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里古建筑群位于佛山市城区福贤路。
东华里原名杨伍街,是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姓和伍姓两大家族的姓氏命名。街首的伍氏宗祠就是当年所建。乾隆年间,迁入骆氏家族,族中的骆秉章任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把北侧宅第装修成清代的府第,杨伍街易名为东华里。清末,招氏家族买进南侧的连片住宅,加层扩建,建招氏宗祠、招雨田祠、敬贤堂等建筑物,遂成目前保存的面貌。
东华里古建筑群是目前省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古街坊。街首闸门尚嵌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刻街额。全长112米,宽3~5米,花岗石条铺砌路面。房屋外墙石墙脚上,一式水磨青砖,几乎都是锅耳封火山墙,整齐而富韵律。各家门前都有二级石台阶,都在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脚门、趟拢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有遮阳、通风和防盗的不同功能。内有门厅、两廊、天井、正厅、耳房、二厅、神龛,厨间等。厅、室以木雕屏风、花架、嵌彩色玻璃的格扇等分隔。地面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有用木板装修。南面的二层民居还装有木制的有屋盖的楼井和铺上方砖的露台。环形的扶梯选用坤甸等良材制成。为适应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户的需要,东华里的深宅大院之间有小巷分隔。每侧四道小巷,形成叶脉形的里巷布局。
东华里位于佛山市城区福贤路。是目前省内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古街坊。街首闸门尚嵌着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刻街额。全长112米,宽3~5米,花岗石条铺砌路面。房屋外墙石墙脚上,一式水磨青砖,几乎都是锅耳封火山墙,整齐而富韵律。各家门前都有二级石台阶。都在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脚门、趟拢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有遮阳、通风和防盗的不同功能。内有门厅、两廊、天井、正厅、耳房、二厅、神龛,厨间等。厅、室以木雕屏风、花架、嵌彩色玻璃的格扇等分隔。地面铺砌防潮的大方砖,内墙有用木板装修。南面的二层民居还装有木制的有屋盖的楼井和铺上方砖的露台。环形的扶梯选用坤甸等良材制成。为适应聚族而居而又分房立户的需要,东华里的深宅大院之间有小巷分隔。每侧四道小巷,形成叶脉形的里巷布局。
东华里位于禅城区福贤路,原名伍杨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街首的伍氏宗祠就是当年所建。至清乾隆年间,伍、杨二族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他姓,街道也因之易名。嘉、道年间,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骆秉章迁入此地,对宅第大加修缮,屋宇更加规整美观,把北侧宅第装修成清代的府第。杨伍街易名为东华里。清末又有华侨富商、香港“广茂泰”洋行的创办人招雨田家族迁入,将其东华里中段南侧的宅第改建装修;光绪年间,还有军机大臣戴鸿慈之弟戴鸿惠(清末民初南海劝学所所长)买下东华里中段北侧宅第,并加以修葺。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黄少强也在这里建立“止庐画塾”,从事创作与教学。一时间,达官、富商、名流齐居于此,东华里堪称“岭南第一街”。
东华里全长112米,入口闸门楼尚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石刻街名,路面洁净平整,街内两旁的宅第俨然,无论建筑风格或装饰材料均极为讲究,显示大宅豪门的气派。门第巍然,整石为阶,高达4米的石门框装置了屏门、木栅门和厚重的大门等三重门,分别具有遮阳、通风和防盗三种功能,院墙多饰砖雕、石雕。室内的厅堂亦有木雕屏风、花架及隔扇等高档设置。街之前段为互相毗连的屋宇,如今尚存“伍氏宗祠”、“招氏宗祠”、“招雨田祠”及“敬贤堂”等建筑物;街后段两旁各有小巷四条,巷 为宅第后三进的住宅,排列整齐,格式统一。东华里在建筑上有四个特点:一是锅耳顶式的封火山墙,一旦火灾发生时可免殃及比邻;二是花岗岩青石板为路,街道美观整洁;三是水磨青砖为墙,平添古淡雅静;四是房屋结构多为三间两廊式,极具岭南民居特色的平面布局。
东华里不仅是佛山,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镇街道,是研究佛山地方吏、建筑史以及居住习俗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2001年东华里古建筑群作为清代、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用时参考
2小时
交通
市内乘坐386、980、990路公交车至南朗南头坊站下车后向东步行可到。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位置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片区
信息来源:禅城区文体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