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登遗址

王高登遗址

王高登遗址位于平鲁区陶村乡王高登村西南600米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东西约100米,南北约200米。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王高登遗址被公布为朔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高登遗址,王高登遗址简介,王高登遗址-朔州市平鲁区王高登遗址旅游指南

登封王城岗遗址2021年考古

龙山文化房址

龙山文化晚期陶器

二里头文化兽面纹方杯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马龙的报告题目是 《登封王城岗遗址2021年的考古工作汇报》。 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南邻颍河、东临五渡河。2021年,通过对大城的系统勘探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深化了对遗址所处区域河流阶地下切、山洪冲积等自然因素对龙山人群出现之前地貌的影响的认识,搞清了河流地貌演化和聚落大时间尺度变化的关系。通过精细化考古发掘,发现在大城东北部有龙山文化晚期居址、窖藏坑,出土精美陶器、石器、玉器等。通过2021年的考古工作,大体弄清了王城岗聚落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区域和王城岗大城内总体的功能分区等情况:大城内龙山文化晚期的居民集中围绕东北部临近小城的区域生产和居住,二里头时期的居民星星点点地分散在大城中北部各处,二里岗时期的居民则建造了新的环壕聚落,在大城区域内广见分布。

【报告发表于 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 2021年12月17日上午,河南南阳。】

扩展:

王城岗遗址是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社会、国家阶段的地方

走进登封王城岗遗址发掘现场,遗址附近一边是绿油油的麦田、车水马龙的道路,一边是考古工作人员一担一篮剥除历史尘封的忙碌身影,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交相辉映。

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颍河与五渡河交汇的台地上,南眺箕山、北依嵩山。遗址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

1976-1981年发现两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小型城址,并发现有奠基坑、青铜器残片、玉器和文字等,有专家称之为“禹都阳城”。

2002-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新发现一座面积34.8万平方米的龙山晚期大城,同时发现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重要遗存,并在大城中部偏北处发现几处大面积夯土基址。

2020年4月,“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登封王城岗遗址作为项目的重点遗址之一,开启了新一轮的考古工作。2020年的钻探发现在大城北部分布有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的夯土群,是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时期所发现的中原地区最大的夯土基址之一。大范围夯土基址的确认,一方面证明大城中北部是生活居住区,且极有可能是贵族生活区;另一方面佐证王城岗大城在颍河流域的中心地位及环嵩山地区“雏形国家组织”的出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马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王城岗遗址龙山时代遗存中既发现了文字又发现了工艺成熟的青铜容器,既有城墙城壕又有大范围的夯土建筑基址,既有外来的礼器(石琮)又有阶级压迫的证据(奠基坑),可以证明中原地区的王城岗遗址在龙山时代晚期已迈入文明社会,甚至形成了包含国家机器的“雏形国家组织”,是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社会、迈入国家阶段的有力证据之一。

集安高句丽王城景点 集安高句丽遗址公园

1. 集安高句丽遗址公园

高句丽国建于公园前37年定都在五女山城(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迁都到国内城(现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最后迁都到平壤城,灭亡于过公元668年。

2. 集安高句丽遗址公园简介

1、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2、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3、集安爱家太极湾旅游度假区4、高句丽王城5、将军坟6、集安博物馆7、集安市政府8、云峰湖旅游区9、高句丽遗址公园10、鸭绿江国境旅游区

3. 集安高句丽文物古迹景区

长春虽然没有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地理位置优越,现代化的文化丰富。

长春地处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是吉林省省会,我国重要工业基地城市,素有“汽车城”、“电影城”、“科教文化城”、“森林城”、“雕塑城”和“北国春城”等美誉。幅员面积 20593平方公里,辖 7区、3个县(市),主要居住着汉、满、回、朝、蒙等多个民族,户籍总人口 753.84万人(2015年末)。

长春市历史悠久,历史遗存丰富,城市空间格局独特,工业遗产特色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长春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以近现代城市风貌为特色的重要代表城市。

4. 集安高句丽遗址公园开放时间

五女山主峰海拔804米。

五女山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这里曾是高句丽民族开国都城,作为高句丽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遗迹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女山景色秀美,山上的飞来峰独矗一帜,一线天幽壑深远,鬼斧神工。一线天最深处31米,最窄处0.65米,站在其中向上仰望,仅为一线蓝天。

5. 集安高句丽遗址公园介绍

高句丽政权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止于公元六百六十八年,公元三年迁都至国内城 ( 今吉林集安 ) ,四百二十七年再迁都至平壤。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为保护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政府于2002年在吉林省集安市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这份规划共划定了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两个高句丽都城、十二座王陵与好太王碑等两处附属建筑、二十七座贵族墓葬的四十三处保护区。“保护高句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成为集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004年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中国成功将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6. 集安高句丽王城遗址

集安市隶属于吉林省通化市的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西南与辽宁省接壤,北与通化市接壤。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风景秀丽,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全市幅员面积为3217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个乡镇、3个街道,126个行政村, 总人口23万人。有汉族、朝鲜族、满族等9个民族,是中国东北的边陲重镇和长白山地区商品的重要集散地。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前37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高句丽在鸭绿江中游和浑江流域建立政权, 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区),集安作为高句丽都城长达425年。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又经历了渤海、辽、金、元、明各朝。清光绪28年(1902年)建立辑安县,1965年改为集安县,1988年5月改为集安市,1988年7月被省政府确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4年被国 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将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集安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古老城市,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公元3年高句丽的第二代国王——琉璃王迁都集安。集安作为高句丽的国都历时425年,经历了十九代王,是当时东北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古代的灿烂文化在集安境内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世界级)、洞沟古墓群、丸都山城(国家级),其中高句丽古墓群七十五座、古墓万余座,号称“东方金字塔”的大型王陵十余座——将军坟最为雄伟。还有号称“海东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号称“东北亚艺术宝库”的壁画墓二十余座,数五盔坟的壁画最绚丽多彩。集安文物古迹对研究中国历史与考古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句丽古迹  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2004年7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将军坟    位于集安市东北约4.5公里的龙山脚下,“东方金字塔”之称,建于公元五世纪初,为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    寿王之陵。 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边长31.58米,高13.1米,用石条 1100多块,其势宏伟壮观。 这座方“坛阶梯石质”古墓,采用精琢花岗石砌筑,共七阶,其中最大一块长5.7米,宽1.12米,厚1.10米,重约32吨左右。其余六级,每阶皆由三层石条砌成。整个陵墓呈正方形,底部面积997平方米,顶部面积为270平方米。在陵墓的第五阶正中,有早年打开的闲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体,边长5米,高5.5米,四壁用6层石条砌筑,墓顶覆盖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达50余平方米,重约50多吨。 好太王碑    集安市区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为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墓碑。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略呈方柱形。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龙一带的鸭绿江边。好太王碑高6.39米,幅面宽1.34~2.0米不等。高句丽工匠们修凿成形以后,将它立起来,然后书写、镌刻。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付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共1775个字。碑文为汉字,大小在9-10厘米左右,为方严厚重的隶书,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 好太王陵    位好太王碑西南200米,为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之墓。始建于391年。是现存高句丽王陵中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    好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好太王陵的方坛构筑前曾下挖80厘米的基槽,奠基90厘米,由于一千六百多年的地层变化,方坛基部变动较大,边长66米左右,近于正方形,残高14.8米,方向近于正西。太王陵的内外结构与将军坟略有不同,太王陵目前可见16级阶梯,第一级阶坛由5重修琢工整的石条垒砌,顶部修筑墓室,东西2.95米,南北3.25米,藻井上部石条稍内收,盖顶石系一整块长园形石板头长径8.4米,短径5 米,厚0.8米,墓室高3米,墓道长5.3米,宽1.85米。   丸都山城    位于集安城北的丸都山上,与国内城相距2.5公里(千米)。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 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为世界古代都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建安二年(197年),高句丽与同臣属于曹魏的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209 年,山上王移都于丸都,至此,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    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垣,使城外高培绝壁,防御能力增强。山城北高南低,形若向南倾斜的" 簸箕"。城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6395米。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山城防御坚固,城内却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使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首创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口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国内城    位于集安市市区中心地带,古城墙经历千年,依然坚实牢固,都城风范,潇洒依旧。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 年)朱蒙在西汉玄菟郡辖地内建立了地方政权, 号高句丽。初期都城为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五女山山城),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同时筑尉那岩城(后称丸都)。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移都平壤前的425年间,国内城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高句丽古墓壁画    集安古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基本可以分成三种。早期和中期的壁画,拙朴、雅气,充满灵性,十分贴近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天真和幽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高句丽民族的乡土乡情和社会风貌。在这些壁画上, 人们可以看到:贵族和妻妾宴饮,厨房中厨师在烹鱼炒肉。喜爱舞蹈的高句丽人排起长队,头戴羽饰,挥动双臂,跳起集体舞, 或者表演独舞。市集上的表演更热闹,在大树下有耍猴的,表演幻术的,玩杂耍的。争战和扩大疆土是高句丽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双方将军身披铠甲,头戴兜鍪(móu盔),战马也披着铁甲,兵刃相加。双方的步兵也扑打在一起。战胜者举刀砍杀俘虏, 被俘者跪在马前,引颈待毙……    集安古墓壁画除了上述反映生活风俗的内容之外,还有极大一部分是神话传说和宗教内容,特别是晚期的壁画,这种内容占了主体。其中描绘四神的壁画较多。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四方之神,在一些古墓中成了中心主题,独占四壁。流畅的线条,对比的色彩,夸张的形象,神秘的气氛,体现出高句丽画师的技艺更加纯熟,笔法更加洗练和生动。此外,须弥座上的佛祖、菩萨群像、护法狮子、童子、莲花等宗教内容也出现在壁画中。更为引人入胜的是,伏羲、女娲、神农氏、飞天、乘龙仙人、驾鹤、仙人、伎乐人、造车的奚仲、神力士和日月星辰也出现在壁画上。这一现象,正好说明,高句丽文化与炎黄文化一脉相承。高句丽壁画另一个特点是装饰图案。主要有“王”字连续花纹,莲花图案,环纹图案等等。这些图案简洁明快, 富丽高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7. 集安高句丽遗址公园门票

景区需要门 的。马蹄泉旅游景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马蹄泉是有三个不同泉群组成,泉与泉相隔很近,泉水相连。大唐初定,唐王李世民率大军东征高句丽走到这里,当时人畜口渴难耐,却又无处寻水,唐王所骑宝马先是咆哮长嘶,而后用蹄猛刨山石,几下便刨出了几汪清澈泉水,解了燃眉之急,便有了马蹄泉。

参观高平地道战遗址、观看《地道战》--观后感选登

10月4日,

工作室组织孩子们徒步22公里(往返)

参观了高平地道战遗址

祭奠了革命烈士记念塔,

当晚在木佛桥外训基地

观看了电影《地道战》。

孩子们接受了爱国主义

和革命传统教育,

写下了一篇篇抒发

爱国主义激情的观后感,

本期公众号选登了7个孩子的习作,

以飨读者。

战争的智慧

今天是国庆假期的第四天,我们举行了一次行走,里程不远,但是意义非凡。在举国同庆的国庆假期里我们去了离营地10多公里的高平地道战遗址。地道战是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智慧的代表,也代表着毛泽东战斗思想给人民军队带来巨大的启发,一步步走向抗战的胜利。

高平地道战遗址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典型的代表作,地道全长三十多华里,现如今只保留下六百余米及六个出入口。在千里大平原上展开的游击战为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打伏击、扒铁路、割电线、埋地雷、炸公路,神出鬼没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创造了一整套能攻善守,灵活机动的地道战术。地道战是冀中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抗日战争史上名垂千古。

人民群众的智慧在战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日本侵略者有现代化的武器,我们人民武装有抗战到底的决心和非凡的才智。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自身安全,也最大程度地消灭更多敌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高平人民利用地道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共取得五十多次胜利。

晚上我们观看了以高平村为原型的电影《地道战》,全程展现地道战术的高明,全村地道户户相通,构成一座战斗堡垒,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男女老少全部动员了起来。人民群众一起抵抗外敌,团结一心,取得胜利。

今天一天收获颇多,看到了战争时期的条件艰苦,但是在苦难中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产生了无限的智慧,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宇亮

参观高平地道战有感

高平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作为抗日名村,他出了很多抗日民族英雄,同时也是著名抗日影片《地道战》高家庄的原型村,高平村民兵中队多次配合八路军大部队打伏击、抬担架、扒铁路、埋地雷,立了无数战功,打的小日本闻风丧胆,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的抗日地道保留到现在的只有600米,保留下来的出口也只有六个。1981年高平地道战遗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我们有幸去参观,晚上并观看了《地道战》。不得不感叹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和人民群众创造出的地道战的智慧真是太伟大了。

正如毛主席说的:战争的真正威力藏于人民群众之中。高平人民当年利用地道与日寇拼死作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用这样的方式打游击战,打得那些小日本找不着北。小日本虽然装备精良,但他透露出人最贪婪的一面,正义永远会打败邪恶的,正如共产党一定会打败日本的。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我们在振兴中华这条道路上一定会永不放弃,越走越远的。

慧临

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地道战是一部优秀的爱国题材电影,在抗日战争中,人民奉献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打伏击、抬担架、扒铁路、割电线、埋地雷、炸公路。正是人民的智慧,才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疯狂进攻。

在当今的正定县城西北十六公里处的高平村是一座远近闻名,利用地道战抗击日寇的抗日名村,当时挖地道长达30多华里,户户相通,村村相连,创造了一整套能攻善守,灵活机动的地道战战术。成为长期坚持在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正是先人的智慧与汗水,才打败了嚣张的侵略者,才成功地建立了当今的新中国。

今天我参观了地道战成名村--高平村。1981年,高平地道战遗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亲自下去体验了地道,那底下是真心不好受,我只待了一会儿,就觉得头重脚轻,昏昏欲睡,可当我重见天日的时候,只需半壶水与阳光,我便满血复活。不由得想起先烈们可以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与日寇拼死作战,不屈服于命运,再反观自己,我们为何不努力?

建皓

参观高平地道战遗址有感

今天第一次行走20多公里,从木佛桥外训基地走到高平村,参观了高平村地道战遗址。这处遗址位于正定县城西北16公里处,是1941年~1942年间高平村的民兵为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打伏击、抬担架、扒铁路、割电线、埋地雷、炸公路,而挖的地道。高平村的民兵经历了大小战斗五十多次,当时地道长达30多华里,户户相通、村村相连,创造了一套能攻善守,灵活巧妙的地道战战术。我们全体人从头走到尾,进入地道,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共产党和军民的智慧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把洞口隐藏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

今天我们看了《地道战》,在一座平原有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名字叫高平,就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七十多年前在共产党领导下,村庄的农民创造出神出鬼没、举国震惊的地道站。这部电影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年军民的勇敢、勇气和智慧,这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里。

付倩

《地道战》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正定高平地道战遗址参观了一趟,在电影《地道战》高家庄的原型村--高平村这抗日名村实地参观。我们还走了地道,真惊险。随后我们回来又观看了《地道战》这部影片,今天一天的现场参观和观看电影的结合,让我深有感悟,感受很深,精神和灵魂受到很大的鼓舞,了解了中国人的智慧与不怕艰苦,明白了很多。

地道战发生在1942年夏天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在改变和完善,形成村户相通,能攻能守的地下堡垒。看到八路军武工队在地道里打击敌人的一幕幕让我深受感动,让我看到中国人的智慧与不怕艰苦的坚韧,中国人都是有灵魂的,有血性的,那些抗日英雄与烈士都是我们的榜样和骄傲,我们要发奋图强,让国家一直强大,更加富强。

普众

参观高平地道战遗址有感

高平地道战遗址是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村,今天,我们行走到这里时,让我觉得最好玩的就是下地道,下过地道后我惊呆了,原来里面有那么长,晚上看地道战开头时才看见那屏幕上的,就是我们钻过的地方。

还去了纪念馆,看见了地道战中的各种平房,还有作战通道,还看见了一些电话和刀。

地道战中的村民们神机妙算,想出了用挖地道的方法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地道战。经过几番敌人对高平村的扫荡和破坏,高平民兵经受住了考验,也让他们想到了三防:防土、防水、防毒。还把其中一个洞口变小,让鬼子进不去。他们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战斗的指导,不能总躲着,只有歼灭敌人,才能保住自己,保住大家。

从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抗战到底的决心,不像我们有时一样,不团结也不勤奋。该训练时不训练,说说笑笑。我以前不懂团结,现在还不太不懂,但至少比以前好多了,至少可以和大家交流了。我以前也不勤快,现在勤快能干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身躯中,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团结那么他也不会叫团队。

珂欣

参观地道战遗址有感

今天我们行走到了高平地道战的遗址,头去的时候,因为装备不全的事,我们把时间推迟了一下,然后被管带批评并作了整顿。其实这件事主要是因为我们,该出门了,装备不全,就像去打仗,带枪没带子弹,拿命打?一个道理,所以往后一定要把自己的物品保管好。

之后到了地点,又是因为一些没带笔本儿的、纪律散的,又被说了一顿,其实和上一个道理一样。之后听里面的姐姐简单讲述了一下。之后去纪念碑给烈士墓碑上的灰擦掉,我们并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和我们这个年纪该做的。永远不要老记先烈们用生命拼死抗战,最后才有了抗战的胜利,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不忘国耻,牢记初心。

之后下了地道,我知道了当时人民的伟大和智慧,他们在各种地方设置出口和枪口,打得鬼子找不到东南西北,还考虑到各种困难,比如放火、毒气、水等,都能解决。在里边的时候我想这洞这么矮,还这么黑,怎么打?但看完这部地道战的电影后,我才知道,也感受到人民英雄的智慧,还有他们不怕困难,不畏牺牲,坚持不懈和为赶走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梦而奋斗。

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