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敷堂

敬敷堂

敬敷堂位于祁门县箬坑乡,时代为清。敬敷堂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敬敷堂,敬敷堂简介,敬敷堂-黄山市祁门敬敷堂旅游指南

宏村敬修堂景点解说词 宏村敬爱堂导游词

1. 宏村敬爱堂导游词

1999年,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 的传统风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和宏 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 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 价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20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 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西递、宏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 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 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 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 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

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体现了人 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西递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

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 阁、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村头的胡文光刺史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四柱五 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 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 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出“儒商”本色。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 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 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其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 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 雅,意趣横生。

“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 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 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 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2. 宏村概况导游词

敬修堂坐落在宏村月塘北侧西首,坐北朝南,建于清道光年间。

堂前巧妙设置了两套庭院,内院呈规整长方形、地面青石铺展考究,镶砌花坛鱼池,两株与房宅同龄的牡丹即驻芳藏艳其间。内院与月塘外境一墙之隔,营造了静谧祥和的氛围。外院融入外界,冬日夏晚,人们喜于聚集此处,小憇赏月,堪比桃源雅居。

敬修堂在空间架构、平面布局上极为得体。堂前庭院布局使全宅生辉,充满灵气;内部屋面雕饰彩绘,意于整体建筑风格气韵的和谐统一,充分显示了古典民居的神奇魅力。开放时间 07:00-18: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宏村门票104元

3. 宏村导游词讲解

宏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的建筑古朴典雅,意趣横生,体现了传统徽派建筑风格的极致。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 ,其间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而深邃的文化底蕴。2000年,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 宏村承志堂导游词讲解

感觉宏村好一点。

宏村镇主要旅游景点宏村景区、屏山景区、卢村景区、木坑景区、塔川景区。

宏村景区拥有举世无双的古水系——水圳、月沼、南湖,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培德堂”。徽商故里的“三立堂、乐叙堂”,保存完整的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等重要文物。卢村景区有由志诚堂、思齐堂、思济堂、思成堂、玻璃厅等保持较为完好民居组成的木雕楼群。屏山景区有光裕堂、成道堂等7座祠堂,还保存有三姑庙、红庙、长宁湖、舒绣文故居、葫芦井、小绣楼等名胜古迹。

宏村、卢村和屏山的古村落的徽派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内部装饰和环境营造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代表着唐宋以来建筑和人居环境的最高水平。

5. 宏村承志堂导游词

这是一幅挂于宏村承志堂的状景的对联。承志堂位于安徽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

对联应是:“门地清华敬承先泽 室地雍睦毕致诸祥 ”

与你的“门前清华敬承先泽,宝家雍睦毕波诸洋。”有些出入

6. 祠堂导游词

泉州市开元寺*在泉州市区西街。唐代为桑园,相传园主黄守恭以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名莲花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现寺占地约7.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大雄宝殿建于垂拱二年。屡圮屡修,现存系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原应立石柱百根(实减柱6根),故别称百柱殿。

现存主要建筑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寺门高11.4米,基宽6.6米,门宽3.5米,用辉绿岩和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皆圆形穹顶尖拱门,巍峨壮观。屋顶作平台,是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斋月起斋日期之处。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经句,保存完好。明善堂是明隆庆元年(1567年)所建的四合院式礼拜场所。寺内还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敕谕》一方。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

清源山#在泉州市北郊,距城2.5公里。最高峰海拔498米,耸立在晋江平原之中,为泉州的主山,有乳泉从石间流出,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从山而得。唐宋间泉州曾改名清源军,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蜕岩、紫泽宫诸胜,左峰有瑞像岩、老君岩诸胜。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山上文物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炼胆石,即在中峰,俞手书“君恩山重”四大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1942年在泉州圆寂,择此山作长眠之地,建有弘一法师墓塔,并留临终墨宝“悲欣交集”石刻。

老君岩*在清源山西侧,位于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宋代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真君殿,中有元元洞,为道教庙观集中地。建筑久圮,现只存露天的老君造像一尊,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该像系一块天然岩石略施雕琢而成,充分表现老人慈祥和蔼、健 愉快的神态。整个石像衣褶分明,线条柔而有力,具有宋刻的手法和风格,为福建宋代难得的道教巨型石刻佳作。

弥陀岩在清源山右峰。此岩依山筑台建亭,附近有一啸台、招饮径、泉窟观瀑诸胜。亭内有阿弥陀佛石刻立像一尊,岩以此得名。立像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慈祥,雕工精致,为泉州石刻造像之佳作。明天启间曾刷金,后肃落重刷。元代又建一石室奉祀,约10米见方。

赐恩岩在清源山东侧。凭岩俯视,泉州古城宛如鲤鱼之形,故泉州别名鲤城。山相传是唐朝皇帝赐给刺史许稷,因名赐恩;又说南宋宰相李邴隐居于此,四次受朝廷恩赏,故又称四恩。山下古道有石阶数百级,拾级而上,便抵山寺。寺前古樟一株,枝叶如盖,寺为清代及近代建筑,列为一排。佛殿有白衣观造像一尊,刻于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由天然岩块雕成。寺后有一天然石室,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还有明清摩崖石刻多处;李贽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的楹联,也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于寺中石柱上。

瑞像岩在清源山左峰。岩前奇石突兀,如僧群立,称为罗汉峰。因有释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瑞像岩。整尊石像乃就天然岩石依崖雕凿而成,立像高4米、宽1.5米。神情肃穆,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别具一格。该像刻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为福建省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艺术作品之一。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建有石室,用以保护石像,石室纯用花岗岩筑成。

弘一法师舍利塔在清源山上。为花岗石仿木结构石室,石室外形四角转八角、重檐攒尖顶。面积53.5平方米,高15米。室中央安放石构莲花座卵形舍利塔。内墙正中嵌辉绿石刻丰子恺为弘一法师所作泪墨画。石柱与外墙上还镌有法师手迹四幅。石室旁摩崖上刻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四字。1982年赵朴初题“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句,勒于附近摩崖上。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字叔同,浙江平阳人。我国近代话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精律学、书法、金石、诗词,被誉为“近代艺术大师”。1942年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1952年将他的部分舍利子葬于清源山千手岩附近,后移此。

杨阿苗故宅在泉州市鲤城区江南乡亭店村。系清末旅菲侨商杨阿苗住宅。建于光绪年间(1875-1908),历时13年落成。为闽南独具特色的五开间双护厝三进大型民居。面积1338平方米。整座建筑内外墙上、檐下、壁间、梁柱和门窗装饰著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漆雕和灰雕。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及摹刻历代名书画家的作品。采用透雕、平雕和浮雕等手法,丰富多采,精美绝伦。建筑工艺对闽南近现代建筑有深远影响。

真武庙在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石头街。始建于宋,“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真武殿、四角亭、山门等尚保存明清建筑风格。

崇福寺在泉州市梅石街。原为北宋初年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为出家的女儿所建的千佛庵,元佑六年(1091年)始改今名。历代几经兴废。占地15亩。殿内尚保留北宋时的部分木构件。藏经楼北侧有泉州最早的石塔、建于北宋初年的应庚塔,八角七层,楼阁式实心石塔,高13米。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塌。传说塔能“应利欹斜”,塔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寺兴盛时僧人达数千人。

石狮市姑嫂塔在石狮市区东南5公里。兀立宝盖山巅,面临泉州湾。《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出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石塔雄伟壮观,为闽南侨乡标志。塔 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占地388平方米,八角五层,花岗石构,高22.86米,如楼阁,内壁有石级可绕上。登临远眺,泉南形胜,尽收眼内;海天风物,一览无遗。

六胜塔在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金钗山上。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宋末损于兵火,元至元二年至五年(1336-1339)重修。八角五层,高36米,塔形与泉州双塔相近。控钗山,临东海,为古泉州海外交通之航标。

晋江市安平桥* 在晋江市安海镇,横跨晋江、南安交界的海湾上。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历代有修葺。1981-1984年经大修,现桥长2255米。以条石砌成。桥墩362座。工程浩大,为中古时代世界最长之梁式石桥,驰名中外,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桥上筑水心亭、中亭、宫亭、雨亭、楼亭,并有护栏、石将军、狮子及蟾蜍栏杆等雕刻。两侧水中筑有对称四方石塔四座、圆塔一座。桥头白塔,高22米,筑于桥之入口处,为五层六角空心建筑。宋元时代,此处甚为繁华,为古泉州海外交通要港。

龙山寺在晋江市安海镇。隋皇泰年间(618-619)修建,明天启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世传原佛像处有一巨樟,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门、千手佛,今俱存。千手佛通高4.2米,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围又雕众多戴花冠小佛首,主手合十,两侧旁支1008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团扇,或携物,或空手,姿势各异;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莲台,造型精湛,名噪海外。殿前青石浮雕,巨龙绕柱。龙山寺巍峨宏观,支庶流长,台湾省有不少同名寺宇。

丁氏祠堂在晋江市陈埭镇。长42米,宽21米,砖石结构。建于明,历代重修,为福建省仅存的回回祠堂。正厅建于石砌四方平台上,廊庑环抱,成“回”字形。其装潢如莲花等浮雕及纹饰均与泉州清净寺同。相传丁氏原系阿拉伯人,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其裔一支于元代行贾入泉。元明易代,避居于此,取其祖名末音“丁”为姓。

白沙古战场遗址在晋江市东石镇,距安海镇7公里。为郑成功抗清基地之要津。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子成功率部回晋江沿海招募亲兵,矢志抗清。顺治八年(1651年)部将施琅叛变,成功斩其父、弟,琅诉诸清廷,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兴兵欲摧石井。成功严阵以待,奋抗清兵,在白沙滩一带争夺,世传“三日清、五日明”,可见战斗之烈。成功“五虎将”之首陈魁琪战死,今尚存祀宫。锦亭村后倒桥系当年阵亡将士墓地,有“同归所”石刻。

石佛岩在晋江市东石镇岱峰山南坡。寺内石佛依崖刻就,故名。禅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崖雕弥陀、观音、势至三尊石佛,高约6.9米,盘坐莲花台。寺右巨崖上刻有“泉南佛国”四字,字径达2米,为南宋王十朋所书。石佛为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镌成,嘉定九年(1216年)寺扩建。

7. 宏村树人堂导游词

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 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闲庭兴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著名景点还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树人堂、桃源居、敬修堂、德义堂、碧园等一大批独具匠心、精雕细作的明清古民居至今保 完美。 宏村门票,全价104元,学生证、军官证、60岁以上老人可半价优惠。

敬一堂:江南第一座天主教堂

天主教西方影响中国较大的一个宗教派别。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在徐光启旧居(今乔家路九间楼)创办圣母玛利亚祈祷所,这是上海最早的私宅小堂。次年圣诞节举行弥撒,从此天主教开始在上海传播。

敬一堂是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

由于徐光启的显赫地位和声望,上海信奉天主教的人与日俱增。崇祯十年(1637年),另一个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来上海。他见小堂已不敷应用,便筹建新堂。徐光启第四孙女(教名玛尔弟纳)早年嫁于豫园潘家,她热心奉教,积极为潘国光寻觅堂址,设法购得潘家旧宅中最宏伟精致的院第世春堂,于崇祯十三年改建为天主教堂,以“崇敬一主”之意取名“敬一堂”。

《图画日报》上的敬一堂(城内天主堂)

据文献记载:敬一堂高4.6丈,阔4.8丈,进深3.6丈,堂内正中梁上悬一块御匾,上镌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钦褒天学”。建筑为中式庙宇风格,楠木构架,“涂金染彩,丹垩雕刻,极尽工艺之技巧”。庭院内有一座观星台,高2.3丈,太湖石垒筑,幽曲小径盘旋而上。台上设有月晷,列黄赤道经纬度,观察月影,计算时辰日历。

20世纪50年代敬一堂成为梧桐路小学

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全面禁教,没收天主教堂及教产。敬一堂礼拜堂成为关帝庙,观星台址改建为申江书院(敬业疏远的前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政府宣布天主教是“劝人为善之宗教”。咸丰十一年(1861年)敬一堂归还天主教会,关帝庙和书院先后迁出。是年4月7日举行复堂典礼.敬一堂经过修缮装点,焕然一新,法国军乐队吹奏宗教乐曲,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因为敬一堂建成早于董家渡天主堂200多年,所以被称为“老天主堂”。天主堂旁栽种了不少法国梧桐树,前面一条小路命名为“梧桐街”,即今梧桐路。

敬一堂旧址今貌

敬一堂热心慈善公益事业,曾兴办老人堂、乞丐医院,救助孤寡老人和流离失所的病人;还创办了3所学校,其中一所女子小学。1937年淞沪抗战时,敬一堂划入难民区,成为救济粮发放中心,并开办难童小学。

敬一堂是我国江南地区第一座天主教堂,又是是上海现存唯一中国风格的教堂建筑。经历370多年风雨沧桑,房屋主体框架至今犹存,戗角飞檐、花椽和木格窗饰依稀可见。上世纪50年代敬一堂成为梧桐路小学。后经过多次学校撤并,由福佑路第一小学(分部)使用。

(栏目合作:区档案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西递:公共祠堂七哲祠、总支祠敬爱堂、支祠追慕堂

我,是没有"宗祠"这个概念的。当年,我太爷爷是挑着担子从山东走到东北,长途跋涉的路上还死了一个孩子。太爷爷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一个小山村安了家。随着父辈相继过世,"客从何处来"再也搞不清楚了。

一次听马未都谈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区别,他提到一点即南方还留有很强的宗族观念。举例说大概是潮汕地区吧,如果一个人需要一笔钱,同乡或同族都会相帮,而且不需要签任何合同或借据,全靠信任而言出必行。北方人,往往说得很好,但在做的时候会先观望,看看别人都咋做的,自己别吃亏,最后往往是说好的事黄了。靠着宗族的凝聚力,南方人很容易在异国和他乡做起大事,北方人往往单打独斗。

但电视剧"破冰行动"中,王劲松演绎的林耀东是不是也有点族长的意思。这种情况,宗族的力量也是挺吓人的。

所以,还是辩证法,事物都是有两面的。

西递,我看了三个祠堂,梳理一下:公共祠堂七哲祠、明经胡氏总支祠敬爱堂、明经胡氏支祠追慕堂,不知道这么分对不对。

七哲祠,就在村口,原来奉祀的是宋元时期明经胡氏胡怀谷等七位经学名家,后来毁圮,现仅存门厅部分。大祭的时候,明经胡氏各房头选派支丁代表,由房长率领在这里祭祀

敬爱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后毁于火灾。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旺盛,遂扩建为宗祠。

追慕堂,建于公元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追思慕念祖父、父亲而建。

家族中的这个"房"或"房头"概念,还是看了《 大宅门》才知道的。有了这个概念,对于宗族文化和祠堂理解起来容易很多。这个就像生命树,虽然从一个根长出来,但分枝越来越粗大,就相对独立地生长了。从血缘上来讲,分支的血缘更近。

【七哲祠】

原来奉祀的是宋元时期明经胡氏胡怀谷等七位经学名家。就在村口附近,是一个独立的庭院,存留的东西不多,院中有一座走马楼,应该是复建的。门楼很漂亮,雕花门楼上的门额为"七哲祠"。

这是进村看到的一个门楼,很惊艳。以前的大祭在这里进行。

【敬爱堂】

爱堂原为明朝胡氏十四世祖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爱堂"。那么,从十五世祖开始,都可以以这间祠堂为"祖"祠,所以,可以称为西递这一支胡氏的总支堂。

敬爱堂前的街应该属于主街,很开阔,门前流过溪水。门楼三进,飞檐翘角

进入悬有"胡氏宗祠"匾额的门楼,即是一个"四水归一"的大天井,中门樱花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

从中门进入则为祭祀大厅,大厅很开阔,两侧分别书有"忠孝廉义"四个大字

祠堂中的匾额

后厅正中挂有祖宗遗像,上面悬挂的匾额上写着"百代蒸尝"四个大字,秋祭称"尝",冬祭称"蒸",这四个大字表示每年的春夏秋冬四时都要祭祀祖宗,而且要代代坚持下去,故叫"百代蒸尝"。

【追慕堂】

建于公元1794年,为明经胡氏廿四世祖追思慕念祖父、父亲而建。与敬爱堂比,这个就是那个的分支了。

大门也是飞檐翘角,即古朴又灵动

从入口走进去,绕过屏风,就是追慕堂的核心空间――方形天井和大堂

因为西递的胡氏是唐皇室后裔改姓而来,所以,这个堂中有李世民画像和牌位。

祠堂文化挺有意思的,至少可以把一个人的底细"描写"的清清楚楚。只要知道这个人是哪个堂的,那他是辈分、家族关系基本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如果真的做了什么违反族规的事,很容易被"追溯",也很容易在亲戚中留下恶名。

西递的胡氏,即善于经商也勤于读书,他们要求子弟不管穷富都要读书。实在没钱的,族长会从公共的份额中给予资助。读书,的确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