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德堂(徐家高老屋)民居群

思德堂(徐家高老屋)民居群

徐家高老屋位于槎水镇油坊村大桥组,由徐氏第十一代裔孙徐有章之子国学士徐缘性建于清雍正10年(1732年)。民居为砖木结构,屋檐前后出厦,烽火墙为硬山,屋面两坡,盖灰色小瓦,外墙体用青砖勾缝,与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绿与粉白相映的轮廊空间,其建设风格为明清时期典型的山区徽派建筑。

该建筑砖、石、木雕刻颇具特色,俯仰即是,美不胜收。窗棂、门额、撑拱、柱枋、照壁、墙裙等处是这“三雕”的重点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过浮、透、平、圆等手法的精雕结刻,堪称精品之作。

建筑平面布局是规则的正方形,进深为明三暗五,面阔七开间,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大门向进深方向缩进半个开间,呈“凹”字型平面。用门枕石支撑门框,左右侧辅以箱形石墩,门额上有4个门簪,簪头分别雕以“兰、荷、菊、梅”花纹。老屋按八卦和风水定向,正房坐北朝南,倒座房坐南朝北,两厢东西相对应。正房与厢房之间用夹道串联,以利通风、透气、采光。二进为明厅,五檀屋架,采用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在檐柱与外金柱之间做卷棚顶;里外金柱用材硕大,柱础形状为复式莲盆。厅正面设硬山式一滴水面照壁,壁顶做一条清水脊,前后披个复水,在封檐板上盖瓦当、滴水。滴水下一排斗拱疏朗。门额上端左右浮雕“南北阿斗”像,在中间阴刻“东海世泽”四字。因使用需要,照壁从中间向内开门,大门为石框,起到“换门不换框”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防御功能。三进厅堂为享堂,又称“四德堂”,是徐氏家族敦本慕祖的地方。

保护范围:东、西、北至环形石头墙,南至水塘。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20米。

古民居陈家老屋,吉祥文化内容丰富!

古民居陈家老屋位于重庆巫山县官阳镇三岔村1社陈家沟,坐南朝北,是一幢清代建筑,单檐二层楼悬山式土木结构,青瓦覆盖。面阔三间,明间大门后退,形成门廊(俗称吞口,为巫山古建筑常见形式),门两边各有一木窗,木窗的窗心成网格状,由纵横木条相交成十字形交叉点和透空正方块,每间隔一个十字形交叉点上,有一朵梅花木雕,在间隔的十字形交叉点的四个角上,又有一块三角木卡在每个角上,三角木的斜线成圆弧形,与其它三个圆弧形相交,形成一个透空的圆,圆心正是那朵梅花,而三角木的中间,有一个柳叶眼,四个柳叶眼相交于十字交叉点上,又构成一朵透空四瓣花,柳叶眼把三角木分成的两部分,又两两相交于木条上,如柿蒂,有四季常青,春光照临之寓意。门廊之上,瓦檐之下,是二楼的板壁前墙,其上部也有一个透空木条花窗,也是以纵横木条相交成十字交叉点和透空正方格为基础,再在方格内进行雕花装饰,与门窗的不同点在雕花上,雕花更繁复,十字交叉点上是柿花,透空格内是如意头,共同组成事事如意的象征意义;在事事如意团纹相交的上下方格内,是回纹木雕,寓世代绵长。

板门的横额上有一对门簪,这对门簪造型别致,顶部如圆珠,根部是荷叶中部荷花瓣,团团包裹着宝珠;门簪上方是一块连绵不断的“卍”万字纹,两者合起来,应为财富连绵,万代流传的寓意。

门枕石的各个立面都有雕刻,有“富贵平安”“长寿平安”“哪叱闹海”“刘海戏金蟾”。仅余的一个抱鼓石的左右立面上也有浅浮雕,分别是“双飞雁”和暗八宝“法轮”。

次间土墙上,有木条方格透空窗,窗心中央是圆盘形透空木雕,圆盘内是双凤朝阳吉祥图案。

门额前有一横梁,横梁上面雕刻有12个图案,横梁与短柱相交的下角上,有缕空草花拐子龙木雕角背。支撑短柱的水平挑枋上,有枝蔓更多的草花拐子浅浮雕。横梁上的12个浮雕,两头各有一簇象征富贵的牡丹和一匹象征马到成功的奔马,其余八个图案分别为手挥五弦、箭不虚发(射箭人和射中的物共二图)、棋无对手、传道授业、大舜耕田、武吉担柴、姜太公钓鱼。这些浮雕木刻,都包含着中国传统故事和文化,寓意深刻。

门廊前三级石梯进入正厅,正厅后壁上有神龛,神龛上是一方装饰精美的神位竖牌,灵位牌立在四柱门楼后面,门楼正中为大门,透过大门看牌中写有朱红楷体“天地君亲师位”,右边写有朱红楷体小字“本音门中历代宗祖位”,左边写有朱红楷体小字“护牲会上牛马二王神位”,下部供的有财神和送子观音雕塑。大门两侧有回纹透空窗,回纹中部各有一木雕蝙蝠,寓双福临门,连绵不断;还有团形透空棱形格心,有树、有鹿、有祥云、有仙鹤夹在其中;门额下方有草花拐子角背,额上是草花拐子双龙戏珠浅浮雕;门额上有俯倾的“祖德流芳”横匾,匾上部是楼,两角有龙拐子挂落,楼的正立面有4个绦环板似的浅浮雕,已损坏,但留有痕迹,应为花草;牌楼顶为船形金元宝造型,为透空双龙戏珠木雕,双龙为草花拐子龙,宝珠上阴刻有涡纹。

陈家老屋的雕刻保存较好,内涵丰富,图案多样,对我们学习借鉴传统文化和雕刻技法,以及研究民风民俗,有较大的帮助。

攀红、挂匾、十姊妹,江南婚俗乐翻天!

执行主编:魏明尧

巫山报社独立拥有或与相关内容提供者共同拥有巫山报社全媒体(巫山报、巫山手机报、巫山网门户网站、融巫山微信公众号、巫山之声微信公号、巫山APP)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以及页面设计等)的版权或其它知识产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巫山报社书面许可,对于巫山报社全媒体所有内容,任何个人、单位不得复制或以其它形式使用,否则,巫山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百年古民居——王家大屋

王家大屋隶属潜山县五庙乡新建村,是一个地处于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交界处的美丽村庄。

据《潜阳太原王氏族谱》记载,宋神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先祖王罕公携子王琪、侄王圭由四川成都华阳徙居于舒州(舒州即今潜山县,三公在宋史中均有专传记载),传七代至华正公,潜阳王氏共尊华正公为迁潜始祖,又传六代有兰亭、兰轩、兰溪、兰牖、兰芳、兰秀、兰茂兄弟七人在潜岳等地开枝散叶、繁衍子孙。

(网络配图)

一、开基立业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兰亭公曾孙克峭公(十世祖,公元1491——1559)及其子化渚公(十一世组,公元1519——卒缺)即在今地开基立业,因人丁兴旺、贤人辈出,故称王家大屋,至今已繁衍二十多代、五百余年历史。在清代鼎盛时期,这里建有厅堂七进,外加偏屋、厢房共有近百间屋宇,三百余人口,当时有小南京之称。

(网络配图)

古居因战乱和火灾造成大部分被毁,现今仅存三进厅堂,房屋四十余间,于清代前期重建修复,老屋为砖木硬山顶结构,卯榫木架、立柱穿枋、青砖板壁、雕花木屏,虽已老旧,但那古朴幽深的厅堂、雕嵌花草的窗棂、黧黑粗大的梁柱、青石铺砌的台阶,以及照壁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绘画等等,仍依稀可见往昔的辉煌和风采。

二、革命历史

在革命战争年代,王家大屋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和牺牲。

1930年3月由中共潜山县委书记王效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在五庙组建了“红军第二团”,乘五庙大王会之机发动了“八斗暴动”,王家大屋有多名青年参加红军并参与战斗。

1947年5元由皖西军区基干团组建的“五庙游击队”发动了五庙感冲战斗,王家大屋有多名青年参加游击队并参与战斗。

1948年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王家大屋青年王学祝积极参军,任西南军区90团二营5连战士,在1950年2月12日的四川青木川底保乡战斗中英勇牺牲(刘伯承部队曾颁发有烈士证书)。

1947年11月,鄂豫皖边区第一专员公署成立后,军队被服厂就设在王家大屋,当时厅堂里摆满了缝纫机,日夜不停地加工军服及各种军用物资,同时还设立了后方医院(也称休养所)。王家大屋男女老幼帮助军队割草喂马、挑水做饭、缝衣做鞋、护理伤病员,并将自己种的粮食和各种蔬菜送去支援军队。

(网络配图)

三、文化传承

王家大屋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清代从乾隆、嘉庆到道光、咸丰近百年时间内先后有王芳楫、王远孝、王远夏、王运来、王炳南、王远吉、王远昌、王远从、王德培等9人获授登士郎;王培端、王松严、王连珠等3人获赐监生;王培彪获敕封知二道;清末光绪年间,有王嘘云、王日暄父子秀才;

民国早期有王学基、王醒华、王学洪、王兴等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民国后期有王学鼎、王申、王学吟等毕业于安庆华正中学,其中王学基任国民党潜山县党部书记、棋盘乡乡长等职;王醒华任国民党滁县政府襄办;王兴在新中国建立后又继续就读于华东水利专科学院,毕业后任淮南市水利局治淮指挥部工程师,为淮河治理作出了较大贡献;王学吟任横中公社社长、乡长、乡党委副书记等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更是铆足了一股劲,节衣缩食、竭尽全力供子女读书,王家大屋现近200人口中(另有族亲迁居陕西安徽祁门县,还保持联系),取得博士学位的有王智贤、王东风2人,取得硕士学位的有王志良(秦皇岛燕山大学硕士,现任美国达索系统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振安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现任职英莱新能(上海)有限公司)、王超先(广东中山大学在校读博)、王晓曦4人,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0多人(名册附后),他(她)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及国内各条战线,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王智贤1994年取得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获得该年度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技报》1995年5月12日有专版介绍),其研究成果曾获上海市科协三等奖(《上海科技报》1995年9月27日有专版介绍),1996年4月受美国科罗拉多州立丹佛大学邀请作学术交流两年,现定居加拿大,是北美化学家协会成员,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现任美国吉利得科技公司总监。

王东风于2001年取得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该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受该校派遣到澳大利亚作学术交流一年,在国内有关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四、风水宝地

王家大屋宅基被誉为潜阳王姓四大风水宝地之一,这里两山环抱、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其北面山峦高耸,如梁上飞燕、拱卫于左;南面山丘起伏,似出水莲花、映衬于右;前有小河、玉带环绕;正前方山岗横卧,上有楼台望月,下有青龙衔珠。站在大屋正门前东向远眺,天柱山在群山之中一峰兀立,直插云霄天柱峰飞来峰清晰可见,更为奇妙的是夏日晴朗的清晨,一轮红日从天柱峰旁冉冉升起,七彩霞光如同佛光照顶,蔚为壮观。

在正门前山嘴旁有一棵近30米高、500余年的古银杏树,夏天枝叶繁茂、深秋则满树金黄,数百年来她忠实地守卫着这方热土,见证了王家大屋五百年来的风雨变迁。

(村口银杏树,王新华摄)

五、再展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建设新农村、富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新政的有效实施,让王家大屋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享受了党的好政策,方方面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泥泞狭窄小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直接通达各家各户;家家都盖起来宽敞明亮的二三层别墅式楼房;以往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等环境污染也得到彻底整治;进入夜晚,家家户户红灯高照、道路旁路灯整齐开放一直通达到村部,村前广场人头攒动、笑语暄暄、舞曲悠扬,一派祥和吉庆的新农村景象。

王老屋新貌全景图(王新华摄)

目前乡村政府又对王家大屋重新编制了长远发展规划,相信在不久将来,王家大屋这个有着500多年的古落村居将会以更新更美的面貌迎接八方宾朋。

感慨系之,而赋诗云:

古落沧桑五百年,如今随处有新鲜。

民情顺达家家喜,国泽常蒙事事圆。

祖训谆谆明大义,天威赫赫肃邪贪。

更期后辈抒豪志,富国兴乡绘巨篇。

↓↓↓

梅县客家围龙屋景点 梅州最大最高最老的客家围龙屋

1. 梅州最大最高最老的客家围龙屋

简介 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2. 梅州客家围龙屋图片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3. 梅州最有名的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屋又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等,是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前方后半圆形、八卦形、椭圆形等形状的。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4. 梅州民居客家围屋的特点

梅州看客家围屋济济楼,即座落于新梅县城行政建设区梅花山下的济济楼(属程江镇车上村辖),是一座建筑规模庞大、占地广阔的客家民居府第,广东省梅县客家文化博览中心。该位置距火车站约7公里,可以打车前往。 垍頭條萊

5. 梅县客家围龙屋

很多歌名字的,在闽西的客家人住的叫土楼,在梅州叫围龙屋,在其他地方又有不同的叫法……

6. 梅县客家围屋在哪里

叶帅故居

叶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有元帅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等生活用品,以及上百幅珍贵的照片,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梅州客家围龙屋的特点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

1.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2.赣南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3.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 饶平县、大埔县。 其中以永定区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内。

8. 梅州围龙屋的历史

梅州兴宁有很多出名的古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古镇就是新陂的围龙屋,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挨着叶塘的也上,这个围龙屋保存的很是完整,很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到这旅屋,这已经是被政府列为保护区域。而且这围一比屋周也交通也极为便利,设施也完善。

9. 梅州客家围龙屋景点

客家文化园、中国客家博物馆、人境庐、叶剑英纪念园4A级、围龙屋星园酒家(承德楼)、梅城区的东山教育基地、泮坑旅游度假村 ;想了解更多,可登陆:“梅州旅游通”网站查看,还提供酒店折扣、特色美食与线路查询等服务!

10. 梅州有名的客家建筑

有很多歌名字的,在闽西的客家人住的叫土楼,在梅州叫围龙屋,在其他地方又有不同的叫法……

客家土楼是客家人世代相袭、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围龙屋、客家土楼)三大类别之一,主要有福建客家土楼和广东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诏安、平和和粤东的饶平、大埔、蕉岭等地。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俯瞰整个院落呈椭圆形,屋前是半月形水塘,房屋主体为前方后圆的独特形制。建筑核心为方形厅堂,一般设有二至三个厅堂,堂与堂之间有天井相隔。厅堂两侧为可以扩展的横屋。院落的后部为逐步升高的半圆形“化胎”和围屋,围屋又与横屋相连结。这样特别的形制和构造需要深入其中才能一探究竟。