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村遗址

光村遗址

光村遗址(第一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

地址:新绛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的光村北约100米处

北依吕梁山南部,东望汾河,属临汾盆地边缘地带的山前缓平坡地。地形北高南低,面积约50万平方米,50年代发现,1993年和1994年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遗存以仰韶文化为主并涵盖了仰韶早期至庙底沟文化、西王村上层文化和西王村二期文化。其文化特征,以陶器为主。陶器主要有红陶、灰陶,器型以素面为主,彩陶次之。花纹有圆点、勾叶弧线、三角等,图案在其中期时十分繁缛华丽,并以黑色为主且用白色勾边。其它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和蕊纹等,而后者之蕊纹逐渐增多。器型以钵、碗、盆、尖底瓶(壶)、敛口瓮、侈口鼓腹罐、夹砂罐等为主要组合。庙底沟二期文化则以灰陶为主,器表以蓝纹、绳纹常见,主要器类以、釜灶、鼎、小口高领罐、侈口夹砂罐、盆、盖缸、瓮等为主要组合,由此构成不同于仰韶时代的新特征。

诏安腊洲村--贝丘遗址,领略旖旎的滨海风光!

漳州诏安县梅岭镇腊洲村,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可前往腊洲村探寻古人遗迹、领略旖旎的滨海风光。驱车前往腊洲村,从沈海高速诏安东出口下高速,沿324国道往诏安县城方向行进700米左右,左拐就进入了诏安县梅岭镇。行进在镇主干道上,远远的就可以看到一座石塔矗立在右前方,无需向导,朝着石塔的方向前进很快就能到达腊洲村。腊洲村不大,呈三角形布局,在村子北边的麒麟山又名腊洲山,原是宫口港东南海上一小岛,后来因为河海冲积和筑堤围垦,海面变成了陆地,洲屿成山丘,虽然海拔只有92.5米,但在梅岭半岛上已属高山,祥麟塔和贝丘遗址是山上的两个著名的景点

来到麒麟山下,拾级而上,在山巅矗立着一座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祥麟塔,是诏安有名的胜景之一。祥麟塔由花岗石构筑而成,高24.5米,呈七层八角形,塔内空心,有石梯,迂曲可攀登。登上塔顶四望,诏安沿海7个洲屿,尽入眼底,外有碧波万顷,内有山峦胜景,水光山色,美不胜收。

据当地村民介绍,祥麟塔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当时腊洲屿还被大海包围,祥麟塔则作为航标而存在。1925年塔刹、塔身遭雷击损坏。直至1987年,由村民集资和侨胞捐资维修,塔身才恢复原貌。

山上除了麒麟塔胜景,还有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1985年,在腊洲山南、北坡发现大量石器、石料和绳纹、印纹陶片。断崖贝壳层中有印纹陶、陶纺轮、蚌器、石钵、石镞、砺石块和唐、宋时期的瓷罐。文化层厚0.2~0.3米,堆积整个东部山顶,覆盖面1000平方米,遗物分布范围2.5万平方米。经省考古队和厦门大学人类学专家以碳14测定,属7000年前的新石器贝丘遗址。该遗址的发现,显示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类已在这一带沿海地区居住生息,从事渔猎、采捕、纺织等活动。

在贝丘遗址上,有一个由几块巨石互相依靠形成的石洞,石洞外窄内宽,洞内人可站立,面积约有20平方米。“这是古人的生活遗址。”腊洲村支部书记商武乾介绍说,为了保护遗址,现在村里已禁止任何人在腊洲山上进行树木砍伐和石头开采。

在腊洲村及周边,除了享受滨海美景、探寻贝丘古遗址外,还可以进行海钓。附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海鲜和农家土特产。让美景、美味驱除工作的疲劳,享受美好休闲时光,何乐而不为呢?

镇城、义井、光社、狄村、许坦遗址,考古发现勾画“太原人”来处

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日前在太原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讲座,题为“这就是太原——镇城、义井、光社、狄村、许坦诸遗址的考古发现”。题中的每个遗址,都是太原的一段历史,也是太原人从远古走来的“足印”。

镇城遗址出土的彩陶

“镇城人”从南来

太原镇城遗址,是今年3月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彩陶器,以及一座五边形房址,为迄今为止太原市最早的仰韶时期房址,距今5500年左右。

“镇城人”从何处来?田建文指出,灵石口以北的晋中盆地,包括吕梁山在内,发现距今6000年前人类活动痕迹,仅祁县梁村、太谷上土河、娄烦童子崖等遗址,目前还难以跟“镇城人”挂上钩。

镇城遗址五边形房址

通过与同时期翼城枣园遗址等其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和五边形房址对比,田建文认为,黄河拐弯处的晋南、豫西、陕东,是镇城人的故乡,镇城遗址还是来源于枣园文化,属于西阴文化时期。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以晋文化考古为题,提出过“Y”字形文化带:从关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黄河,经汾水通过山西全境,在晋北向西、向东分别岔开去,形成“Y”字形文化带,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重要直根系。

田建文总结,古老的“镇城人”,就处在这条文化带上,在晋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纽带作用。

镇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片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义井人”向前去

“义井文化”的提出,是山西考古学界一件大事。1953年,义井遗址被发现,1956年、1967年、1991年进行了小面积发掘,发现了瓮棺葬、陶窑、彩陶罐、房址等,距今5000年左右。通过对义井遗址出土陶器的分析,再加上考古学家对义井文化是西阴文化区域化发展结果的描述,田建文指出,创造了义井文化的“义井人”,是远道而来的使用着西阴文化的“镇城人”的后裔。

1994年,太原矿山机器厂发现两座瓮棺墓,属于仰韶文化最晚期。田建文认为,墓葬所用的瓮,是由义井文化彩陶罐发展而来。而早在1977年,娄烦山城峁采集到一件小口鼓腹双耳陶罐,也是由义井文化的瓮罐发展来的。这两地器物的发现,说明这一时期的太原古人类,已经从山地生活转移到了汾河谷地,是巨大飞跃。

田建文表示,距今4700年以来,太原盆地还没有发现类似于汾阳杏花文化”的以侧装鋬手鬲和单把鬲为代表的遗物,更没有发现同时期的遗址。也就是说,太原目前还没有龙山文化早、中期文化的发现。到了距今4000年后的夏代,太原盆地考古发现达到了一个高峰,即以光社遗址和东太堡遗址为代表的夏文化。

光社、东太堡、许坦、狄村、金胜、阳曲等遗址,都属于距今3800年后夏代中、晚期。田建文认为,1975年狄村和1980年东太堡的两次发掘发现,从陶器组合和类型来看,实际上应为两座大墓,而非遗址。根据太原同时期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陶鬲,田建文进一步判断,在本地区夏代中晚期活动的人群,并非夏族人,而与商族人关系密切。这是古代人类生产力发展、社会组织能力进步的必然结果。

田建文勾画的“路线图”,梳理了太原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脉络,从距今5500年到距今3800年,太原古文化经历了五个大历史时期,一步步走向文明。

来源:太原日报

编辑:马秋芳

秦岭自驾游,溯就峪河到后就峪村,一路自然风光,还有栈道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