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滩古村

右滩古村

杏坛镇右滩村是明代状元黄士俊的家乡。位于杏坛镇西8.2公里,地处顺德、南海、新会、鹤山四市、区的交汇点,西临西江干流,北临甘竹溪,面积6.04平方公里,顺番公路途经右滩村。黄氏大宗祠是省级文保单位,右滩古村,右滩古村简介,右滩古村-佛山市顺德区右滩古村旅游指南

簕山古渔村,看最原始古老的渔村风貌,踩着白浪滩和金滩的浪花,听海的声音!

簕山古渔村,距离防城港市中心约25公里,不仅被列为“ 广西第一批传统古村落”,同时也是广西特色旅游名村。由于这里还没有完全被开发,保留了最原始的淳朴环境,是一个让人身心都得到放松的地方,属于当地比较小众的一个旅游景点

沿着栈道慢慢向前,蔚蓝色的天空,海风轻轻的吹拂,一眼望去,无边无际, 水里还种植了大片红树林

因为公共交通不是很方便,建议有时间的小伙伴自驾前往。来此不仅能感受当地的渔民文化,还可以品尝到令人难忘的美味海鲜,都是超级新鲜的。

簕山在古时候又叫做鹿山,传说中这里以前因鹿多而得名,后因簕花树的传奇神说,认为古老的簕树是他们的守护神,便将鹿山改为簕山,沿用至今。这个眼前数十平方公里的海滩,村庄草木清幽,层林叠嶂,礁石魔幻,是一个具有幽林、古堡、碧海以及悠长历史文化的古渔村。最原始的渔村风貌,还有最原始的渔村生活,淳朴的味道,都是吸引人前来感受的重要元素。

白浪滩位于广西防城港市江山半岛的东南部,它的沙子也极具特点, 防城港白浪滩的沙子黝黑粗糙,还具有美白的功效。这里属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滩长5.5公里,最宽处2.8公里,因滩平浪大,常见排排白浪不间歇地滚滚而来,颇为壮观,故名白浪滩。

白浪滩整个海滩很大很广,曾经又名大平坡,因海滩地平宽广而得名。等到黄昏落日的时候更有另一番风味,广阔的海面被染成金黄色,可谓“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的海产品丰富,在退潮后岸上就会有很多蟹类和贝类

据说,白浪滩的沙子里面含有一种叫做钛矿的成分,这种成分与汗液发生反应产生一种叫做二氧化钛的物质,而这种物质能让人皮肤变白,非常的神奇,有时间的小伙伴可以敷在身上感受一下。

除了在岸边观赏漫步,当地还有提供渔船可以让游客到海上去体验一番垂钓。这里可以说是“黑沙白浪”的最美海滩。

从白浪滩出来继续往前开一会儿就到了东兴金滩,景点位于京族三岛中的澫尾岛,与越南旅游度假区澫柱岛隔海相望。

这里沙子细腻、坡缓浪平,空气十分清新,是优良的天然海滨浴场。因沙粒粗细匀称,洁净金黄,太阳霞光照射在沙滩上,呈现出一片金灿灿的效果,“金滩”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金滩因为坡缓、滩平、无淤泥,浅滩渔产丰富,是全国最适宜拉大网捕捞的地方。海天一色,如一副美丽的油画~

来这里踏踏海浪,坐坐摩托艇等水上项目,简直不虚此行!

白浪滩交通

1、乘车:在防城港港口客运站购买直达大平坡(售票员都懂)的车票,发车时间约8:20-18:15,30 分钟一班,车票约7-9 元/ 人,1 小时可达;

2、自驾:白浪滩离港口区汽车总站不过10 来公里,过了往 东兴 的跨海大桥就可以看到白浪滩和江山半岛的指示牌,之后左转,继续直行约8 公里即到

门票

门票免费(沙滩在当地被私人划分区域管理,有部分需另行自费,如租有伞座位30 元/ 次,游泳圈10 元/ 个,可砍价;冲洗5 元/ 次)

开放时间

全天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金滩交通攻略

乘坐9路到 北部湾 一号南门(临时站)站下

大名县——金滩古镇中国聚村落最早的古村镇之一

金滩古镇是典型的因运河而兴的水乡古镇,河北历史文化名镇,中国聚村落最早的古村镇之一。有“三街六路九衙门”、“六门十八古”、“七十二个胡同(过道、巷子、拐儿),三十六座庙宇,二十八个大坑(池塘)”等特点,其中“十八古”有古河道、古堤、古码头、古桥遗址、古仓、古窑、古战场、古庙、古城、古驿站、古会馆、古商铺以及古衙署等,可见其文化遗产之多样。

来源:河北综合广播

寺滩村:佑宁寺旁的百年古村

青海新闻网讯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佑宁寺曾和塔尔寺齐名,是青海东部的名寺之一。佑宁寺创建的传奇故事以及高僧大德的精彩传说,更给这座古刹带来了神秘的色彩。而佑宁寺边的村庄,在数百年的时光里与寺庙相伴,逐渐兴旺、发展。如今,寺院与村落已经融为一体,传承着百年的文化与传说,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此游览。

郭隆沟旁寺滩村

从平大公路向东拐入西滩路(五十至佑宁寺)约5公里,便到了寺滩村地界。在郭隆沟西北部的寺滩村广场上是村子的标志性建筑——格日利特尼道桑塑像。当清晨的曙光撒向大地时,塑像尤为显眼。

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以及成吉思汗大将格日利特率部留驻丹麻镇索卜滩村,不久病死,其部属留驻下来,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这种说法在清代藏文文献《佑宁寺志》中有明确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之部将格日利特率领其部属到此,现今的霍尔人约为这些人的后裔。“格日利特死后,化作大力精灵,居住郭隆(佑宁寺之创建者)之山岩上,他对嘉赛活佛(佑宁寺之创建者)显示了自身着‘索呼’(即蒙古)装束之法相,(嘉赛)指命(格日利特之幽灵)为那里的土神。”1604年,佑宁寺落成时,格日利特被追封为“尼达”(地方保护神),其铜像被供奉在佑宁寺,所以互助土族长期以来把他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供奉。

寺滩村南为山庄村,西邻巴洪村,北接奎浪村,西北接壤拉顿村,东靠佑宁寺。寺滩村地形东高西低,南北窄而东西狭长,村落面积36平方公里,居民1200余人,土族占60%,汉族为30%,藏族为10%,共有十二个社组成的四个聚居地,沿郭隆沟两侧东西方向分布。

地处郭隆沟西南部的一块洼地,是被当地人称作“瓦窑”的自然村,现有30余户分散居住。据村民介绍,这里是郭隆两侧土质最好的地方,是当时修建佑宁寺时烧瓦取土之地,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块洼地其实是当时取土而成的。从这块洼地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佑宁寺的规模之大。

瓦窑以东是“前座”自然村,因背靠前座山而得名。

郭隆沟西北部是寺滩村村委办公室和村广场的所在地,当地人称“本布浪”或“本浪滩”,“本布浪”为藏语,意为万人集聚之地。据相关资料显示,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传播佛法,来到佑宁寺所在地的本浪滩讲经,听经的僧俗群众多达10余万人,使格鲁派深入人心。

紧邻“本布浪”的是村子二社衙门庄,据村民介绍,1864年在此设立衙门来处理佑宁寺及所辖49座寺院的治安问题而得名。“本布浪”东部的张郎沟是郭隆沟的一条大支流,而张郎沟和郭隆沟汇合的交叉处则是村庄的中心位置,因在夏季时节有大片的马莲花盛开被称为马莲滩,当地藏语称“过芒湾”。

百年名刹佑宁寺

在寺滩村东部一处东西走向的峡谷中,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被喻为“湟北诸寺之母”的百年古刹佑宁寺。佑宁寺四面环山,古柏参天,峰峦峥嵘,形如八瓣莲,是佛教圣地。北部为多日杰(即金刚山),是出现各种吉祥的征兆;前坐山形大象背上备着鞍子,山顶如海螺朝天,喻为妙音传向四方,一些修法洞镶嵌在陡峭的山崖上,造型奇特,蔚为壮观。

远远望去,苍翠的松柏参天挺拔,郁郁葱葱,寺院点缀在山间,甚是美观。山岭、古树、殿堂交相辉映,更增添了寺院的庄严、肃穆和恬静的气氛。佑宁寺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气势恢宏,寺与山层层叠叠,浑然一体。寺前山溪交汇,组成一幅“二龙戏珠”图案,是青海省一处很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景区。沿山间小路拾级而上,便通向了山腰的各个殿堂,犹如置身于云雾之中,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佑宁寺原名郭隆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有大小经堂、僧舍等2000多个,僧侣7700多人,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其属寺达49个。清雍正、同治年间,寺院两次被毁,两次修复,雍正帝曾赐额“佑宁寺”。

“文革”中,这座名寺被焚为灰烬,现修复的佑宁寺,有殿堂28座,僧舍434间,僧侣190人,规模远不及往。佑宁寺原有大小活佛22位,在历史上曾涌现出大批在海内外有声誉的高僧哲人,被宗教界公认为佛学研究圣地,其影响曾一度超过了塔尔寺。由于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国内外信士、游人慕名前来朝觐、参观者络绎不绝。

佑宁寺东北方向2公里处是其属寺天门寺,也是该寺僧人修习密法的静修房,因石峰和松柏遮掩下不易看到,当爬上陡坡过一石洞门,天门寺突然出现在眼前而得名。据说天门是佑宁寺寺主嘉色活佛初建郭隆寺时,寺僧讲修佛法的地方。这里石灰岩造型地貌千奇百怪,流传众多有关佛教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寺前面矗立的18座小山峰,据说是嘉色活佛从西藏带来的十八罗汉。

因寺得名渐兴旺

寺滩村传统民居为院落式布局,坐西面东,土木结构抬梁式建筑。雕刻有莲花、牡丹等图案,象征平安、健康、富贵。主房一般为三间,正中为堂间,右为佛爷房一般供奉有地方保护神、旦木建(土语,红花爷)或其他佛像。意为保护宅院平安,主人富贵。左为客厅,设有满间大炕为家中老人或长辈卧室。院内正中有正方形的小花园,花园的中心部位有嘛呢旗杆,靠主房的园墙顶部设有藏炉。院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白土抹墙。

据调查,寺滩村属于杂姓村落,而姓氏的混杂与寺滩村形成的原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清朝时佑宁寺香火鼎盛,寺庙规模庞大,不但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前来朝拜,也有不少周边的民众迁移而来。这些迁移而来的人中,有信奉佛教的信徒,也有一些在寺庙旁边经营小生意的普通民众。也有的群众长期租种寺院管辖的田地做“庄户”。于是,随着迁移而来的人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村落。因村落的产生离不开佑宁寺,所以也就取名为寺滩村。由于村落逐渐形成,又属于杂姓混杂而居,所以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太多的资料及传说来还原当时村落的情况。但根据村落围绕寺庙而建,及当年佑宁寺兴盛的程度,不难想象出当时村寨的规模。

其实寺滩村的历史我们可追溯至元末时期。有传说认为,很早以前就曾有过印度的八十位大成就者来此修炼,留有佛像和文字,并在附近的石崖上留有手、足等印迹。后来萨迦派僧人在此修建了寺院,有喇嘛数千人。元末萨迦派寺院衰落,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古城墙及城门遗址仍然遗存。

元代古城墙,位于佑宁寺北部300米,呈拱手型。西面由城墙、城门(遗址)组成。总长度592米。南北两侧城墙分别延伸至沟口的南北两山坡石崖处,南残墙长205米,北残墙长108米,西残墙长279米,东面以象征性石堆代替(以似坛城)表示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