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民间艺术社

佛山民间艺术社

介 绍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手工业发达而称著海内外。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相传源于明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佛山民间艺术,各具特色。其通过剪、刻、扑、塑、扎、铸、绘、粘等手法,制作出剪纸、扎作、彩灯、秋色(包括纸扑、雕塑、雕刻、粘砌、铸塑等)、木版年画、书画等数十种艺术品。佛山的民间艺术,以装饰性强而深受群众喜爱。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是对外开放单位,创办于1956年,传统的民间艺术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展;许多国家元首、政府代表团,中国国家领导人,著名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艺术交流,他们对这里的艺术成就给予很高评价。

广东佛山市

佛山民间艺术社 庆60岁生日

昨日是佛山民间艺术社成立60周年纪念日,该社举办“情系佛山艺术社6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嘉年华”活动,一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临现场,展示各自绝活。

广东唯一剪纸传承人陈永才与两个徒弟制作的《佛山风情》展现了佛山剪纸“万剪不断”的精湛技艺。“现在不仅是秋色、剪纸、灯色、木版年画都有接班人,我们老一代就放心,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发展。”广东省非遗佛山秋色传承人何信说。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是一间集传统岭南民间艺术承传保护、研究、创作、生产经营、贸易、旅游接待、文化艺术交流展览及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国营专业机构,成立于1956年5月4日,于2004年底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胡珊霞)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60周年啦!

4日,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举办“情系佛山艺术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嘉年华”活动,围绕民间艺术这一主题,隆重庆祝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60华诞。

佛山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世纪50年代早期,佛山市文化部门有针对性地对濒临失传的佛山民间艺术进行调查、整理和抢救,并于1956年5月4日正式成立“佛山秋色工艺社”,同年9月更名为“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

伴随城市成长的脚步,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已走过一甲子的光辉岁月。

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自成立之日,便和佛山民间艺术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风雨,也见证辉煌,剪纸、灯色、秋色、年画陶艺等岭南特色民间工艺品,得以传承至今,成为佛山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剪纸非遗传承人陈永才携徒弟邓春红现场表演剪纸艺术,展示佛山剪纸线条细腻、万剪不断的特技;一条水中游动的“塘虱”以假乱真,这是秋色传人何信和梁凤英以黑凉粉和海草为原料制作的秋色作品,展示佛山秋色富有情趣和创意的特色;彩灯传人罗志环带领艺人,制作精美彩灯,送给现场观众……庆典活动上,民间艺术大师纷纷登台表演,为观众献上绝技。

副市长麦洁华等领导嘉宾分别为“情系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60周年”作品征集活动的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10名获奖者中,有佛山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也有年轻的后起之秀,反映出佛山民间艺术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

庆典还举行了已故剪纸大师何燕艺术集的首发式,向毫无保留地传承技艺的一代民间艺术大师致敬。随后庆典进行了该社60年宣传片的首播式,通过影像,再现一段佛山民间艺术的神韵和魅力。

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流光溢彩一甲子 民艺大师秀绝活

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举行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

剪纸市级“非遗”传承人邓春红(中)与嘉宾一起现场合作剪纸。 /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

佛山日报讯 记者唐燕报道:昨日,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举办“情系佛山艺术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嘉年华”活动,围绕民间艺术这一主题,隆重庆祝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60华诞。

佛山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世纪50年代早期,佛山市文化部门有针对性地对濒临失传的佛山民间艺术进行调查、整理和抢救,并于1956年5月4日正式成立“佛山秋色工艺社”,同年9月更名为“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

伴随城市成长的脚步,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已走过一甲子的光辉岁月。

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自成立之日,便和佛山民间艺术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风雨,也见证辉煌,剪纸、灯色、秋色、年画陶艺等岭南特色民间工艺品,得以传承至今,成为佛山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剪纸非遗传承人陈永才携徒弟邓春红现场表演剪纸艺术,展示佛山剪纸线条细腻、万剪不断的特技;一条水中游动的“塘虱”以假乱真,这是秋色传人何信和梁凤英以黑凉粉和海草为原料制作的秋色作品,展示佛山秋色富有情趣和创意的特色;彩灯传人罗志环带领艺人,制作精美彩灯,送给现场观众……庆典活动上,民间艺术大师纷纷登台表演,为观众献上绝技。

副市长麦洁华等领导嘉宾分别为“情系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60周年”作品征集活动的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10名获奖者中,有佛山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也有年轻的后起之秀,反映出佛山民间艺术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

庆典还举行了已故剪纸大师何燕艺术集的首发式,向毫无保留地传承技艺的一代民间艺术大师致敬。随后庆典进行了该社60年宣传片的首播式,通过影像,再现一段佛山民间艺术的神韵和魅力。

流光溢彩一甲子 春华秋色万象

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60周年

省级“非遗”传承人何信(左)展示他和梁凤英合作的秋色《水中塘虱》。/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摄

舞蹈爱好者上演的舞蹈——好年画好年华,展现佛山木版年画。/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摄

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永才徒弟、市级“非遗”传承人邓春红现场演示剪纸技艺。/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摄

昨天是佛山民间艺术社成立60周年的日子,该社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60年来,该社一直致力于佛山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研究,走过一条光辉的历程。

根植于悠久传统

佛山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佛山成聚,肇于汴宋”,早在宋初,佛山已形成兴旺的市集,带动民间娱乐活动的兴起。南宋期间,中原人民大举南迁,大量移民带来的习俗和娱乐对佛山民间文化产生影响,汉文化和百越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佛山民间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剪、刻、扑、塑、粘、扎、铸、绘等技法,制作出剪纸、扎作组灯、彩灯、秋色、木版年画、书画等数十种民间工艺,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

“不到鸡鸣不肯休,纪纲街口闹中秋。齐看环佩三更月,道是花神夜出游。”诗中描绘的,就是当年佛山金秋时节的秋色活动,场面精彩,参与者众。但鸦片战争后,佛山的商业和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加上一系列的社会动荡,佛山民间艺术大为衰落。

1954年,佛山市文化部门开始对佛山民间艺术进行调查、整理和抢救,此时,佛山民间艺术已呈凋零之势,如佛山剪纸就只剩下两三家,行会林立的盛况已经成为过去。1956年5月4日,佛山市政府决定成立“佛山秋色工艺社”,同年9月更名为“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把社会上流散的民间艺术工作者收归到艺术社工作。根植于悠久传统的沃土,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开始肩负使命。

打开历史新篇章

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后,一系列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及时抢救了濒临失传的佛山民间艺术。该社成立之初便汇集了当时佛山最优秀的艺术人才,如国画家陈士炯、书法家林君选、版画家汤集祥、秋色艺人梁次、剪纸艺人梁朗生、灯色师傅吴球等,一时之间大家云集,把佛山民间艺术带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57年,该社再次举办佛山秋色展,展品被摄入纪录片《中国的奇迹》。此后多次举办秋色展,引起轰动。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在全国的展览中不断亮相。佛山民间艺术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征服人心。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在国内外声名鹊起,“北有琉璃厂,南有艺术社”的美誉广为流传,成为佛山的“文化窗口”。郭沫若、朱德、董必武、谢觉哉、茅盾陈毅、邓小平、关山月、沈钧儒等政要和文化名人,都先后到此参观、指导和交流。其中郭沫若曾先后三次参观并题词,和该社留下许多佳话。

民间艺术研究社生产的民间工艺品畅销海内外,用剪刀和纸张为国家出口创汇,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1956年以7000元起家的民间艺术研究社,到了1962年,利润达到48万元。1964年,靠剪纸和木版年画赚的钱,艺术社在祖庙路建了一栋三层的办公楼,据说这是当年祖庙路上和当年的华侨大厦同样显赫的一栋大楼。

更重要的是,艺术社成立后,为民间艺术培养了新的传人。在老民间艺人的细心栽培下,一批新的民间艺术家得以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佛山民间艺术得以传承的保证,同时也是佛山民间艺术得以创新发展的基础。

与艺术社之间的往事

昨日,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60华诞·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嘉年华举行。一群对民间艺术社怀有深厚渊源和真切感情的市民来到了艺术社,向记者说出了他们心中的情意。

华姐是民间艺术社的“邻居”,她说:“民间艺术社从小就陪伴着我们成长。”

华姐的表哥、表嫂都是民间艺术社的艺术家,她自小就出入民间艺术社,接触艺术创作的第一线,“小时候还帮忙扎彩灯、剪纸,赚点外快”。她想起自己小时候看到那些造型新颖、色彩艳丽的灯色,和形式多样、线条纤巧的剪纸时,感叹:“真的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可以用手工创作出这么精细的艺术品出来。”

至今,华姐依然觉得,欣赏民间艺术社的精品是一种精神享受。

自称是“新佛山人”的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佛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剑对民间艺术社同样有深厚感情。20年前,他从学校毕业,来到佛山工作。由于是设计专业出身,他对佛山深厚的文化产生了兴趣,并开始通过民间艺术社中的艺术创作摄取营养,“这对于我的职业工作、精神生活都是一种很好的素材”。

谈到对民间艺术社最深刻的印象,李剑回想起他刚刚来到佛山时的光景,他说:“每次有外地的朋友过来,我都会在那里挑一些小的艺术品送给他们,他们也觉得十分亲切。”

1956年,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四年后,当时还是个小伙子的梁志炎加入民间艺术社,师从梁朗生、陈凝丹、林君选等艺术家,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创作,终成就非凡的剪纸手艺,成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回顾他的从艺历程,可谓是与民间艺术社一同度风雨、共成长。

昨日是民间艺术社成立60周年的日子,梁志炎默默坐于台下感慨万分,50多年往事只能回味,而展望民间艺术社未来的发展,他说,希望民间艺术社在未来能创造更多文化艺术精品,向世界展现佛山民间艺术的精华,再创辉煌。

文/佛山日报见习记者吕文斐

如何延续历史的辉煌?

1969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被定性为“封资修大黑锅”,被迫解散,所有民间艺人被遣散到工厂,佛山民间艺术的研究和生产陷入停滞。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社才迎来新的历史转机。

1985年,美国三藩市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中国花灯展,佛山工艺灯的精巧工艺令观众称绝;1986年,剪纸大师林载华应邀去日本表演和讲学,所到之处备受媒体关注,佛山大型剪纸艺术《金陵十二钗》也引起轰动,被赞为“当今剪纸艺术的顶峰”;1987到1988之间,新加坡先后三次举办大型佛山秋色花灯展,李光耀等政要出席观看,所有中英文报纸都作了连篇报道;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民间艺术社设计制作了数百件彩灯、彩龙,恢弘的气势和精致的扎桌,令百万观众惊叹,其中一个龙头被载入吉尼斯纪录……随着国内外的诸多文化交流展出活动的进行,佛山民间艺术也声名远播,拥有众多工艺美术大师的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成为佛山文化的一面旗帜。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佛山传统民间艺术也面临衰落的危机。如何再次创新发展、突破困局,延续历史的辉煌?在民间艺术研究社60周年庆典拉开帷幕之际,这个问题也同时摆在了眼前。

文/佛山日报记者唐燕

专访杨玉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彩灯项目传承人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加入民间艺术社的?

杨玉榕:我是1961年加入民间艺术社的,当时大概十七八岁,刚来的时候在这里当学徒。除了民革时期,我直到退休都在这里工作。

记者: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

杨玉榕:我对做灯很有兴趣,可以说对这一行充满热情。能在一个单位做这么久,是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这几十年里,我在很多车间待过,但最喜欢的还是做灯,做灯非常好玩。

记者:期间有什么让你印象非常深刻的事?

杨玉榕:1997年香港回归,我们做了十三部彩船拿到香港去展出。那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全厂动员一起做,最终完成这项工作。当时我担任这个项目的艺术总监,见证了这个重要时刻。可以说那是艺术社一段非常光荣的历史。

记者:退休后还继续创作吗?杨玉榕:以前在单位,要兼顾业务,所以做灯不够专注。退休后,有更多时间专心研究。除了旅游,我主要时间就是研究秋色艺术灯,做了很多作品,有不少是新的。

记者:对年轻一代艺术创作者有什么希冀?

杨玉榕:搞工艺这种东西,需要一定时间沉淀。只有经历一定时间,才能有所提高。所以,年轻人要有耐心、坚持、勤奋,才能学到工艺。秉承着工匠精神,才能够慢慢成长起来。

杨群金:民间艺术爱好者

记者:您是如何与剪纸结缘的?杨群金:我的家乡广宁有个习俗,在节庆时都会张贴剪纸,六岁时我就跟随我的叔婆学习当地的剪纸艺术。

记者:佛山剪纸与广宁剪纸有什么不同?

杨群金:我是2006年来到佛山工作的,渐渐地接触到了佛山的剪纸。一次偶然机会,我看到了民间艺术社的剪纸作品,觉得非常精致、非常漂亮,与我们家乡的剪纸不一样。我们那边的剪纸相对粗糙,佛山这边的更多元、更精细,非常雅致。

记者:现在从事与剪纸相关的工作吗?

杨群金:从这个月开始就是了。我刚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从事剪纸相关工作。

记者:这次“情系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60周年”征集文艺作品活动中,您的作品《暗八仙》被评为十大优秀作品之一,能否说下创作灵感?

杨群金:这是一个树叶剪纸,目前我未看到在佛山有用树叶作为材料做剪纸的。我在佛山的公园里看到非常漂亮的黄荆叶,于是想到用它与大道精神相结合,用落叶去表达道家的大道精神,用了暗八仙的图案去创作。

文/图 佛山日报见习记者汤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