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赟碑

杨赟碑

杨赟碑是由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进行篆额、撰文、书丹,该碑立于元代至治元年十一月甘七日,碑文订记述了墓主杨赟的功德、政绩。

杨贇碑也称为蔚州杨氏先茔碑铭,立于蔚县南阳庄乡麦子町村西北约1000米处的杨氏家族墓地之北端。

1982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为青石质,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30米,宽1.20米,厚0.32米。碑首,栱形,高1.10米,宽1.20米,俘雕二盘龙,龙头向下置于碑首下端的外两侧,龙身盘绕碑首顶部,中抱圭形碑额,额题篆字两竖行“蔚州杨氏先茔碑铭”。碑身为长方形,高2.20米,宽1.20米,满行38字,竖刻行书23行,共计706字。碑座为自然青石,天成仙“龟跌”,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17米,高出地表0.30米,无人工雕刻痕迹。

碑南地表存石象生,从南玉此依次为石狮4,一残无益。石兽子、石武士2、均无首,石象生均为汉白玉石质。

唐代国师杨筠松碑记考略

唐代国师杨筠松碑记考略

江西于都县博物馆最近在清理馆藏文物时,发现两通有关唐代国师杨筠松的碑记。一通系明代万历七年所立;一通系清代嘉庆十八年的“神主碑”。杨筠松,又名杨救贫,为赣派风水理论的开山祖,其术数文化传播极为广泛,而且辐射到海外,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对杨筠松生、卒、葬的地址,专家著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笔者拟就两通关于杨氏的碑记作点考证,望能对研究古代堪舆学,尤其是对考辨杨筠松卒葬地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有所裨益。

1、碑记发现经过及碑文内容

1982年1月于都县车溪乡黄沙村雷公坑村民小组出土一通唐代国师杨筠松的神主碑。碑为青石质,圆首,上窄下宽,龟形,碑底有一与碑座相衔接的梯形榫;通高156、宽79、厚4厘米;碑文楷体,竖书,阴刻。由于碑面已经风化,故文字多有脱漏,无法通读。据残存的文字得知立碑的大意是:清代嘉庆十八年,段道轩、吴肇龙两位风水师前来祭奠祖师杨筠松,并祈求祖师护佑操业遂心如意。现将碑文实录如下:

中间大字双线阴刻一行:“圣旨敕囗囗囗囗囗囗囗仙师金紫光禄大夫神主位”,字高6~7厘米,宽6~7厘米。左侧阴刻小字两行:“……杨筠松仙师乃得如愿故弟子段吴二姓谨具……愿弟子沐恩不忘全赖仙师护佑技艺逐心应”,字高2~3厘米,宽2~3厘米。

右侧阴刻小字三行:“当日立碑有主师段子乾在此安向,嘉庆十八年癸酉四月囗日立碑,弟子段道轩字德胜住本邑崇贤里车溪移居下黄田下石坞居住,弟子吴肇龙字海成居兴邑移居永丰明德乡四十四都银田居住”,字高2~3厘米,宽2~3厘米。最后是双线阴刻大字两个:“敬奉”,字高6~7厘米,宽6~7厘米。

该碑文虽系楷书,但书写拙劣,刻工粗放,章法不规范,均未注明撰文及刻工姓氏。据于都博物馆调查所获该碑资料,该碑原立车溪乡黄沙村河边老鼠搬仓,对面为宽田杨公坝(即杨筠松墓地);原有三通杨氏碑刻,两小一大,两通小碑系红麻石质;长方形,立于杨氏神主碑两侧,惜1966年该村建水库时,已将这通长方形红麻石搬去做水库涵洞的盖板,其碑文内容系记述杨氏的生、卒年月及其在风水学方面贡献,但其确切内容尚待今后出土实物佐证。

1992年9月5日,于都县车溪乡河边村水库又出土一通明万历七年的“唐国师杨公……”碑。据当地目击者反映:该碑原立于该村河边的沙滩上,碑为红麻石质,圆首,残高105厘米、宽76厘米、厚13厘米,碑身下半部残缺。碑文楷书,竖写,阴刻。中间阴刻大字一行:“唐国师杨公……”,字高11~13厘米、宽11~13厘米;左侧阴刻小字一行:“大明万历七年己卯”,字高7~8厘米,宽6~8厘米;右侧阴刻小字三行:“中宪大夫知赣州府……何天囗唐邦佐张道明梁囗囗知于都县事……”。

明碑与清碑的艺术风格形成鲜明对照,明碑碑文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刻工亦精,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清碑均为楷书,虽然运笔粗放,刻工拙劣,但情真意切,自称杨氏弟子,仰慕之情显而易见,体现了杨氏赣派风水理论在民间有深远影响。

2、碑记相关问题的考略

如上所述的关于杨氏的两通明清碑,尽管残缺不全,但其涉及的相关问题,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材料新鲜。兹将其相关问题略作考证。

——碑文的立者及其主要撰文者:

明碑由于下部残缺,看不清立者的姓名,但据该碑左侧“中宪大夫。知赣州府……”、“知于都县事……”等字句,查考《赣州府志》、《于都县志》得知,碑系赣州知府叶梦熊、于都知县陈仰民所立。叶梦熊,字男兆,广东归善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由福清人户部郎中,改御史,论边事,谪邻阳丞,累升南京户部郎中,知赣州……后以平嗦,累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②。陈仰民,福建安溪监生,明万历七年(1579年)知于都县事③。

撰文者唐邦佐,浙江兰溪人,字惟良,号中廓,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初任臬县县令,以治行而升刑部主事,万历七年(1579年)任赣州通判。性明敏开豁,自以怀才不遇,以诗文自娱,赣州通天岩、宁都翠微峰、兴国龙华寺均留有其题咏镌石。其书法笔力刚健,融诸家之长,不论是运笔、结体,还是章法等都有独到之外。此君虽才华横溢,但目空一切,他在镌刻自己作品时,常将别人的题刻凿去,以致受到后人指责④。

“何天囗”系何天德,宣化举人,万历五年至九年(1577—1581)年赣州同知。

张道明系浙江余姚人,进士,万历七年至九年(1577~1581年)赣州府通判。

“梁囗囗”系粱桂臣,顺德举人,万历初赣州府推官。

清碑的立者和撰文者自称为唐仙师杨筠松弟子,均系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风水先生。

——杨筠松其人、其徒。

据史学家考证,杨筠松其人史书没有记载,只是到了宋代陈振孙所著《直斋录解题》记载了他的姓名。《宋史艺文志》称其为杨救贫,不曾记载其事迹。《江西通志》载:“杨筠松,窦州人”。窦州,唐置南扶州,改为窦州,取罗窦洞为名,又改日怀德郡,寻复窦州。宋废,故治在今广东信宜县南二里教场左⑤。

又据《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提要》称:杨筠松,名益,赣州人,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三月初八日戌时。平素自奉节俭,怜贫恤苦,不遗余力,世称“救贫先生”。

方术家则传说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唐僖宗国师,掌管地理风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金紫光禄大夫,魏晋以来即有此称谓,谓光禄大夫加金印紫绶带,唐宋均以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文阶官。金升为正三品,元升为从一品,明清废之⑥。

《赣州府志》云:窦州杨筠松,僖宗朝(874~888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过虔州(赣州古称),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⑦。

曾文辿即杨筠松高足,作《阴阳问答》、《寻龙记》,唐代大堪舆家,他与杨创立了赣派形法风水理论。其籍贯有二说:一说宁都人⑧;一说于都人,于都旧志云:“按邑曾氏之居小渊(今于都曲洋)者,皆其子孙也,其祠地即故居。宁都县志竞载为其邑人,非也”⑨。

刘江东,上牢人(今于都葛坳),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江东与同邑曾文辿师之,得其术。江东不著文字,仅留口决,执简扼要,子孙传之⑩。

——杨筠松其墓

《赣州府志》云:“……杨筠松……卒于虔,葬于都药口”⑾。《中国风水》一书云:“……卒于赣,葬于云中乐口(今山西大同一带)”⑿。

于都县旧志云:“唐都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杨公坝。明太守叶公梦熊竖碑表之”⒀。于都旧志又云:“杨筠松卒于药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择地葬之,因名杨公坝”⒁。据《于都县地名志》载:杨公坝原名芒筒坝,为缅怀杨氏怜贫恤苦、乐善好施的美德,后人将其改为“杨公坝”,今属于都县宽田乡,亦即于都车溪黄沙村出土杨筠松明清碑处的河对面。有研究者认为: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其徒子徒孙要把杨氏遗体运往迢迢数千里处的山西大同安葬,谈何容易?实属不足为信。假定其徒子、徒孙有此能量,也令人困惑费解,杨氏既是窦州人氏,病卒后,其徒子徒孙为何不将其遗体运往窦州,而要运往山西,岂不是南辕北辙吗?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葬于云中乐口”的于,繁体字为雩,而误雩为云,以致成了“云中乐口”。当然只好将杨氏的墓地写到山西大同一带去了。而“乐口”与“药口”、“跃口”等词语在赣南方言中同音,在文字纪述上同一地名,便出现了乐口、药口、跃口三种不同的名称。

3、结束语

——碑记提供了杨氏卒于虔,葬于都县的物证

综上所述,杨氏究竟是何许人也?有关专家、学者的著述的方志所载,众说纷纭:有祖藉窦州,寓居江西,葬于山西说;有祖藉赣州,卜葬于都说,笔者以为祖藉暂且存疑,杨氏卒于赣,卜葬于都说应是可信的。其一,有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和清同治十八年《于都县志》记载为据,两书记述一致;其二,于都县境内今仍有以杨氏命名的“杨公坝”、“杨公村”等地名;其三,有于都县博物馆珍藏的两通杨筠松碑记相佐证,其安葬地已成为赣南人文景观之一,成为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胜地之一。

——碑记反映杨氏在江西尤其是赣南于都等地的广泛影响。提起杨救贫,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无论你走到何处,也不论是山野平原,人们都可以讲述一大串关于杨救贫的故事。有为平民察龙脉、觅灵气,堪舆风水的传说;有乐善好施,救危济困的感人故事;有蔑视权贵、嫉恶如仇的高风亮节,娓娓动听,亲切感人。世传,于都县宽田乡寨面村芒筒坝“管氏宗祠”,就是杨救贫勘舆的阳宅宝地。(15)管氏从此兴旺发达,人杰地灵。后人为缅怀其功将芒筒坝改为“杨公坝”、“杨公村”,甚至简称为“杨公”。当然传说不等于历史,但它反映了“民之所好”的民俗民风,充分证明杨筠松在民间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杨氏卒于赣、卜葬于都提供了口碑资料。

——“碑记”展现明清之际参禅讲道的社会历史画面。“万历而后,禅风浸盛,士大夫无不淡禅,僧亦无不与士大夫的结纳”⒃。他们自称“山人”、“名人”,以显示其脱俗超凡。到了清初,不少人干脆遁人空门,削发为僧,以示彻底摆脱社会习俗、礼教的束缚。与此同时,有些不能完全放弃仕途经济的为官之人,也退而求次,做点逸举。“凡有余力,无不以学画山水,花卉为雅事。仅(明画录)所载的山水画家即有四百多人”⒄。在此种社会风气下,崇尚因地制宜,因形选择,“顺适其情,不违其列,俾前后、左右,合乎天然。⒅”因之,比较具有艺术性格的赣派风水理论,自然为士大夫所偏爱,作为赣派风水理论的开山祖杨筠松就顺乎自然成为他们怀念和崇拜的偶像,修墓、立碑,表之、仰之、敬之不足为奇。

——碑记显示杨氏的形法风水理论对当今的借鉴意义及作用。

如果说堪舆学亦即风水学理论之树萌芽于史前,破土于秦汉,生长于魏晋南北朝,那么其开花结果则是在隋唐。然而隋朝命短,其真正成熟期当以唐代为主。而唐代大师级的勘舆家当属杨筠松及其高足曾文辿。当唐末风水理论处于危机时,杨氏创立了形法风水理论,成为赣派风水理论的开山祖。赣派风水理论的精华,如用现代语言概括,可称之为“人地和谐论”、“环境保护论”、“术艺合一论”、“形势兼备论”,其科学成份拟可以借用到当今建宅、筑路,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也可供城市规划参考。

于都县博物馆珍藏的两通杨氏碑记显示,“民之所好”的风水理论,似不宜用笼统的“江湖骗术”、“封建谜信”、“歪理邪说”等予以否定,似可从学术(哲、数、科、艺)的观点多方面进行剖析,破除其虚妄,找出其可信性、可行性,有堵有截,有疏有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观今鉴古,古为今用。

【注释】:①金代文阶官之制,正五品曰中宪大夫,元升为正四品,明正四品升授之阶,清则正四品概为中宪大夫。《历代职官表》18页。

②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卷四十二·官师志·府名宦)1340~1341页,l986年赣州地区编篡委员会办公室重版。

③清同治十八年(于都县志)卷。明知县243页。

④转引自韩振飞主编:《江南石窟通天岩》44~49页。江西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第l版。

⑤《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367页。

⑥《历代职官表》18页。

⑦同②<人物志·寓贤)1700页。

⑧高友谦:《中国风水》197页,中国华侨出版公司l992年9月第一版

⑨同④《卷十二.方技堪舆》539页。

⑩同⑨

⑾同⑦

⑿同⑧

⒀同③卷十二《祥异·茔墓》545—546页。⒁同③卷六.秩事845页。

⒂《于都县文史资料》第五辑54页,李炅《关于杨救贫》。

⒃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

⒄王伯敏:《中国绘画史》478页。

⒅《雪心赋》卷一。

(作者:姚连红系于都县博物馆研究员)

◆来源: (供稿:于都县志办)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汪岩 | 杨家沟紫荆山九天圣母庙碑记

杨家沟紫荆山九天圣母庙碑记

杨家沟者,城关腹地,襟带君山于侧,俯瞰南峪于前。山势如龙,蜿蜒不断;水姿似带,聚气藏风;山朝水聚于酾珠之地,建庙修德于龙脊之颠。

天圣母者,九天玄女也。佐三清,高居九天之上;师黄帝,执掌天机之法。着彩服,经管造化生育;乘彩凤,专扶应命英雄;驾祥云,为线香业祖师。

杨家沟紫荆山九天圣母庙,北魏太武立庙,万历咸丰重修。方圆十丈,圣教常垂于信众;面阔三间,慈恩覃敷于黔黎。山门青砖拱券,外有悬壁劈立,山泽纵横;主殿抱厦飞檐,内座玄妙玉女,太一元君。千年古柏青龙髯,神姿炫耀于宁远;虬身宛转云光黏,灵感沐泽乎黎庶。庙内原存大明法钟,毁于文革之乱;殿前现有功德华鲸,铸于乙酉之年;贵官长者,目睹旧庙倾圮,志切营修;信士仁人,致力鸠工庀材,募化诚虔。新建存古貌,天意惠吉,栉风沐雨,灵光荫注于十方;重修展新颜,人心向善,效圣希贤,恩泽敷锡于万民。善闻圣母有灵,拨云降福,数载无暴雨之肆,经年无泥流之灾;袪病禳福,使其箕裘永续。化被乡邦,方得昭代比隆。

呜呼噫嘻,乡民得世代之教化,幸哉!合千百人之善心;乐矣!圣母有灵,黎众敬而向善,善而得贵、得福、得智;故方圆十里,乡风淳朴,人才辈出也。敬奉而书,用勒诸石,庶几圣母灵绩弥著,今人福泽昌隆,后代自勉为善也。

丙申孟夏吉日,石泉斋主人汪岩奉撰,弘甫居士赵春圃恭书,韩书祥勒石,杨军林敬立。

作者介绍

汪岩,男,汉族,生于1982年,甘肃武山人。业余爱好写作,尤善律诗。现为天水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诗词协会会员。散文、诗歌、小说发表于《甘肃诗词》、《中国闪小说》、《太山词刊》、《巴彦淖尔诗词》、《天水日报》、《天水晚报》、《石友》、《春芽儿童文学》、《甘肃新农村报道》等报刊杂志。作品曾在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永远的晋绥”全国诗联大奖赛、2015年“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放歌苏州城”全国诗歌征文、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美丽中国?第二届全国旅游诗词大赛等多项全国性文学赛事中获奖。与吉晓武、龙占福、丁维刚共同创办了纯文学刊物《几分钟诗刊》。

心在江湖

xinzaijianghu666

QQ664103863

力推原创

长按二维码关注

袁富民 ​/ 民国乾县县长杨韶和他的“乾县中山公园落成记碑”

民国乾县县长杨韶和他的“ 乾县中山公园落成记碑 ”

文|袁富民

杨韶,福建闽侯人。民国17年(1928)秋,出任乾县县长。时乾县大旱成灾,酿成年馑,饥民逃荒,饿殍载道;田地荒芜,村堡为墟。杨韶见此情景,深感痛惜,便向各方筹款,重修县政府,修建中山公园,进行以工代赈。

中山公园旧址,系县府西侧一片荒地。杨韶亲为视察,规划四址,且对园内花木之点缀,亭馆之布置,楼堂之修建悉心设计。施工后,躬亲督导,历5月竣工。并自拟对联刻石于园门曰:“留得园林千载在,任凭父老四时游”。

杨韶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常独行于街头巷尾,了解百姓疾苦,无官骄之气。士农工商,皆乐与之谈。他平易近人,诙谐风趣,不拘小节。时有吸食鸦片者,他遇见后,当众劝其戒烟。若于街头见衣冠整洁富裕之人持烟袋者,便将其烟袋没收,交付街头饥儿,主人只得用蒸馍赎回。每出行,见有商户门前不清洁的,即罚锅盔数个,交给街头饥儿分食。故此饥饿孩童常在县府门前探头探脑,盼望县长出行。杨韶一出,则饥儿簇拥。杨韶也不责怪,反而引为乐事。

杨韶博学强识,精赏文物,好吟咏题词,感时抒怀。民国18年(1929),曾写五律一首云:“此地经年旱,食粮珠玉同。夏云龙出岫,炎日贯长空。赈恤财已竭,催科计未穷。居官无奈甚,憔悴感牢笼。”精于书法,曾抒发了自己目睹百姓疾苦,却又无可奈何、心力憔悴的苦闷感情。他还给澡塘题“卫生泉”,公园内题“中山纪念塔”,甜水井题“甘泉”等。其生卒年代已不可考。

附:乾县中山公园落成记碑 民国17年(1928),县长闽侯杨韶撰并书。文曰:“戊辰秋,余忝摄乾篆,适兵燹之余,又值荒歉,抚字乏术,心焉忧之。爰集资巨万,施行工赈。就县府西北隙地半顷,创修中山公园,越五月始落成,灾黎借以存活者甚众。斯园虽云简陋,而花木之点缀,亭台楼阁池馆之布置,尚楚楚有致。于赈济之中,留此胜境,亦足纪念。为识数语,以告来者。”

按:杨韶曾以工赈创修中山公园、卫生泉,并改修县政府。

作者简介

袁富民,陕西乾县人。1942年生,1961年毕业于乾县师范,曾任乾县县志办公室主任,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乾县创作基地顾问。著有诗集《纯情的思恋》、散文集《独守宁静》、参编大型辞书《陕西县情》《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国经济协作手 册》《中华英模大典》《乾州人》等。

【作者作品】

主 编:李 夏

投稿作品:散文、诗歌(最少3首)、小说、书画。 所有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自己原创作品,文责自负,且授权《乾陵文苑》独家发表,其他任何公开刊物转载刊发必须经过《乾陵文苑》授权。

关于版权:发表在《乾陵文苑》平台上的文章,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