。

专家们正从族谱中找寻线索(泉州龙头曾氏大宗祠管委会 供图)

南安市曾延世文化研究会成员在室仔村附近寻觅古墓群

族谱中有关于国田院及五世祖妣坟山的记载

为文史研究提供新契机

龙山曾氏家族以其开闽始祖曾延世为一世祖,至八世祖曾会于宋端拱元年(988年)乡试、端拱二年(989年)会试联捷,而殿试则高中榜眼。曾氏家族古代科举登进士第之荣,实始自曾会。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泉州曾氏家族中进士者19人(其中状元和榜眼各一人),特奏名7人,上舍释褐一人,共计27人。其族在宋代还出了4位宰相,七世封赠11位国公,是泉南最耀眼的家族之一。正如《晋江新志》所谓“曾氏家族,科甲联绵”,龙山曾氏在宋代开创了衣冠家族彬彬之盛的局面。

此次清源山室仔村曾氏古墓群的发现,也引起了泉州文史界人士的关注。泉州市文博研究员、原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陈鹏鹏表示,龙山曾氏古墓群的发现,为进一步发掘、研究泉州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展现“海滨邹鲁”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他还呼吁对曾氏古墓群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文化古迹遭到人为破坏。

虽然春节假期刚过完不久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

期待下一个假期

三八妇女节

放假半天! 就在下周一!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吴拏云 实习生 陈榆萍

编辑:黄珊

审核:赵鹏云 等

泉州真是藏龙卧虎之地!

支持的点 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