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银矿遗址

云和银矿遗址

时代:明

云和银矿遗址,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银矿开采于明代,历史长、规模大、影响深远,县境内与银矿相关遗址、史迹分布广泛,文物类型齐备。主要有黄家畲明代银坑洞群、黄家畲矿石搬运古道、黄家畲天顺二年“银官局”、黄家畲冶炼遗址、麻垟村大棚基冶炼遗址、明代矿头杨广三墓、回龙山矿工摩崖题记、矿工起事山寨遗址等,它们构成了全面反映采矿、矿石搬运、冶炼、矿务管理机构、矿头与矿工生活等诸多方面较为完整的、成系统的明代银冶文物史迹网,对研究、认识明代盛极一时的银矿开采史、科技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11年1月,云和银矿遗址被浙江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寻找云南大理南诏古国遗迹--巍山龙于图山城遗址,天摩牙寺和蒙舍城遗址

【广提子原创】,始发于“广提子”微信公众号2021年4月1号

第三次来巍山,专门为参访重要的南诏遗迹龙于图山城遗址,天摩牙寺,和蒙舍城。从下关驾车经215国道进入巍山坝子,转入030和032乡道,路况很好。举目四望,阡陌纵横,村舍密布,绿树成荫,不愧为细奴逻的龙兴之地。进入龙于图山后,则为土石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弯道极多,驾驶要非常小心。不过仅数公里后即可到达天摩牙寺。

【龙于图山远景】

龙于图山为巍山坝子西面大黑山向东突兀而出的一道西东向横丫字形山梁,古城遗址位于庙街镇龙于村,高于地面200余米,西靠大黑山,东边可以俯视巍山坝子,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具有震慑整个巍山地区的战略重要性。

【龙于图山城遗迹分布】

云南文物考古所报告,龙于图山城遗址可分火把山、大平地、石场岭岗三片区域。火把山东端为观景或瞭望区,大平地为城址区,石场岭岗为寺庙区。城址东、北、西三面城墙,城墙因沿山顶平地边缘夯筑,呈倒U 字形。北城墙长约85米,东城墙约380米,西城墙约460米,三面城墙总长约925米,城址面积约48500平方米。

【龙于图山】

天摩牙寺守门人是个热心人,他曾带领大理地区艺术专业大学生和省文物单位来访人员前往龙于图山城遗址碑参观。经过简单交谈,他自愿带我前往遗址碑。让我喜出望外。我们穿过天摩牙寺到寺后公路,走数百米即进入遗址范围。

【龙于图山城遗址界碑】

唐贞观初年,细奴逻与其父蒙舍龙躬耕于巍宝山山麓前新村。为了争夺土地、牧场、水源、牛羊等资源,父子带领部族与周边部落进行残酷的战争,建立了以蒙氏名字命名的部落联盟“蒙舍诏”,属地包括今巍山南部、南涧大部和弥渡西部等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细奴逻在龙于图山建立南诏第一座都城。龙于图山城使细奴逻成功地抵御了紧邻“蒙嶲诏”的进犯,巩固了蒙舍诏政权。

【龙于图山城遗址碑】

我与守门人从寺后公路向山上爬,很快进入遗址区。在缓坡的树林中行走,杂草丛生,多条小道隐约可见,我们在树丛中四处寻找,守门人似乎也有点晕菜,所幸不久找到龙于图山城遗址碑。如果自己单独前往,极易迷失方向。

【龙于图山城遗址碑碑阴说明】

据考古报告,城址中部有面积约600平方米的三层建筑基台。曾挖掘出瓦当,字瓦,滴水,莲花纹砖,柱础等,莲花纹瓦当与唐长安兴庆宫遗址出土瓦当相似。但在茂密的树林中,却很难清楚辨识三层建筑基台。不过,这里应是南诏宫殿区无疑。2006 年5 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平地:著名的松明楼所在地】

守门人告我此处山顶平地即是“大平地”。据资料,这个台地东西长270米,南北宽95米。听守门人说这就是著名的“松明楼”所在地,我倍感兴奋。当时洱海地区有六个大的乌蛮部落称为“六诏”,蒙舍诏最为强大,地理位置在最南边,故称为“南诏”。民间传说,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在此地建“松明楼”,邀请其它五诏诏主前来祭祖,酒宴后,五诏诏主醉卧于松明楼中,被皮逻阁纵火烧死。南诏得以顺利消灭五诏,统一了大理地区。

【大平地】

南诏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迁都大理太和城,龙于图山城作为南诏第一都城约90年时间。此后,龙于图山城继续作为南诏国的副都,第四代诏王皮逻阁的儿子阁罗凤和孙子凤伽异先后以副王身份镇守龙于图山城。南诏灭亡时,龙于图山城被弃。

【考古队在勘察龙于图山城遗址】

1990年4月, 在龙于图山城石场岭岗发现大批残断石造像。1991年和92年,云南省博物馆,巍山县文物管理所先后对龙于图山城南诏寺庙遗址进行发掘,清理了龙于图山寺塔基,共得佛像观音,天王,力士,罗汉像和残躯,有印模文字的字瓦,如“君保”,“恕庆造”,“宽顺”,“官造”等,莲花纹瓦当,方砖, 滴水,柱础等珍贵文物300余件。这是继1978 年维修大理崇圣寺塔三塔发现680 多件佛教文物以来的又一次的重大发现。

【滴水,瓦当和柱础】

古城建筑遗迹】

***

【巍山县南诏博物馆

龙于图山城南诏寺庙遗址挖掘发现佛教的文物在巍山县城南诏博物馆有相当集中的展示,在大理州博物馆和云南省博无法见到,是南诏古国寻踪者必访之地。除此之外,还有南诏国历史的系统介绍。这批佛教造像具有初唐佛教造像风格,和四川特有的背屏式造像形式。造像风格应从四川传入大理地区。

龙于图山城南诏寺庙历史较为悠久。我在前面章节提到的《南诏图传· 文字传》,其中观音 “第四化” 故事提示,在南诏第二代诏王兴宗王蒙逻盛时( 公元674一712年),龙于图山城已有王宫佛教内道场。龙于图山城石场岭岗发现大批石雕像的位置, 可能就是南诏做法事的内道场。不过这批佛教造像究竟是制作于南诏初期还是南诏晚期似乎也不易确定。

*****

【是否南诏后裔墓葬群?】

从遗址碑走到大平地,要经过一个近百米长的隆起的土岗,有数十座古坟隐伏于树丛和茅草之中,倒塌的残墙,半弧形和长短条石,横七八竖,散乱一地,许多雕有狮子麒麟,凤鸟,人物等纹饰。我想,此墓葬规格不高,但石刻颇为精致,墓葬地点接近城址中心,墓主应有较高身份,龙于图山城在权臣郑买嗣灭南诏国时即废弃,从时间和位置上看,是否为南诏国后裔的墓葬群?

【南诏后裔的墓葬石刻?】

*****

【天摩牙寺庙群远眺】

此寺初建于南诏时期,明代时,由巍山彝族左氏土司扩建,成为滇西的大寺之一。初期为佛教寺院,后成为佛、道、和彝族土主信仰三教合流的具有39座寺庙的庞大宗教建筑群。

【天摩牙寺大门】

天摩牙寺古名云隐寺,天姥崖,现在也称为西边大寺。元末明初,南诏后裔左氏土官确认龙于图山为其官家风水宝地,严禁伐木和垦荒。并修建土主庙,祭祀细奴逻和历代先祖。左氏土司传17代,历时500多年,龙于图山一直是世袭领地。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是天摩牙寺朝山庙会(也称为“春会”)。游人香客日达万人,是天摩牙寺一年中人气最旺盛的时光。

【天摩牙寺标志】

看完龙于图山城遗址,我们返回天摩牙寺。在天摩牙寺诸多寺庙中,我感兴趣的还是和南诏国有关系的寺庙:包括巡山殿,南诏土主庙,三公主庙和驸马殿等。此地南诏遗迹自古也吸引诸多名人到访,明清两代有状元杨升庵,滇中名士李元阳,大地理学家徐霞客,近现代有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政协副主席,社会学家费孝通,考古和历史专家马长寿,方国瑜等来此考察或慕名游览。虽然此时龙于图山城和天摩牙寺似乎就我一位访客,但有多位先贤引路,我心里并不觉孤单。

【巡山殿】

南诏王细奴罗死后,被道教奉为巡山神,也是彝族崇拜的土主。天摩牙寺大门处的巡山大殿是祭祀细奴逻和南诏历代先王的祖庙之一,应是明代左氏土司所建。殿前横匾题记:“治道大通”,两侧长联题咏,南诏一统六诏,彝汉各族同耕牧,偃武修文,永载史册。殿中戴高冠,大胡子,着官服,正襟危坐的主尊便是巡山神细奴逻,两侧一文一武,我猜定是辅佐细奴逻成就霸业的武将郭郡矣和文臣波罗旁。

【三公主殿和驸马殿(三公主殿左侧)】

三公主是白子国国主张乐进求的女儿,张乐进求看好细奴逻的本领和南诏的势力,同时因自己无儿子,将白子国禅让给细奴逻并嫁三公主于细奴逻,细奴逻继位,建“大蒙国”,称为“奇王”。三公主与细奴逻的联姻意味着乌蛮的南诏和白蛮的白子国势力的大联合,为南诏统一六诏,灭两爨,建立南诏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公主殿】

上面照片,三公主着白族服饰,双手合十。左右各有一白族少男少女胁持。下面照片,三公主化身为六臂天神,双脚踏莲花。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到十三,大理白族群众成群结队来到巍山天摩牙寺接三公主回大理省亲。他们将带来的新装为三公主换上,将换下来的衣服带回大理。欢庆的群众集聚在三公主殿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驸马殿主尊】

三公主殿左侧是驸马殿。驸马是指南诏王细奴逻。每次接三公主回大理,自然要拜细奴逻,征得三公主夫君同意,才能成行。但殿内主尊供奉的似乎是大理地区佛教大黑天神。黑脸,六臂,持日月,戟,鞭,铜铃,两武将作胁持,背后壁画有两条翻腾的黑色蛟龙。我猜想当地民众是将细奴逻作为大黑天神供奉。

【南诏土主庙】

跟随守门人很容易找到了天摩牙寺内的南诏土主庙。殿内南诏土主浓眉大眼,宽脸硕腮,着官服官帽,背后墙壁饰有黑色双龙。左右一文一武辅佐。上有横匾,题为:“南诏英雄”。我没有找到明确的寺庙建立时间信息,从服饰和殿内装饰看,估计为明清时期所建或重新修缮。

【殿前上方有南诏国相关彩绘故事】

守门人告诉我,他和母亲负责看守天摩牙寺大门,也同时负责守护巡山殿,南诏土主庙,三公主庙和驸马殿等五座寺庙,他们由寺庙的“堂主”任命。堂主多为巍山本地人,是寺庙建设和维护的出资人。天摩牙寺三十九座寺庙的情况基本一样。随后,我顺便简要参访了几座佛教,道教寺院,天摩牙寺规模很大,也不可能细致的拜祭。

*****

【蒙舍城东城北城墙】

巍山还有细奴罗于公元650年前后所筑的第二座王城,即蒙舍城。据说是专门为张乐进求而建的居所。拨开所谓“禅让”的历史迷雾,事实应是细奴逻以实力兼并了白子国。而国主张乐进求不得不离开白子国,被监护于南诏的蒙舍城。公元八世纪中叶蒙舍城作为软禁被南诏征服的其他民族头领及其宗族之用。如《蛮书》记载:“贞元十年,南诏攻施蛮城邑,虏其王寻罗并宗族置于蒙舍城,养给之。”

【蒙舍城遗址】

蒙舍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庙街乡古城村东,距县城7公里。城址分为东西两城,各呈方形,东城与西城共用一道城墙。东城小,西城较大,城墙周长约840米,两城总面积约35600平方米。东城西墙,北城墙与西城墙保存较好,高出地表约2米,宽约6米。城墙外有人工城濠。从215国道开车过去并不远,可是除了在农田中少许隆起残墙,这座王城已消融于逝去的千年岁月之中。

【蒙舍城城壕】

蒙舍城曾作为唐朝中央政府设置的巍州、蒙舍州,阳瓜州治所住地。细奴逻后几代南诏王罗盛、盛罗皮、皮罗阁、阁罗凤、凤伽异等先后经营过此城。大理国段氏改为开南县,元代设蒙化州治,明初筑蒙化府城于今县城后,蒙舍城被废弃。以上几处遗址,我用一天时间,只是粗略的参访,谈不上细致的考查。如要从专业角度审视,还需更多时间和内行人指点。

【本集完】

寻访云南大理南诏古国遗迹--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和巍山古城

三明有处神秘的宋代银矿遗址!

大田三明矿产资源丰富的县,有铁、铜、铅锌等几十种,品质优良、储量多。至清朝民国年间,大田的“铁银课税,系省之众”。日前,笔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探访了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银丁坂银矿遗址

古人开采银矿的作业流程,在银丁坂遗迹中依稀还可以寻到痕迹。

矿址:宋代遗迹保留完好

银丁坂古矿硐遗址

银丁坂银矿遗址位于大田县前坪乡黎坑自然村东北面。从著名的矿区银顶格出发,到达村庄后沿山垅田小路下山,不到500米处就是银丁坂。这里群山逼仄,草木蓊郁,林下梯田层叠,丰茂的水源在谷底汇聚成溪。由于海拔低,乍见如平地上突然凹陷进去的一个天然大坑。在坑壁的东向,临水依山建有3座古民居,不过现在早已人去楼空。

民居前方是一片平整的大水田,田埂分5级毛石垒砌,落差在2到4米之间,周边可见众多原始的银矿采矿硐群、矿渣、石磨、作坊、水沟、淘洗池、桥墩、税收场等。可以判断:旧时人们从后山开采出大量的优质原矿后,搬至民居下方的作坊进行加工,选矿、碾矿、炼矿、筛洗、入窑等工艺流程,仿佛仍可历历在目。宋、明时期分选矿物的平台、窑炉、作坊等遗迹至今保留完好,一些工棚、矿工住所、厨房、工具房、矿区道路等遗迹清晰可辨,同时还可看见用土、石、垒建的矿窑内壁表面上,闪烁着绿荧光芒的矿汗烧结物。

坡地上的矿山开采区遗址,长约1000米、宽600米;若干个工作面平台中,最大的高约5米、长30米、宽10米;一处明代矿道及矿硐,高1.8米、宽2米。矿硐垂直向下延伸,坑道口分2层,间隔厚度约0.3米,应是供采矿人员进出不同而设的专用通道,避免拥挤影响采矿进度和生产安全。

古人沿裸露的矿脉用锄头、铁锤、土箕等原始工具人工挖掘,矿石只选取品位好的留用,矿硐因此狭小只容身材瘦小的民工一人进出。

据当地老人介绍,古人挖矿时的情景一般是一个人头顶着一支松明,遇到僵硬的矿石便用明火烧烤,然后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通过泼凉水使石头爆裂将其挖出。古银矿遗址系统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研究古代福建工业、矿业、制银业和考古的珍贵实物资料。

进洞1米内,硐的上方鲜苔还是依旧青青,蜘蛛网挂在上方,罕有人至。

历史:曾经的全省银矿之最

曾经用来碾磨银矿粉的大磨盘

大田县是福建省最重要的成矿带,许多矿产品在北宋时期是朝廷的主要供应地。厦门大学编撰的《福建经济发展简史》称,福建宋朝时有银矿共72个,居全国首位,占总数的38%。而宋、明时期的三明又是福建重要的银矿产地,规模较大的是大田、尤溪永安

据史料记载,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兵部尚书翁景生遭贬谪漳州尤溪县聚贤里早达(即今日的大田县桃源镇翁厝村早达),掌管银炉18炉,采矿108硐;另据《明太祖洪武实录》介绍,洪武十九年(1386年),大田银屏山银矿(原尤溪县管辖)为全省最大的银矿,“置炉冶四十有二座,座置炉首二人,煎炼银矿,三次增额……岁收银课2295两”,占全省银矿税收的90%以上。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朝廷在梨亨乡(今黎坑村)开采银矿,耆宾陈龙山竭力协助朝廷办矿炼银有功,皇帝欲封赐公不受,赐鼓一架以示褒奖。《黎坑陈氏族谱》的生动描述,把我们的目光带回到了久远的历史。

龙山公是个贵人,他一到炼银场炉火就旺,然后出很多银子。”当地的村民陈其稳绘声绘色地介绍,他从祖辈听到传下来的佳话,主持炼银的官员天天邀请龙山到现场。

所谓“贵人”,笔者以为不外乎是说陈龙山的炼银技术很高。因为此后的族谱证实,他的后裔对大磨山银矿核心区进行了长期的开采和经营,之后于明末清初和清朝中晚期两度发迹。上世纪80年代,外迁台北高雄桃园等地的族人,数次回祖籍地寻根访祖,考察当年祖先经营过的矿山。当然,“银丁坂”自然是后来被替换的地名。

随着矿源的枯竭,产量一年比一年少,开采得不偿失,加上大航海时代白银的大量输入,开银矿变得没有利润了。在僵化的封建官营体制管理下,银矿税收不因减产而减少,如果停产税收还在,这就要由鼓铸者赔出巨大的岁课差额。所在县的人民也要跟着赔付,摊入田税中征收,史称“括派”。明朝初年的银屏山银冶,鼓铸者往往把妻儿卖掉以偿银课。

《明实录》及《闽书》说,永乐十五年(1417年),沙县人陈曝保,联合沙县、尤溪(时大田属尤溪管辖)、永春德化龙溪各县人民,击毁银屏山银场。本应造福为民的银矿,却成了贻害人们的祸根,此后只要有人提起银矿开采,所有人都反对。

路边随处可见矿碴

传说:银丁坂地下处处藏宝藏

银丁坂宋朝炼银遗址,现已变成农田,鲜为人知。

通往炼银场遗址路上至今仍铺满了当时炼银遗留的矿碴。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寻古探幽~北京房山古银矿遗址——古洞坡

房山新闻事、爆料事、新鲜事、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逗乐的。。。欢迎私信爆料、投稿!

爆料请加小编微信:haofs01

古洞坡这个名字

是二十几年前

在一本文史资料上见

到的,“北京西山

银矿”、“宛平县西

白银”。

北京房山古银矿遗址

古洞坡

古洞坡,位于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北直河村村北、史家营乡杨林水村任家铺小自然村村南的分界岭南北两侧。这道山岭在过去是直隶房山县与宛平县的界山。史家营乡一侧管这一带古银矿遗址还叫“七十二间房”。互联网上有很多介绍古洞坡的相关资料。

以下是2010年11月中旬

在史家营乡一侧拍下的几张古洞坡的照片,

杨林水村任家铺小水库

北京房山区史家营乡杨林水村任家铺老村民宅

向东远眺可以看到圣莲山景区

由任家铺向南顺沟去向古银矿采区

---古洞坡七十二间房的古道小路

☟☟☟

古洞坡与白草畔风景区较近,自然风景较好,林木覆盖绿达到80%。古银矿遗址规模庞大,开凿精细,实属罕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山崖上的石刻,多为民间的图腾与崇拜,具有悠久的历史考古价值。

位于半山腰的古银矿采矿洞洞口

☟☟☟

采矿洞内的狭窄通道

☟☟☟

矿洞内的蝙蝠

☟☟☟

古洞坡是京郊少见的古银矿遗址,有古银矿遗址多处,《北京通史》第十三卷23页记载:“金代时期,西山采银银山在坟山西北,其山东西形式岭南属奉先县(今房山县)。有银洞54处,岭北属宛平县,有银洞62处二县银洞只是一一山,自陵寝红排沙以西(至)至最近银洞四十二里,至最远银洞四十八里”。

到霞云岭北直河村一侧的古洞坡,

交通是个大问题。

北直河老村的大槐树处。

狭沟、崖壁上的小古道

过一道狭口后,

沟中横有一道如下图所示的石墙,

墙上是一块开阔平地。

大块平地的北缘即是去往古洞坡必经的三蹦水瀑布

双峰垭口北侧的山峰名叫柏树坨,古道从其东侧盘上,直至峰顶北侧。柏树坨北侧是一条如下图所示斜向东北、几十米长、白色山石狭窄小山脊,当地人称之为“石桥”。

“石桥”的东北端,小路分为左右,分别去往东西两个方向,两条小路相夹的是一个坨台。先择小路右走向东,路边右侧一大石上有下两图中所示的石刻图案,应为当年矿工闲暇时娱乐所用。

小路绕过坨台东侧,横切山坡沿等高线一直平行向东。向东远望。几百米外的大沟尽头半山腰处有下图中所示的两处朝向西方的石壁。

小路平行至大沟的尽头,向左(北)陡上一小段,找到银矿采矿洞口处。事先,仔细研读几位山友的博文,强记途中的几处关键点及相关参照物,一路没走一点差道,1小时45分便上到北直河古洞坡古银矿矿洞口。

碎石下的石缝中冒出飕飕冷气,并能嗅到山洞中的那种特殊味道。碎石下掩埋的定是一处可进入山体的矿洞口。

进入下图这个古矿洞口,穿过山体可到达史家营乡杨林水任家铺一侧的七十二间房矿洞区。

山体中的采矿洞穴犹如掰开面包所看到的丝窝,洞洞相连,大洞套小洞,上下左右皆是大小形状不一如鼠洞的通道,贸然进入是万分危险的。刚刚钻过的地方回头再看就变了模样,很难原路退回,如在这样复杂的洞群环境中迷路会是非常糟糕的!

探洞者在洞口上方的石缝中钉上铁钉,将黑色的丝线拴在铁钉上固定,带线进洞, 以其作为返回出洞的引路标。

原路返回到坨台前“石桥”桥头的岔道口处,仅仅用十分钟时间。再向西走,沿等高线平行大约四、五百米可见到下图所示的台地。要垂直台地护墙向西上。

垂直台地护墙向西上,迎面可以看到红色的石壁上有下图中所示的石刻。所刻的年代不一,有明代后期的,也有清前期的,有图有字,是古代开采银矿的矿工们闲暇所为。

朝向东方的岩壁上,由北向南,几十米长的红色坚硬岩石上刻有许多文字、图案。

拍完古洞坡古岩画照片后,沿来路原路下山。过三蹦水,出狭口后直接向南翻过小岭,走西侧的那条北直河古洞坡古道而回。共用四小时时间。

古银矿遗址规模庞大,

开凿精细,实属罕见,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山崖上的石刻,

多为民间的图腾与崇拜,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考古价值。

温馨提示

近日连降雨山区地质灾害风险极高,多数山区景区、沟道已封闭,请大家避免前往山区、河道、沟道,注意安全。

来源:新浪微博——北京房山独孤走、百度百科

投稿邮箱:489137665@qq.com

玩转房山必备微信号

网聚房山微信号:bjhaofs

房山消费指南微信号:fsxf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