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家庄壁画墓

逯家庄壁画墓

1971年,在安平县逯家庄发掘了一座东汉多室墓。在后室顶部有白粉书写的“憔熹平五年(176年)”隶书题记,为该墓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中室及其南耳室和前室南耳室内,均发现彩绘壁画,室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

中室四壁绘的室墓主人“出行图”,上下共四层,每层均有大量车、骑及伍佰(武官)、辟车(文官)之类的导从,和一辆主车。最下一层主车的乘者室墓主人,后面室墓主人的妻子。

中室南耳室墓门旁绘守门卒;南壁绘墓主人坐在帐中,帐后有二侍女拿着香熏,帐左侧有二近侍;东壁绘二吏持芴,躬身而立;北壁绘一建筑图,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后部有座高耸的望楼,其上有伺风鸟、测风旗和报警鼓。

前室南耳室会有守门卒、侍卫及一些内橼的官吏。

壁画内容丰富,场面很大,仅“出行图”就绘有车马60多辆。壁画线条简练流畅,颜色鲜艳。这些壁画侍研究东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车马制度、建筑等的宝贵资料。

此外,在前室的北耳室、中室北耳室、后中室及北耳室、后室、北后室的顶部,都写着《孝经》、《论语》、《急救篇》上的一些句子,书体为汉隶,笔画秀雅而刚健,工整而不77滞板。这些发现,对研究《论语》等古文献和汉字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从壁画和文字等材料分析,这座墓的主人可能是东汉安平国的最高统治者。

安平逯庄壁画汉墓

安平逯庄壁画汉墓

逯家庄壁画墓位于河北衡水安平县,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一座大型竖穴多室砖墓,逯家庄壁画墓向人们展示了过往时代的真实历史面貌。

1971年,在安平县发掘了一座东汉多室墓。在后室顶部有白粉书写的“憔熹平五年(176年)”隶书题记,为该墓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中室及其南耳室和前室南耳室内,均发现彩绘壁画,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

逯家庄壁画墓由甬道、墓门、前室、中室、后中室、后室、北后室组成。在前室右侧室、中室和中室右侧室中绘有壁画。壁画颜色为红、黄、青、白、黑等,分别描绘墓主出行、日常生活、下属官吏治事、谒见等。在墓室券砖上书写《急救篇》、《论语》、《孝经》等句子。更增添了这座壁画墓的学术价值。北壁西侧描绘规模庞大的院落建筑,其中有高大的望楼,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大型界画。

中室壁画描写墓主人出行场面,墓室壁画,高70厘米,宽134厘米。绘于四壁距底高2米左右的地方。

用黄色格线将其分为上下四层。每层画的内容自成一组,均有大量的车、骑及步行之类的导从和一辆主车。从四层画的排列情况看,每一层画的前后相互连接,上下层之间也有联系。出行图中有各种步行仪仗、骑吏、车辆等,它们的排列都有一定的规律。

步行仪仗,有赤帻黄衣、黑帻黑衣、赤帻黑衣三种。均身着左衽剪领长衣,腰系宽带,打裹腿,穿便鞋,作向前急行状。仪仗中的这些步行者,都是职位低下的小吏或士兵,所以均戴帻而无冠。

壁画中所见之帻有赤、黑两种。《后汉书·舆服志》有"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的说法,戴赤帻一般应是武吏。东汉时期,使用各种步行仪仗的数量是按不同官阶而定的,特别是主车之前的躁弩车前五伯和辟车,更有明确规定。骑吏,马的姿态基本相同,均作昂首飞驰状,其嘴、眼、鬣、足、尾等,用浓墨绘成。马的颜色渲染得浓淡适度,有明暗凹凸的立体感。绘画者熟练地运用透视技巧,从不同的视角表现马,两马并列甚至四马并列的形象也都表现得非常成功

骑者有所不同,如持綮戟骑吏和跟从在第三层主车后面的八骑、缇骑,第四层主车前后及耕车前的骑吏等。车,共约八十二辆,均双辕黑轮,除第四层的主车有右尉外,其它均驾一马,有白盖轺车、斧车、皂盖朱幡轺车、赤盖舆车、辎耕车、大车等。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出行图,往往是表现墓主人生前的主要经历。这四层出行图就是表现墓主人的四次升迁以及值得纪念的事情。

中室右侧室集中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北壁东侧,通中室门旁有一守门卒;南壁,主要内容是墓主人和他的近侍;东壁,上部与南壁相连接,下部为一长厨,有二人跽坐于上,拱手捧笏;通前室右侧室门道南壁西部,上与东壁相连,下为一长厨,上有二人,其中一人双手端盘,另一人拱手捧笏。

西壁下部画伎乐图,但因剥落严重,内容已辨别不清。中间四人为舞伎,其中一人踏鼓,手摇鼗鼓;周围为奏乐者,上下各六人,横排,所奏乐器有箫、琴、鼓、管、角等;南北两侧各四人,乐器有鼓和大鼓等;衣着均为红袍、黄袍相间。

墓室内的壁画,集中于中室、前南侧室和中南侧室,反映了墓主人生前仕途和生活的主要情景。画面虽无标题和文字说明,但对照有关史料可以看出主要人物身份和情节。第一层和第二层基本相同,均有持木戟伍伯10人,持弩伍伯6人,辟车4人,持矛走卒4人,骑吏16骑,斧车1辆,白盖轺车18辆,皂缯盖饰缨络朱幡轺车1 辆。第三层比前二层步行才多二人,白盖轺车多一辆,其他相同。第四层与前变化较大,共有步行者22人,骑吏6骑,备鞍骏马2匹,车21辆。前南侧室壁画主要表现下属官吏治事和伍伯侍卫的情景。中南侧室内壁画描写墓主人坐于帐内,后有侍女,右有男侍和伎乐,左有官吏谒见的情况。

北壁绘一建筑图,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后部有座高耸的望楼,其上有伺风鸟、测风旗和报警鼓。北壁画有一幅建筑图,它的构成为一大四合院里套着许多小四合院,大门和中门之内是一个“日”字形的两进四合院,以该院为中心,绕其左右和后部,均有许多庭院。后排中间一个大院内,设有一座五层的方柱形了望台。楼顶为庑殿式,顶层周围有栏杆。右侧后部有一测风旗,杆顶有一向风鸟;前部置一扁圆形报警用鼓,楼的中间三层均有方形射孔。

北壁西侧熟练地运用透视技法,绘制了一幅规模巨大、庭院重叠错落的建筑鸟瞰图,用浓重的墨线勾勒而成,是一幅规整的界画。房屋为木构瓦顶,其下均有台基,除一座嘹望楼外,均为人字形顶的平房。建筑群的远处有并排的三个院落,中间院落内高耸的嘹望楼,作方柱形,上有庑殿式顶,顶上有旗杆,彩旗和长带随风飘扬,檐下立一扁圆形大鼓。

这座墓中的壁画,壁画线条简练流畅,颜色鲜艳,在过去汉墓中前所未见。特别是在墓室内发现了睢熹平五年题记,提供了此墓的确切年代,更增添了壁画资料的重要价值,是研究东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车马制度、建筑等的宝贵资料。有助于汉代壁画发展情况的研究。此外,在前室的北耳室、中室北耳室、后中室及北耳室、后室、北后室的顶部,写着《孝经》、《论语》、《急救篇》上的一些句子,书体为汉隶,笔画秀雅而刚健,工整而不滞板。

这些发现,对研究《论语》等古文献和汉字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从壁画和文字等材料分析,这座墓的主人可能是东汉安平国的最高统治者。

(源自大燕网)

石家庄画家十年复原的毗卢寺壁画亮相

10月17日,“姚淑龙复原临摹毗卢寺壁画展”亮相河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石家庄画家姚淑龙历时十载,最终依原貌、原比例绘制完成全堂六壁十彩壁画摹本,使壁画再现原有风采。

(中新社

山东最大元代砖雕壁画墓,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将登上央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悦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现场录制的考古专题片《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将于1月1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晚间时段连续播出5集。

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董家街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由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于4月到7月发掘。

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是本次发掘最为重要的发现,该墓地位于发掘区西北部,墓葬共12座,编号为M7-M18。墓葬规模较大,通长6.4-1.24米,均为南北向。其中11座为砖雕壁画墓,1座为石室墓,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该墓地被盗扰严重,除M8、M15外,其余均遭盗扰。其中7座墓中发现有纪年文字,年代最早为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最晚为至正年间(1341-1368年),5座墓的年代集中在至元四年、五年(公元1338、1339年),墓主人包括郭八公、郭十公、郭十一公、郭十二公、郭七翁母亲李氏、郭佳之父郭德。砖雕壁画墓中,砖雕主要包括仿木结构建筑、桌椅、灯檠、衣架等。壁画主要包括歇山式建筑、开芳宴、启门图、孝行故事图、云鹤图及花卉等,出土器物包括瓷碗、瓷罐、瓷瓶、瓷香炉、铜镜、铜钱等。

山东地区尤其是济南及其周边元代砖雕壁画墓发现数量较多,有明确纪年者数量较少,郭氏家族墓地是山东地区已知规模最大的元代砖雕壁画墓群,前后双室且纪年明确的元代砖雕壁画墓在山东地区也是首次发现。该墓地墓葬形制多样,出土纪年数量较多,是近年来山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元代考古的重要新发现。墓葬排列有序,明显经过规划,墓主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有助于研究元代晚期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根据墓葬形制、壁画内容、体质人类学以及相关文献的初步研究,墓主人应是汉族地主、富商阶层。

墓葬年代较为集中,但是墓葬形制差别较大,存在砖室与石室、单室与双室、方形与圆形等区别,葬俗包括土葬、火葬、迁葬、合葬等,墓葬砖雕及壁画内容较为丰富,为研究元代晚期济南地区地主或富商这一特定阶层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丧葬观念以及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代表性材料。墓葬中出土的各类瓷器种类较多,包含多个窑口,可以作为元代晚期的标准器,为周边地区元代墓葬或遗址出土瓷器的断代提供帮助,具有标尺作用。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摄制组进驻考古发掘工地一个月,跟踪拍摄。经过后期精心制作,终于于近期杀青。本片的播出将对济南古代文明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