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文昌庙

邢台文昌庙

文昌庙

位于公园内化山揽胜区中心地带,海拔980m的山坳中,据有关文字记载,该庙始建唐代,兴盛于明清,为道教活动场所。现存建筑重修于2004年,面阔三间,为歇山重檐,四周廻廊式建筑。主要供奉文昌大帝,在道教诸神中,他是主宰人间功名、利禄之神,两旁为天聋、地哑和七星君,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和七月十五为传统庙会。

前南峪抗大总校旧址万邦珍果园抗大纪念碑将军林军寨山前南峪七星潭坐化山丹青湖化山松林青年林佛头山洗砚池邢台笔架山斧劈峰纱帽山练胆峡化石谷


河北省邢台市的五大文庙遗存

河北邢台市保留至今的文庙遗址有五座:

一、内丘文庙 ——出土数通重要文庙碑刻、有9棵千年古柏

内丘文庙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北关村。宋代所建文庙位于内丘县衙东侧,计20间。至明代迁至北街,由大成殿、戟门、泮池、棂星门等组成。 内丘县文庙具有严谨的布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清光绪年间辟为中丘书院,建筑规模宏大,规格很高。根据《大宋邢州内丘县新建至圣文宣王庙记》碑记载:“内丘文庙创建于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原址在旧县衙内东侧”。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辟为中丘书院。其文庙建筑均毁于上世纪50-60年代。现存文庙遗址有基本的原始风貌,地面上有9棵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柏,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

2006年7月上旬,在文庙遗址出土了3通古碑刻和十余件石刻。 古碑出土后,据专家论证,《宸翰》、《圣谕》、《御敕》3件碑刻价值十分珍贵,在省内甚至全国也属罕见,属于国家级珍贵文物,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文物出土当日,内丘县政府便下令遗址上的项目工程全部停工,其后又决定,文庙遗址一带保持现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新建改建项目。

2008年在原文庙遗址处出土碑立于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的《至圣文宣文记》,保存完好。碑刻圆首、方座,通高2.05米,碑身高1.67米,碑额篆文“至圣文宣文记”。碑文行草,字体流畅,计21行,满行47字,共计927字。碑文记叙了新建“至圣文宣王庙”有关事宜,并写明:“将仕郎守主簿权县尉吴贲撰文,学究王规书丹,承奉郎守县令张楚、三班借职监酒税王益立石。”全文颂扬了孔子的“德”、“义”、“礼”、“乐”,其书法艺术颇具东晋“二王”遗风,飘逸潇洒。

另一件出土的赑屃碑座通长1.80米,宽0.9米,高0.65米,重约1.5吨,背部中间凿有固定碑的长方形石槽,采用圆雕手法,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其出土地点恰与清道光《内邱县志·学官图》所载的碑刻位置相吻合。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顺德府志》录有《内邱新辟学门记》碑文得知,此碑座应为明万历年间立于文庙东学门前的《内邱新辟学门记》碑的碑座。碑失后,座留原址。

出土的三块明代嘉靖帝“圣旨碑”即《敬一箴》、《程子动箴注》和《圣谕》碑,每块碑分别篆刻“御制”、“宸翰”、“圣谕”字样,其字面均与帝王有关,且碑面活龙活现的龙纹象征着帝王的尊严,故称明世宗嘉靖帝“圣旨碑”。 内丘三块明嘉靖帝御碑的出土在我省及华北地区,较为少见,为研究明代中晚期的社会制度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同时可弥补当地史志之阙如

二、沙河文庙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河文庙,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沙河城镇(原属沙河市),是原沙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建筑除大成殿之外大多已无存。现归邢台开发区管理。

《沙河志》记载,沙河文庙始建于宋朝大观年间。明朝清朝多次翻修。整个建筑群坐北面南,平面呈纵长形。贯穿文庙南北中轴线上的主建筑有棂星门(基门)、戟门(穿心殿)、甬道和先师殿(大成殿)等建筑,中轴两侧有崇圣祠、儒学宫、教谕署、训导署等。起初,文庙的规制较小,布局简单,构筑简陋。另外根据隋唐思想家傅奕(公元555—639)题写的《沙河县先师庙访谒记》碑,可知沙河文庙的前身先师庙早在隋代便建立,先师庙也是始于隋代,邢台市各县建制稳定,各县先师庙当均建于隋代。

该庙的庙址后来成为如今的沙河城镇中学。现在关于恢复文庙基本规制项目已被列入邢台市开发区计划。邢台经济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办公室恢复文庙基本规制项目 , 项目占地约 11, 0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2139 平方米,在原基础上修复大成殿及大成门,新建棂星门、泮池、东庑、西庑等基本规制。

三、南宫文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县学碑)

南宫文庙建筑已经不存,但文庙内的重要碑刻《重修文庙碑记》完整保存,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称《重修南宫县学碑》,也称《重修文庙碑记》。位于河北省南宫市南宫中学院内(原南宫县县政府院内)。该碑原为南宫县文庙之物,坐落在文庙泮池之侧,故称南宫碑。因碑额题有篆文“重修文庙碑记”,故也叫重修文庙碑记。张裕钊篆文并书丹。

此碑系清末著名散文家、书法家张裕钊撰文并书丹,字体结构里圆外方,方中带圆,颇有风神;圆中见方,内藏筋骨,使每一个字都显得既充实而又有余韵,堪称“柔峻相间,融而化之”,曾被誉为“在近代书坛上别开生面,独创一格”的“南宫碑体”。称为“文字双美”,刻镌兼优的艺术珍品。此碑颇得金石书法爱好者的青睐,其拓本解放前在京、津书肆就多有出售,风行海内外。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书法家。南宫碑是他64岁时的作品,所以笔势劲健,比较娴熟地体现了他的艺术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直到现在,此碑拓本仍风行于海内外。 南宫碑的内容,主要是抨击了腐朽的科举制度。他从“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只有废除“其弊已极”的“八股之文”,倡导“明体达用之学”,才能使国家“志气所动,人蹶而兴”,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全文立论鲜明,结构严谨,文辞简洁,说服力强,在当时不失为一篇切中时弊的政论文章,故而被誉称为“文字双美”的书法珍品。

南宫文庙的《重修南宫县学碑》

四、顺德府文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德府十二景之一、邢台市祭孔圣地、河北省danti建筑规模最大的文庙大成殿

顺德府文庙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区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建筑,公布时间为1993年7月15日。顺德府文庙大成殿是河北省建筑规模最大的文庙大成殿。

顺德府,元代时期升邢州为顺德府,辖邢台、内丘、沙河、平乡巨鹿唐山尧山)、南和任县广宗等九县,各县均建有文庙,顺德府文庙是府级文庙,不是邢台县文庙,邢台县文庙已经毁坏无存。

顺德府文庙修建于唐代,元代时期重修,今文庙大成殿的历史年代为元代,大成殿内重修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和孔子圣迹图36幅彩绘,大成殿月台栏板和台阶改建,以及东西两庑的修建,是邢台市祭孔的圣地,明清时期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顺德府文庙旧址位于邢台市桥东区顺德路,唐代称文宣王庙,宋、元时统称孔庙,明、清时期称文庙。文庙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大成殿为修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是文庙的主要建筑,位居于全庙的中心,面阔七间(21米),进深四间(15米)。

文庙历史

据《顺德府志》载:顺德府文庙“建自唐,寻废”。邢台在唐初已为上州,按朝廷规定,必须建立相应规模的文庙。此庙在唐末荒废后,宋代多次维修。到了元朝建国之初,忽必烈提倡尊孔,“诏修天下孔庙”。于是,顺德府文庙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得到重修。明朝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又曾先后两次,由知府亲自主持扩修文庙大成殿。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又修建了文庙棂星门,并加筑甃泮池石桥

至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出身的嵩县人王守诚任顺德府知府时倡议“拓地扩修文庙”,加筑了四周的围墙,遂使邢台文庙的规模渐臻完备。入清以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又于文庙棂星门左右增建门楼,气势更加宏朴。

通过文庙的牌坊门楼,往北依次建有玉振坊、奎文阁、泮桥、碑亭、大成殿等建筑。大成殿是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大殿;门廊匾额上书“先师庙”;后改为“文庙”二字。左右二坊四面匾额上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后又改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坊外东西有二门,东曰“圣域”;西曰“贤关”;大成殿前建有四座配殿;东上祭祀复圣颜子;西上祭祀宗圣曾子;东次祭祀述圣子思;西次祭祀亚圣孟子。殿前建有学宫和登云桥。文庙前、后来文胜商场所在地建有一座魁星楼。。

民国时期的顺德府文庙,周围树木茂密,浓荫蔽日。自庙门向北依次建由玉振坊、奎文阁、泮桥、碑亭、大成殿等建筑。解放后文庙旧址曾先后做为邢台师范和邢台地区行署驻地。后来其他建筑年久失修日渐毁坏,唯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1981年河北省拨款修整大成殿,面貌一新,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地市合并后为邢台市政府办公场所。虽几易其主,因大成殿被列为河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保存完好,2000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大成殿整体移建于达活泉公园内。成为河北省重点文物迁移的典范之一。

宫墙柏影 ——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李京原文] 顺德府儒学,南北长二百三十一步,东西广一百一十一步,殿庑弘敞,宫墙崇峻。古柏数百株,霜皮溜雨,黛色参天,童童曲曲,皆唐宋间物。形胜甲天下,日月丽影,印拂阶墀,如筛金沥玉,风动声清远,袅袅似鸾凤鸣经,行其下,起人仰止敬肃,爽朗畅悦。诗曰:

宫墙古柏碧森森,培植千年雨露深。

泮水滋成苍秀色,芹香熏老岁寒心。

讲堂照日云流砌,书阁凌空月满林。

天际笙簧风细细,诸生弦诵和歌吟。

顺德府文庙遗存的数通碑刻

民国时期顺德府文庙的棂星门

五、平乡文庙(大成殿、大观碑)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观碑) 1、平乡文庙大成殿

平乡文庙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平乡镇学前铺。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该殿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据《平乡县志》学宫图可知,文庙建筑分为东西两路,大成殿位于西路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东路为附属建筑,整个文庙建筑群的占地已不祥,但规模宏大,功大成殿建筑面积315平方米,为元代建筑风格,单檐歇山绿琉璃屋面,面阔五间(25.8米),进深三间(11.27米),殿高12米,四椽伏对乳伏用四柱,重昂五铺做斗拱置于平板枋之上。功能齐全,主次布局分明。文庙的其他建筑已毁,仅存大成殿。

大成殿自始建以来曾于宋徽宗大观元年、明洪武七年、明永乐三年、明英宗正统六年、明武宗正德十五年、明穆宗隆庆九年、清乾隆十六年先后七次进行过重修改建,为县学所在地,是历代全县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平乡城,将大殿顶部西北角炸毁。六十年代初将木质屏风加固为砖式墙体,做粮库沿用30余年,1993年由县政府出面协调将粮库迁出。该殿因年久失修部分木结构已腐朽,殿顶琉璃瓦及四檐斗拱残破严重,但整体保存较完整,仍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该殿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平乡文庙大观圣作之碑

北宋大观元年资正殿学士郑居正“奏乞以御笔八行诏旨摹刻于石,立于宫学,次及太学,辟雍天下郡邑”。于次年刻石,立于顺德府平乡县城(今平乡镇)的文庙学宫之内。碑通高5.14米,宽1.38米,厚0.38米,碑额身高1.40米,宽1.50米,浮雕七龙盘顶。2008年10月23日 ,平乡大观圣作之碑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现保存于平乡县平安公园内。

大观圣作之碑,始刻于宋大观二年(1108年)青石质料,碑身为一块整体的石料雕刻而成,高浮雕七龙盘顶,龟趺座通高5.14米,碑身高4.34米,厚0.38米。碑首阳面中间阴刻“大观圣作之碑”六个楷书大字,为权相蔡京题写,碑文由宋徽宗赵佶所撰,并由书学博士李时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体”摹写而成,笔法俊逸、严谨规整,不失书法妙品。该碑娴熟的雕刻工艺,精湛的书法艺术比较少见,是研究宋代石刻工艺和宋代书法的珍贵史料。该碑刻也是河北省仅存的3通大观圣作碑之一。

邢台市五大文庙遗存 内丘文庙———县重点文物(遗址及碑刻古柏) 沙河文庙———市级重点文物(大成殿) 南宫文庙———省级重点文物(县学碑) 顺德府文庙——省级重点文物(大成殿),顺德府十二景之一,邢台祭孔圣地。 平乡文庙———国家级重点文物(大成殿)、省级重点文物(文庙大观碑);

邢台沙河古文庙,千年沧桑盼重生

邢台沙河城人文历史与风物》系列

邢台沙河古文庙,千年沧桑盼重生

作者:胡顺安

2015-12-23初稿,2019/4/29 修订

按语:文庙原称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祠。(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学创始人)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后,历代统治者对孔子不断追谥加封;唐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先师”。

因此,孔庙也叫先师庙、至圣庙夫子庙。庙内祭祀孔子的主殿叫“至圣先师殿”。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孔庙改称“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建制也有了更大发展。全国各地州府县在文庙“置学舍,塑先圣、亚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像于东西庑之木壁”,文庙俨然成为地方庙学合一的官办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

宋徽宗赵佶(ji)称孔子“集众圣贤之大成”,文庙 “至圣先师殿”统一改做 “大成殿”。文庙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建制,黄瓦红垣,雕梁画栋,气势宏伟,有大成殿、棂星门、孔子圣像,配以各种殿阁。

沙河文庙位于邢台开发区沙河城东南方位,原系沙河县文庙,是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伴随沙河城镇一起划归邢台开发区管辖。

据《隋唐*邢州风物志》记载,沙河县先师庙(笔者注:即文庙)始建于维大隋仁寿二年(约公元602年),岁次壬戌,(而非明清县志所述“建于宋大观年间”。应为“重建于宋大观年间”)。按风水学和后天八卦说,东南是巽宫,正东为震宫。“文星宜巽方”,而“正东震宫,以主文明”。就是东南和正东两个方向与地方文运相关,将文庙建在此处,有利于地方文化教育的昌盛和科举。沙河县文庙遂选址建在县城内东南方位。

起初,文庙的规制较小,布局简单,构筑简陋,规划是“一进三”为主体的四合主院,贯穿于文庙南北中轴线上的主建筑有棂星门(也叫基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指孔子乃文星下凡)、戟门 (俗称穿心殿。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甬道和“先师殿”(大成殿)等建筑。庙侧辅以崇圣祠(奉祀孔子五代祖先牌位)、儒学宫、教谕署、训导署等,以此为基础传播儒学。沙河县文庙,除了祭孔,也承担着本地的教育教化功能,是典型的庙学合一,为古代沙河县最高级别的官办教育机构,历代教谕署、训导署均设于此。

沙河县文庙整个建筑群坐北面南,平面呈纵长形,南北长近三百米,东西宽约百米。西边是学道街,东边是“学宫”。

清朝康熙版《沙河县志*学宫图》记载(与其他版本和民国时期在此求学的耄耋老人记述有异),沙河县文庙的西南角设有一座向西开启的飞檐式木质牌楼门,横匾上写着苍劲挺拔的大字“桂林毓秀”(此处“桂林”并非广西桂林,而是当时庙内大成殿附近植有几棵桂花树,奇香无比。在此意指这里是飘香的桂花园。主要是指书香,墨香。 毓,养育;秀,优秀)。门的两侧分别蹲坐一头高大的石头狮子。旁置一块下马石,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

进门走一段距离,左侧有一堵约八米长、四五米高、东西走向的“萧墙”(俗称照壁、影壁。旧时,人们为防宅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来往。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有称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志载,康熙二十六年知县谈九乾改至路南)。萧墙周围设置牌栅,两座木牌坊分立东西。横匾分别写着“振起人才”“主持名教”。绕过萧墙,北行约十几米左右,与萧墙正对着的是木质棂星门。

穿过三间棂星门,进入一座一亩多的院落。院里柏柳苍翠,有几通石碑排序而列。主要有:隋唐思想家傅奕题写的《沙河县先师庙访谒记》、宋大观年间御制通用的《大观圣作碑》(碑额书《大观圣作之碑》六字,内文大约是八刊八行条制。末题“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上柱国、魏国公食邑一万一千二百户,实封三千捌百户,臣蔡京题额”)。该碑在1960年代被毁;另有元董朴撰书的《宣圣庙前廊记》碑;明崔铣撰文、朱裳书丹的《沙河县修学记》碑。还有董威撰文的《沙河县重修学记》碑,李起元撰文的《沙河县重修学记碑及周若棠撰书的《重修圣庙碑记》碑等(注:1960-1970年代,沙河中学经常举行万人批判大会。正值特殊时期,这些碑刻及当年从沙河城北关阁外胡氏墓园拉来的若干石构件一并作为会台基础。后来据说1980年代之后这里成为沙河职教学校及城关中学,陆续整修,这些碑刻或就地深埋,或被砸坏)。

沿着两侧柏树掩映、青砖铺就的甬道缓缓北行,就到了戟门。戟门是二层阁楼复式建筑,主体三间,两翼带有便门。戟门主门很少开启开(除非重大活动),通畅都走便门。戟门的台阶前不远处建有泮池(意即“泮pan宫之池”,“泮宫”,就是官办学宫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泮池呈月牙形,常年有水,玉石栏杆围着。泮池上有一座长约六米、宽近三米的拱形小玉石桥横跨南北。

乾隆年间《沙河县志》的文庙学宫图显示,戟门西南向,设乡贤祠,三间,坐北朝南。史料记载,祠内奉祀本籍的乡绅名士(唐*丞相宋璟;元*太师张文谦;国朝*都御史朱裳等)等。

戟门东南位,是名宦祠,坐北面南,与乡贤祠东西相对应。祠内奉祀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德业卓著之官员(如金*知县德元渊;元*颜仲德;国朝*姚忠,方豪,任环等),逝后由当地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所在州县名宦祠。

名宦祠正前方不远是文昌阁,同样坐北朝南,位于文庙东南隅。文昌阁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世人功名禄位之神,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保一方文风昌盛。乡贤祠和名宦祠都是单体的瓦房建筑,面阔三间。文昌阁是三层阁楼建筑。

拾级而上,跨越泮池桥,穿过大成门,步入佾(音yi,读“义”)台,俗称月台,是祭祀孔子时歌舞的地方。明《沙河县志》记载,佾台的两侧分设东西庑房,又叫廊坊(清乾隆《沙河县志》文庙图与此述不符。西庑、泮池泮桥等俱缺,且教谕署、训导署等与明《沙河县志》方位有异,盖因多次修缮重建而调整之故)。东西两庑各7间,均于南数第3、6间开门。庑房内祀奉孟轲、荀况、朱熹等列位贤哲。庑房前后植有柏柳及桂花树等少许。

佾台的最北端,坐落着文庙南北主轴线上的大成殿,这是文庙中最高,也是最主要的建筑。殿前大门两侧分别种植着四棵据说是唐朝栽植的高大柏树

大成殿是文庙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原称“至圣先师殿”,宋朝改作“大成殿”。在封建时代,大成殿也是知识分子设馔祭孔的场所。每年春秋两季的二、八月份(开学初,类似于开学典礼),县令都要率本府要员和秀才等依规到文庙行“释奠”礼(《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后逐渐演绎为在学校或公众场合设置酒食以奠祭孔子的一种典礼)。学童入学和年青知识分子考中秀才后,也要到文庙行“释菜”礼(先师一案爵三(左右二爵先注酒,中爵行礼时献上)。通赞唱“排班(列队)”,掌祭祀献爵之礼的献官以下皆序立丹墀([chí]殿前涂红色的石阶)内。班齐唱“辟户”(礼生开殿门)。通赞唱“跪、三叩首” (献官以下皆跪叩首)。兴,平身(皆兴平身)。引赞唱“诣酒尊所”(献官随引赞至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以俟)。赞“诣至圣孔先师神位前”(捧爵者三,各先行,奉先师者由中门入,奉四配者由左偏门入;献官随引赞亦由左偏门入至神位前向上立)。赞“跪”、赞“献爵”(捧爵者由左跪授献官一爵,献官受少举之,转授捧爵者置神位前)。赞“俯伏、兴、平身”(献官俯伏兴平身)。

大厅内正中坐着三米多高的孔子雕塑,孔子正上方写有褐底绿字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横匾。雕塑两边立柱对联写有“万世尊崇称至圣;千秋景仰奉先师。”民国年间,不知何因,雕像代以牌位。

明万历《沙河县志》记载,大成殿之后是“明伦堂(各县学宫都建有明伦堂,是聚集生员讲经、讲圣谕、宣传伦常之处)。凡五间,翼进德、修业二斋各五间(两边附建叫做“进德斋、修业斋”的房子各五间,用以提高道德修养和扩大学业建树)”。再后者为教论斋。

清朝《沙河县志》文庙图显示,西墙建“礼门(孟子曰:礼,门也;义,路也”),出“礼门”就是教谕署(府县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的最高教育长官的办公场所);东墙开启“义路”(意指只有德行修养好的人才能出入经过此地)。出“义路”,东邻就是崇圣祠。(明朝《沙河县志》记载,县令姬自修改创义路,东为敬一亭,礼门西是启圣祠三间,康熙二十七年改移义路东。故与清志载图不一),坐北面南。崇圣祠奉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生卒?-前549年。《春秋左传正义·襄公十年》写到,孔子之父名纥,字叔梁。古人名字并言者,皆先字而后名。故《史记·孔子世家》称为“叔梁纥”也)等人物。崇圣祠东边是坐北面南的训导署(辅助教谕、教师、学正等教诲生员的人办公之地。)

文庙的东南角,有座与棂星门并排的砖木结构的单体飞檐牌楼,门匾上写着“学宫”。进牌坊北行就是位于文庙东侧的(儒)学宫等,(儒)学宫是传播儒学的场所,与训导署、崇圣祠等连为一体。民国年间,这里曾是沙河县第四高级完全小学,简称“沙河县四高”。院内操场很大。

宋代大观(1107)年间,沙河县文庙重建并整体修扩。之后,元、明、清历代修缮扩建,文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观。

重建的文庙依然保持“一进三”院落的建筑风格,以南北为中轴,纵长约二百米,有殿、堂、阁、祠多间,门坊3座。目前的沙河县文庙大成殿外形大气,庄重,豪华,精美。史料记载,大成殿为单檐歇山式布瓦顶,面阔七间(东西长约25米)、进深五间(14米左右),高八米左右。朱门、红墙、琉璃绿瓦倒扣顶部。房顶四隅带有一米多的飞檐。南面是大殿正门,三个木质的上格下板门,主门稍大,宽两米,高三米;两旁各设连窗边门一个,宽一米八,与主门等高。主门和旁门之间,以及南墙的大部分是木头格窗链接。南墙的东西两端,距离地面两米处各有一个直径一米的圆孔。

登上数层石阶,步入大殿正厅。靠近前后墙,东西走向、并列矗立着两排圆木立柱,计十二根,粗壮高大,每个直径五十公分左右,外包的朱漆,瓣瓣脱落。柱子下边垫有石头柱基。站在大厅中央仰视,内顶是木质梁檩构筑和椽子密置的塔型三叠架,大厅顶部的北边和东西部严重损毁,稍有倾圮。北墙有一门四窗(疑似为民国年间改造)。墙壁中间是木质门,宽不足2米,高2,7米;东西两边各有宽1,5米,高2米的木格窗户,窗顶弧形。墙体九十公分厚,外部是青砖,里面上半部分是土坯垒砌,下部是1米多高的青砖墙基,墙体中隐含多根承重木柱。

沙河县文庙是民国年间老沙河县城六大主庙(余为城隍庙、龙王庙、梵爱寺、关帝庙、火神庙)之首。“大成殿”当是目前沙河城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与县城周边的十里铺梅花亭宋璟碑构成三大文物主景,也与顺德府文庙大成殿平乡县文庙大成殿并称为邢台现存三大文庙主殿的活化石

沙河县文庙始于隋、兴于唐、盛于宋,延至清末民国,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巨变。此间战火不断,文庙几度毁损,几度重建,也在反复的被毁和不断的重建修葺(qi)中丰富基础建设,完善各种功能,逐步增添了庑房、泮宫、文昌祠、名宦祠、乡贤祠、礼门、义路等建筑。由于连年战火,外加风雨剥蚀,1945年以来无人修缮,文庙的很多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1960年代的各种运动中,文庙遭到的人为损毁更加严重。1970年代,沙河中学在文庙建校办工厂,加上当时文物保护意识缺失,文庙的部分建筑毁坏殆尽,如今只遗留破旧残损的大成殿和穿心殿等少量遗迹。但无论遭遇何种变化,沙河县文庙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人文底蕴,在沙河县的民风民俗与文化教育传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沙河县延续了千余年的文脉,培养了众多的社会精英,功不可没。沙河城文庙是先祖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历史遗产,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已经成为当地人民心目中的文化图腾。

沙河县文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八和八月初一举办庙会(1949年后陆续取消)。庙会上舞龙、舞狮、划旱船、捏面人、吹糖人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集中亮相,吸引了方圆近百里的大批善众信徒。

1988年,沙河县文庙曾被列为所在地沙河县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长期无人重视和修缮。大成殿年久失修,频临坍塌。经常有各地文化学者前来参观考察沙河县文庙,看到文庙的颓败,深感遗憾。沙河本地几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痛惜地说,棂星门和牌坊在1940年代损毁,大成殿和穿心殿等急需要保护和修葺,再不修缮,沙河县文庙真的就完了。笔者曾经数次以各种形式,通过不同渠道,呼吁关注和保护具有千年历史的沙河县文庙,但相关部门应者寥寥,或只派人来看看,无力相助,就一走了之,没了下文,始终未见哪级政府能对修缮文庙付诸行动。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沙河县文庙所在的沙河城划属邢台开发区后,开发区管委会书记兼主任段小勇先生怀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情结和文物保护意识。他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响应人民呼声,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保护文物的政策,首倡并积极支持文庙的重建修葺工作。他多次在百忙中亲临现场,劳心费神,参与规划指导,调动力量修缮。文庙的重建和修复工作有望启动。沙河县文庙的重建,实乃文庙之幸,沙河城传统文化之幸。文庙的重建与修缮,上仰承中央恢复传统文化政策,下俯顺万民祀孔崇儒善心,深得百姓拥护。文庙的重修,对传承延续了千年之久的儒学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沙河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祝愿沙河城文庙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更加兴盛,为当地民风民俗和教育教化做出更大贡献,彰焕出更大的光彩。

(补后:经历千余年的沧桑和战乱,沙河县文庙的历代相关史料多有遗失和谬误。现存者,以明清版本为主,近年续有新编,或考究不备,存有谬误,挂一漏百,取次弃主;或违背“直述不饰”原则,多施己意,去取未当,有失偏颇。且有些记述有悖常理,与史实不符。一如儒学,自汉朝“推明孔氏”,要求各地府县建庙祭孔,传播儒学。据当时情况,文庙既是祭孔场所,也是庙学合一的官办学宫和教育管理机构。史料记载,隋开皇一十六年,即公元596年设置沙河县。旋即,公元618年进入唐朝。正值唐朝李世民等也大力推崇普及儒学,通常情况也要求各地州府县衙推行庙学合一,组建文庙和学校等机构。隋唐(隋公元580-618年,唐公元618年-907年)两朝跨度300多年间,作为一级政府的沙河县,没有文庙和学校,显然是有悖于常理和史实的。但沙河县的隋唐朝史料缺失(1990年代,村中几位耄耋先生遗憾的说,沙河县1963年遭遇洪灾,县府很多原存的珍贵史料惨遭浸泡,损毁遗弃)。明万历年间《沙河县志》说文庙“宋*大观年间创建(笔者认为应该是重建)”,无论逻辑推理还是当年史实,都与之相悖。其后,历代县志编纂未加详实考究,袭此重复,以讹传讹,致千年谬误失真。且明清各版《沙河县志》对文庙亦记述相左,文图不符。笔者若干年前曾对此质疑,后在省会偶见一本《隋唐*邢州风物志》,时隔多年看到《邢州杂辑》关于沙河县文庙记载称“沙河县先师庙(笔者注:即文庙)始建于维大隋仁寿二年(约公元602年),岁次壬戌,后屡遭毁损,陆续修葺。”“宋大观年间,彻拆新建......”,认为符合历史及常理,遂存于心。沙河城现年九十多岁的资深退休教师尹英先生等人接受采访时也说早期曾见过类似表述。于是,本文关于沙河县文庙的创建时间采用此说。拙文是在参考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加上采访中华民国时期多位曾在沙河县生活工作的耄耋老人关于文庙的所闻所见,整合编辑而成,是为管见。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本文整理过程中,邢台学者冀彤军先生、邢台开发区教师郝书业和张利波提供了部分资料,谨表谢忱)

邢台故事|顺德府庙会—场民俗文化的盛会

庙会,因庙的节日而形成,为此又称之庙市或节场。因庙会形成的市场,促进了文化与商品贸易交流,是我国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文化的构成,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从中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积淀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以及各种文化现象。

古城邢台,数千年间保留下来许多古老宗教场所,据调查,邢台城内外有古庙210 多座,在城内有府县文庙、武庙,天宁寺、开元寺、净土寺、龙兴观、城隍庙等;而在四门分别立庙,在东瓮城有三官庙,南瓮城有火神庙,西瓮城有文财神、武财神及关帝庙,北瓮城内有二郎神庙和水母娘娘庙。城内街道中也有大量的庙宇,如探花街的临济庵,靛市街的宝寿庵,纳凉园的阎王庙,凤麟街的老母庙,衙门前的衙神庙,羊市水台的真武庙,开元寺西侧大珠市的吕祖庙,崇礼街西头的通真观,李公街的李公庙,周公街的周公庙等等。

在外城,即寨城也有很多庙宇,如在北大街的北头有关帝庙,南关阁外有财神庙,东街有娘娘庙、全神庙、龙王庙,在阁外还有文昌祠;在牛市街阁内外有东岳庙、土地庙、奶奶庙、龙王庙等;西大街阁内外有奶奶庙、关爷庙、土地庙等。

有庙宇就有庙会,只是会大会小吧了。而最为出名的是邢台城隍庙庙会和火神庙庙会。

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主要的职能有二,一是守护城池、国家;二是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等。

城隍庙位于顺德府城的文庙街,庙建于元代之前,当年元代道教同尘子李志柔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 )“依城隍庙聚徒而居之,寻购地其傍,广以为观,因得今额。才构一室,以为讲论之所会。”兴建通真观。

乾隆二十六年《重修顺德府城隍庙碑记》说:“城隍庙在府治西北隅,建于元初”。元明之际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 ),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将城隍分为都、府、州、县四级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并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于是顺德府城隍庙得到了大规模的重修。明代时重修时,当时邢台县知县在《邢台城隍庙记》中说:“邢旧无城隍庙”。明代万历丙午年(1606 ),即万历三十四年进行重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 )再次重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 )重修时并立《重修顺德府城隍庙碑记》。

城隍庙自元代立庙后,其活动影响很大,一府九县纷纷来谒。城隍庙每年五月十三开市,五月十五为正会,五月十七闭会。届时城隍出巡,鸣锣开道,肃静回避,旌旗伞扇,仪仗威严。以八人肩舆抬着城隍爷,轿前后有舍身还愿者,扮成判官、鬼卒,或披枷戴锁,扮作罪犯,慢慢跟行。

庙会期间有各种香会,一府九的谒庙香客如约而至,各路香客锣鼓喧天,谓之献神。香客进谒之时,表演着秧歌、高跷、旱船、高跷等。进谒时上香焚表,祈祷城隍爷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庙会期间有传统的集市,不仅有一府九县的香客,还有来自临近府县的人们。特别是在明清时,邢台城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重镇,更加吸引来自河北河南山东,乃至京卫湖广地区的商贾,一时间,东仓巷(今顺德路)、文庙街(今红星街)、庙道街的三道街两侧,周围十分的热闹,商业贸易更为繁荣。

而邢台古城的另一个庙会更是隆重,影响更为广泛,这就是每年的十月十八火神庙庙会。

邢台火神庙,又称火神真君庙、火德真君庙。位于南瓮城内,这里是顺德府内城与南关寨城的必经之处,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 ),历代曾有修缮。现存火神宝殿、东西配殿、库官殿、奶奶殿、送子殿等6 座建筑寺庙山门前有明代子孙古槐,山门左右的墙壁上保存有明、清重修碑。清末民国时期又多次进行维修扩建,现有占地面积1771 平方米,主要建筑为明代建筑风格。2001 年2 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邢台火神庙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崇拜在我国的历史已经很早,一般以祝融为火神,据说祝融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一说吴回是祝融之弟),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祝融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

邢台有传说,大禹的父亲鲧在治理黄河筑鲧堤时,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

还有传说火神为燧人氏或炎帝,是谓远古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被称火德真君。

以炎帝为火神,见于《左传》《管子》《淮南子》等文献记载,左丘明在《左传》中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现代学者何新说:“炎帝族团本来是一个崇拜火神的部族。而且炎帝一名本身,初义也正是火神”。

关于邢台的火神,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故事,说是在明代景泰五年时(1454 )时至十月十七日庙会前夕,深夜时,当值的更夫老人在南门城楼上发现南关火光冲天,便一边鸣锣报警,高呼救火,一面投身于火海以身灭火。火灭后人们发现更夫老人四周的丝绸等店铺丝毫无损。有人称这位更夫老人是火神的化身,于是在当年重修了火神庙,重塑了金身。

关于邢台火神庙还有很多传说故事,其中说在明代时,南关过会时要搭棚唱戏,火神真君便派人到一个贩卖苇席的大财主家借苇席。但这个财主非常吝啬,爱财如命,他哪里肯借。财主刚把来人撵走,家中便起大火,财主这才知道得罪了火神,便马上将苇席送到火神庙,很快火灭烟消。这个传说故事是教育人们不可为富不仁,反映了大众的一种心声。

还有一个传说故事,说邢台的火神像当时用黄金铸成,只有一尺来高,民国时遇有旱灾,百姓眼看秋收无望,便跪求火神大发慈悲降雨,后来解除了旱情,百姓为报答火神降雨有功,抬出火神在府前大街游街出巡,当时鼓乐齐鸣、彩旗招展,正是这时有一队国军路过邢台城,当时的军官见火神爷神像很小,便不屑地说:“这么小的火神能顶啥用?”谁知他们出城不远,所带的炮弹、子弹便轰隆轰隆自动爆炸了。人们说,这是火神显灵,给那个军官的一个警告。

据邢台老人回忆说,火神庙庙会自十月十六启会,到十月二十一闭会,会期六天。在南南门外搭建火神大棚和戏棚。在十六这一天,大家从火神庙请出火神,各路香客将火神请到小河子(即今天的明月西侧)火神棚中接受香客供奉。到二十一又从火神棚中回送火神到火神庙安座。

火神庙庙会声势浩荡,是顺德府第一大庙会,也是顺德府的经济贸易大会,与邢台南关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会前的许多日子前,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在此搭建蓆棚出售商品,并提前运货、储货、摆货。民国时火神庙庙会成为近则涉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远则涉及平津汉口和上海,以及国内外的物资交流大会。物资有两广的广货,苏杭的绫罗绸缎,江浙有凉蓆、羽绫扇,湖南夏布、竹帘,更多的是边远省份皮毛等。

据已故老人吕德海回忆说:“庙会的高峰,是火神爷出驾和回銮。庙会前,将火神请出来,抬到小河上的火神棚里。庙会后,又把火神请回庙,规格有如,帝王出驾、回銮。出庙前,鸣礼炮,即放三眼枪。前有鸣锣开道的,继是旗牌伞扇,后是帝王的仪仗。金瓜、钺务、朝天镫,出手、拳手、回龙头。火神驾前笙箫细乐。城关各街和近村,出动社火队伍在各街游行助兴。每街都有,全城齐动,在城关主要街道上游行表演。中午暂停,休息打火(吃午饭),下午继续表演。那时的社火可比现在的社火艰苦,高跷的拐子五尺高,踩高跷的要实走一天,不像如今的社火表演,来去坐汽车,在主席台前或广场绕上一圈完事。社火所经之街,道旁、房上人山人海。”

据杨国治、刘华进的《邢台商务会在工商业发展中的作用》文史材料中说言:“十月十八的火神庙大会,实际是顺德府冬季物资交流盛会,也是皮毛行向东方客商供货的最后日期。各地商人此时接踵而来,催促发货,续订下年合同。而此时又恰是农闲季节,顺德府各县的农民拿着自己的农副产品涌进城内,以谋求换取自己的生活必需品。”

火神庙庙会不仅是一个商业贸易盛会,还是一个民俗文化盛会。

在庙会期间,庙会上的社火有:耍龙(火龙、小龙)、高跷、跑旱船、太平车、竹马皇扛、排鼓、二鬼摔跤、拉碌碡、武术、皮影、扇鼓等等。还有拉洋片的,耍猴的,玩戏法的,套圈的,说书的,割头换项的。在民国时还有各种新潮的马戏团,耍狗熊的,跑马的,玩杂技的,上刀山的。

在南关,当时的老戏皮影十分受欢迎。当时南关有许多皮影班,如皮影乱弹班、丝弦班、老怀调班、西调、秧歌戏、吵吵等。老戏皮影又称老怀调皮影,是顺德府(邢台)南关老戏(老西)皮影的一支。元代,邢台为忽必烈封地,是元曲词人刘秉忠家乡,当时王实甫写有《闹邢州》戏本。皮影随军队传入邢台,后大量回民聚居于南关、晋祠道一带。明代时顺德南关皮毛业快速发展,贸易带来文化的昌盛,有各种皮影班。顺德府南关皮影吸收山西、河南等地传统戏剧的精华,形成顺德府南关皮影。

老怀调又称“怀调”、“漳河老调”,因流行地域涉及彰德府、卫辉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故又称“五府怀调”,是元明清的古老地方剧种。老怀调唱腔,音调高昂,古朴粗犷,节奏明快,舒展奔放,浑厚有力,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今天在沙河保存有老怀调皮影戏源,是邢台南关皮影重要一支,其文化传承有序,脉络清晰,是研究元明清戏剧及皮影活化石,也是中国皮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除老怀调皮影戏外,还有四股弦。

四股弦 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武强弦、五调弦,是邢台一种地方种,是河北省稀有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因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为“四股弦”。“四股弦”流行于冀南、豫北和鲁西北广大地区。由于它产生发展于邢台,从事“四股弦”艺术的艺人又多为邢台人,加之它的道白和唱腔都是邢台方言,所以,人们谓之“邢台四股弦”。现在邢台、沙河、永年鸡泽一带还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谣。传统剧目有《转柳树》、《拴娃娃》、《城门洞》、《王小赶脚》等,2016 年,收录邢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邢台火神庙

罗哲文先生考察火神庙

火神庙山门及子孙槐

府前南街的火神庙

皮影戏老照片

舞龙

高跷

二鬼摔跤

保存的老皮影

四股弦剧照

跑花船拉纤男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